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医易学派》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末民国医易汇通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 全书以近代医易学派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了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了学派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和代表论文,第六章对近代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学术成就、特质及意义做整体评述。 《近代医易学派》在编写过程中,受到诸多师友的帮助,感谢钱超尘教授、柳长华教授、张瑞贤教授、朱建平教授、王育林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
张其成教授,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教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医人文学学科带头人。张其成教授是中医哲学学科、中医文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有较大学术影响。目前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分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目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二章 近代医易学派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早期(1840-1897年)
第二节 近代中期(1898-1928年)
第三节 近代晚期(1929-1949年)
第三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人物
第一节 郑钦安
第二节 唐容川
第三节 恽铁樵
第四节 彭子益
第四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著作
第一节 《医原》:以易理阐发“人法天地、燥湿为患”之道
第二节 《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以易理言人身阴阳合一之道
第三节 《中西医粹》:构建易象阴阳脏腑体系
第四节 《医易一理》:医易比附,纤毫不爽
第五节 《医易通说》:从易学角度全面解读医学理论
第六节 《群经见智录》:医易同源,源于天运
第七节 《脏腑通》:以易理阐发脏腑相通之理
第八节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依河图之理构建人体气机圆运动模型
第九节 《天人转度》:以易理阐发“天人理体合一”之论
第五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论文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论文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的论文
第六章 近代医易学派的评述及启示
第一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
第二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学术成就及启示
第三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特质及现实意义
精彩书摘
《近代医易学派》: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医易理论
明清时期,易学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医易理论的发展。明代的医易理论在“以易释医”的基础上产生了哲理化的研究倾向和新的理论建树,涌现出张景岳(1563-1640年)、孙一奎(1538-1600年)、赵献可(1573-1664年)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医家。清代的医易理论则进一步凸显了“以易学象数思维构建医学理论模型”的发展趋势,郑钦安(约1804-1901年)、黄元御(1705-1758年)、彭子益(1871-1949年)为其代表人物。现分述如下。
明代的医易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继承前人传统,以易理解说医理。明代医家秉承“以易释医”的传统,继续运用易学原理阐发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张景岳以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阴阳消息过程解说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演变过程;汪机借鉴邵雍的象数易学来阐发五运六气学说之纲领而著《运气易览》;张志聪以易学太极理论解释人体胚胎发育等。
第二,以太极立论,探讨医易的哲学内涵。张景岳在《医易义》中明确提出“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的概念,对医易关系问题做了高度总结。张景岳从太极本原的层面阐发“医易同源”的观点,从阴阳变化的角度阐述“医易相通”的内涵,体现了医易研究的哲学化倾向。张景岳认为医与易都起源于“一”,这个“一”即是太极。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张景岳的太极说含义颇广,包括太极、无极、气、理等多重内涵。一方面,张景岳既言“太极本无极”,又言“无极即太极”,将太极、无极的概念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张景岳既言“太极者,理而已矣”,又言“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将“理”与“气”的概念合为一体。同倡“医易同源”的医家孙一奎,亦非常重视太极理论,认为“医之为教,正示人节宣天地之气而使之无过不及。攻是业者,不能寻绎太极之妙,岂知本之学哉”。孙一奎对太极之理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医旨绪余》的“太极图抄引”“太极图”“太极图说”这几个篇章中。他认为,太极为万物的本源,化生万物,同时太极之理亦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他在《太极图抄引》中说:“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所谓一体者,太极之理在焉”“人在大气中,亦万物之一物耳,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
第三,根据太极模型创建命门学说。明代医家对太极理论的研究没有仅仅停留在探讨内涵的理论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依据太极模型创建了太极命门说。孙一奎以命门为人身之太极,认为两肾间的动气即是人身命门所在,创立“动气命门”说,即所谓“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火非水,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赵献可亦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依据太极图的原理,创肾间命门说。赵献可在其医易学代表作《医贯》一书中,以“论命门”“阴阳论”“相火龙雷论”三篇之论,集中阐发了他的学说,具体内容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张景岳在此问题上与赵献可如出一辙,亦以太极图式作为医学模型论述人身命门的位置及作用。他在《求正录》中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
前言/序言
一、“医易学派”何以能成立
学派是指同一学科中由于观点、学说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①。有学者总结学派的形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师承、地域和问题。因出于同一师门而学术观点相同,可称为“师承性学派”;因出生或工作在同一个地域,导致学术观点相同,可称为“地域性学派”;因研究同一个问题,其研究旨趣、方法相同而导致学术观点相同,则为“问题性学派”②。可见,学派的划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学术观点一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师承在学派的划分中只起到提示学术渊源和明确各家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师承不是学派成立的必要因素,只是有助于学说的认同而已。
医易学派是以易理阐发医理,以易学会通医学的派别,属于问题性学派。医易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医易会通、援易入医。“医”指中医学理论,“易”指易学原理,“会通”也可写作“汇通”,有交会、融通之义。医家将易学的原理、象数有意加入到医学理论的建构中,形成医易融通的理论框架和象数思维方式。
医易学派,自《黄帝内经》奠定格局,隋唐以后,医家有意援易入医。各时期的医易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隋代杨上善,唐代孙思邈、王冰,金元时代刘完素、朱丹溪,明代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清代陈修园、黄元御,近代唐容川、恽铁樵、彭子益。
纵观医易学派的历史,有四个特色鲜明的时期,即汉代、唐代、明代、近代。汉代医学得益于《周易》原典,唐代医学得益于汉易的兴盛,明代医学得益于宋代图书易学的兴起,近代的先兴后衰则是时局所致。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医学的冲击,近代医易学派始终恪守“阴阳、五行、六气”等传统中医理论,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立完整。他们从易学探寻中医存在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医,成为捍卫传统中医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与时代主流思潮格格不入,近代医易学派最终渐渐隐没。
新中国成立后,与传统思维方式渐行渐远的中医,尽管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却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因此,坚守中医传统思维方式、坚守医易经典理论,找回那份迷失的自性和勇气,已是势在必行。在此大势下,重新审视近代医易学派走过的坎坷之路,显得尤为必要。
《医易探微:探寻古今医理的精妙融合》 一、 导言:探寻失落的智慧宝库 中国古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易经》的渊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宝贵的医学智慧与哲学思想的关联逐渐被淡忘,甚至被误解。《医易探微》一书,旨在深入挖掘并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医学与《易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隐藏在古老智慧中的深刻哲理,展现医学与易学相互辉映的独特魅力。本书并非对某一家学派的专门论述,而是致力于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呈现医易融合的整体图景,追溯其思想根源,考察其发展脉络,剖析其核心概念,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 思想渊源:易学精神贯通医道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辩证统一等,早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医学作为一门关乎生命健康的学问,自然深受其影响。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构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世界的运转规律。这一思想在医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黄帝内经》便明确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将阴阳理论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如心属阳、肾属阴,肺属阳、肝属阴等,便是阴阳学说在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具体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如营运血气,昼夜昼夜的起居作息,无不遵循着阴阳消长的规律。疾病的发生,常与阴阳失调有关,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治疗上,则讲究“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五行学说与人体脏腑、病理的对应: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不仅描述了物质世界的相生相克关系,更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自然界与人体的相互联系。在医学中,五行被用来对应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并进一步延伸到五腑、五志、五味、五色、五声等生理和病理范畴。《黄帝内经》中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肝”,便是五行与脏腑的典型对应。五行之间的相生(如木生火)和相克(如木克土)关系,则被用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以及病理传变。《灵枢·五常政大论》中提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疏,金得火而烁,水得土而殖”,这些相克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肝木克脾土,肝火旺盛可能导致脾胃消化功能紊乱。临床诊断中,根据病邪侵犯的五行部位,以及脏腑的五行属性,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趋势。治疗上,则遵循“相生”以滋养,遵循“相克”以制约,例如肝火犯肺,可采用泄金(肺)以平木(肝),或滋水(肾)以涵木(肝)的方法。 八卦象数与人体形态、疾病的关联: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是《易经》的基本卦象,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也被引入到医学领域。例如,乾卦象征天、阳,与人体的头、阳气相关;坤卦象征地、阴,与人体的腹、阴气相关。这种象数思维,使得医学的理解更加具象化和系统化。在某些医易研究中,甚至将八卦的卦象与人体的特定部位、生理功能,甚至疾病的发生方位、传播途径联系起来。尽管这部分内容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发展空间,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象数思维,对于理解古代医者如何通过观察和类比来构建医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整体观: 《易经》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界的节律变化息息相关。这种整体观是中医认识论的核心。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人体内部的平衡,更取决于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易经》关于宇宙运行规律(如昼夜、四季、寒暑)的论述,为中医理解人体的节律性活动和季节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春季万物生长,人体肝气应随之升发;夏季暑热,心火当令,人体应注意养心;秋季肃杀,肺气应调;冬季闭藏,肾气应蓄。季节变化、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外在因素,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而这些都与《易经》中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相契合。 三、 医易融合的理论体系:多维度的探索 《医易探微》不仅将医易学的思想渊源进行梳理,更深入探讨了医易融合在具体理论层面的体现,展现了其深刻而精妙的逻辑。 精气神学说的易学诠释: “精、气、神”是中医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易学思想为理解这三者提供了更深邃的视角。《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看作是对宇宙生成过程中精气神的早期哲学阐释。精,可以理解为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如同《易经》中的“太极”;气,是运行不息的能量,如同《易经》中的“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神,则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精神意识的体现,如同《易经》中“乾”卦所代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层层递进的生成关系,与中医对精气神的理解高度契合。 经络气血运行的象数模型: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将八卦象数、五行生克等易学概念,与经络的循行、穴位的定位、脏腑的功能进行对应,是医易融合的重要尝试。例如,可以将十二经络视为易学中的十二消息卦,每个时辰对应一个卦象,其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与卦象的变化同步。某些研究还将八卦的方位与人体经络的分布,穴位的治疗作用联系起来,形成一套独特的象数疗法。这种模型虽然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和辩证逻辑,为我们理解人体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 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 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即根据疾病的证候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哲学基础正是来源于《易经》的辩证思想。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八纲辨证,本身就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原则。例如,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不同患者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证候,需要灵活运用辨证论治。这种动态、变化的认识方法,与《易经》所揭示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理相通,即事物变化的规律(道)体现在具体形态(器)上。 方药配伍的五行归经: 中药的配伍,尤其是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每味药物都有其性味、归经,可以归于五行中的某一类,并对人体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药物的组合,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例如,针对肝火犯肺(木克金),在选用治疗肺疾的药物时,可以考虑加入滋水涵木的药物,以制约肝木,间接达到治肺的目的。这种方药配伍的精妙设计,体现了对生命系统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 四、 传承与创新:医易学说的当代价值 《医易探微》不仅是对古代医易学说的梳理和总结,更着眼于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 传承古老智慧,守护生命健康: 医易学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和治病经验。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健康挑战,如亚健康、慢性病、情绪压力等。重新审视和挖掘医易学说,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套更 holistic(整体性)的健康理念和方法。例如,通过学习《易经》关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智慧,指导人们调整作息,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 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尽管医易学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当代,其研究和应用也面临着挑战。本书鼓励在科学的框架下,对医易学说进行创新性研究。例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分析和验证医易学说中的某些理论,探索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神秘化和迷信化,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将其中的有益成分进行提炼和升华,服务于现代医疗和健康保健。 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 医易学说的研究,需要跨越医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界限,展开深入的对话与融合。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医易学说的内涵,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和应用领域。例如,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心身一体”的观点,与中医“情志致病”以及《易经》中的精神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五、 结语:开启智慧之门,探寻生命真谛 《医易探微》希望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中国古老医学与哲学智慧的精妙融合。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现成的理论体系,而是抛砖引玉,激发读者对医易学说的兴趣,鼓励大家用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探索生命的奥秘。通过对医易学说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更深刻的健康洞见,更能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智慧,开启一扇通往生命真谛的智慧之门。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医学智慧以及生命哲学抱有探索精神的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