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與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植物作為生物圈生態係統的重要成員,既是環境的感受者,又是環境的改造者。環境的變化必然影響到植物的生長發育乃至生存,同時植物的生活又改變瞭它周圍的環境。由於植物在維係生態平衡中的特殊地位,人們對於植物與環境的關係格外關注,試圖充分認識環境對植物的影響及植物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以達到利用植物修復受汙染的生態係統,改善生存條件的目的。
《環境汙染與植物修復》係統介紹瞭環境汙染與植物的相互作用,著重闡述瞭植物對汙染環境的修復功能。
《環境汙染與植物修復》共分6章,分彆闡述瞭環境汙染物的種類、性質、來源及其遷移轉化規律;典型汙染物質對植物形態、生理代謝的影響和危害以及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響應;植物對汙染環境的淨化功能;植物對汙染環境的修復潛力及植物修復技術的應用實例;植物對環境汙染的監測等內容。
《環境汙染與植物修復》內容編寫注重知識的係統性、可讀性,同時力求反映相關領域新的研究成果;編者均長期從事環境生物學方麵的研究,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又對不同的觀點進行瞭歸納總結,相信本書可以為環境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也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介紹瞭環境汙染與植物的相互作用,著重闡述瞭植物對汙染環境的修復功能。本書共分6章,分彆闡述瞭環境汙染物的種類、性質、來源及其遷移轉化規律;典型汙染物質對植物形態、生理代謝的影響和危害以及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響應;植物對汙染環境的淨化功能;植物對汙染環境的修復潛力及植物修復技術的應用實例;植物對環境汙染的監測等內容。
本書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與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作者簡介
韓陽:教授,現任生命科學係主管教學副主任。一直從事植物學方麵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植物的功能、性能與環境汙染修復等有效結閤,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環境汙染控製等領域的科研活動,主持或參與10餘項課題的研究,發錶論文20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環境汙染物及其遷移規律1
1.1大氣中的汙染物質1
1.1.1大氣汙染定義1
1.1.2大氣汙染分類1
1.1.3主要大氣汙染物2
1.1.4大氣汙染物主要來源5
1.1.5大氣汙染的危害5
1.2水體汙染類型及其典型汙染物6
1.2.1水體汙染的定義6
1.2.2水體汙染的類彆6
1.2.3水體汙染物及其危害8
1.2.4海洋汙染11
1.3土壤汙染及其典型汙染物14
1.3.1土壤汙染14
1.3.2土壤汙染類型19
1.3.3土壤汙染物來源20
1.3.4土壤汙染物種類、性質20
1.3.5土壤汙染的防治23
1.4固體廢棄物23
1.4.1固體廢棄物的定義23
1.4.2固體廢棄物的種類24
1.4.3工業有害廢渣26
1.5光、熱、噪聲汙染30
1.5.1光汙染30
1.5.2熱汙染32
1.5.3噪聲汙染37
1.6汙染物的遷移、轉化38
1.6.1汙染物的遷移與循環38
1.6.2汙染物的轉化42
第2章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響應與反饋44
2.1植物對環境汙染響應與反饋通論44
2.1.1植物對環境汙染響應與反饋的形態機製44
2.1.2植物對環境汙染響應與反饋的生理機製47
2.1.3植物對環境汙染響應與反饋的分子機製54
2.2水生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響應及反饋58
2.2.1環境汙染對水生植物生理生化的影響58
2.2.2沉水植物對水體汙染的響應及反饋59
2.2.3浮水植物對水體汙染的響應及反饋63
2.2.4挺水植物對水體汙染的響應及反饋65
2.3陸生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響應及反饋67
2.3.1陸生植物對土壤汙染的響應及反饋67
2.3.2陸生植物對大氣汙染的響應及反饋86
2.4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適應與植物的進化104
2.4.1環境汙染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104
2.4.2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適應與植物的進化105
第3章植物對汙染環境的淨化功能109
3.1植物對大氣汙染物的淨化110
3.1.1綠色植物防治二氧化碳汙染110
3.1.2綠色植物對有害氣體的吸收作用111
3.1.3綠色植物的減塵滯塵作用116
3.1.4綠色植物的殺菌作用117
3.1.5植物對大氣中放輻射性物質汙染的淨化作用118
3.1.6植物對室內空氣的淨化118
3.1.7樹木精油和樹皮對大氣汙染的淨化作用119
3.2植物對水體汙染物的淨化120
3.2.1森林生態係統對汙水的淨化120
3.2.2水生植物對汙水的淨化121
3.2.3木炭及植物的皮、殼等對汙水的淨化131
3.2.4藻類植物對汙水的淨化132
3.2.5植物對水中細菌的殺滅作用133
3.3植物對土壤中汙染物的淨化133
3.3.1植物對土壤中重金屬汙染的淨化134
3.3.2植物對汙染土壤中有機汙染物的淨化144
3.3.3植物對土壤鹽漬化的改良147
3.3.4影響植物淨化汙染土壤的因素148
3.4植物對熱、噪聲汙染的淨化148
3.4.1植物對熱汙染的淨化148
3.4.2植物對噪聲汙染的淨化149
第4章植物修復工程151
4.1植物修復的機理153
4.1.1植物修復的概念、特點153
4.1.2植物修復的機理155
4.2植物修復的影響因素175
4.2.1植物特性175
4.2.2土壤性質177
4.2.3水環境條件179
4.2.4氣象條件的影響180
4.2.5耕作方式180
4.2.6植物損傷因子和機械阻力180
4.2.7微生物的影響180
4.2.8汙染物特性181
4.2.9添加劑的影響182
4.2.10復閤型人纔的需求183
4.3提高植物修復能力的途徑183
4.3.1修復植物品種的自然變異體篩選183
4.3.2人工誘變修復植物變異體的篩選186
4.3.3基因工程技術改良修復植物的遺傳特性187
4.3.4調節重金屬汙染物的生物有效性190
4.3.5提高植物�參⑸�物協同修復效果193
4.3.6土壤環境的調控措施194
4.3.7增施營養元素195
4.3.8栽培措施196
4.4環境修復工程中植物資源的閤理配置196
4.4.1物理治理方法及適用範圍197
4.4.2化學治理方法及適用範圍198
4.4.3微生物修復方法199
4.4.4植物治理方法及適用範圍200
4.4.5不同修復技術的聯閤202
4.5植物修復工程的可行性分析203
4.5.1植物修復工程方案的簡述204
4.5.2植物修復工程的技術可行性研究205
4.5.3植物修復工程方案的環境可行性分析206
4.5.4植物修復工程方案的經濟可行性分析208
4.5.5管理可行性分析210
第5章植物修復技術的應用211
5.1水生植物修復體係211
5.1.1大型水生植物對汙染水體的修復211
5.1.2富氧化水體修復的優化設計214
5.1.3新疆蘆葦濕地汙水處理綠色生態工程216
5.2陸生植物修復體係217
5.2.1植物對土壤重金屬的修復217
5.2.2植物對土壤有機汙染的修復220
5.2.3植物對固體廢物的修復222
5.2.4植物對大氣汙染物的淨化作用226
5.3植物修復技術的發展前景及存在的問題231
5.3.1植物修復技術的發展前景231
5.3.2植物修復技術存在的問題234
第6章植物對環境汙染的監測作用236
6.1植物監測及其應用236
6.1.1植物監測的定義及特點236
6.1.2植物監測的任務238
6.1.3分子標誌物在植物監測中的應用238
6.2植物在大氣汙染監測中的作用239
6.2.1植物監測大氣汙染的有關方法與技術240
6.2.2大氣汙染植物主動監測244
6.2.3大氣中幾種主要汙染物的植物監測246
6.3植物在水體汙染監測中的作用247
6.3.1水體汙染植物監測的方法248
6.3.2水體汙染植物監測舉例254
6.4植物在土壤汙染監測中的作用255
6.4.1利用植物監測與評價土壤環境質量的方法255
6.4.2指示植物的選擇257
參考文獻259
前言/序言
16~17世紀以來,特彆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的生産得到瞭巨大的發展,齣現瞭現代化大工業,大大提高瞭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在創造齣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給自己的生存環境帶來瞭巨大危害,近代工業的高速發展使地球環境麵貌發生瞭很大的改變,大氣質量下降,二氧化硫、氟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閤物增多;流入江河的化學物質、廢熱和病原微生物,正破壞著水生生態係統;水汙染和水枯竭使地球麵臨嚴重的水荒;固體廢物、有毒物質和放射性廢物日益堆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引起的全球變暖將影響地球生物的生態分布。來自海、陸、空三方麵的環境汙染使得全球生物的生存受到嚴峻的挑戰。
環境汙染是指主要源於人類活動引起環境質量下降而有害於人類(以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環境汙染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和生物汙染;按汙染物性質分為物理汙染、化學汙染、生物汙染;按汙染物的分布範圍分為局部性汙染、區域性汙染、全球性汙染;按汙染方式分為直接汙染、間接汙染。
植物作為生物圈生態係統的重要成員,既是環境的感受者,又是環境的改造者。環境的變化必然影響到植物的生長發育乃至生存,同時植物的生活又改變瞭它周圍的環境。由於植物在維係生態平衡中的特殊地位,人們對於植物與環境的關係格外關注,試圖充分認識環境對植物的影響及植物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以達到利用植物修復受汙染的生態係統,改善生存條件的目的。
本書係統介紹瞭環境汙染與植物的相互作用,著重闡述瞭植物對汙染環境的修復功能。本書共分6章,分彆闡述瞭環境汙染物的種類、性質、來源及其遷移轉化規律;典型汙染物質對植物形態、生理代謝的影響和危害以及植物對環境汙染的響應;植物對汙染環境的淨化功能;植物對汙染環境的修復潛力及植物修復技術的應用實例;植物對環境汙染的監測等內容。本書的編寫注重知識的係統性、可讀性,同時力求反映相關領域的新研究成果,可供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也可供關注環保事業的人士閱讀。
本書編者均長期從事環境生物學方麵的研究,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又對不同的觀點進行瞭歸納總結。
本書為《環境科學與技術應用叢書》中的一分冊,由李雪梅(瀋陽師範大學)主編,第1章由逄守傑(瀋陽市於洪區環境保護局)、薑鳳英(瀋陽農業大學)編寫,第2章、第5章由李雪梅編寫,第3章由硃延姝(瀋陽農業大學)、李雪梅編寫,第4章由邵雙(瀋陽化工學院)編寫,第6章由韓陽(遼寜大學)編寫;後全書由李雪梅統稿、定稿。
本書的編寫得到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31270369,31470398)以及遼寜省高等學校科技人纔支持計劃(LR2015061)的資助。參編者期望本書對讀者有所幫助,並為此做齣瞭努力,但由於編者水平和編寫時間所限,書中不足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6月於瀋陽
生態環境科學與技術應用叢書——水環境工程與汙染控製 叢書背景與定位: 本叢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當前生態環境領域的前沿科學理論、關鍵技術以及工程實踐,特彆是聚焦於亟待解決的環境汙染問題及創新性的治理方案。叢書麵嚮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資源管理、生態學及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政府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緻力於成為該領域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參考讀物和前沿知識傳播平颱。 分冊聚焦:《水環境工程與汙染控製》 本書是“生態環境科學與技術應用叢書”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於當前人類社會發展中最為緊迫和復雜的議題之一——水環境的保護、汙染的成因分析、監測技術以及高效、可持續的控製與治理工程。 第一部分:水環境係統基礎與汙染溯源 本部分將水環境視為一個復雜的自然-工程耦閤係統進行深入剖析,為後續的汙染控製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水環境的物質循環與動力學基礎 詳細闡述水圈在全球生態係統中的基礎地位,重點解析水體中主要物質(如碳、氮、磷、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製。深入探討水流動力學在汙染物遷移轉化中的作用,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近海區域的環流模式、擴散與稀釋過程。引入汙染物在水-沉積物-大氣界麵間的交換平衡模型,強調非綫性過程在水環境係統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水汙染的源頭識彆與負荷評估 本章係統梳理現代水汙染的來源分類,涵蓋點源汙染(工業廢水、城鎮汙水)和非點源汙染(農業麵源、城市徑流)。重點介紹先進的汙染溯源技術,包括同位素示蹤技術、分子生物學方法在識彆汙染負荷和排放口確定中的應用。構建基於地理信息係統(GIS)和遙感技術的流域尺度汙染負荷動態評估模型,實現對特定汙染物源的精準定位與量化。 第三章:水環境質量標準與生態風險評價 解析國內外主要的水質標準體係及其演變趨勢,探討地錶水、地下水、飲用水標準的科學依據和製定原則。係統闡述水生生物毒性測試方法,介紹生態風險評估(ERA)的理論框架,包括確定預測無效應濃度(PNEC)和監測實際暴露濃度(PEC)的先進技術。特彆關注新興汙染物(如微塑料、藥物及個人護理用品等)對水生生態係統的潛在長期風險。 第二部分:水汙染監測、診斷與預警技術 現代水環境管理依賴於實時、準確的監測數據和高效的診斷手段。本部分側重於技術革新在水環境安全保障中的應用。 第四章:水環境在綫監測與傳感器技術 全麵介紹水質參數的傳統實驗室分析方法,並著重探討新型、高靈敏度的在綫監測技術。內容涵蓋電化學傳感器、光學傳感器(如熒光、拉曼光譜)在水體中關鍵指標(如溶解氧、pH、重金屬離子、有機汙染物)的實時、連續監測中的性能優化。討論遠程傳輸、低功耗物聯網(IoT)技術在構建分布式水環境監測網絡中的集成應用。 第五章:高光譜與遙感技術在水環境中的應用 探討利用機載、星載遙感技術監測大尺度水域環境的方法。詳細介紹可見光、近紅外和熱紅外波段在水華(藻類水華、藍藻水華)監測、懸浮物濃度反演、水體溫度場分析中的數據處理與反演模型。結閤LiDAR技術在水下地形測繪和水體透明度評估中的潛力。 第六章:水環境汙染的數值模擬與預警係統構建 介紹二維/三維水動力模型(如MIKE 21/3, Delft3D)在模擬汙染物在水體中的輸移、轉化過程中的應用。重點講解水質模型(如QUAL2K, WASP)的參數率定與驗證,並將其與氣象、水文模型耦閤,構建流域尺度的水環境質量預測模型。最終,論述如何將模型結果轉化為麵嚮政府和公眾的早期預警係統。 第三部分:麵嚮可持續性的水汙染控製工程 本部分是全書的工程核心,聚焦於高效、低能耗、資源化的水汙染治理技術。 第七章:飲用水源地保護與深度處理技術 詳細闡述飲用水源地劃分標準、保護區的劃定與管理策略。深入講解傳統混凝-沉澱-過濾工藝的優化,重點介紹膜分離技術(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在高濁度水和微汙染物去除中的應用瓶頸與突破。闡述臭氧氧化、高級氧化工藝(AOPs,如Fenton、光催化)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和內分泌乾擾物(EDCs)去除中的效能評價。 第八章:城鎮汙水處理的提標改造與資源化利用 係統迴顧活性汙泥法的局限性,重點介紹適用於齣水標準提升的新型生物處理技術,如膜生物反應器(MBR)、厭氧氨氧化(Anammox)技術在脫氮除磷中的節能潛力。深度探討汙水處理廠的資源化方嚮,包括汙泥的減量化、厭氧消化産沼氣的高效利用,以及從汙水中迴收磷、氮等營養物質的迴收技術。 第九章:工業廢水治理的專業化與多級聯用 針對高難度工業廢水(如印染、化工、製藥廢水),分類介紹其特性及對應的專業治理技術。重點解析電化學氧化、濕式氧化等深度氧化技術在處理高濃度、難降解有機物方麵的工程化實踐。探討廢水處理過程中的“零排放”設計理念,以及鹽水分離和結晶技術的應用。 第十章:非點源汙染控製與生態修復工程 本章關注麵源汙染的削減,強調“源頭控製、過程削減、末端修復”相結閤的策略。詳細介紹低影響開發(LID)技術,如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透水鋪裝在城市徑流汙染控製中的設計參數與運行效果。闡述人工濕地係統(潛流式、錶流式)在鄉村和流域尺度汙染物(特彆是氮磷)的生態淨化功能及其長期穩定性維護。 結語:水環境治理的未來趨勢 本書最後對水環境治理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強調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調控、循環經濟理念在水資源管理中的深度融閤,以期為實現人水和諧共生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可行的工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