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

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开华,丁健桦,副主编 著,陈焕文,魏开华,丁健桦,副 编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有机质谱
  • 质谱分析
  • 分析手册
  • 化学分析
  • 有机化学
  • 仪器分析
  • 光谱分析
  • 第三版
  • 9A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644
版次:3
商品编码:120401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81
字数:16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为从事有机质谱分析的技术人员和从事有机质谱学研究、有机或生物分子结构研究以及蛋白质组学、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1.《有机质谱分析》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分析化学手册》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经历了几次更新,为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手册第三版继续凝聚了我国分析化学界的知名专家,由10位院士和多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编委会,汪尔康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
3.《有机质谱分析》为手册第三版新增分册,系统介绍了有机质谱分析和生物质谱分析的技术与方法,反映了当前有机质谱学的新进展,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囊括了有机质谱学基础知识、质谱分析技术和方法、常见有机物硬电离的一级谱图和部分软电离的二级谱图以及生物大分子的质谱等内容。
4.《有机质谱分析》给出了准确的概念和定义,翔实的分析方法,丰富的谱图和数据,可查阅性强,便于读者阅读。
5.《有机质谱分析》适合化学、化工、能源、环境、医药、运动医学、刑侦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从事有机质谱和生物质谱分析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分析化学手册》的9A 分册,系统介绍了有机质谱分析和生物质谱分析的技术与方法。全书分为3 篇,第一篇为有机质谱分析总论,内容包括有机质谱的概念与术语、发展历史,有机质谱仪器的组成与结构、操作与维护,有机质谱联用技术,有机质谱获取及其规律,有机质谱分析样品制备,有机质谱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机在质谱中的应用等;第二篇为有机化合物的质谱,介绍了脂肪烃、芳烃和卤代烃,醇、酚和醚,醛、酮和醌,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含硫、磷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等1900 余种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硬电离的一级谱图和部分软电离的二级谱图;第三篇为生物大分子的质谱,介绍了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复合物的质谱分析方法,并精选了蛋白质的串联质谱图280 张。书末编制了主题词索引,有机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索引、分式式和分子量索引,蛋白质中英文名称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反映了当前有机质谱学的新发展,可为从事有机质谱分析的技术人员和从事有机质谱学研究、有机或生物分子结构研究以及蛋白质组学、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作者简介

陈焕文,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导、教授。2001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美国普渡大学Aston质谱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在瑞士联邦工学院(ETH)任高级科学家,2008年7月全职回到东华理工大学工作,2010年创立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复杂基体样品快速质谱分析基本理论、关键部件及典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士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国内外奖励与荣誉10余项,包括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项等。 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Nat. Protoc. (2篇)、Nature: Sci. Rep. (2篇)、Angew. Chem. Int. Ed. (5篇)、Anal. Chem. (13篇),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封面论文12篇,被SCI他引2700余次。已获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获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西省首批“赣鄱英才555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支持。目前为中国科学工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Nature旗下Sci. Rep.、Res. J. Chem. Environ.《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岩矿测试》、期刊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有机质谱分析总论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有机质谱法概述 2
一、有机质谱法概念 2
二、有机质谱法发展简史 2
三、有机质谱分析原理与特点 4
四、有机质谱的分类与应用 5
第二节 有机质谱相关术语和符号 6
第三节 获取有机质谱信息的主要途径 7
参考文献 8
第二章 有机质谱仪器组成与结构 9
第一节 有机质谱仪器结构 9
一、进样系统 9
二、离子源 22
三、离子引导系统 24
四、质量分析器 26
五、离子检测器 27
六、显示控制系统 32
七、真空系统 32
第二节 离子源 39
一、电子轰击离子源 39
二、电喷雾电离源 40
三、大气压化学电离源 41
四、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 41
五、电喷雾解吸电离源 42
六、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源 43
七、实时直接分析离子源 44
八、电喷雾萃取电离源 44
第三节 质量分析器 45
一、扇形电磁质量分析器 45
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 48
三、离子阱质量分析器 50
四、轨道阱 55
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量分析器 57
六、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 60
第四节 小型质谱仪 65
一、小型四极杆质谱仪 66
二、小型飞行时间质谱仪 67
三、小型离子阱质谱仪 68
四、小型傅里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仪 70
五、颗粒质谱仪 70
六、小型质谱仪器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72
参考文献 73
第三章 有机质谱仪器操作与维护 75
第一节 质谱仪器性能指标 75
一、灵敏度 75
二、分辨率 75
三、质量范围 76
四、质量稳定性 76
五、质量精度 77
第二节 影响分析性能的常见因素 77
第三节 日常维护和简单故障诊断 77
一、质谱仪的日常维护 77
二、质谱仪故障诊断 79
第四章 有机质谱联用技术 80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 80
一、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接口 80
二、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82
第二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83
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 83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87
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89
第三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90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的仪器组成 90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 93
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中常用的衍生化方法 96
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97
参考文献 99
第五章 有机质谱获取及其规律 100
第一节 有机质谱离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 100
一、分子离子和准分子离子 100
二、碎片离子 101
三、同位素离子 102
四、亚稳离子 103
五、重排离子 103
六、多电荷离子 104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裂解机理与规律 104
一、分子离子和准分子离子的产生机理与条件 104
二、影响离子丰度的主要因素 107
三、质谱裂解方式 108
四、生物大分子及其片段的多电荷离子产生机理与规律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六章 有机质谱分析样品制备 116
第一节 质谱分析样品制备的重要性和质量控制 116
一、样品制备的重要性 116
二、样品制备的基本要求 116
三、样品制备的质量控制 117
第二节 有机质谱分析样品的采集方法 118
一、固体样品的采集 118
二、液体物料的样品采集 118
三、气体试样的采集 119
四、生物样品的采集 119
第三节 常见样品制备及预处理技术 120
一、蒸馏技术 120
二、萃取技术 121
三、吸附-热解吸技术 124
四、低温浓缩技术 124
五、膜分离技术 125
六、衍生化技术 125
第四节 生物样品的制备 126
一、生物材料的采集与前处理 126
二、细胞的破碎与细胞器的分离 127
三、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128
四、核酸的提取与PCR技术 129
五、样品的浓缩、干燥及保存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七章 有机质谱定性分析 132
第一节 有机质谱定性分析的判据 132
一、一级质谱判据(高分辨质谱数据) 132
二、串联质谱判据(碎片离子,多级串联) 133
三、其他判据(高分辨多级串联质谱) 134
第二节 有机质谱定性分析的方法 136
一、标准图谱法 136
二、标准物质对比法 136
三、串联质谱法 136
参考文献 137
第八章 有机质谱定量分析 138
第一节 有机质谱定量分析方法 138
一、有机物分子量的测定 138
二、样品中有机物质含量的测定 139
第二节 有机质谱定量分析指标 140
一、空白值 140
二、测量极限 140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 140
四、线性 141
五、动态范围 141
第三节 影响有机质谱定量分析的不确定度因素 142
一、样品预处理方法 142
二、离子源的类型 142
三、仪器参数的设置 142
参考文献 142
第九章 计算机在质谱中的应用 143
第一节 意义及发展 143
第二节 计算机 144
一、戴尔微机系统概述 144
二、常见术语 145
三、微机辅助MS系统实例 146
第三节 仪器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 146
一、仪器控制 147
二、质谱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148
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质谱解析 152
一、理论方法 152
二、模式识别方法 154
三、谱图检索法 157
参考文献 162

第二篇 有机物的质谱
第十章 脂肪烃、芳烃和卤代烃 164
第一节 脂肪烃 164
一、正构脂肪烃类 164
二、支链脂肪烃类 167
三、环脂肪烃类 169
四、直链烯烃类 171
五、环烯烃类 176
六、炔脂肪烃类 181
第二节 芳烃类 183
一、苯和烃基苯类 183
二、萘及甲基萘类 192
三、多氢萘和甲基多氢萘类 194
四、联苯类 197
五、稠环类 200
第三节 卤代烃类 201
一、卤代烷类 201
二、卤代环烷类 207
三、卤代烯类 208
四、卤代炔类 212
五、卤代苯类 213
六、卤苄类 221
七、卤代萘类 222
第十一章 醇、酚和醚 223
第一节 醇类 223
一、伯醇类 223
二、仲醇类 230
三、叔醇类 233
四、多元醇类 235
五、不饱和醇类 240
六、环醇类 243
七、苄醇类 250
第二节 酚类 254
一、一元酚类 254
二、二元酚类 255
三、三元酚类 258
四、烷基酚类 259
五、甲氧基苯酚类 266
六、卤代苯酚类 268
七、氨基酚类 275
八、硝基酚类 276
九、亚硝基酚类 277
十、联苯酚类 278
十一、萘酚类 278
第三节 醚类 280
一、脂肪醚 280
二、脂环烷基醚类 283
三、苄基醚类 283
四、二醚类 284
五、过氧醚类 284
六、芳香醚类 284
参考文献 287
第十二章 醛、酮和醌 288
第一节 醛类 288
一、脂肪醛类 288
二、卤代脂肪醛类 291
三、烯醛类 292
四、二醛类 293
五、三醛类 294
六、芳香醛类 295
七、缩醛类 303
第二节 酮类 304
一、直链脂肪酮类 304
二、卤代脂肪酮类 310
三、环丁酮类 310
四、环戊酮类 312
五、α, β-环戊烯酮类 313
六、环戊二酮类 314
七、环戊三酮类 315
八、环己酮类 315
九、环己-2-烯酮类 316
十、2, 5-环己二烯酮类 317
十一、环己二酮类 317
十二、芳香酮类 319
第三节 醌类 323
一、苯醌类 323
二、其他醌类 326
参考文献 336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337
第一节 羧酸类 337
一、直链脂肪一元酸类 337
二、直链脂肪二元酸类 343
三、直链脂肪三元酸类 347
四、卤代直链脂肪酸类 348
五、芳香酸类 350
六、卤代芳香酸类 359
七、呋喃羧酸类 363
八、其他羧酸类 365
第二节 酸酐类 370
一、脂肪酸酐类 370
二、芳香酸酐类 371
第三节 酰卤类 372
一、脂肪酰卤类 372
二、芳香酰卤类 374
第四节 酰胺类 375
一、脂肪酰胺类 375
二、芳香酰胺类 377
三、乙酰芳胺类 380
四、内酰胺类 383
五、硫代酰胺类 384
六、碳酰胺类 385
第五节 酯类 385
一、脂肪酸酯类 385
二、芳香酸酯类 394
三、呋喃羧酸甲酯类 399
四、氰酸烷基酯类 400
五、硫氰酸酯类 400
六、硫酸酯类 402
七、亚硫酸酯类 402
八、硫代羧酸酯类 403
九、硝酸酯类 403
十、亚硝酸酯类 404
十一、碳酸酯类 405
十二、内酯类 405
第十四章 含氮化合物 410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410
一、硝基烷类 410
二、硝基苯类 411
第二节 亚硝胺类 423
一、直链亚硝胺类 423
二、环状亚硝胺类 423
第三节 胺类 425
一、开链脂肪伯胺类 425
二、开链脂肪仲胺类 428
三、开链脂肪叔胺类 429
四、开链脂肪二胺类 431
五、脂肪环胺类 432
六、芳香胺类 434
七、其他胺类 446
第四节 腈类 454
一、脂肪腈类 454
二、脂肪异腈类 457
三、芳香腈类 457
四、芳香异腈类 459
第五节 肼类 460
一、脂肪肼类 460
二、芳香肼类 462
三、酰肼类 463
第六节 脲类 464
第七节 胍类 467
第八节 肟类 468
一、醛肟类 468
二、酮肟类 468
三、二肟类 469
第九节 重氮类 470
第十节 偶氮类 470
第十五章 含硫、磷化合物 472
第一节 含硫化合物 472
一、硫醇类 472
二、硫醚类 475
三、硫酚类 480
四、硫代化合物 481
五、多硫化合物 486
第二节 含磷化合物 487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491
第一节 氧杂环化合物 491
一、环氧烷类 491
二、呋喃类 492
三、吡喃类 496
四、二氧环类 498
五、三氧环类 500
六、苯并呋喃类 501
七、4-吡喃酮类 502
第二节 氮杂环化合物 504
一、氮杂环烷类 504
二、氮杂环烯和芳环类 511
三、吲哚类 553
四、喹啉类 562
五、异喹啉类 567
第三节 含硫杂环化合物 569
一、硫杂环烷类 569
二、噻吩类 572
三、噻唑类 576
四、异噻唑类 580
五、噻喃酮类 582
六、二硫杂环类 583
七、三硫杂环类 585
八、氧硫杂环类 585
第十七章 元素有机化合物 587
第一节 含硼、铝的化合物 587
一、含硼的化合物 587
二、含铝的化合物 588
第二节 含硅、锗、铅的化合物 589
一、含硅的化合物 589
二、含锗的化合物 591
三、含铅的化合物 591
第三节 含砷、锑的化合物 592
一、含砷的化合物 592
二、含锑的化合物 593
第十八章 天然有机化合物 595
第一节 黄酮、黄烷酮和查耳酮类 595
一、黄酮类 595
二、黄烷酮类 600
三、异黄酮、双黄酮类 602
四、查耳酮、鱼藤酮类 606
五、黄烷及黄酮苷类 611
第二节 香豆精、色烯和色酮类 617
一、香豆精类 617
二、色烷、色烯和色酮类 627
第三节 甾族化合物 630
一、孕甾烷类 630
二、雄甾烷类 632
三、雌甾烷类 638
四、强心苷元类 640
五、甾族皂苷元类 643
六、甾醇类 645
七、胆酸类 651
第四节 萜类化合物 652
一、单萜类 652
二、倍半萜类 672
三、二萜类 688
四、三萜类 696
第五节 其他天然有机化合物 700
一、木脂素类 700
二、缩酚酸类 701
三、间苯三酚、核苷、糖类 704
四、抗生素类 707

第三篇 生物大分子的质谱
第十九章 氨基酸 710
第一节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 710
第二节 修饰氨基酸 712
参考文献 721
第二十章 多肽 722
第一节 肽的产生 722
第二节 肽的串联质谱裂解 722
第三节 肽的修饰 725
第四节 脂肽与环肽 725
第五节 MALDI-TOF质谱常见基质峰 732
参考文献 733
第二十一章 蛋白质 734
第一节 蛋白质的定性分析 734
一、蛋白质特征肽串联质谱图 734
二、糖蛋白质 828
第二节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844
一、靶向质谱定量分析技术 844
二、非靶向质谱定量分析技术 846
参考文献 850
第二十二章 核酸 852
第一节 核酸概述 852
一、DNA的化学结构 853
二、RNA的化学结构 854
第二节 基因多态性检测 855
一、单核甘酸多态性的检测 855
二、基因突变检测 857
第三节 DNA甲基化检测 858
第四节 DNA微测序 860
第五节 核酸酶切指纹图谱技术 862
第六节 多重寡核苷酸鉴定 863
第七节 基于质谱技术的DNA拷贝数鉴定 865
参考文献 868
第二十三章 蛋白质复合物 869
第一节 蛋白质复合物样品处理 869
一、传统生化方法纯化蛋白质复合物 869
二、标签融合蛋白亲和纯化蛋白质复合物 869
三、免疫共沉淀技术亲和纯化蛋白质复合物 869
四、化学交联法研究蛋白复合物 870
第二节 蛋白质复合物的综合解析 870
一、人内源蛋白质复合物 871
二、酵母蛋白质复合物 880
三、果蝇蛋白质复合物 887
四、大肠杆菌蛋白质复合物 893
参考文献 895

主题词索引 896
有机化合物中文名称索引 904
有机化合物英文名称索引 926
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索引 949
有机化合物分子量索引 960
蛋白质中文名称索引 971
蛋白质英文名称索引 976

前言/序言

1910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Cavendish )实验室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 )和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 )成功研制了具有显著实用价值的抛物线质谱仪,为质谱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仪器基础。经历百余年的发展,质谱分析技术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中重要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能源、环境、医药、运动医学、刑侦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深空探测等诸多领域。《分析化学手册》作为分析化学领域的经典工具书,从第二版起将《质谱分析》列为手册的第九分册,于1999 年出版,主要以有机质谱学基础知识、质谱仪器与方法以及有机和天然化合物的质谱图为主,为有机质谱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第二版出版至今的十几年来,有机质谱不论是在仪器、方法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在联用技术、小型化技术、质谱软电离技术等方面进展尤为显著。随着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等多种“组学(Omics)”的快速发展,生物质谱作为有机质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近10年的飞跃式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受关注的分析技术。与此同时,无机质谱和同位素质谱在仪器设备、测量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为了充分反映现代质谱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次再版将第二版的《质谱分析》分册分成了两册—9A 为《有机质谱分析》,9B 为《无机质谱分析》。
本书为《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9A 分册,即《有机质谱分析》。在手册编委会的组织下,编者在第二版第九分册《质谱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在结构及内容上进行调整和增补。在结构上,第三版由原来第二版的三篇二十二章调整为三篇二十三章。在内容上,第三版主要增加了小型质谱、有机质谱仪器操作与维护、有机质谱联用技术、有机质谱分析技术与方法、大量有机化合物的MS/MS 谱图、主要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及典型的蛋白质鉴定MS/MS 谱图等内容,而对有机物的EI-MS 谱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修订后,本书能够反映当前有机质谱学的新发展,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囊括了有机质谱学基础知识、质谱分析技术和方法、常见有机物硬电离的一级谱图和部分软电离的一级甚至二级谱图以及生物大分子的质谱等内容,力求使手册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时代性的同时提高实用性,可为当前从事有机质谱分析的技术人员和从事有机质谱学研究、有机或生物分子结构研究以及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较丰富翔实的资料和数据。
根据编委会的安排,本分册由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任主编,军事医学科学院魏开华和东华理工大学丁健桦任副主编。参加第一篇编写工作的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聂宗秀,哈尔滨工业大学周志权,东华理工大学张燮,吉林大学郇延富、冯国栋,山东大学武中臣,东华理工大学欧阳永中、肖赛金、张兴磊,南京大学王姜、王海东、朱腾高等;参加第二篇编写工作的有东华理工大学杨水平、丁健桦、朱志强,江西师范大学丁秋平、万结平、万常峰和吉林大学费强等;参加第三篇编写工作的有军事医学科学院魏开华、王建副和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马庆伟等。全书由陈焕文、魏开华和丁健桦共同统稿审定。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还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傅聪智、李晓红编辑以及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黄锡芳、陈婷、屈颖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钱小红研究员等的热情帮助。在此,对所有支持本书编写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有机质谱研究涉及内容广泛,编写人员众多,出版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陈焕文
2016年8月
《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对有机质谱技术有深入需求的化学专业学生的参考书。本书详细阐述了有机质谱分析的理论基础、仪器原理、样品制备、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在各个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书结构与内容概览: 全书共分为若干章节,系统性地涵盖了有机质谱分析的各个方面: 基础理论与仪器原理: 质谱基本原理: 详细介绍了质谱分析的核心概念,包括样品的电离、离子化、质荷比(m/z)的测定、离子检测等关键过程。深入剖析了不同电离技术的理论基础,如电子轰击(EI)、化学电离(CI)、电喷雾电离(ES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等,并对其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了详尽的比较。 质量分析器: 全面介绍了各类质量分析器的设计、工作原理、分辨率、质量准确度以及选择性。涵盖了单极杆、四极杆、离子阱、飞行时间(TOF)、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以及磁式质量分析器等主流技术,并结合实例说明了不同分析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特点。 仪器联用技术: 重点阐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的原理、优化策略以及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不同接口技术(如直接进样、缩放接口、降压接口等)以及色谱与质谱耦合的最佳实践。 样品制备与数据分析: 样品前处理: 提供了适用于不同类型样品(如固体、液体、气体、生物样品等)的质谱分析前处理技术,包括提取、纯化、衍生化等,以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度。 质谱数据采集与处理: 详述了不同模式(如全扫描、选择离子监测SIM、多反应监测MRM、母离子扫描、子离子扫描等)下的数据采集策略,以及谱图解析的基本方法。 谱图解析与结构鉴定: 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分析质谱图中的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峰等信息来推断化合物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官能团以及结构。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谱图,指导读者进行有效的谱图解析。 数据库检索与辅助鉴定: 介绍了利用质谱数据库进行化合物检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结合其他谱学信息(如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来辅助结构鉴定。 应用领域: 有机合成与反应机理研究: 讲解了质谱技术如何用于监测反应进程、鉴定反应中间体和产物、以及推断反应机理。 天然产物鉴定: 重点介绍了质谱在分离、鉴定和结构修饰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糖类、氨基酸、肽类、核酸、脂类、挥发性成分等的分析。 药物分析与代谢研究: 阐述了质谱技术在药物研发、质量控制、药物代谢动力学(DMPK)、生物等效性评估以及药物滥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食品安全: 介绍了质谱在农药残留、污染物、食品添加剂、毒素等物质的痕量分析和定性定量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 探讨了质谱技术在聚合物结构分析、表面化学研究以及新材料开发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临床诊断: 介绍了质谱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临床诊断标记物检测等方面的进展。 本书特色: 全面性与权威性: 作为“分析化学手册”系列中的一员,本书集结了领域内专家的智慧,内容涵盖全面,理论深入,实践性强,是学习和应用有机质谱技术的权威参考。 图文并茂: 配备了大量精美的仪器结构图、原理示意图、典型谱图以及应用实例图,直观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 注重实践: 强调了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为读者在实验室中开展质谱分析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最新进展: 在第三版中,融入了近年来有机质谱技术在仪器开发、软电离技术、高分辨质谱应用、数据处理算法以及新兴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条理清晰: 章节编排逻辑严谨,内容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适合不同水平的读者。 《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系统、实用的有机质谱分析知识体系,帮助其在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中更有效地运用这一强大的分析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是我在有机化学学习道路上遇到的一个里程碑。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质谱分析中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两个概念有些抽象,难以完全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这本书用极其清晰和易懂的方式,将这些概念具象化了。它不仅详细解释了各种电离技术(如EI, CI, ESI, MALDI等)是如何产生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根据这些离子的特征来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特征碎片离子”的讲解,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征碎片离子来确定官能团、碳链长度甚至立体化学信息。书中提供的谱图解析步骤非常系统化,让我能够一步步地跟着做,逐渐掌握解析的技巧。我曾经在分析一些我合成的化合物时,对质谱图谱感到困惑,但通过参考这本书,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出产物的结构,甚至发现一些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副产物。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操作的指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学习有机化学、希望深入了解质谱分析的同学们,这本书绝对是你们的必备利器。

评分

不得不说,《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有机化学的世界。我一直认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是化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而质谱技术无疑是其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这本书对此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阐述。我非常喜欢它对于不同电离模式下产生活性离子的机理分析,以及这些活性离子如何进一步碎片化形成特征碎片离子的过程。书中大量的碎片离子质谱图谱和详细的解析过程,为我理解化合物的结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结构相似的异构体,如何在质谱图谱中区分它们,书中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和经验。我曾经在解析一些复杂的天然产物结构时遇到瓶颈,而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的质谱解析策略,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看”质谱图,更是教你如何“理解”质谱图背后的化学信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书中的解析案例,并且尝试着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我自己的数据分析中,发现效果显著。这本书让我更加自信地去面对复杂的有机结构解析任务,也让我对质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关于质谱分析的培训,但总是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直到我接触到这本《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庖丁解牛”。这本书对于有机质谱分析的描述,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它不仅讲解了各种仪器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有机分子在质谱仪中是如何发生裂解的,以及不同裂解途径产生的碎片离子所携带的结构信息。书中对各种典型化合物的质谱图谱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谱,经过书中的引导,竟然能够一步步地理解每一个峰的来源,甚至能够推断出原始分子的结构。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质的飞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重排反应”和“损失”的讨论印象深刻,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对质谱解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秘籍”,它揭示了质谱分析的内在逻辑,让我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敢说,有了这本书,我将能够更自信、更准确地进行有机物的结构鉴定,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有机质谱分析一直抱着一种敬畏又有点畏难的心态。总觉得这玩意儿太高深,各种复杂的概念和图谱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之后,这种感觉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一点点地引导读者进入有机质谱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于“碎片化”过程的解释,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大量的图示,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分子在质谱仪中会产生不同的碎片离子,以及这些碎片信息是如何帮助我们推断分子结构的。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如何根据质谱图谱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书中提供的一些分析案例,发现按照书中的步骤进行,真的能够一步步地解读出复杂的质谱图谱,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条理,每一章的知识点都经过精心组织,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我敢说,有了这本书,有机质谱分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技能。

评分

这本《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灯塔。我之前对有机质谱分析总是感到一知半解,尤其是在解读复杂的质谱图谱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图文并茂的讲解,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从最基础的仪器原理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质谱分析的每一个环节,从样品引入到离子化,再到质量分析和信号检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各种电离技术的详细对比和分析,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样品和分析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电离方式。书中大量的质谱图谱案例,并且配以详细的解析步骤,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学习如何从图谱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确定分子量、推断官能团、甚至解析分子结构。我尝试着书中提供的一些练习题,发现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确实能够有效地解析出相应的结构。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不仅传授了理论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我坚信,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将能够更自信地进行有机物的质谱分析,为我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打开有机质谱分析大门的钥匙!之前我对质谱分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概念,对于它在实际分析中的应用,尤其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含量微量的有机物,更是知之甚少。然而,当我翻阅《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时,我被它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深深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仪器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将有机质谱分析的应用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古生物学的碳十四测年,到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检测,再到法医学中的毒物鉴定,几乎涵盖了所有需要用到有机质谱分析的领域。书中提供了大量真实的案例研究,每一个案例都详细地介绍了分析目标、样品前处理、仪器条件、谱图解析以及最终的结论,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有机质谱分析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同位素比质谱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这对我一直以来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非常规的质谱技术,如高分辨质谱在精确质量测定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了解到原来质谱分析可以达到如此惊人的精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激发我科研灵感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有机质谱分析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宝藏!刚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心想这下可算找着一本能深入钻研有机质谱分析的“圣经”了。迫不及待地翻开,映入眼帘的便是严谨而详实的理论讲解,从质谱仪器的基本原理,到各种电离技术的优劣分析,再到离子在质谱仪中的行为,每一处都阐述得既透彻又到位。我尤其欣赏它对各种新型电离技术,比如MALDI-TOF MS和ESI-MS的详细介绍,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复杂样品分析工作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也做得极其出色,那些复杂的质谱图谱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茅塞顿开。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实际应用,从药物研发到环境监测,再到食品安全,几乎涵盖了有机质谱分析的各个热门领域,这让我看到了质谱技术在现实世界中巨大的应用潜力,也为我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感觉自己对有机质谱的理解层次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既有全局性的宏观介绍,又不乏细节上的微观解析,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深入阅读。我坚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研究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我的实验中去,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化学奥秘。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有机质谱分析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很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技巧,都显得有些模糊。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之后,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又并非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娓娓道来。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各种质谱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具体展现,从药物代谢研究到环境监测,再到材料科学,几乎涵盖了有机质谱分析的方方面面。书中提供的案例研究,都是极其贴近实际的,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质谱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强大力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碎片离子数据库”和“谱库检索”的讨论印象深刻,这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可以通过与已知化合物的谱图进行比对,来快速鉴定未知物。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给了我实践的灵感。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我的实验中,并且惊喜地发现,我的分析效率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本书让我对有机质谱分析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评分

这本《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的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我原本以为,一本关于质谱分析的书,无非就是介绍仪器原理和一些基本谱图解析。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详细阐述了各种传统的质谱技术,更是对一些前沿的、新兴的质谱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比如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质谱(FT-ICR MS)和离子淌度质谱(IMS)等。书中对这些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复杂体系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这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看到了有机质谱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定量质谱分析”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定量策略,如内标法、外标法等,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这本书的编排也极其出色,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宏观的理论体系,又不乏微观的细节解析。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让我对有机质谱分析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从技术细节到应用前景,《分析化学手册. 9A. 有机质谱分析(第三版)》都做得无可挑剔。我一直对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质谱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非法添加剂等。我学习了书中关于样品前处理、仪器参数优化以及谱图解析的具体方法,并且尝试将其应用到我的课外实践项目中。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实际,让我能够理解质谱分析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书中对于高分辨质谱在未知物鉴定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了解到原来质谱分析可以做到如此精确,甚至能够区分同分异构体。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善,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无所不包。我被书中对各种新型质谱技术的介绍所吸引,特别是关于串联质谱(MS/MS)在复杂混合物分析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有机质谱分析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

内容非常差,只有不到一半的内容在讲色谱,其余部分都是色谱图,有的没有具体的色谱条件,大多没有参考价值。在讲色谱的内容中,只有几页纸在讲反相色谱和亲水作用色谱,而这两项占了常规色谱应用的90%还多。内有多处印刷错误,第八页,将“测量范围”给印成“测量范国”,75页将“己烷”印成“乙烷”,其余还有多处疏漏。对于色谱学习者,理论内容太少,对于大多色谱工作者,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都不适用。讲的内容泛而不精。当然也有好的,印刷精美,搞一套放书架还是不错的。

评分

京东就是快~~

评分

内容非常差,只有不到一半的内容在讲色谱,其余部分都是色谱图,有的没有具体的色谱条件,大多没有参考价值。在讲色谱的内容中,只有几页纸在讲反相色谱和亲水作用色谱,而这两项占了常规色谱应用的90%还多。内有多处印刷错误,第八页,将“测量范围”给印成“测量范国”,75页将“己烷”印成“乙烷”,其余还有多处疏漏。对于色谱学习者,理论内容太少,对于大多色谱工作者,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都不适用。讲的内容泛而不精。当然也有好的,印刷精美,搞一套放书架还是不错的。

评分

物美价廉,一直在京东购买

评分

活动价格便宜,书包装很好,内容专业,印刷清晰。

评分

比较系统的讲解,可用于基础知识学习或工作参考

评分

分析化学中的圣经,收藏了!

评分

书质量很好,内容专业,搞活动买了好几本。

评分

内容非常差,只有不到一半的内容在讲色谱,其余部分都是色谱图,有的没有具体的色谱条件,大多没有参考价值。在讲色谱的内容中,只有几页纸在讲反相色谱和亲水作用色谱,而这两项占了常规色谱应用的90%还多。内有多处印刷错误,第八页,将“测量范围”给印成“测量范国”,75页将“己烷”印成“乙烷”,其余还有多处疏漏。对于色谱学习者,理论内容太少,对于大多色谱工作者,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都不适用。讲的内容泛而不精。当然也有好的,印刷精美,搞一套放书架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