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引進的性彆視覺心理學大作。繼樂嘉《跟樂嘉學性格色彩》後,又一部視覺心理學大作。本書的觀點都來源當今世界前沿心理學、藝術、教育、設計和市場營銷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實驗成果。男人想理解女人,女人想理解男人,這都是一本必讀書。個人、企業和社會要想與時俱進,就當側耳!
本書作者為英國著名暢銷書作傢格洛麗亞.莫斯教授。格洛麗亞.莫斯教授為市場營銷專傢和性彆差異研究領域的專傢,並長期為世界500強企業就領導力、設計以及市場營銷方麵提供谘詢服務,這些企業包括瑪莎百貨、福特、佳能相機、拜耳集團等。格洛麗亞教授在洞察性彆差異領域擁有著多年的實際經驗,並為其服務的企業創造瞭豐厚的利潤。格洛麗亞.莫斯教授為你揭開並重新發現藝術、建築、營銷、設計、數字媒體和工作場所的背後秘密,讓你的世界從此與眾不同。
《為什麼男人喜歡直綫女人喜歡波點 性彆視覺心理學》的觀點都來源於心理學、藝術、教育、設計和市場營銷領域的研究成果。閱讀本書前請特彆留意如下事關身心健康的風險警告:讀瞭這本書,也許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會從此改變。如果你願意接受這個挑戰,那麼請打開本書讀下去。
在視覺創作和視覺偏好方麵,大量證據都證明瞭兩性之間的確是存在差異的,而且這種男女之間潛在的視覺空間能力上的差異還是僅次於身高差異,是被認知的男女差彆中明顯的差異,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本書以科學研究與實驗為依據,深刻探討瞭性彆視覺心理學這門學科的軼事及其對市場營銷、建築、藝術以及人際關係的啓示。這本書揭示瞭:男女之間作為狩獵者、采集者的視覺差異;狩獵者眼中的世界;采集者眼中的世界;如何激發男人與女人的視覺興奮點;為什麼男人和女人在有關視覺的問題上存在差異。
希望這些新奇的發現,讓你踏上一趟愉快的發現之旅。
格洛麗亞.莫斯(Gloria Moss)英國新白金漢大學商業與管理係教授;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SG)客座教授;英國特許人事與發展協會會員
格洛麗亞.莫斯教授長期為世界500 強企業就領導力、設計以及市場營銷方麵提供谘詢服務,這些企業包括瑪莎百貨、福特、佳能相機、拜耳集團等。格洛麗亞教授在洞察性彆差異領域有著
多年的實踐經驗,並為其服務的企業創造瞭豐厚的利潤。
作者已齣版的優秀著作還包括《性彆、設計與營銷》《從差異中獲利》《從差異中獲利案例實踐》等。
關於譯者
陳靜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學碩士,曾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文學院交流學習。現從事教學與翻譯工作。
這是一本會顛覆你觀看周邊世界方式的書,是一本改變思想的書。你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在我們使用視覺器官做什麼、選擇喜歡什麼時,無論從事藝術創作、建築設計、網頁設計或是其他設計,我們的選擇都是我們性彆的産物。這一結論既關乎我們的消費又關乎我們的工作,因此你需要忘記舊知識,用新知識武裝自己。本書反復灌輸給我們的新理念,即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個人、企業和社會要想與時俱進,就當側耳!——托馬斯.喬丹 芝加哥霍夫曼.約剋廣告公司前首席創意總監、演講傢、創意作傢、《重論性彆》作者
男人想理解女人,女人想理解男人,這都是一本必讀書。格洛麗亞.莫斯帶你探秘並重新發現藝術、建築、營銷、設計、數字媒體和工作場所的背後,讓你的世界從此與眾不同。——傑瑞米.雅剋布斯 節目主持人、演講傢
第一部分 男人vs.女人:觀看世界的不同方式
第一章 視覺世界中的男人與女人
威廉王子的直邊圖形和凱特王妃的波點裙 3
本書揭示瞭什麼? 6
第二章 男人創作瞭什麼vs.女人創作瞭什麼
寫在前麵的問題 9
偏好與偏見 28
設計與繪畫是姐妹藝術嗎? 29
關於形式、顔色和主題的研究 32
驚人一緻的結論 37
關於設計的實驗 38
人們喜歡什麼? 41
第三章 男人喜歡什麼vs.女人喜歡什麼
多元觀點 43
視覺偏好是普遍的還是因人而異的? 50
顔色 52
細節 53
直綫 57
實用vs.美觀 57
客觀評估還是主觀評估 60
實驗:休謨vs.康德 61
聖誕節啓示 62
兩性日常用品偏好測試 64
性彆視覺在網站設計領域也適用嗎? 66
啓示 69
平行軌道 70
第四章 男女看世界的方式為何不同?
哈佛激辯 73
差異解釋 75
社會因素 76
認知因素 77
視覺空間能力:起源與現代發展 78
語言能力 79
顔色 80
第四種色素 82
藍色和紅色 83
黃色和橙色 85
色彩的組閤 86
感知能力 87
場獨立性 88
潛在影響因素 90
個性 91
監獄囚犯的繪畫分析 93
性彆與個性 94
潛在因素 95
天性和大腦 95
存在爭議的領域 98
進化 101
狩獵者技能 102
采集者技能 104
狩獵者和采集者的觀看方式 106
第二部分 性彆視覺心理學的啓示
第五章 設計
挑選庭院傢具 111
瞭解客戶 115
汽車業 119
日雜用品 124
遠程通信 126
零售業 128
小傢電産品 130
DIY市場 133
谘詢案例 135
第六章 廣告
廣告公司 137
顧客的重要性 139
廣告業 141
關於性彆與廣告的研究 142
廣告世界 145
廣告業的真相 148
未來之路 150
第七章 城市設計
市民遊泳池 153
深入地下 155
紐約地鐵測試報告 156
倫敦地鐵測試考察 158
街道指示牌 159
建築 160
對照試驗 161
過往百年 162
現代主義運動 163
男人和女人喜歡同樣的建築嗎? 165
女性建築設計 166
中亞遊牧部落 168
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 169
奧馬哈人 170
塞裏人的村莊和彩繪建築 170
辦公室環境 172
與眾不同的辦公室 173
現代主義的誘惑 174
辦公室和工作效率 175
第八章 虛擬場景
日益激烈的競爭 179
鏡像觀念 180
網絡的受眾 181
男性和女性創作的網站:它們不同嗎? 182
網站——它們有多適用? 184
網站設計師是誰?? 189
第九章 藝術世界
洞穴壁畫 193
洞穴藝術到現代藝術 196
17世紀的花卉繪畫 197
印象派畫傢 199
20世紀的裝飾藝術傢 204
20世紀末期 205
第十章 兩性關係的世界
關注小細節 215
傢庭內外的決定 217
步入花園 219
著名的花園 220
園藝專傢的坦言 223
迴到室內 225
消除差異 227
章節注釋 229
參考文獻 238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並非來自於它提齣瞭多麼驚世駭俗的新理論,而是它對於那些“常識性”偏見的溫柔解構。全書充斥著一種剋製的幽默感,作者在引述一些早期、略顯粗糙的性彆研究數據時,會用一種非常巧妙的自嘲式口吻來處理,避免瞭將科學探索變成一種僵硬的說教。特彆是關於“路徑規劃”和“安全區域感知”的章節,它通過一個關於迷宮實驗的詳細復盤,展現瞭兩種處理信息流動的截然不同的策略。我記得實驗的細節描述得非常生動,幾乎讓我能聞到實驗室裏老舊紙張的味道。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一種策略判定為優越或低劣,而是強調瞭它們在不同生存壓力下的適應性優勢。這種對中立性的堅持,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厚重而可靠。我感覺自己讀完後,對很多社會現象的理解都多瞭一層辯證的濾鏡,不再輕易地用二元對立的方式去簡單歸類他人的選擇。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認知結構的復雜性,而不是貼給彆人的一張標簽。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一個謎團,色彩的搭配大膽而又充滿暗示性,初看之下,還以為是什麼前衛藝術傢的作品集,而不是一本探討人類認知差異的嚴肅讀物。它用一種近乎挑釁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性彆符號並置在一起,比如堅硬的幾何圖形與流動的麯綫,這種強烈的對比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記得在翻閱的最初階段,我花瞭很多時間去揣摩作者到底想通過這種視覺語言傳達什麼樣的核心論點。書裏似乎沒有直接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像一個高明的策展人,將各種看似不相乾的綫索散落在不同的章節裏,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論的框架。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討空間感知時,引用瞭大量古代建築和現代室內設計的案例,那些關於對稱性、功能性與裝飾性的辯論,讓原本枯燥的心理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美”和“實用”的界限劃分是否過於武斷。全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它總是在你快要感到疲倦時,拋齣一個極具顛覆性的實驗結果,讓你瞬間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背後的生物學基礎究竟是什麼。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成功地將一本理論性書籍,塑造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脈絡極其清晰,它沒有被紛繁的實驗數據所淹沒,而是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假設——即我們對環境的感知和偏好,是高度嵌閤於我們的生理結構和數萬年來適應性選擇之中的。我特彆喜歡它在結尾部分對未來研究方嚮的展望,它並沒有把話說死,而是留下瞭一係列開放性的問題,鼓勵讀者繼續探索。比如,它提到瞭現代電子設備對我們視覺皮層的影響,這是一個極具時代前瞻性的探討。整本書的語氣是一種非常溫和而堅定的引導,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你穿過一片充滿岔路的森林,雖然路途麯摺,但最終總能讓你看到更廣闊的風景。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細節:為什麼我傾嚮於把工具放在一個固定的、幾何化的架子上,而我的伴侶卻更喜歡把裝飾品隨意地堆放在一個圓形的籃子裏。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是”或“否”,而是提供瞭一套理解這種差異的復雜工具箱。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論證過程極其嚴謹,但其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具有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韻律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長使用排比和反復的手法,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秩序”與“變化”的偏好時,那種語言的重復與細微的含義遞進,帶給我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我正在親身經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人類學考察。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工具製造的曆史演變,將早期石器打磨的精確度與現代設計中的人體工程學關聯起來,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令人拍案叫絕。它不滿足於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微觀的神經通路分析,用極其精確的術語解釋瞭大腦皮層處理不同視覺輸入時的能量消耗差異。讀到此處,我甚至開始對照著自己傢裏的陳設進行審視,思考自己無意識中選擇的傢具形狀,是否真的反映瞭某種深層的、不易察覺的生理傾嚮。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沒有試圖去“教化”讀者,而是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解碼器”,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視為“天性”的偏好。它拓展瞭我對“認知偏差”這一概念的理解,將其從單純的邏輯錯誤,提升到瞭生物本能與環境塑造的復雜交匯點。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章節布局非常有層次感,它采用瞭“提齣問題—迴顧曆史文獻—呈現新數據—進行跨文化對比”的循環結構,確保瞭讀者始終處於一種被知識流推動的狀態。每一次深入探討到一個新的主題,比如對色彩飽和度偏好的研究,它都會追溯到遠古狩獵采集時代對於特定光譜的視覺敏感度差異,這種曆史的縱深感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令我深感意外的是,書中對藝術史中“透視法”的演變也進行瞭深入剖析,認為對三維空間的精確再現,本身就是一種特定認知模式的體現。這部分內容寫得非常精妙,它巧妙地將“看”和“理解”這兩個動作聯係起來,挑戰瞭我們對“客觀現實”的固有認知。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偏嚮於學術報告的嚴謹性,但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它避免瞭使用過多的行話,即使是復雜的統計學概念,也能通過生動的比喻被闡釋清楚,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評分稍微有一點小瑕疵,總的來說,瑕不掩瑜吧。
評分看著玩玩,
評分內容豐富,質量很好,值得購買!
評分瞭解一下有關這方麵的知識,視覺與性格之間的差異。
評分囤書,買瞭一堆書,有空慢慢看。
評分質量很好,朋友覺得很超值,值得購買
評分實用性強的心理學分析著作,印刷質量不錯,性價比給力!
評分質量不錯,京東物流贊?!
評分囤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