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园区与城市在文化上、空间上和功能上分离的“文化孤岛”现象,以及文化认同不够、区域意象破碎、土地产出率低、商业地产模式不成熟、创意生态循环不畅等问题,提出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和运营必须放在与区域耦合发展的视野下,从治理的角度去深入研究。书中提出构建多中心网络型的治理架构,使文化产业园区在面对复杂动态的环境与多元化的资源协调、优化需求时,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以满足。
作者简介
陈娴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方向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公共文化管理、文化科技融合。近年来先后参加“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申报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资助。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的研究背景
二 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的研究目标
三 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意义
四 相关概念综述
第二章 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基础与理论
一 理论基础
二 相关研究
三 研究小结
第三章 与区域耦合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形成模式
二 不同类型文化产业园区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
三 区域发展视域下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治理问题及多中心治理框架分析
一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现行的科层式治理模式
二 文化产业园区科层式治理模式的问题
三 文化产业园区多中心治理框架分析
第五章 不同区域类型文化产业园区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
一 旧城改造型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构建
二 新区开发型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构建
三 新农村建设型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构建
第六章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文化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四 评价指标体系
五 指标说明
第七章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 提倡公私价值并重的治理理念
二 创新科学的多中心治理机制
三 创新多元资本入股的方式
四 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信任基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序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区域发展进入了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为特征的新阶段,文化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新驱动力。文化产业园区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是文化经济的典型表现形式。与单纯的地理景区或者纯粹的工业园区相比,文化产业园区对区域发展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与更高的贡献率,创意使被废弃或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焕然一新,文化旅游观光、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文化活动、营利和非营利机构的运作,吸引了更多的消费群体,使得区域就业率和投资额提升,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中国旧工业化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之一,被视为中国都市郊区建设的一大新方向,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条新兴路径。可以说,区域协调发展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园区是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它同时进行着经济再生产、生态再生产、文化再生产和人口再教育,对整个区域产生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作用。
但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目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忽视“产城”融合发展,使园区与城市在文化上、空间上和功能上分离,造成了所谓的“文化孤岛”现象,出现了文化认同不够、区域意象破碎、土地产出率低、商业地产模式、创意生态循环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未能和政府部门、周边社区达成动态的协作关系,而是孤立发展。因此,必须将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和运营放在与区域耦合发展的视野里,从治理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如果说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是关于经营业务的话,那么文化产业园区的治理就涉及管理园区的主体,要保证有效管理和经营,使得园区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文化产业园区在面对复杂动态的环境与多元化的资源协调、优化需求时,要让园区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以满足,必须构建多中心网络型治理架构,重视主体间相互合作、共享权利、共同管理的治理新形式。在当前背景下,多中心治理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为众多的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园区事务管理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理论视野和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
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现有的单中心科层式治理模式存在政府角色定位不明、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未被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需求被忽视等现象,这使得文化产业园区与区域耦合发展所需要的多重资源协调困难。因而要充分重视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大学和研究机构、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在文化产业园区与区域耦合发展中的作用,将目前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分割,构建互动的网络架构,建立灵活机动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创新机制,使之能在网络架构下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合作治理、互动治理。同时要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理念和生产消费流程,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分析,将确定型、主要参与型的利益相关者纳入文化产业园区的治理主体,构建各自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本书认为,旧城改造型文化产业园区应当采用股东主导的联盟式治理模式,新区开发型文化产业园区应当采用政府主导的三区联动式治理模式,而新农村建设型文化产业园区应采用“官”“产”“农”结合的治理模式。基于文化产业园区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和目标,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评估也应当从与区域互动融合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一方面要考察政府的效力,另一方面要考察治理的质量,对治理质量的评价又要从基础现状和发展潜力两个层面综合考虑。因此,本书构建了文化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对文化产业园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多中心治理模式实施的现实基础尚不完善,必须从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层面、网络架构的联动机制层面、多元资本入股的方式层面、文化产业园区信任体系建设层面,以及面向未来的网络平台建构层面,进行理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改变目前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文化产业园区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格局,使文化产业园区的多中心治理更具合理性。
总之,在文化产业园区与区域耦合发展的过程中,治理模式的选择和构建相当关键。要把文化产业园区当成由艺术家和创意阶层、文化艺术公司、项目生产、社会关系网络、创意环境、知识、信息和创新机制以及公民和消费者融合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从园区和城区融合发展的角度去设计有效的文化产业园区多中心治理模式。
综上所述,本书尝试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绪论与理论研究,首先,本书对以往研究中的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本书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与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区域治理模式一样,都属于机制性问题,需要同时对多中心治理、网络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综述,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搭建研究框架。同时,本书在梳理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研究现状的同时,列出了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文化资本理论、文化产业集聚理论、区域治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城镇化理论、新都市主义理论。本书未对这些理论做单独的阐述,在行文时直接在理论简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阐述。
第三章,综述目前与区域耦合发展的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形成模式和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与区域耦合发展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在经济发展、社会认同、生态环境、创意生态、管理体制五大方面的问题。本书认为这五大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现行的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存在问题。
第四章,在分析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单中心科层式治理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框架。本书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因而政府在这一阶段治理的主要任务仍是引导和适当干预,同时要充分重视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分析各利益相关方作为不同社会力量和阶层所承担的角色,将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分割,构建互动的网络架构,建立灵活机动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创新机制,使之能在网络架构下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合作治理、互动治理,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构建不同的治理模式。
第五章,根据不同区域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理念和生产消费流程,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分析,将确定型、主要参与型的利益相关者纳入文化产业园区的治理主体,构建各自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并根据第四章总结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文化产业园区治理的创新机制,构建不同区域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理想治理模式。
第六章,基于文化产业园区治理的多重目标,从文化产业园区对区域综合价值提升的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文化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使用上海8号桥、西安曲江新区、横店影视城三个案例对指标进行验证。
第七章,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更好地与区域耦合发展,针对构建多中心的治理体系,从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层面、网络架构的联动机制层面、多元资本入股的方式层面、文化产业园区信任体系建设层面,以及面向未来的网络平台建构层面,具体阐述文化产业园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建构路径。
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对全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在这一研究框架里,本书采用了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献研究与实证调研相结合,这是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本书通过对文献的检索,一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治理模式和体制等方面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同时,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抽象出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治理模式类型和空间模型。
其次是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因此,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置于整个区域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研究,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治理模式同其他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的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性和差异性,分析出各利益相关方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的位置与角色及其权利和影响力。
再次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本书在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不同区域类型文化产业园区的差异性等问题。我们需要以动态、变化、发展的眼光看治理模式的构建问题,因此,该研究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
最后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通过数据比较分析法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治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针对文化产业园区统计数据缺失、失真的客观问题,对选定的典型文化产业园区做重点调研,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对该区域官员、企业家、从业人员、市民、游客的访谈,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文化产业园区的治理历程、关键因素、集群特点、内外环境影响作用等因素对文化产业园区与区域融合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文化产业园区综合指标体系的参数。
此外,本书涉及的主要资料和数据来自笔者曾参与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09)调研期间的访谈记录和相关资料收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统计结果。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部分数据来自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北京市文化设施及产业调研报告》。其中重点集聚区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的数据来自笔者进一步的调研,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承接的“文化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2013)”项目所收集到的相关集聚区和街道、社区资料,以及来自海淀区委宣传部委托的“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工程调研(2012)”课题组所提供和收集的数据。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