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旧戏新谈(精装本)

大家小书 旧戏新谈(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裳 著
图书标签:
  • 戏曲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文学
  • 艺术
  • 精装本
  • 大家小书
  • 旧戏
  • 谈艺
  • 文化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0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61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黄裳的文字,嬉笑怒骂,值得细细体味


内容简介

  黄裳的《旧戏新谈》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旧戏新谈》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文汇报》副刊写的关于戏剧的杂谈的结集。这辑文字笔调轻松诙谐,因此读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窥当时社会一斑。在书中,黄裳信笔由之,论戏、论人、论史、论证,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籍山东益都北城。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4年被征调往中国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后任《文汇报》记者、编辑。有著作《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笔祸史谈丛》等行世。

目录

徐序

吴序

——关于黄裳先生

章序

第一辑

评剧家

“评剧家”之二

京白

叫好

“十万春花如梦里”

关于川剧

关于违碍戏

《水浒》戏文与女人

第二辑

《法门寺》

关于刘瑾

《打渔杀家》

《连环套》

《盗御马》

小生三类

《安天会》

《新安天会》

《春闺梦》

《青石山》

《朱痕记》

《四进士》

《美人计》

《回荆州》

《截江夺斗》

《祭江》

《西施》

《战宛城》

《骂殿》

关于《纺绵花》

《长坂坡》

《蝴蝶梦》

《金钱豹》

《一捧雪》

《灞桥挑袍》

《空城计》

《洗浮山》《霸王庄》《茂州庙》《拿谢虎》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附:

雨天杂写

补辑


精彩书摘

  《水浒》戏文与女人

  京戏之由《水浒》或《三国》、《说岳》等小说改编者颇不少,《三国》戏是另一路,岳老爷的戏也多少相类。只有由《水浒》改编的戏中特别地多一些女人的场面,如武松所杀的潘金莲,石秀所杀的潘巧云,宋江所杀的阎婆惜,大名府中的卢俊义的太太贾氏,秦淮河中的妓女李香兰也都是给杀掉完事的。这让我觉得很有点特别。

  普通读《水浒传》,看《水浒》戏,好像已经造成了一种印象,只要看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就十分满意,对英雄们致其崇敬之意了。可是总忽略了一件事实。我最近才忽然想起,梁山泊上的英雄大部分都是有些变态的人物,他们对女人都少好感,简直是讨厌透了,于是动不动就杀掉算数。

  宋江还算正常,在家小之外还养了一个外宅,他的杀阎惜姣,如《坐楼杀惜》所描写,也很近乎情理,那原是逼不得已才犯下了杀人罪的。然而其余的人则不然了。他们只是“英雄”,好像都是阉割了的“英雄”,大块分金银,大碗吃酒肉,至于女人,则没有兴趣。梁山泊上似乎从不曾有过什么好的出色的女人,是颇可遗憾的事。

  李逵的凶顽不必说了。闹江州时,在浔阳楼上吃酒,看见那个千娇百媚的卖唱的,不问青红皂白,一下就捏碎了她的冠儿。我总觉得这很奇怪。世界上容或有不好色的“好人”,然而又何至于一下就将女人打倒呢?

  《大翠屏山》中石秀之于潘巧云,《挑帘裁衣》中武松之于潘金莲,似乎都带了天生的厌恶,我直觉地感到并非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如何浓厚,厌弃“嫂嫂”的引诱,才杀却这不要脸的娘儿们的,那简直是没有兴趣,而且是带了浓厚的反感,什么东西一沾到女人,即使他们感到非常的污秽,所以潘金莲或潘巧云一去拍一下武松或石秀的肩头,他们即怒目回头,将袖子向下一甩,简直是想将“传染”了来的那些“污秽”一下甩干净。如果老实的观众以为这是在说明“男女授受不亲”,那不免是太忠厚一点了,那是在表示一种避之如“毒蛇猛兽”的态度,只有在中古的欧洲的历史中才可以看到这样的人物吧。

  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中,怒杀蒋门神、张都监都可以理解。

  可是那几个丫环……一家良贱若干口,一刀一个也都给杀掉,这就未免有些特别了。反正在《水浒传》中杀人是不算一回事的,其写杀人正如描写吃饭一样地正常。李逵在劫法场时,抡起板斧,只拣人多的地方斫去,其原因是可以杀个痛快。这不能不使人有变态之感。

  《水浒》中的女将也有几个,但是她们大抵是女英雄或母大虫,而不是女人了。孙二娘在卖人肉包子,自己下人肉作坊;一丈青与王矮虎的因缘也似乎只是滑稽的对比而不是在描写“罗曼史”。总而言之,她们虽是女人,却并无女人气,因此我觉得《水浒》是变态心理人物的大集合,在这里找不出正常的男女关系来。

  如果看看全部的好汉名单,其对女人表示过一点留恋与兴趣的,还不能不举出那个小霸王周通来。他倒还真有一点讲恋爱的作风,“帽儿光光,好个新郎”,虽然所用的手段稍有不同,然而一见钟情,约期纳采,盛服就亲,这些都还很正常可喜。结果不幸却遇上了花和尚,桃花村中打得他落花流水,成了一个滑稽人物。

  如果《水浒》是出于施耐庵之手,则施耐庵本人一定是一个天生的憎恶女人者。不幸《水浒》并非出于一个人的手笔,而是若干年来的最有势力的社会通俗文学,也就是真正代表了中国社会上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对女人又是那么不客气,简直不看作人,这跟社会上的纳妾狎妓……正是一种观念一种作风,并非截然两事的。

  ……

前言/序言


《烟云过眼录:戏曲中的人生百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既有剧目的简单梳理或注释,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内在精神与时代价值的文学批评与文化随笔集。它以散点透视的手法,选取了京剧、昆曲、越剧等多个剧种中极具代表性、且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如《空城计》《牡丹亭》《霸王别姬》等,进行跨时空、跨领域的细致剖析。 作者摒弃了传统戏曲研究中常见的程式化分析,转而关注戏曲文本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市井百姓的审美趣味,以及社会变迁对舞台艺术的影响。全书的核心在于“人”——那些被塑造在舞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侠义之士,他们的悲欢离合如何折射出数百年来的社会心理和伦理规范。 第一部:舞台上的权力与谋略——“形制”与“权术”的辩证 本部分聚焦于历史剧与武戏中对“权谋”的描绘。不同于纯粹的历史叙事,戏曲舞台对权力的呈现往往是高度凝练且符号化的。作者详细论述了“空城计”中司马懿的“疑心”如何成为塑造诸葛亮“智绝”形象的必要反衬,分析了这种智谋的展示,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群体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哲学投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忠义”这一概念的解构。忠于谁?义于何人?作者通过分析《捉放曹》《失街亭》等剧目,指出戏曲中的“忠”往往是情感的最高压,它与个人的道德良知时常发生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的张力,是支撑传统戏曲审美情感的核心动力。书中探讨了舞台上对“奸臣”形象的刻板化处理,如何满足了观众对道德秩序的即时需求,并讨论了在现代视角下,这种脸谱化处理所带来的审美局限与传承挑战。 第二部:情与理的交锋——闺阁中的诗意与哀愁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集中探讨了以昆曲为代表的文人戏中对“情”的极致表达。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牡丹亭》中“情至理所不容”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杜丽娘的“梦”与现实的边界。戏曲中的情爱,往往被赋予了超越生死、对抗礼教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通过对服饰、水袖、唱腔中“情态”的细致描摹,展示了传统审美对“含蓄”和“蕴藉”的推崇。 更进一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民间戏曲,如越剧、沪剧中的“苦情戏”。这些剧目里的女性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仙子,而是深陷于婚姻困境、阶级压迫的凡人。书中对比了“才子佳人”与“苦情母”在观众心中的情感投射差异,认为这是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审美需求在舞台上的双重显影。对“别”的描绘,是戏曲艺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生离死别的军旅之别,还是情投意合却遭棒打鸳鸯的相思之别,都被置于传统宗法制度的宏大背景下审视。 第三部:身段的语言——无声处听惊雷的身体美学 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其中“身段”和“做功”构成了其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本书专门辟出章节,细致解读了这些非语言性的表达如何完成叙事。作者以“趟马”“圆场”“亮相”等基本功为例,阐释了它们并非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负载了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的“代码”。 例如,书中分析了女性角色如何通过眼神和手势表达内心的波澜,尤其是在“内心戏”无唱词或独白的情况下,一个“望月”的姿态如何凝聚了百转千回的相思。作者强调,戏曲美学追求的是“形神兼备”中的“神韵”——那种超越具体情节的、难以言喻的舞台魅力。这部分内容旨在引导读者,将戏曲欣赏从对故事情节的关注,转向对表演本体的沉浸式体验。 第四部:流变中的传承——从庙堂到街市的审美更迭 在全书的结尾,作者将视角拉回到近现代戏曲的生存状态。戏曲艺术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它是一个活态的文化载体。书中探讨了传统剧目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修正”和“适应”:传统中的“鬼怪神佛”如何被淡化、民间对“反抗精神”的表达如何被巧妙地包裹在“劝世”的皮囊之下。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现代戏曲创作的困境与探索,如如何将传统板式与现代音乐语言融合,如何利用现代舞台技术来增强古老故事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避免失去戏曲的“老味道”。作者认为,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持续地回答“当下的人们,如何看待古人的悲欢”,而非仅仅是复原历史的场景。 结语: 《烟云过眼录》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东方美学、对传统文化怀有好奇心的读者的书。它以严谨的考据为基石,以文学的感性为笔触,试图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戏剧灵魂深处的门,让读者在熟悉的故事中,重新发现那些被时光磨砺得愈发璀璨的文化精粹。这是一场关于“看戏”与“懂戏”的深度对话,一次对历史舞台上无数次谢幕与开场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精妙,它仿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小品”构成,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焦点和完整性,但当你读完全书后,会发现它们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复杂而严密的网,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世界观。不同章节间的过渡衔接,处理得非常自然,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个意象的重复,或者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词的再次出现,就能将你的思绪从上一个故事的余韵中,平稳地带入下一个场景。这种“散点透视”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保持阅读兴趣的同时,也避免了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主题可能带来的疲劳感,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好,像是在欣赏一出结构精巧的连台好戏。

评分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它并没有刻意去炫耀学识,而是将那些深奥的文化典故、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化”在了故事的肌理之中。你读完一个段落,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探讨那些宏大的命题。它带给我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启发。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某些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并带着一种更为审慎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时代变迁中的定位,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涌动着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背景的描摹,那份细腻程度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聚焦于某几个个体、某个小场景的变迁,来折射出时代的洪流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人们的命运和心性。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不滥用煽情,但那种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却更能触动人心。比如描绘一次家庭聚会时,几句看似寻常的对话中,竟能窥见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阶层特有的纠结与坚守,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张力,是很多新手作家难以企及的。这让我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相关的历史资料,去印证书中所述的那些“微观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配合烫金的书名,立刻就让人感受到它不同于寻常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精装本特有的扎实手感,仿佛握住了一段被精心收藏的时光。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制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廉价感。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的留白,以及书脊的装帧工艺,都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大家小书”系列时的匠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对于那些热爱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和把玩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初读时需要一点适应,因为它不像现在很多通俗读物那样直白热烈,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炉火旁缓缓道来,语调平和,但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阅历和见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叙事,打磨成充满哲理和韵味的篇章。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完一段话,需要停下来,细细咂摸其中的味道,那种感觉就像品鉴一壶陈年的老茶,初闻清香,回味悠长。它的叙事节奏是舒缓的,没有急于将你拉入高潮,而是循循善诱,让你自然而然地沉浸进去,去感受那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久违的慰藉。

评分

不错的书,就是定价略贵,趁活动的时候收入。

评分

不错的话,考虑考虑???。

评分

好书印刷略淡

评分

这套书有趣又耐读。京东发货迅速,包装严实,物流态度很好,满意!

评分

买书优惠又有京豆赠送,今年双11的活动太赞了。

评分

不错的话,考虑考虑???。

评分

不错的书,就是定价略贵,趁活动的时候收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的入门读物 可以一读。京东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