自律的培養和不良行為的預防與矯正

自律的培養和不良行為的預防與矯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George Bear et.al 著,黃喜珊 譯
圖書標籤:
  • 自律
  • 行為習慣
  • 青少年教育
  • 心理健康
  • 傢庭教育
  • 行為矯正
  • 習慣養成
  • 教育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品格培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9761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149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應用心理學新經典譯叢?青少年問題行為研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字數:4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對意欲瞭解課堂及學校管理方麵的案例、策略及技術的廣大在職老師、管理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學校提供藉鑒和幫助。
在當今時代中,可能沒有什麼社會問題比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更讓人憂心瞭。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已經引起各個領域的專傢及社會有識之士的廣大關注。以往關於課堂紀律及課堂管理的同類書籍中,或者隻從模型取嚮,或者隻從技術取嚮展開闡述。本書從一個更加兼容和平衡的視角,提齣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可以通過一種綜閤的課堂紀律管理方式,以有效發展學生的自律,最終達到對問題行為的預防與矯治。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民心,發展性、預防性教育的意義遠勝於補救性、矯正性的教育,這一觀點已經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自律的培養或發展是預防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重要一步,其意義遠遠超過對問題行為齣現之後的治療。本書先從發展自律的角度,進而提齣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預防和矯治的策略,體現瞭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目標的體係,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主流相吻閤。
——方曉義(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傢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心理發展與教育》副主編中國心理學會理事) 本書對已有的相關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在美國中小學實踐的曆史作瞭較全麵客觀的迴顧,並列舉瞭豐富的教育現場案例,體現齣原作者對這一領域的高度熟悉及嚴謹的著書風格。讀來感覺內容充實,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及較強的可操作性。本書對於提高廣大教師的相關理論水平,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是同類書籍中能夠同時兼顧到理論與實踐的不可多得的好書之一。
——鄭希付(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危機乾預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學部副部長,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幸福廣州”心理服務研究與輔導基地主任)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三個關鍵部分:(1)發展自律;(2)通過有效的課室管理來預防不良行為;(3)修正不良行為。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原著者:George G. Bear,美國特拉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擁有豐富的學校教育的科研和實踐工作經驗。研究具體方嚮為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化、情緒情感和道德性的發展。已在國際性心理學期刊上發錶論文50多篇。齣版專著多部。現為美國學校心理學傢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y,簡稱 NASP)核心項目“學校心理學傢培養”的認定委員之一(共有四名認定委員)。
譯者簡介
黃喜珊,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教於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研究方嚮為兒童青少年問題行為。已主持國際、教育部、省、市級規劃課題多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多項。齣版專著及教材六部,在美國、日本及國內的心理學專業期刊上發錶論文近30篇。現為“幸福廣州”心理服務研究與輔導基地副主任,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特聘專傢及督導部部長。

目錄

目錄

第一章培養自律/1
培養自律和運用自律:國民教育的兩個重點/3
什麼是自律/5
自律是責任及自我控製/6
自律是自治/8
自律是一種品德/9
自律是一種情緒智力或社會情感學習/11
為什麼培養自律應該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12
自律能夠促進積極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校園環境/13
自律能夠改善學業成績/13
自律有助於積極的自我價值和情緒健康/14
自律的發展:需要全麵的課堂紀律管理/15
第二章作為懲罰的紀律問題與爭議/28
對懲罰的一般批判/29
什麼是懲罰?/31
零容忍/34
懲罰的使用限製/40
鑒於其諸多的局限性,為什麼懲罰還如此受歡迎?/44
執行小建議/51
第三章關鍵問題:關於學生管理與個性陶冶思考方式的變遷/61
早期管理課堂的方法/63
對嚴格的專製方法的挑戰和替代方案的選擇/65
相同的途徑不一樣的方法/68
通過控製班級人數和壓力來改善課堂紀律/70
品格教育/74
糾正和預防不良行為的更“先進的”方法/79
第四章關鍵問題:學校暴力的原因,學生的閤法權利,品格教育存在的問題/86
行為問題的增多和品格教育的減少/87
對品格教育的忽視和對提升課堂紀律的重視/91
恢復控製的教室/98
第五章目標、鼓勵和閤理的結果——德瑞剋斯的班級紀律模型/116
德瑞剋斯的學說與哲學/118
培養自律以及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的策略/121
對德瑞剋斯班級紀律模型的批評/129
目錄第六章責任的選擇與麵對:格拉斯的班級紀律模型/135
教育(teachings)和格拉斯現實療法的哲學/137
兒童的心理需要/137
選擇和責任/138
發展自律品質的策略及預防、矯正不良行為的策略/139
糾正紀律問題的策略/143
運用紀律,但不用體罰/145
控製理論:格拉斯關於現實療法最近的版本/146
關於格拉斯現實療法的評論/147
第七章明確訓導法:從“被動控製”到“主動控製”/152
1976年版本的明確訓導法/154
明確訓導法中的“控製”技術/155
矯正不良行為,將名字寫在黑闆上,製定紀律違反等級製度/156
用罐子裏的彈珠或其他奬勵強化好的行為/157
尋求校長和傢長的幫助/158
關於明確訓導法1976年模型的評論/159
明確訓導法的1992年與2001年版本:更為積極/160
明確訓導法的積極行為管理/160
清晰的規則/161
支持性的反饋/162
實施要點/162
行為矯正/164
關於1992年版本與2001年版本的評論/164
第八章社會及道德問題的解決與自律的發展/168
自律中的社會認知成分/170
第一步意識到存在一個社會或道德的問題/172
第二步決定應該做什麼/174
第三步從競爭性的價值觀、目標及方法中做齣選擇/177
第四步做齣所決定的事情/179
提升社會和道德問題解決的策略和技術/181
使用模仿的建議/184
第九章情緒的能力與自律/208
培養自律的情緒目標/212
社會認可/214
實施技巧/216
培養自律和應對技巧/220
培養情緒能力(或有效班級紀律管理)的策略和技術/223
應用提醒/230
第十章通過有效的課堂管理預防問題行為/240
有效課堂管理的指導研究/242
有效班級管理的策略和技術/248
第十一章不良行為矯正中的行為替代技術/272
不良行為矯正中的權威管理/274
應用行為分析/276
強化的基本原理/278
行為代替技巧/284
行為報告卡片/287
行為要素/288
應急閤約/290
應急小組/291
自我管理技巧/294
第十二章不良行為矯正中的行為減少策略/302
選擇行為減少策略的指導性原則/303
強製性的層次結構/305
一級水平:正嚮減少策略/307
二級水平:溫和的強製策略/311
三級水平:中等強製策略/318
四級水平:重度強製策略/325
發展行為乾預計劃/327
第十三章處理嚴重的、長期的不良行為:針對性及特殊性教育/335
對嚴重的及長期的不良行為的一般處理方法:休學及開除/337
紀律及有殘障的學生/341
對於殘障學生的休學及開除處理/348
第504號職業康復法案/351
補習及常規意義上的教師/352
學校安保工作與校園安全/355

前言/序言

前言

在當今時代中,可能沒有什麼社會問題比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更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瞭。在文明國傢中,人們普遍認為對文化進行補救是非常必要的。大人們不得不相信現在的道德環境是糟糕的,並且非常堅定地認為這些情況應該被糾正(Troth,1930)。

在介紹課堂紀律的書中,篇首一般都會給讀者呈現一些證據。這些證據錶明在當今的學校中,紀律問題已經齣現曆史新高,團體犯罪的蔓延速度在增加。如果學校不改善當下的管理模式,這些情況隻會越來越嚴重。如上一段引文所述,這些必須引起重視的現象並不是最近纔齣現的,在每個時代的美國教育者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言論,當然也包括我們這個時代。
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期,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優先考慮的部分,而到瞭20世紀早期到中期,品格教育是最重要的。這兩種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發展自律。在本書中,自律錶示的是社會和道德責任、自我管理、自我控製以及自主性。這些概念都包含著一個理念,那就是學生應該理解和辨彆對與錯;認識到閤作關係的重要性;能夠考量正義、權利以及他人利益,並以此采取相應的行動。同時這也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抑製不良行為和錶現親社會行為。教師在教育學生和講解安全知識的過程中,強調自律不僅僅能夠幫助他們發展公民責任意識,還能夠防止許多錯誤行為的發生。同樣,也可以使得教學工作更加輕鬆。
以往關於自律的教育策略層齣不窮,有興有衰,但變化不一定總是好的。比如說,近些年,教育者從一種教育策略換到另一種,隻是為瞭尋找能夠解決當前紀律問題的靈丹妙藥。這些與學校紀律相關的常用教育策略是否奏效,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麵: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價值澄清、道德發展、行為改正、自尊建立以及學校紀律管理模型。近年來齣現的一些教學措施包括零容忍、社會技能訓練、社會問題決策、衝突解決、反欺淩程序、積極行為支持、情商以及上麵提到的品格教育。
教育者通常在沒有對這些策略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幾乎不瞭解過去這些策略是否有效、存在什麼問題,也沒有對這些策略所指引的方嚮進行考證的情況下,就開始草率地使用這些教育策略。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策略通常都將教育實踐者導嚮瞭死鬍同。另外,就現在而言,盡管一些理論研究已經確切地錶明,有更好的方法去培養自律,創造和維持安全、有序的環境,更有利於學生學習,但錯誤的教育策略仍然還在被使用。
前言一、本書與其他關於課堂紀律的書籍的不同之處
關於課堂紀律及課堂管理的書通常來說可以分成兩類:模型取嚮和技術取嚮。第一種類型認為課堂紀律有一個獨特的模型,作者提齣多種課堂紀律模型,以供讀者從中選擇一個最適閤個人理念的模型。遺憾的是,兒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很少對這些模型進行驗證支持。但是讀者相信作者的這些理論和他們的策略和技術是有效的。
第二種類型的書主要是關於行為管理技術。雖然已經有充分的理論和研究去支持這些技術,但是這些理論和研究的視角顯得過於簡單化和狹隘。尤其是理論的基本前提:行為是由生活環境、課堂管理和學校環境所決定的,教育者可以改變或者控製學生的行為。另外,這些理論很少涉及其他因素,尤其是認知過程及情緒方麵。持有這些觀點的作者認為課堂管理的目標是要控製行為以及教育學生如何錶現。有代錶性的觀點是,有效性教育策略就是要學生服從一些不能變通的規則。無論學生是否懂得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重要性,都會開始重視這些行為(而不是為瞭接受奬勵或避免懲罰),從而錶現齣與價值觀一緻的行為(尤其是沒有成人在場的時候)。這樣最大的改變就是教師不用再操心他們的學生。這些行為管理技術在糾正錯誤行為方麵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夠與其他必要的策略和技術結閤起來去發展自律。
與上述兩類書籍不同的是,本書的視角更加平衡及全麵。藉鑒美國教育曆史中最好的紀律管理經驗以及目前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對於當下關於紀律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否應該是發展自律還是存在爭議的。班級教師必須采用一種綜閤的課堂紀律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包括三個關鍵部分:①發展自律;②通過有效的課堂管理來預防不良行為;③修正不良行為。其實還有一部分內容也很重要,那就是對持久以及嚴重不良行為的補救、預防及應對,更適用於學校層麵的紀律管理,而不僅僅是課堂紀律管理本身,而且部分學校相對更重視前者,因此,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本書中較少涉及。
本書可以作為學校紀律和班級管理課程的主要教材,或是作為教育心理學、指導方法或兒童及青少年發展課程的參考書籍。相信本書對意欲瞭解課堂及學校管理方麵的案例、策略及技術的廣大在職教師、管理者、學校心理工作者、學校顧問等教育工作者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本書的主要內容
本書的前四個章節主要探討課堂紀律的問題,第一章和第二章探討瞭美國教育者兩種傳統的教育目標:①教育或者發展學生自控力、品質或者自律;②為瞭營造和維持一個安全、有秩序、積極性高的學習環境,需要糾正不良行為。在學校紀律管理中沒有其他問題能比使用紀律來糾正不良行為更能引起關注和爭論瞭,這些爭論在第二章中會有闡述,包括盡管使用懲罰有很多限製性,但仍有許多學校使用懲罰。
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討瞭一係列不同曆史背景下的課堂紀律的其他問題。通過瞭解課堂紀律的曆史,讀者可能會驚奇地發現目前使用的課堂紀律的策略和技術(不管好的還是不好的)都差不多使用瞭幾十年。這兩章的首要目的是介紹幾個世紀以來許多關於發展自律和糾正不良行為的流行觀點、策略和技術,以此促使讀者反思它們的實用性。在學校紀律方麵,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是課堂紀律的目標、嚴厲懲罰的使用、不良行為的原因、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品質教育、價值教育以及師生的閤法權利。
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品格教育的停滯導緻瞭紀律問題和學校暴力問題的極速增長。而在20世紀的60年代到80年代,針對自律教育及學生行為管理而製定的學校暴力應對新模型的數量齣現瞭大幅度增長。這些經典模型在本書中都會提到。第五章探討瞭魯道夫·德瑞剋斯(Rudolph Dreikurs)的邏輯因果關係模型(model of logical consequences),以及《不用流淚的教室常規》(Discipline Without Tears)這本書,重點強調不良行為的動機、民主的教學、邏輯因果關係以及鼓勵的運用。
第六章介紹威廉·格拉斯(William Glasser)的現實療法(reality therapy)以及他對於學校紀律管理的一些新觀點,重點關注學生的責任感、不良行為的處理以及班會。第七章的重點在於介紹公認的史上最流行的學校紀律管理模型——明確訓導法(assertive discipline)(Canter & Canter,1976,1992,2001)。
之所以會介紹這三種模型,原因如下:第一,這三個模型的基本概念已經盛行瞭將近30年。第二,幾乎沒有一種關於學校紀律的基本問題、概念或技術是德瑞剋斯、格拉斯或者是坎特所沒有涉及的。這些問題、概念和技術涉及學生的心理需要、不良行為産生的原因、學生的行為選擇和責任感、不良行為的目的、師生關係、班會、社會問題決策、激勵、邏輯和自然因果關係、模仿,以及奬勵和懲罰的係統運用。第三,這些模型也齣現瞭哲學意義上的對立。格拉斯和德瑞剋斯的模型是以學生為本位,強調自律的發展應該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明確訓導法是以教師為本位,強調對學生行為的控製和管理。第四,幾乎所有由德瑞剋斯、格拉斯以及坎特提齣的現代學校紀律管理模型都有同樣的基本概念和技術,通過介紹這三個經典模型,省去瞭迴顧大多數其他所謂新的學校紀律模型的必要。
本書的下半部分內容集中在最近一些研究和理論中介紹的操作策略和技術。第八章和第九章重點介紹自律的發展,其中第八章提到瞭社會以及道德問題解決的發展,第九章介紹情緒能力的發展。這些章節提及的理論和研究,支持瞭社會和道德問題解決在自律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提及瞭與自律相關的社會和道德問題決策的能力和情緒能力的綜閤發展策略和技術。
第十章的內容主要是基於實證研究的預防行為問題的策略和技術。盡管發展自律和預防不良行為的有效班級管理應該是學校紀律兩個不同的方麵,但兩個方麵是否一定存在相關性還存在爭議。具體來說就是有效率的教師沒有必要通過發展自律來預防不良行為,也不需要通過好的班級管理來發展自律。這一章節會提到,這兩方麵是學校紀律管理的兩個不同方麵,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技術。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介紹瞭一係列基於實證研究的糾正不良行為的操作策略以及技術。第十一章重點介紹通過設計策略用恰當的行為來取代不良行為。通常這些技術是足夠用於糾正行為的。但是,如第十二章所述,在許多案例中,有必要將取代技術與減少技術相結閤,這樣自然有更強的懲罰力。
最後一章,即第十三章的主要內容在於兩類學生群體:一種是有殘疾(又稱“殘障”)的學生,另一種是有長期和嚴重的行為問題的學生。他們都能夠從根據他們需要而開設的個性化教育課程獲益。可以肯定的是,本書前麵所提到的發展自律、預防及糾正不良行為的策略和技術對於這兩類學生同樣有效,不過這些學生大部分都在常規班級中學習。而他們通常需要更多的強化性、持續性以及綜閤性的輔導,這些輔導主要是針對具有長期嚴重問題行為,並導緻停學、開除或隔離的學生,而這些輔導不一定能在常規的班級中獲得。這一章主要介紹的是輔導服務的需求、針對有學業行為問題個體的學校校規、學校為瞭防止以及應對校園暴力等危機所需要作齣的計劃及實施。

三、本書的配套資源

選用本書作為參考書的教師,與本書配套的教師手冊可以作為指南。
① 每一章節的幻燈片;
② 課堂討論的章節小結和問題;
③ 建議小組活動,包括活動工作單;
④ 超過300道多項選擇題和簡答題的題庫;
⑤ 建議的教學大綱;
⑥ 綜閤性學校紀律管理的需求評定和實施指南(建議作為小團體活動指南);
⑦ 學生在復雜情景下及被動應答時所齣現的不良行為集錦(以PPT或Word形式呈現)。

最後的個人注釋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努力去呈現一些不同的對立性觀點,綜閤各種不同的理論、實證研究及技術方麵。作為一個教授和研究員,我嘗試融閤關於認知發展理論、社會認知學習理論、情緒理論和應用行為分析的研究、策略和技術。作為一位擔任過學校管理者和學校心理學傢職位的人(現在每周有一天在私立學校擔任學校心理學傢),我經常提醒自己,關於基本策略和技術的理論研究還不夠充分,策略和技術必須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當我忘記這重要的一點時,我那在小學五年級任教的妻子便會很快提醒我。同時,我也會被許多聽過我講班級紀律和班級管理課程的教師提醒。最後,作為一位研究者、學校心理學傢、父親以及青少年的足球教練,我見過和觀察過許多青少年,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幾乎所有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會時不時齣現一些不良行為,但他們也會成長為一個有道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從這一點來看,不管過去還是現在,都應該對學校以及教師給予相應的信任和肯定。

Canter, L (1976). Assertive discipline: A Take Charge Approach for Today’s Educator. Santa Monica, CA: Lee Canter and Associates.
Canter, L., & Canter, M. (1992, 2001). Assertive discipline:Positive behavior management for today’s classroom. Santa Monica ,CA:Canter and Associates.
Dreikurs, R. (1968).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A manual for teach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Dreikurs. R, & Cassel, P. (1972).Discipline without tears: What to do with children who misbehave. New York: Hawthorn Books.
Dreikurs, R., Grunwald, B. B., & Pepper, F. C.(1982).Maintaining sanity in the classroom :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New York :Harper Collins.
Glasser, W.(1965).Reality therapy. New York: Harper & Row.
Hall, G. S. (1911).Educational problems (Vol.1).New York :D.Appleton.
Troth, P. C.(1930).Selected reading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Boston, MA : Beacon Press

感謝
我由衷地感謝對我的手稿提齣寶貴意見的評論者,尤其是在我和我妻子開設的課堂紀律課程學習班的老師們。特彆感謝Bob Hampel——一位在特拉華大學執教的教育曆史學傢,他審閱關於曆史部分的章節,提醒我過去的教育和今天的教育是相關聯的。Chuck Hughes 校長和Susan Goglia以及高中校長助理 Sharon Denny也閱讀瞭本書的許多章節並提齣瞭寶貴意見。感謝特拉華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Cal Izard審閱瞭關於情緒的章節。感謝研究生助手Karole Kurtz 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和支持材料。感謝院長Jeanne Geddes�睰eye以及其他在校師生給我提供瞭用於本書的各種案例。感謝Allyn and Bacon雜誌的編輯Arnie Burvikovs,謝謝他的耐心、指導以及支持。感謝以下這些人對我的手稿的閱讀以及寶貴的建議,他們分彆是:Randy L.Brown, 愛剋拉荷馬森剋勒爾大學(University of Ceentral Oklahoma);Karen Engelsen , 比馬社區學院(Pima Community College);Monica A. Lambert, 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Gerald D. McGregor JR.,得剋薩斯大學泰勒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Tyler);Judie Rhoads, 西俄勒岡大學(Western Oregon University);Charlene W. Sox, 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和Sue Ann Thorson,緬因大學法明頓分校(University of Maine at Farmington)。





《靜水流深:智慧生活導航》 內容簡介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在追尋內心深處的平靜與生活的意義。本書《靜水流深:智慧生活導航》並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指南,而是一場沉浸式的體驗,引導讀者穿越內心的迷霧,發掘潛藏的智慧,最終抵達更為充實、和諧的生活彼岸。它不教你如何“更自律”或“如何不犯錯”,而是邀請你深入理解“何以為人”,探索那些塑造我們行為、影響我們選擇的深層動力。 第一部分:觀照內在——認識自我,看見真實 心智的風景: 我們首先踏上的是自我探索的旅程。在這裏,我們將一同審視那些習慣性的思維模式,那些在我們不自覺中反復上演的內心劇本。我們會學習如何區分“真實”與“我們以為的真實”,理解情緒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行動。這並非是要壓製情緒,而是要去理解它們傳達的信息,成為情緒的觀察者而非奴隸。我們會探討“自動駕駛模式”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逐步將覺察力帶入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欲望的潮汐: 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它驅動著我們前進,也可能將我們捲入漩渦。本書將深入剖析欲望的本質,區分健康的追求與失控的渴求。我們將學習如何辨識那些“虛假的需要”——那些被社會信息、他人期望所灌輸,而非源自內心真實的渴望。我們會探討“即時滿足”的陷阱,以及如何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理解長遠目標與短期誘惑之間的平衡。這不關於壓抑欲望,而是關於引導欲望,使其成為我們創造性力量的源泉,而非消耗我們精力的黑洞。 信念的根基: 我們的信念如同土壤,滋養著我們的行為。本書將幫助讀者審視那些根植於心的信念係統,特彆是那些限製性的信念,它們常常是我們未能突破現狀的隱形枷鎖。我們將探討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溫和地調整那些不再服務於我們成長的觀念。這並非要我們拋棄所有過往,而是要學會辨彆哪些信念是力量的來源,哪些是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我們將一起練習如何用更開放、更具彈性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和自己。 第二部分:連接外部——理解世界,和諧共處 關係的織錦: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與他人的連接。本書將深入探討關係的本質,從最親密的傢人、朋友,到工作中的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我們將學習如何建立健康的邊界,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以及如何在衝突中保持冷靜和尊重。這並非是學習社交技巧,而是關於培養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視角,以及如何在集體中保持個體的獨立性。我們將探討“被看見”和“看見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相互依存中找到自由。 環境的共鳴: 我們所處的環境,無論是物理空間還是文化氛圍,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本書將引導讀者審視自己的生活空間,以及其對我們身心狀態的影響。我們將探討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於成長和寜靜的環境,以及如何在高壓、嘈雜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綠洲。這也不僅僅是關於整理物品,更是關於理解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以及我們如何主動地去塑造環境,使其成為我們成長的助力。 社會的脈絡: 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係統,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位置和可能扮演的角色。本書將以一種宏觀的視角,探討社會規則、價值觀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個體。我們將學習如何在這個復雜係統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盲從所裹挾,同時也能找到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方式。這並非是要我們去對抗社會,而是要我們理解社會的運作規律,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行動空間。 第三部分:實踐智慧——活齣當下,點亮生命 節奏的韻律: 生活的質量往往體現在我們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本書將強調“節奏”的重要性,而非簡單的“時間管理”。我們將探討如何找到適閤自己的生活節奏,如何區分“忙碌”與“高效”,以及如何將重要的價值和目標融入日常的細碎時光。這並非是關於製定嚴苛的計劃,而是關於學會傾聽身體和內心的信號,在動與靜之間找到自然的流淌。 行動的種子: 智慧的顯現最終在於行動。本書將引導讀者將所學所思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踐。這並非是要求讀者做齣顛覆性的改變,而是從細微之處著手,培養微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精進。我們將探討“行動”的本質,它源於內心的渴望和清晰的目標,而非外在的壓力。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成長,在日復一日的積纍中,看見生命的改變。 生命的光澤: 最終,本書希望幫助讀者點亮生命的內在光澤。當我們更瞭解自己,更和諧地與他人和世界連接,我們的生命自然會散發齣一種寜靜而有力量的光芒。這是一種超越功利、追求的境界,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熱愛。它體現在每一次真誠的微笑,每一次耐心的傾聽,以及每一次從容的應對中。 《靜水流深:智慧生活導航》是一本邀請函,邀請你放下對“完美”的執念,擁抱真實而充滿力量的自己。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糾正”的工具書,而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你內在的智慧;它是一盞燈,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在這趟旅程中,你會發現,真正的平靜與力量,就蘊藏在靜水流深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理論深度和實際操作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上,而是深入探討瞭行為背後的深層機製。例如,書中關於“習慣迴路”的闡述,不僅清晰地解釋瞭提示、慣常行為和奬勵這三個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還提供瞭一套完整的“重塑”流程圖。我嘗試按照書中的步驟去調整自己的一些拖延習慣,發現那種“心知肚明但做不到”的睏境真的被一層層剝開瞭。那種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張精密的地圖,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卡在瞭哪個路口,以及該如何選擇正確的岔道。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剋製和嚴謹,沒有過多的情感渲染,而是用一種冷靜、理性的筆觸去引導讀者思考,這對於需要清晰指導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簡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耳邊循循善誘,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權威在說教。它的對話感非常強,作者似乎非常瞭解讀者在嘗試改變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心理陷阱和自我懷疑。每當我讀到某個段落,正準備産生“這個方法對我肯定沒用”的想法時,緊接著作者就會用一個恰當的腳注或者一個小小的“反思框”來預判並解答我的疑問。這種前瞻性的設計,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閱讀挫敗感。我感覺作者不是在販賣一種快速解決方案,而是在培養一種長期的思維模式。它教你如何提問,如何觀察自己,而不是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這種賦能的感覺,比任何快速見效的技巧都要寶貴得多。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吸引人,封麵那種沉穩的藍色調,搭配著簡潔有力的字體,給人一種專業而可靠的感覺。我一開始是衝著這個設計去的,希望能找到一本真正能指導實踐的書。翻開內頁,印刷質量也相當不錯,紙張的質感摸起來很舒服,閱讀起來也不會有視覺疲勞。不過,初讀下來,我發現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得很有條理。它似乎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方式,而是更傾嚮於將復雜的概念拆解成易於理解的小塊。比如,它在講述某個心理學原理時,會立刻配上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這點非常貼心。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非常自然流暢,不會讓人感覺是生硬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硬件”和“軟件”設計都體現瞭作者對讀者的尊重,讓人願意花時間去深入閱讀。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它對“預防”的重視程度。市麵上很多相關書籍,往往將重點放在“如何修正錯誤”上,但這本書卻花瞭很大篇幅去構建一個健康的內部環境,以減少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書中對於“環境創設”的論述尤其深刻,它詳細分析瞭物理環境、社交環境乃至數字信息環境對個體決策傾嚮的影響。我以前總覺得自製力是純粹的意誌力問題,但讀完後纔意識到,很多時候是我們不自覺地把環境設置成瞭“與自律為敵”的戰場。作者提齣的那些關於“摩擦力設計”的建議,比如如何增加壞習慣的啓動成本,如何降低好習慣的啓動成本,這些細微的調整,在實際生活中展現齣瞭驚人的力量。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圍的一切,試圖去打造一個更“友善”於我目標的環境。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且具有長期視野的框架。它沒有承諾一夜之間的蛻變,而是描繪瞭一幅需要持續耕耘的藍圖。我特彆欣賞它對“復原力”(Resilience)的強調。在培養自律的過程中,偶爾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這本書沒有將失敗視為終點,而是將其納入瞭動態修正的循環之中。它提供瞭一套詳細的“事故報告”和“係統升級”流程,指導讀者如何從失誤中提取最大化的學習價值,避免陷入自我譴責的泥潭。這種對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和溫和接納,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溫暖,也更具可持續性。它讓我明白,自律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被係統學習和維護的能力。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指導手冊,不如說是一份陪伴成長的長期夥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