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从历史的源流、地理与风土人情的角度考察了江西的文化特点,分别从道教、禅宗、风水、文学、古村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秘,展示出江西文化的秀与奇。本书内容源自华夏地理杂志的江西专题,文图并茂。除本书之外,该系列图书还有另外4种,均系与华夏地理合作的项目。
《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的编辑工作。本书原名为“国宝系列”。“国宝”二字显得有点笼统。从内容上看,该系列聚焦点在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遗迹上。因此,编辑考虑用“文化遗产系列”代替原有的“国宝系列”。内容加工方面,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重新制作目录;为个别文章增加小标题,使之适合一定的阅读节奏。总体来说,文字较为干净,无需太多加工。另一个工作是配图。杂志与图书有别。因此,需要将大量的图片重新配置,符合图书的容量与版式设计。
《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是“华夏地理系列丛书”——国宝中国的一辑。《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目前国宝中国系列有四种图书,分别聚焦江西、山西、四川和西藏,计划于年内出版。本专辑聚焦于江西省。
宋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江西的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宋、元、明三代,江西的书院、知名文人数量一直居于全国之首,清末民国以来,由于交通方式的改变等原因,江西逐渐落后,但江西保留了大量宋元以来与文化、教育、宗教有关的建筑。所以可以说,要看宋元到江西。本书拟通过对江西佛教、道教、堪舆、文学以及江西的古村落等几个方面的描述,展现江西的文化风貌。
本套丛书主编艾绍强为《华夏地理》高级编辑,生于1965年元旦,陕西米脂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从事地方志编纂、高中语文教师、杂志文字编辑、报纸摄影记者等职业;曾在《女友》、《华商报》、《同学》、《北京纪事》、《中国文艺家》等媒体就职,现为《华夏地理》高级编辑。著有“绝版中国”系列之《永远的敦煌》《谁毁了我们的长城》《短了半截的大运河》等书,编辑“细节中国”系列丛书《当戏楼已成往事》《游牧世界最高处》《谁家的夜郎》《生命怒放在神秘之境》以及《那年那月》《花季心事蝴蝶结》《同桌的你》《知心父母》《爱要说出口》等书籍。
序:文化江西的巅峰
第一章 道在江西
——国教宗坛的隆盛
第二章 江右的巨匠时代
第三章 祖庭烟雨
——禅宗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 云居山问禅
第五章 风水三僚堪舆第一村
第六章 靖安东周墓
第七章 江西古村落:遗珠遍布人未识
江西自古巫风就盛,舞傩以驱鬼逐疫,是直到现在都还极为流行的,风气盛于他省。据近年发现的《金沙余氏傩神辨记》说秦汉间吴芮将军已「祖周公之制,付傩以靖妖氛」,可见由来已久。
但我要特别提醒读者:一般人看道教,或许觉得它与巫觋类似,学界也不少号称研究道教的朋友老是把巫视为道教的源头或一部分,但实际上道与巫是两回事。道教之兴起及发展,恰是以消灭巫为重点之一的。
东汉顺帝期间,豫章太守栾巴,《后汉书》说他「素有道术,能役鬼神,乃恶毁坏房祀,剪理奸巫。于是妖异自消。百姓始颇为惧,终皆安之」,就是明证。葛洪《神仙传》也记载了他过宫廷湖以符斩杀妖巫的故事。所谓房祀,就是民间祭拜的鬼神,巫即迎神降鬼、助人祈禳的一类人。而栾巴这种道术之士,正好是要治理巫鬼的。后世天师道等各派道士之所以被政府重用,除奸巫、堕淫祀,便是他们主要的职责;而栾巴之类道术士,即是他们的前辈。
可是栾巴还不是最早的。江西道教渊源可以上溯至黄帝时的乐官伶伦,据说他曾隐居西山洪崖,李商隐《碧城诗》:“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即指这位洪崖仙人。其次是驾鹤成仙的周灵王太子晋,亦曾憩于西山鸾岗。
到周威烈王时,楚人匡俗在南障山隐居飞升,留下茅庐。该山遂被人称为庐山,又称匡庐,李白诗:“匡庐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即用此典。秦始皇、汉武帝都登过庐山,望气求仙,故庐山又有神仙庐之称。
秦隐士华子期则居丹霞山,汉昭帝时仙人浮丘公及弟子亦在该山修道。东汉桓帝时因有麻姑成仙的故事,该山又称麻姑山。
峡江的玉笥山,则据说是因汉武帝曾于该地受西王母白玉笥上清宝箓图而得名。
再就是西汉末年的九江人梅福。他本是经生,治《尚书》《谷梁传》,因上书成帝数王莽之罪而不见纳,挂冠隐居豫章城南青云谱。
诸如此类,虽真伪揉杂,半真半假,但亦可令人想见江西道风早在秦汉以前就很盛了。这些“仙人”,以修真、隐居为主,与巫觋降神祈福、诈哄民众的作风也显然不同。
汉代,江西修道之风更昌。除人数众多之外,已形成几个特点。
一是颇有女仙传说。如上文提到的麻姑,葛洪《神仙传》说她十八九岁已得道,能掷米成珠,自言曾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又传说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诞,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遂传下“沧海桑田”、“麻姑献寿”等成语。又,赣南金精山另有张丽英成仙故事,说她是西汉初樵夫之女,得道飞升,传下《金精十八章》,竟是绝好的乐府诗:“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未觏,生民实苦。哀哀世事,悠悠我意。不可敌兮王威,不可夺兮余志!有鸾有凤,自歌自舞。为何不去?蒙垢实多。凌云烁汉,远绝尘罗。世人之子,于我其何!暂来会期,远往即乖。父兮母兮,毋伤我怀!”这位女仙,现在知名度不高,但宋真宗曾封金精山为第三十五福地,徽宗则封张氏为灵泉普应真人,足见当年颇有影响。
另一特点是修道往往有家族性,与其它地方隐居求仙者常常“弃妻子入山”不同。如武功山就因武姓夫妇在此修道而得名。在葛仙山、阁皂山等处修炼的葛玄,也是家族式的修道者,后裔就有前文所说过的葛洪。上饶的灵山亦复如此。东汉延熹年间河南人胡昭携家南渡,在此隐居采药炼丹,济世活人。侄儿胡超,据说炼就出世法,有回生丹药,成仙后不知所踪。至西晋泰始元年,忽下降治好太子奇疾,又再腾空而去。帝遂封为真人,以灵山拥笔峰为道士仙峰。
……
序
文化江西的巅峰
撰文:朱虹
江西,春秋属吴地,战国属楚地,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汉代的豫章辖区与后来的江西省大致相当。历南北朝至唐代,江西人文一直在深蕴厚蓄之中。
宋代以来,江西人文蔚起、名人辈出。江西繁荣发达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文章节义之乡;二是禅宗的腹地;三是心学(理学)的心脏地带;四是诗人与词客的沃土;五为道教的重镇;六为经济与治术之地。
就文学而言,江西可谓“名家巨擘贤材荟萃,鼎钟野瑟相激百世”。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到宋代,江西文学如日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三百年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至今仍令人们景仰和惊叹不已。
纵观两宋文坛,在作家数量上,江西籍的最多;从作家队伍素质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擎,也不乏独擅一体、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从两宋文学的历程看,由首开风气到蔚成大观,由中兴再起到傲然殿后,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勋绩;从宋代文学诗歌、词章、散文三个主要领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书之笔。元代文学以曲著称,而江西文学家秉承前代之余烈,在传统诗文方面仍独占鳌头,元诗四大家中,江西就有虞集、范椁、揭傒斯,占了三大家。明代汤显祖的戏曲影响巨大。但总的来说,明清两代江西文学的影响不如宋元,江西文学的高峰渐次退潮。
就思想文化而言,宋元明三朝江西学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他省少见其比。以宋代而论,欧阳修直承韩愈,著《本论》发道学之端;刘敞经学独步一时。李觏著《周礼致太平论》于先,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后,“荆公淮南杂说初出,见者以为孟子”。周敦颐长期在江西为官,晚年寓居九江,其学术流传自庐山濂溪而始。南宋朱熹发明二程、横渠之说,俨然为一代儒学宗主。陆九渊得学孟子,与朱熹二分天下,挺立卓越。元代吴澄是一思想大家。而明代江西思想学术之盛,人物之多,更超越宋代。明初吴与弼、胡居仁学术之精,举世公认。 而浙中王阳明倡致良知学后,江右王门成为其学术的主流。黄宗羲《明儒学案》里,王门学案,江西独占其九,人数达三十二人,浙中才占其五,江西学术在全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唐宋以来,江西佛、道之盛,大德大师历代涌现,蔚为大观。
首先,江西是禅宗的发祥地。从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百丈怀海以下,到沩仰宗、曹洞宗和临济下杨歧、黄龙二系的列列龙象大德,可谓精光奇彩,美不胜收。禅史所称“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指的就是赣西北丛林密集的禅宗基地。纵观从行思、怀让到五宗鼎立的二百年间禅宗史,可以说禅宗的全部繁荣过程,其根源都离不开江西。作为宗派,洪州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黄龙派、杨歧派,都有祖庭祖塔在江西。
其次,江西道教源远流长,教派叠起,高道辈出,影响很大,在中国道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占有主导地位。现存道教分为正一派与全真派两大派别。正一派之源即在江西龙虎山,此为世人所公认。从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陵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到江西龙虎山等地从事创教活动之后,江西有组织的道教开始发端,龙虎山遂成为道教发源地。此后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和利用下,江西道教各门派逐渐得到发展,特别是唐、宋、元、明时期达到了鼎盛。
《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震撼和反思。作者以一种非凡的洞察力,揭示了信仰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并未拘泥于某个单一的宗教概念,而是将视野放宽,深入挖掘了那些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中的多元信仰形态。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到对祖先的崇拜,再到道德伦理的遵守,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江西地域特色的深入解读,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信仰景观。书中的叙述方式,并非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将抽象的信仰具象化,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人”这个身份的内涵,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才能找回那份失落的信仰根基。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引人深思的力作。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心中那片曾经模糊的信仰之地。作者以江西为起点,通过对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传统习俗、以及世代传承的道德伦理的深度挖掘,为我呈现了一幅关于“中国人信仰世界”的立体画卷。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家族凝聚力、邻里互助、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的描绘深深打动。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宝贵、也最容易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财富。书本的叙事,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观察,将抽象的信仰理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并开始反思自己与信仰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的富足同样重要,而那份源自传统文化的信仰力量,正是我们应对生活挑战、获得内心宁静的宝贵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以一种极其贴近人心的视角,触碰了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江西这片土地上,通过对当地风俗、民间信仰、地域文化的细致描摹,勾勒出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乡愁”和“根”的探讨,那些关于家族、祖先、土地的情感联结,正是信仰最原始的载体。书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有形有体的信仰,它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祭祀祖先的隆重仪式中,也藏匿于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里。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与传统信仰的关系,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陈规陋习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让我明白,信仰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神圣事物,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也是一次重拾文化自信的宝贵契机。
评分读罢《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我脑海中涌现的,并非是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一种久违的、弥漫在空气中的虔诚感。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挖掘出隐藏在江西大地深处的精神脉络。那些看似寻常的节日习俗,背后却蕴含着古老而深邃的信仰力量;那些代代相传的家规族训,正是中国人道德伦理的基石。我被书中对地域文化与信仰融合的深入剖析所震撼,江西的山水人文,与其中蕴藏的信仰体系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精神画卷。书本的叙事方式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朴而充满灵性的年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追溯,而是积极地探索传统信仰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的富足同样不可或缺。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迷失的方向,也重新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信仰的渴望。
评分在我看来,《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是一场关于“根”的寻觅之旅。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江西地域风貌的简单描绘,而是深入到这片土地的精神肌理之中,去探寻中国人信仰的源头与流变。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宗祠文化、民间信仰、以及传统节庆的细致描述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中国人情感和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书中所展现的,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信仰。它存在于每一代人的传承之中,存在于每一个家庭的仪式感之中,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之中。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和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生活所冲淡的信仰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精神的富足同样重要。这本书,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未来方向的深刻启迪。
评分《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是一本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书籍。作者以江西为画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中国人信仰世界的斑斓色彩。他并没有将信仰局限于狭隘的宗教范畴,而是将其拓展至对祖先的追念、对自然的敬畏、对道德的遵循,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等更广阔的领域。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地域文化与信仰融合的精彩论述所吸引。江西的山水、人文、历史,都与其中蕴含的信仰力量相互渗透,形成了一幅独特而壮丽的精神画卷。书本的叙述方式,如同娓娓道来的故事,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动人的情感、以及深邃的哲理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信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力量的关键。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它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那些关于“信仰”的浮躁与迷茫。《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并非是某个教义的宣扬,而是一场对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深度挖掘。作者以江西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地民俗、传说、节日、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仪式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信仰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家族传承、邻里互助、以及对自然敬畏的描述深深打动。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部分,却常常在现代化的洪流中被遗忘。书中对“信仰”的定义,广阔而包容,它涵盖了宗教、道德、文化、情感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古老的祖先对话,又像是与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对话。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和精神回归。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它带我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寻根之旅。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西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信仰根基。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古老的祠堂在晨曦中闪耀,听到了宗祠里回荡的祖训,感受到了乡邻间互助友爱的淳朴情感。书中所描绘的“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那些散落在民间、融入日常生活的信仰碎片重新拾起,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从驱邪祈福的民间仪式,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再到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作者层层剥茧,展现了信仰在塑造中国人精神内核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信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变革,而是以一种辩证的视角,探讨了传统信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以及它所能提供的精神慰藉和道德指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或淡忘的宝贵精神财富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江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内心深处永恒追寻的书。
评分《江西: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世界》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它并非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宗教的读物,而是深入探究了“信仰”这一概念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内涵与价值。作者以江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地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传统习俗、以及根植于血脉中的伦理道德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广阔与深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乡愁”、“根”以及“传承”的解读,这些情感与观念,正是中国人信仰最原始、也最坚韧的载体。书本的叙述方式,如同涓涓细流,在润泽我心田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身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信仰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应对人生挑战、获得内心宁静的强大力量。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触及灵魂的书籍,它以江西为载体,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中那片失落已久的“信仰之海”。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和呈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密码。我被书中对于家族传承、伦理道德、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的描绘所深深吸引。这些,都是构成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书本的叙事,就像一条涓涓细流,缓缓地淌入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力量。它让我明白,信仰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宗教教义,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当我们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精神锚点,让我们能够找回内心的平静与方向。
评分看得不够投入,好多关于道教的知识需要好好研读一番
评分宋代伊始,由于经济的发展,江西的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宋、元、明三代,江西的书院、知名文人数量一直居于全国之首,清末民国以来,由于交通方式的改变等原因,江西逐渐落后,但江西保留了大量宋元以来与文化、教育、宗教有关的建筑。所以可以说,要看宋元到江西。本书拟通过对江西佛教、道教、堪舆、文学以及江西的古村落等几个方面的描述,展现江西的文化风貌。
评分当知道小白脸以自己的翅膀献宝,而得以登上王位之后,魔女终于黑化!断翅之仇,不得不报!于是,大家都认识的迪斯尼老派邪恶魔女,就此诞生了。
评分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书非常好,精品收藏,很值得读。
评分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书不厚,不便宜,内容还好,不算学究,也有内容。国人的信仰,还有么?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了解一个地方的经典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