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古人头饰风俗看尽自然万物轮回往复品读古典文化精神情趣。
应景服饰文化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环境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彰显了中国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熟的制物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主动进取的民族精神。
贾玺增,
博士,中国古代纺织与服饰史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院教师,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吐蕃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首服史研究”,清华大学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南京织金锦(真金线)南京织金锦传承与制作技艺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研究”,参与完成国家教育部项目“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职业服装设计规划与研究”。出版 “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服饰艺术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外服装史》,合著《粉黛罗裳》;曾在《紫禁城》《敦煌研究》《美术观察》《装饰》《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担任陆川导演《王的盛宴》、台湾汉唐乐府南管古典乐舞团《殷商王?后》、国家大剧院阿根廷导演乌戈?德?安纳《牡丹亭》、中宣部重点项目《中国故事—中华文明5000年》等电影、歌舞剧、记录片等服装顾问;盛锡福“中国冠帽博物馆”、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男装博物馆”等学术顾问。参与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输司机制服、北京市出租车司机制服、2014年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参会服装等设计项目。
绪论 1
第一章 纤手摘芳 5
第二章 簪花饰首 20
步摇 21 花钗 26 花钿 33
发梳 36 巾环 41 头花 48
第三章 以花为冠 50
第四章 仪程风尚 57
赏花局 58 回鸾 59 节典 61
赐花 63 闻喜宴 65 筵宴 68
婚仪 71 刑狱 72 花瑞 73
身份 75
第五章 四季花序 80
四季花 80 春之花 83 夏之花 84
秋之花 92 冬之花 95 一年景 98
岁寒三友 101
第六章 莳花卖花 103
花户 104 花市 107 运花 112
花贩 113 卖花声 115
第七章 像生花开 120
罗帛花 121 花腊 127 纸花 128
金花 128 通草花 131 珍珠花 133
水晶花 138 琉璃花 140 绒花 141
点翠 143
第八章 节令时物 145
元日·梅花·蜜蜂 149 簪梅 150 蜜蜂 154
人日·人胜 159 元夕·玉梅 165 灯球 167
玉梅 174 雪柳 176 闹蛾 178
蝴蝶 186 云月 194 宜男蝉 197
菩提叶 202 正月·晦日 202 立春·春燕 203
春牛 204 春燕 205 春鸡 210
春幡 213 春虫 215 花朝·蓬叶 223
上巳·荠菜花 231 清明·簪柳 233 秋千 233
簪柳 236 簪柏 238 端午·钗符 239
五毒 240 钗符 244 符袋 246
艾虎 248 艾花 252 艾人 253
天师 254 蒲龙 256 健人 257
荔枝 258 竞渡 260 长命缕 264
石榴花 265 夏至·楝叶 268 七夕·喜蛛 269
立秋·楸叶 273 中秋·月兔 276 重阳·茱萸·菊花 280
冬至·阳生 286 正旦·葫芦景 287
后 记 300
绪 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农为本,以农立国,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生活即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展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中国先民以精确的观察和极高的智慧,逐步认识了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找到了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内容的生产活动、节俗仪式,以及以四季花与节令物为核心内容的应景服饰文化。
服装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最为贴近的物质文化。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还折射了人类的精神理想。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服饰在构建社会礼仪秩序的同时,也自然成为中国古人与自然对话、相互关照的手段。中国古代应景服饰文化尤其如此。概括地讲,它是以农耕生活方式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色彩、纹样、簪花、饰物进行模拟情景设定,构建而成的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浪漫情怀、文化想象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
与冠冕堂皇、博衣大带的礼服不同,应景服饰文化很少用于殿堂庙宇的正襟危坐,也不属于整齐规范、细致缜密、不可僭越的被记载于典籍文献中的格式化、法制化、条文化的服饰制度。它是有血肉、有生命、有传承且真实存活于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内容。无庸置疑,只有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形式丰富、富于联想的服饰文化。通过对四季花与节令物的解读与赏析,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隐含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具有顽强生命力、亲和力、扩张力的文化基因,感受中国古代服饰文明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内在本源,体会华夏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本成果获得2014年度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研究基金资助,特此致谢!
《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只是淡淡的清香,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蕴和回甘。它并非那种一蹴而就、浅尝辄止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时令”的解读所吸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令”绝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它更代表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一种顺应天地的生活方式。而将这份“时令”的哲学,巧妙地体现在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中,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各种花卉,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为何在特定的时节,古人会选择特定的花卉。比如,春日里,为何偏爱那些含苞待放、生机勃勃的花朵?夏日里,又为何钟情于那些繁盛、热烈的象征?秋日里的沉静与收获,冬日里的傲骨与坚韧,书中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植物学知识,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审美观念、甚至是伦理道德的深刻洞察。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古老而充满诗意的时代,亲眼目睹那些曾经在人们发间绽放过的生命。我仿佛看到了贵妇人精心挑选的缠枝莲,感受到了农妇朴素的野花束,更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们,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在头上装点着属于自己的“一年风景”。
评分《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这本书,恰似一位温婉的女子,不事张扬,却自有风情。它以一种极其细腻、极其温柔的方式,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一个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侧面。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花”与“节令”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元素,通过“头上的一年风景”这一独特视角,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我尤其沉醉于书中对那些节令性花卉的细致描写。例如,清明时节的柳絮,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承载着离别的伤感;端午节的佩兰,不仅有驱蚊之效,更是古人对健康的期盼。作者通过考据史料、引述诗文,生动地还原了这些花卉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仿佛看到了,在某个隆重的节日庆典上,人们如何根据时令,精心挑选花卉,将其佩戴在头上,以此来表达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花卉使用习俗的对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的认知。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便是对花的运用,也折射出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服饰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民俗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百科全书。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也让我对那些曾经在人们发间悄然绽放过的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读罢《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感。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用他的巧手,将那些曾经鲜活的花草,那些被时光掩埋的习俗,重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它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将我们带入古人的生活场景。我最欣赏书中对“节令”的诠释。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节令从来不是简单的日期符号,它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与四季轮回息息相关,更承载着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和敬畏。而将这份“节令”的智慧,体现在古人头上的小小装饰之中,更是精妙绝伦。书中对那些与特定节令紧密相关的花卉和植物的描绘,让我深感震撼。例如,在寒冷的冬日,为何会选择那些在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在炎热的夏日,又为何会偏爱那些象征着生命力的荷花?这些选择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审美,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智慧的体现。作者在介绍每一款花卉时,都会追溯其历史渊源,结合当时的诗文、绘画,甚至民间的传说,来展现其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原本可能零散的知识点,变得连贯而富有张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传承的脉络。
评分拿到《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这本书,我带着一丝好奇,也带着一丝期待。这本书,如同作者本人,是内敛而深沉的。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光鲜亮丽、哗众取宠的书籍,而是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一种温润的光泽。我喜欢书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它没有强行灌输,没有大张旗鼓的论证,而是通过对各种花卉、节令物的细致描摹,慢慢地将我们引入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每一种花,每一种草,在作者的笔下,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我被那些关于花卉象征意义的解读所深深吸引。原来,那些我们如今看来平凡无奇的植物,在古人的眼中,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寓意:或是吉祥如意,或是祈福纳祥,亦或是寄托着对生命、对爱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花卉使用习俗的考究,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汉代的朴素,到唐代的雍容,再到宋代的雅致,每一种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情趣息息相关。我仿佛能想象出,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没有快节奏生活的年代,人们如何将这份对自然的热爱,这份对生活的热情,融入到发髻之间,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的风景。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评分读完《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的花事,在古人的头顶上,看尽了风花雪月,也体味了光阴荏苒。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看似零散的民俗、植物学知识,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书中对不同时令节庆,特别是那些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所使用的花卉和节令物的细致描绘,令人叹为观止。我之前从未想过,原来一朵花,一片叶,在古人的手中,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例如,清明时节的艾草,不仅仅是为了驱邪避疫,更是与春耕、新生有着深刻的联系;端午的菖蒲和艾叶,更是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令仪式感。书中对这些植物的起源、习性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的阐述,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作者在介绍每一款花卉或节令物时,往往会追溯其历史渊源,结合当时的文学作品、绘画艺术,甚至是考古发现,来佐证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使用场景和文化意义。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植物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生活的智慧与诗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在特定节日里才会出现的、带有鲜明地域性或习俗性的花卉的描写。它们仿佛是时间的印记,是岁月的信使,将古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祈愿与祝福,都悄悄地藏在发间。
评分《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这本书,如同一杯清茶,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淡淡的甘醇和悠长的回味。它不像那些浮华的书籍,总想用华丽的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与魅力。我最欣赏书中对“时令”的理解。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时令并非只是时间的刻度,它更是一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一种顺应天地的生活方式。而将这份“时令”的智慧,巧妙地体现在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中,更是别出心裁。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花卉,更重要的是阐释了古人选择特定花卉的原因,以及这些花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仿佛能想象出,在某个春意盎然的早晨,一位女子如何用一朵桃花点缀发梢,那份含蓄而优雅的喜悦,是多么令人心动。又或者,在某个寒冷的冬日,如何用一枝松柏来象征坚韧与生命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曾经在古人发间悄然绽放过的生命,重新赋予了温度与色彩。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将生活与艺术、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东方魅力的生活美学。
评分《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静谧与惊喜。它不像一些书那样,上来就抛出惊人的论点,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极其细腻的方式,缓缓地展开。我最喜欢书中对“时节”的描绘。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疏远了与自然的联系,对节令的感知也变得模糊。而这本书,恰恰将我们拉回到那个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时代,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通过头上的花草,来感知四季的变换,来庆祝节日的到来。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花卉象征意义的解读所打动。一朵花,一片叶,在古人的眼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古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故人的思念。我仿佛能看到,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一位女子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挑选一朵花,然后将其簪在发间,那份虔诚与喜悦,是多么动人。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阶层花卉使用习俗的细致考究,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域,人们也会有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重新认识了传统,也重新发现了那些隐藏在寻常事物中的东方之美。
评分这本《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真是一本让人惊喜连连的书。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总是充斥着枯燥的年代记叙和政治事件,而是另辟蹊径,从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角度,带我们走进中国古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花”与“节令”之间微妙联系的描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令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也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而古人将这份对自然和节令的感知,巧妙地体现在头上的装饰之中,更是将生活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不同节令所使用的花卉和节令物的介绍,既有植物学的严谨,又不乏人文历史的深度。我仿佛看到了,在春日里,人们如何用含苞待放的花朵来迎接新生;在夏日里,又如何用繁盛的热烈来点燃生活的热情;在秋日里,如何用沉静的果实来感恩丰收;在冬日里,又如何用傲骨的姿态来迎接寒冷。作者的文字充满画面感,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神往。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阶层在花卉使用上的差异的解读,更是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便是小小的发饰,也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演进。这本书,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熏陶。
评分刚刚翻完《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内心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与喜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古代装饰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对生命的敏感与敬畏。那些被精心挑选、巧妙搭配在发髻上的花草,不仅仅是简单的点缀,它们承载着四季的更迭,传递着节令的讯息,更折射出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每一种花,每一种叶,似乎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在古人的巧思之下,汇聚成一幅幅流动的“一年风景”。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不同节令所用花卉的考究。从春日的生机勃勃,到夏日的繁盛热烈,再到秋日的沉静丰收,最后是冬日的傲然独立,每一个节令都与特定的花卉紧密相连,仿佛古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将自然之美融入生活,并将之上升到精神层面解读的智慧,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生活艺术。书中对这些花卉在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使用情况也有细致的描写,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服饰文化的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与自然崇拜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仿佛能想象出,在某个春意盎然的清晨,一位仕女用一枝嫩绿的新芽搭配一朵初绽的桃花,那份含蓄而优雅的喜悦,定能感染周围的一切。又或是,在中秋月圆之夜,有人鬓间簪上一抹桂花,淡淡的清香随着晚风飘散,为这团圆的时刻增添了几分雅致与思念。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那份古老智慧的追寻。
评分刚刚合上《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本书,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它温厚而博学的知识,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古代世界。它让我明白,原来古人对美的追求,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之中。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花”与“节令”之间关系的深刻阐释。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花卉的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花在特定节令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例如,清明时节的柳叶,不仅仅是春的使者,更是承载着古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端午节的菖蒲,除了驱邪避疫的功效,更寄托着人们对健康的祈愿。作者的考据严谨,文笔生动,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生活图景。我仿佛能看到,在某个月圆之夜,人们如何将一枝桂花簪在鬓边,让淡淡的清香伴随自己共度良宵。又或是在某个喜庆的日子,人们如何用鲜艳的花朵来点缀发髻,表达内心的喜悦与祝福。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花卉使用习惯的对比,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也看到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情。
评分内容挺好,还有彩图,印刷纸张都很好!
评分非常给力的一次购物,优惠力度大,买了不错的书
评分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
评分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非常好,挺有意思
评分提升个人修养,只是时间不够
评分一直想买这本书,终于等到京东搞活动了。这样的书之前一窝蜂的出了也不少的,写的好的却不多,也就那几本吧,所以也是值得一看的。
评分一有活动就各种屯书,的确很实在啊!
评分贾老师这本书资料丰富,行文有趣,值得收藏和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