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張、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說文解字》的版本很多,我們現今通用之“大徐本”一般以清刻本為底本,而清刻本是據宋刻本重刻,難免訛誤。但宋刻本由於時代久遠,已不多見。此次影印之底本,是國內僅存三套之一的宋刻元修本,現藏國傢圖書館,書末有道光十八年(1838)丁晏跋文。此本字跡端莊古樸,迭經名傢收藏,鈐有“祁陽陳澄中藏書記”“楊氏海源閣藏”“戴大章印”“阮元印”“何紹基觀”“揚州汪喜孫孟慈父印”“以增之印”“臣晉”等數十方印記,彌足珍貴。
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曾從賈逵受古文經學,博通經籍,為著名古文經學傢。初由郡功曹舉孝廉,後任洨長、太尉南閣祭酒等。
《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代學者徐鉉對其進行校訂,成為我們至今流傳使用的“大徐本”。它是我國第一部係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對研究漢字的發展曆程、漢語文字工具書的編寫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我國文字學的發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們閱讀古籍、學習古代曆史、探討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第一冊
標目…………五
第一上…………一七
第一下…………三一
第二上…………五一
第二下…………六七
第三上…………八三
第三下…………一〇一
第四上…………一二一
第四下…………一四一
第二冊
第五上…………三
第五下…………二三
第六上…………四一
第六下…………五九
第七上…………七七
第七下…………九九
第八上…………一二一
第八下…………一四三
第九上…………一五五
第九下…………一六九
第十上…………一八五
第十下…………二〇五
第三冊
第十一上…………三
第十一下…………二三
第十二上…………三七
第十二下…………五五
第十三上…………七七
第十三下…………九三
第十四上…………一〇九
第十四下…………一二五
第十五上…………一四五
第十五下…………一六五
徐鉉等進書錶…………一七六
宋中書門下牒…………一七八
丁晏跋…………一八一
《說文解字》是我國文字學研究及字書編纂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字典。作者許慎(約五八—一四七),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生活在東漢明帝至桓帝之間,我國古代著名經學傢、文字學傢。《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他生性淳篤,少時博學,曾拜古文經學大傢賈逵爲師,博通經籍,精於文字訓詁之學,經學大傢馬融也曾對他錶示推崇和敬重,時人評論他“五經無論許叔重”。永初四年(一一〇),許慎奉詔與馬融、劉珍等在東觀校五經、諸子和史傳。後託病去官,卒於傢。除《說文解字》外,許慎還撰有《五經異義》《淮南子注》等,今皆亡佚。
《說文解字》作於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一〇〇)至安帝建光元年(一二一)間。許慎編撰該書的最初目的是爲瞭解決東漢時期今文經學傢與古文經學傢的“文字釋義之爭”。許慎認爲,今、古文經之爭的根源在於文字使用混亂,他批評今文經學傢牽強附會、隨意解說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他認爲,先有文字後有五經,要“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必須首先弄懂文字的結構、讀音及其意義。因此,他在從賈逵學習時,即著手編寫此書。他以古文經和《史籀篇》《倉頡篇》爲材料,依據六書總結造字規律,對漢字的結構形體進行分析,揭示漢字形、音、義三者的關係,批判和否定瞭當時今文經學傢以隸書形體解字,望文生義的做法。書中收録的字既有先秦時期的字,也有漢代新產生的字,字體以小篆爲主,古文、籀文等異體則列爲重文,並按文字形體及偏旁構造,分列爲五百四十部,首創部首編排法。每字下有注釋,先釋字義,再釋形體構造及音讀。共收字九韆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韆一百六十三個,注文十三萬三韆四百四十一個,分爲正文十四捲、敘一捲。
《說文解字》的誕生,在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具體錶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對“六書”理論進行瞭全麵闡釋,使“六書”內容具體化、定義化,並且根據《說文》所收漢字,揭示瞭漢字形體結構的係統和規則,建立瞭漢字的形義體係,其闡釋內容也被後人用來作爲探討字源及解釋古書中文字的重要依據。二是根據漢字形體結構,首創部首編排法,使龐雜的文字有類可歸,成爲後世字典編排的典範,此後的《玉篇》《類編》《字彙》《康熙字典》等字書都按此法排列,直至今日,按部首編排仍是字典編排的主要方法之一。三是保存瞭篆文的寫法係統,以及漢代以前的古音古訓,不僅爲後代查考漢字的發展歷史提供瞭極爲寶貴的資料,還是現在辨識甲骨文、今古文的橋梁。
《說文解字》成書後廣爲流布,後人對其研究、校刊較多。現存於世的主要有唐寫本和宋刊本,前者衹存兩種,皆非完帙;後者主要由兩個係統流傳下來,一個是宋代學者徐鉉校訂的《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另一個是其弟弟徐鍇的《說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是《說文》的注釋本,因不如“大徐本”精審,故流傳不廣。“大徐本”即我們現今通用之版本。
徐鉉(九一六—九九一),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五代、宋初文學傢、書法傢。歷官五代吳國校書郎,南唐知製誥、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後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工詩文,精小學,善書法,與其弟鍇皆有文名,世人並稱“二徐”。
宋太宗時,徐鉉與同朝官員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人奉詔校正《說文》。雍熙敕牒曰:“許慎《說文》起於東漢,歷代傳寫,訛謬實多,六書之蹤,無所取法,若不重加刊正,漸恐失其源流。”所以,“大徐本”主要目的在於刊正《說文》在流傳過程中齣現的訛誤,恢復許慎原本的麵貌。因此,“大徐本”基本上保持瞭許慎《說文》的原貌,但也略有增改:一是將《說文》注語、敘例中齣現而正文各部中未見的字進行增補;二是將《說文》未收而經典相承或社會通用的字進行增補;三是增加簡要的注釋,對《說文》中已有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齣現訛變的字進行說明,同時標明相應的後齣常用字體;四是在每字後用唐代孫愐《唐韻》加注反切;五是將許慎《說文》十五捲各分上、下兩部分;六是將敘目加於書前,即今本“說文解字標目”。
“大徐本”校正完成後,於雍熙三年(九八六)由國子監雕造,並由擅長隸篆的徐鉉親手寫樣上版。這是“大徐本”的最早刻本。此後,此書一刻再刻,版本衆多,流傳於世的主要是明清刻本,有汲古閣本、平津館本和藤花榭本等。此次影印的底本,是國內現存三套宋刻元修本之一,現藏國傢圖書館,書末有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丁晏跋文。此本字跡端莊古樸,迭經名傢收藏,鈐有“祁陽陳澄中藏書記”“楊氏海源閣藏”“戴大章印”“阮元印”“何紹基觀”“揚州汪喜孫孟慈父印”“以增之印”“臣晉”等數十方印記,彌足珍貴。
王亞宏
二〇一七年三月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是下瞭不少功夫的,初拿到手時,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讓人眼前一亮。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既有古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精緻。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選用得當,疏密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尤其是那些需要仔細辨識的古文字部分,排版清晰,字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處,最大程度地減少瞭閱讀疲勞。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長時間麵對古籍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裝訂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頁,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對細節的把控非常嚴格,這對於一套需要反復查閱和比對的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
評分這本書在細節的考據上,體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這一點非常打動我這個對曆史文獻細節有要求的人。例如,在辨析某個特定曆史人物的生卒年時,它會列齣三四種不同的說法,然後逐一分析每種說法的來源可靠性,並給齣傾嚮性的判斷,同時保留瞭其他觀點的原始引文。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避免瞭知識的絕對化和教條化,體現瞭真正的學術精神——承認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義性。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進行跨學科研究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的文獻梳理能力是衡量一套工具書價值的核心標準。它不是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清晰的、可追溯的思考路徑。這種對知識邊界的尊重,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最近在整理一份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資料,發現手頭這套關於漢賦研究的專著簡直是雪中送炭。它不僅僅收錄瞭漢代主要的辭賦作品,更難得的是,其中對“西京賦”和“東京賦”的地域文化背景做瞭極其詳盡的考證。作者通過對考古發現、地方誌的引用,將賦作中描寫的園林、宮殿、風俗習慣還原得栩栩如生,極大地增強瞭我們對漢代士大夫階層審美情趣的理解。以往閱讀這些賦作,總覺得辭藻華麗但缺乏“腳踏實地”的依據,讀完這套書後,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目睹瞭漢宮的壯麗和文人的躊躇滿誌。特彆是關於辭賦的聲律和韻腳變化部分,梳理得極為清晰,為我的論文提供瞭堅實的文獻支撐。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古代哲學思想的源頭探尋,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傢的核心理念。這套我正在看的書中,對於《道德經》的多個重要版本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著實讓我對“道法自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像市麵上那些通俗解讀那樣膚淺,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語境和曆代注疏的演變之中,讓人看到字麵意義背後隱藏的豐富內涵。作者對老莊思想中那些看似矛盾卻又渾然一體的辯證關係把握得極其精準。比如對“有無相生”的論述,通過引用不同朝代的理解偏差,最終迴歸到文本最本真的意義,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路。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無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什麼都不做”的錶層,而是領悟到瞭一種順應天性的治理智慧,這對於我理解當今的社會治理也有啓發。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套書的附錄部分簡直是寶藏。我主要關注的是其中關於魏晉玄學的史料匯編。它沒有直接給齣長篇的論述,而是像一個精心的檔案管理員那樣,將當時名士的言論、書信片段、以及一些側麵記載的逸聞趣事原汁原味地呈現齣來。這種“讓史料說話”的方式,讓讀者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思想上的掙紮與超脫。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竹林七賢中幾位代錶人物思想交鋒的那些記載,通過不同文本的對照,可以清晰地看到何晏、王弼等人在“名教”與“自然”之間搖擺和探索的過程。這比任何總結性的概述都要來得生動和深刻,是研究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絕佳入口。
評分這套書很不錯,國圖做得越來越好
評分非常好很不錯物美價廉!
評分非常好的,超級好,值得購買,下次還買.
評分印刷清晰,能夠感覺齣原版的感覺,物美價廉
評分印刷清晰,能夠感覺齣原版的感覺,物美價廉
評分不錯的書,我很喜歡。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質量好!好好
評分還是不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