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特解/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傷寒論特解/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齋宮靜齋 著,吳中平 繪,[日] 淺野徽<補> 注
圖書標籤:
  • 傷寒論
  • 中醫
  • 中醫學
  • 古醫籍
  • 醫史
  • 張仲景
  • 溫病學
  • 方劑學
  • 經典醫書
  • 中國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325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038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4
字數:20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傷寒論特解》為日本人齋宮靜齋著、淺野徽補注而成,於日本寬政二年(1790)成書。齋宮靜齋注釋至103章(即至宋本《傷寒論》第229條)即逝世,後由弟子淺野徽補注而成。全書共十捲,載錄六經病證的主要條文,包括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證治。全書以六部代替六經概念,以陰陽變化解釋、分析和總結各部、各章(條)、類證、類方之間的聯係和區彆。本次整理以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日本寬政二年(1790)拙庵藏本為底本。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之一
太陽病篇第一

捲之二
太陽病篇第二

捲之三
太陽病篇第三

捲之四上
太陽病篇第四上

捲之四下
太陽病篇第四下

捲之五
太陽病篇第五

捲之六
陽明病篇

捲之七
少陽病篇

捲之八
太陰病篇

捲之九
少陰病篇

捲之十
厥陰病篇
校注後記

前言/序言

  中醫藥古籍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學傳承數韆年的知識寶庫,凝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法、生命理論和醫療經驗,不僅對於傳承中醫學術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更是現代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的源頭和根基。保護和利用好中醫藥古籍,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學術的必由之路,事關中醫藥事業發展全局。
  1949年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開展瞭係統的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在北京成立,負責指導全國的古籍整理齣版工作。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召開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會議,製定瞭《古籍整理齣版規劃(1982-1990)》,衛生部先後下達瞭兩批200餘種中醫古籍整理任務,掀起瞭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對中醫文化與學術的弘揚、傳承和發展,發揮瞭極其重要的作用,産生瞭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齣進一步加強古籍整理、齣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閤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2009年《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乾意見》指齣,要“開展中醫藥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閤信息數據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齣版、研究和利用”。《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強調繼承與創新並重,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2003~2010年,國傢財政多次立項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開展針對性中醫藥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設立全國唯一的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影印搶救瀕危珍本、孤本中醫古籍1640餘種;整理發布《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遴選351種孤本收入《中醫古籍孤本大全》影印齣版;開展瞭海外中醫古籍目錄調研和孤本迴歸工作,收集瞭11個國傢和2個地區137個圖書館的240餘種書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醫古籍現狀,確定國內失傳的中醫藥古籍共有220種,復製齣版海外所藏中醫藥古籍133種。2010年,國傢財政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資助整理400餘種中醫藥古籍,並著眼於加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研究機構建設,培養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後備人纔,全麵提高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
《傷寒論特解》:穿越時空的醫學智慧 在中國浩瀚的醫學寶庫中,有一部著作,它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韆年而不倒,引無數醫者競摺腰,它便是被譽為“方書之祖”的《傷寒論》。而《傷寒論特解》,正是對這部不朽經典的深度挖掘與現代解讀,它並非僅僅是對條文的簡單釋義,而是力求還原張仲景立法、用藥、辨證的精髓,將古老智慧與當代醫學實踐相結閤,為我們開啓一扇理解《傷寒論》更深層含義的窗戶。 《傷寒論》的價值,在於它以其嚴謹的辨證體係和精妙的方劑組閤,為後世中醫的臨床實踐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它提齣的“六經辨證”理論,將外感熱病的發生、發展、傳變規律以及治療原則,係統而清晰地勾勒齣來,成為瞭中醫認識和治療外感病的金科玉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的演變、醫學理論的發展,以及臨床實踐的豐富,對《傷寒論》的理解也隨之呈現齣不同的視角和深度。 《傷寒論特解》的齣現,正是為瞭迴應這種時代的需求。它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已有的注解,而是試圖在繼承傳統注解精華的基礎上,融入更廣闊的醫學視野和更細緻的臨床考量。本書的主旨在於“特解”,意即“特彆的解讀”或“深入的解析”,它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講解,更著力於探究張仲景立法用藥背後的思維邏輯、病機演變的細微之處,以及不同證型之間相互聯係的微妙之處。 一、 溯源與精研:重拾仲景原意 《傷寒論特解》深知,要真正理解一部經典,首先要迴溯其源頭,力求還原其創作時的曆史背景與張仲景的本意。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充分藉鑒瞭曆代醫傢的重要注解,例如晉代王叔和的《傷寒論注》、宋代林億等人的《傷寒論注》、金代張元素《珍珠囊》、元代汪昂《醫林改錯》以及明清以來諸多名傢的考證與發揮。然而,它並非照搬照抄,而是辨析異同,去僞存真,力求從浩如煙海的注解中提煉齣最契閤原著精神的解讀。 在釋義過程中,《傷寒論特解》特彆注重對《傷寒論》原文的“咬文嚼字”。對於一些在古代語境下有特定含義的詞匯,如“少陰”、“太陰”、“陽明”等經名,《傷寒論特解》會結閤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生理學等知識進行闡釋,以幫助讀者更準確地把握其所指代的病理範圍和證候特徵。同時,對於原文中一些看似簡略的描述,本書則會通過層層剖析,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病機理論。例如,對於“少陰病,四逆散主之”這樣一條,本書不僅僅停留在解釋四逆散的組成與功效,更會深入探討少陰病為何會齣現四逆等癥狀,四逆散的配伍如何針對少陰病的病機進行治療,以及該方在臨床上可能齣現的加減變化。 二、 辨證體係的深度解讀:六經之奧秘 《傷寒論》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六經辨證”的體係。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個經名,不僅僅是中醫外感病的不同階段,更是理解疾病發生、發展、轉歸以及治療策略的綱領。《傷寒論特解》對六經辨證的解讀,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解讀太陽病時,《傷寒論特解》會詳細闡述太陽病在錶、在經的差異,以及風寒、風熱等不同起因對外感病初期的影響。對於太陽中風、太陽傷寒等不同證型,《傷寒論特解》會結閤其脈象、癥候、舌苔等客觀錶現,深入剖析其內在的病機——衛氣營血的失和、寒邪侵襲、熱邪鬱閉等。同時,本書也會重點講解太陽病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等,不僅闡述其組成,更會分析其藥性配伍如何針對不同的太陽病證候進行“對癥下藥”。 對於陽明病,《傷寒論特解》會細緻區分陽明裏實證、裏虛證,以及陽明熱盛、陰虛等不同情況。它會深入探討陽明病“實實”、“虛虛”的辨治要領,以及胃腸道作為人體“化水榖而聚精微”的關鍵樞紐,為何會成為熱邪侵襲的重災區。書中對承氣湯等方劑的解析,會強調其攻下逐實的機理,同時也會警示讀者“攻下”的適用範圍與禁忌。 少陽病,作為連接錶裏、半錶半裏的特殊階段,《傷寒論特解》會著重闡釋其“樞機”的特性,以及柴鬍證的辨識要點。本書會分析少陽病為何會齣現“口苦、咽乾、目眩”等癥狀,以及小柴鬍湯的配伍如何調和少陽之樞。 太陰病和少陰病,作為人體陰陽相對虛衰的階段,《傷寒論特解》會深入分析其病機特點,例如太陰病脾陽虛衰、少陰病心腎陽虛等。書中對理中丸、四逆湯等方劑的講解,會強調其溫中散寒、迴陽救逆的功效,並結閤臨床實例,闡釋其辨證要點。 至於厥陰病,作為疾病的最終階段,《傷寒論特解》會著重解讀其“寒熱錯雜”、“陰陽兩虛”的復雜病機,以及烏梅丸等方劑的辨證治療。本書會強調厥陰病辨證的難度,並提醒讀者需要更加細緻的觀察和靈活的運用。 三、 方劑的精妙構思:藥性與病機的完美結閤 《傷寒論》的方劑,是中醫智慧的結晶。每一個方劑,都凝聚著張仲景對疾病病機、藥物性能的深刻理解。《傷寒論特解》在解讀方劑時,不僅僅是羅列藥物組成,更注重對“君、臣、佐、使”的配伍機理進行深入分析。 例如,在解讀桂枝湯時,《傷寒論特解》會分析桂枝的辛溫解錶,白芍的養血斂營,生薑的溫散,大棗的益氣和中,炙甘草的益氣調中,並闡釋它們如何共同作用,以調和營衛,祛除風寒。對於每個藥物的劑量,本書也會予以考量,並分析劑量變化可能對療效産生的影響。 《傷寒論特解》還會探討方劑的“變通”。許多方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本書會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展示如何根據病人的脈象、舌象、體質以及病情的變化,對原方進行閤理的加減,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例如,對於寒熱錯雜的病人,如何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入黃連、黃芩以清熱;對於陰虛內熱的病人,如何在麻黃湯中加入生地、麥鼕以滋陰。 四、 臨床指導與現代意義 《傷寒論特解》並非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它更注重將古老的醫學智慧與現代臨床實踐相結閤。本書在解讀經典條文和方劑的同時,會經常引用現代醫學的視角,對一些病理現象進行闡釋。例如,在解讀太陽病時,會將其與現代醫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疾病聯係起來,分析其異同;在解讀陽明病時,會將其與腸道炎癥、消化不良等情況進行對比。 《傷寒論特解》還強調瞭“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理念。對於一些容易在外感病中齣現的“誤治”或“變證”,本書會提前預警,並給齣相應的防治建議。同時,本書也注重“治未病”的理念,倡導通過調養身體、增強免疫力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傷寒論特解》的齣現,是對經典的一次深刻緻敬,也是一次麵嚮未來的醫學探索。它以嚴謹的態度,專業的視角,以及貼近臨床的實踐,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者以及臨床工作者提供瞭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著作。通過閱讀《傷寒論特解》,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傷寒論》這部偉大經典的精髓,更能從中汲取穿越時空的醫學智慧,為守護人民健康貢獻力量。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本“讀懂”《傷寒論》的書,更是一本“用好”《傷寒論》的書。它將古老的神奇與現代的實踐融為一體,為我們提供瞭一條通往中醫臨床智慧的康莊大道。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古代醫學體係的途徑,無意中翻閱瞭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真是如獲至寶。這本書的內容,以其深刻的學術價值和嚴謹的整理,讓我對中國古代的醫學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贊賞它在收錄和整理上的選擇,都是那些對於中醫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書中的注釋清晰明瞭,對於理解原文中一些古老而精深的醫學概念至關重要,這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窺見中醫的奧妙。閱讀這本書,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醫學殿堂的大門,讓我能夠近距離感受先輩們對生命健康探索的智慧和熱情。這套書不僅是一次學術上的求索,更是一次文化上的洗禮,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剛入手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吸引瞭。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想找一些能夠真正接觸到中國古代智慧的讀物。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收錄的都是一些非常有代錶性的古醫籍。雖然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但裏麵的注釋和白話解讀,讓我能夠相對輕鬆地理解一些醫學概念和病癥的描述。我特彆喜歡它在編排上的用心,每本書都包含瞭原文、注釋,還有一些背景介紹,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閱讀的過程就像在品鑒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文字的優美、思想的深邃,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佩。

評分

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簡直是我最近的閱讀驚喜!我本身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又苦於古籍原文晦澀難懂,一直找不到閤適的入門途徑。這套叢書的齣現,可以說是解決瞭我的大難題。尤其是其中收錄的那些珍貴古籍,文字的排版、注釋的詳盡,都做得非常到位。我之前嘗試過閱讀一些零散的古籍資料,但往往因為缺少專業的考證和解釋,看得雲裏霧裏。而這套書的整理者們顯然是下瞭苦功的,不僅對原文進行瞭嚴謹的校勘,還配以瞭詳細的注釋,很多晦澀難懂的詞語、典故都得到瞭清晰的闡釋,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它在版本考證上的嚴謹態度,這一點非常打動我,能感受到整理者的專業和敬業,也讓我更加信任這本書的內容。讀著這些古籍,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人在醫學的海洋裏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那種感覺非常奇妙。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套書裏的其他捲冊都一一拜讀,深入瞭解中華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

評分

我是一名臨床多年的中醫大夫,工作中時常需要查閱古籍來印證辨證思路,或者解決一些疑難雜癥。《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這本書,我必須說,它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極其突齣。我尤其欣賞它在整理和校勘上的嚴謹性,很多古籍在流傳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訛誤,這套叢書通過多版本比對,力求呈現最接近原貌的版本,這一點對於臨床和教學都至關重要。我嘗試著對照我平日裏參閱的零散資料,發現這本書的校勘質量確實非同一般,很多細節的處理都非常到位,這背後凝聚瞭整理者們多少心血,可想而知。讀完之後,我對一些經典的條文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在臨床上提供瞭更多的思考維度。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常備案頭的工具書,它不僅僅是一套書籍,更是中醫智慧的結晶,為我們這些中醫人提供瞭寶貴的精神食糧。

評分

我是一名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教材和一些現代的醫學著作。但接觸到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之後,我纔真正體會到古人醫學思想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的內容,尤其是它對原文的嚴謹整理和細緻注釋,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在閱讀一些古籍原文時,常常因為一些生僻的詞匯和晦澀的句式而感到睏惑,而這套書的注釋,就像為我點亮瞭一盞明燈,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古人的意圖。同時,它收錄的這些古籍,都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能夠直接接觸到這些一手資料,對於我學習和研究中醫,無疑提供瞭極大的幫助。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認識從“知道”上升到瞭“理解”,從“學習”上升到瞭“感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