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万木草堂丛书

李敖精编:万木草堂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李敖
  • 万木草堂
  • 文化随笔
  • 文学
  • 历史
  • 思想
  • 台湾
  • 经典
  • 散文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5653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8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2”选录了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丛书》。康有为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本书中他大胆怀疑古籍,在思想上打破泥古守旧,在学术上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旧说,在政治上反对“恪守相训”的封建顽固派,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在当时影响颇大。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万木草堂丛书

导读?/?002

礼运注?/?003

叙?/?003

节录《礼运注》一则?/?005

孔子改制考叙?/?012

孟子微?/?021

仁政第九?/?021

大同书

序?/?028

甲部?入世界观众苦

绪言?人有不忍之心?/?032

第一章?人生之苦?/?042

投胎之苦?/?042

夭折之苦?/?044

废疾之苦?/?046

蛮野之苦?/?047

边地之苦?/?048

奴婢之苦?/?049

第二章?天灾之苦?/?051

水旱饥荒之苦?/?051

蝗虫之苦?/?052

火焚之苦?/?053

水灾之苦?/?054

火山之苦?/?055

地震山崩之苦?/?056

宫室倾坏之苦?/?058

舟船覆沉之若?/?059

汽车碰撞之苦?/?059

疫疠之苦?/?060

第三章?人道之苦?/?062

鳏寡之苦?/?062

孤独之苦?/?063

疾病无医之苦?/?065

贫穷之苦?/?066

贱者之苦?/?068

第四章?人治之苦?/?070

刑狱之苦?/?070

苛税之苦?/?071

兵役之苦?/?072

第五章?人情之苦?/?074

愚蠢之苦?/?074

仇怨之苦?/?075

爱恋之苦?/?076

牵累之苦?/?078

劳苦之苦?/?079

愿欲之苦?/?080

压制之苦?/?082

阶级之苦?/?083

第六章?人所尊尚之苦?/?086

富人之苦?/?086

贵者之苦?/?087

老寿之苦?/?088

帝王之苦?/?090

神圣仙佛之苦?/?091

乙部?去国界合大地

第一章?有国之害?/?094

第二章?欲去国害必自弭兵破国界始?/?108

国界自分而合乃大同之先驱?/?109

民权自下而上为大同之先驱?/?110

合国有三体?/?110

各国平等联盟之体?/?111

联邦受统治于公政府之体?/?111

去国而世界合一之体?/?112

联邦合一有六难?/?112

联邦自小联合始小吞灭始?/?114

俄弭兵会即开大同之基?/?115

第三章?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 ?/?117

公议政府专议万国交通之大同?/?118

第四章?立公政府以统各国为大同之中?/?121

公政府大纲?/?121

丙部?去级界平民族

丁部?去种界同人类

迁地之法?/?154

杂婚之法?/?154

改食之法?/?155

改良人种说?/?155

戊部?去形界保独立

妇女?/?159

不得婚姻自由?/?168

何曰为囚?/?170

何谓为刑?/?172

何谓为奴?/?173

何谓为私?/?176

何谓为玩具?/?177

不得为学者?/?178

己部?去家界为天民

原父母与子之爱理?/?199

原父子所以立?/?200

太古初民有母无父?/?201

定夫妇而后家制族制生?/?201

论人禽爱力之别即强弱之别?/?202

论万国有人伦而族制莫如中国之盛,故人类最繁?/?202

论因族制而生分疏之害?/?203

论中西有无族制之得失?/?204

论家为人类相保之良法?/?205

论无父母之苦?/?205

论父母育子之劬劳?/?206

论有父子之道人类乃强盛?/?206

论孝为报德宜重?/?207

论欧美人子之薄报?/?207

论欧美薄父母由于重夫妇?/?210

论孝报欧美不如中国,耶教不如孔教?/?210

论中国人孝为空义,罕有力行者?/?211

论慈孝之难易由于意见?/?213

论家人强合之苦?/?215

论立家之益即因立家而有害?/?217

论有家则有私以害性害种?/?219

论有家之害大碍于太平?/?222

第一章?总论?/?224

论欲至太平大同必在去家?/?224

论出家为背恩灭类不可?/?224

论去家有天下为公之良法?/?225

公养之为何?/?226

公教之如何?/?226

公恤之如何?/?226

第二章?人本院?/?228

第三章?

育婴院?/?244

第四章?小学院?/?247

第五章?中学院?/?250

第六章?大学院?/?253

第七章?恤贫院?/?257

第八章?医疾院?/?259

第九章?养老院?/?263

第十章?考终院?/?267

庚部?去产界公生业

第一章?农不行大同则不能均产而有饥民?/?273

第二章?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争,将别成国乱?/?275

第三章?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性而多余货以殄物?/?277

第四章 独农与公农之比?/?279

第五章?独商与公商之比?/?280

第六章?独工与公工之比?/?282

第七章?公农?/?284

第八章?公工?/?290

第九章?公商?/?294

第十章?总论欲行农工商之大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297

辛部?去乱界治太平

第一章?分地为百度?/?300

第二章?全地通同?/?302

第三章?地方分治以度为界?/?303

第四章?全地大同公政府政体?/?306

第五章?各度政府政体?/?310

第六章?公通?/?313

第七章?公辟?/?314

第八章?地方自治?/?317

第九章?公金行?/?320

第十章?竞美?/?322

第十一章?奖智?/?324

第十二章?奖仁?/?328

第十三章?学校?/?331

第十四章?刑措?/?333

第十五章 四禁?/?338

壬部?去类界爱众生

癸部?去苦界至极乐


精彩书摘

水旱饥荒之苦

岁之有水旱丰穰,天之行也,未有能免之者矣。虽水防未修,沟洫不开,树木不多,宣泄无自,不能调燮阴阳,然天行之剧,亦有平地涌水,大旱累年者焉。故当潦水之大,洪流万顷,浩浩怀山襄陵,旱荒之甚,赤地千里,漠漠草树尽枯。哀彼农民,劳种而无少获。举家勤勤,终岁不休,而八口嗷嗷,粒食不得。吾家粤之南海,当牂柯江之下流。岁五六月收获之时,则江水大涨,骤至丈许,决堤漫坡,顷刻浸灌。禾稻穰穰,黄云遍野,忽而白浪滔天,牛马轻舟,犂没于田上矣。当潦水聚来之际,乡人竟夕守堤,锣声震耳,版筑登登,灯火映带。其家人多者,稻畦之上,不择生熟,且以守堤,且以刈稻。其家人少者,奉公守堤,不暇兼顾。及其堤决也,哭声盈耳,凫水走避,家人提携什器,相与掩面泪下,呼天而詈之。幸堤之不决,则又惜生者误刈,不能为食,徒得禾杆,相与叹惜。以吾牂柯江冲流之剧,而叹江河灌决之惨,益不可言也!若其旱也,赤云蔽天,热阳煜煜,飞尘满地,树枯不绿。望走群祀,歌舞牲玉,神巫则肥,农夫则酷。日视其苗,黄萎枯缩,米瘠且落,望绝无属。犹须纳租,鬻子莫赎。若光绪二年山西全省之大旱,饥人相食,易子而骸其骨。襄陵者,吾先师朱九江讳次琦先生之治也,地近平水。先生为开其水利,号称富穰,户口二十余万。吾在京师见襄陵人而问之,乃余二万人。襄陵犹如此,他邑可知,盖十去其九矣。若郑州之河决,民没无数,朝廷乃至鬻爵而赈之,此皆最近目睹之事。水旱之大者,若征之古史,考之全地,若此者岁岁而有,地地皆然,不可胜数也。近者欧美铁路既通,运输较捷,水利渐启,树木既多,雨泽渐匀,泛滥不少。就有水旱,而以铁道移粟以饲之,民命尚易保全,此进化之功也。虽然,农民穷苦,胼胝手足以经营之,而终岁之勤,一粒无获,宜其怨苍苍之大憾,而嗟上帝之不仁也!谈运命者,仅付天行,信因果者,只嗟劫数,其能祈而制雨求晴者,妙术能开生面,仰口终难符天。甚矣农夫之苦,尧、舜、禹、汤屡遭其毒,而无术振之矣。

蝗虫之苦

漫漫蔽天而来,树木没叶,万顷千稼,连州并邑者,其所谓蝗灾耶。盖自古有之,岂唐太宗吞之所能格耶!自除螟蟊之害,禾稼皆伤。一夫不收,则八口不食。而扑之不尽,震之不去,炮轰不灭,火燃不息。所过郡县,稻麦皆绝,贫农仰天,呼泣呕血。虽欲赈之,施粥有竭。欲捕蝗根,须穷天地之侦测,故待人人之自谋,苟有灾焉而何食?即井田之口分世业,犹遇蝗灾水旱而术竭也,欲博施而济众,尧舜犹病其不遍也。

火焚之苦

赫赫烈烈,嘻嘻出出,朱霞绛天,赤风烦热者,其火焚之炎炎耶!宫阙不慎,庖厨不灭,炭屑烟灰,风扬暗爇,一星之火燎原,遂使城郭飞灰,人民为炭焉。于时怒风鼓荡之耶,板屋木构,铁扉铜瓦,益其焰耳。摆磨四垣,煨炰瓦砾,神焦鬼烂,天跳地踔。男女奔逃,破窗触户,或赤体而难遁,或恋财而回顾,或折桷飞而致伤,或全屋覆而尽碎,或吸烟而迷卧,或悬楼而颠坠。莫不血肉交飞,体骸腐烂,臭气熏蒸,尸骨分扑。其有戏场盛会,聚人亿千,箫鼓嗔咽,灯火照煎,万头鳞鳞,其乐且延。及夫扬棹渡江,驰轮跨海,舟客无数,高歌乐惶,或万里远复而视其孥,或志士壮游而观乎外。一火不慎,烟焰郁攸,樯倾桥折,焚舵沉舟。万众同挤,举足莫逃,可怜一炬,众骨同枯。其有焦头烂额,逃水而凫者,而吞烟中窍,盖亦无能幸生焉。于是妻子觅尸而不辨,家人望魂而号祭,哀号动地,灰烟满野,有不尽其哀而不能听其声焉。若夫石鼓有声,烟气火起,草木如炭,赤块飞止。天火忽流,大雨更炽,焚烧三县,庐舍千万未已,死者如鲫,数可不纪。若晋之永昌二年,京师大火三月,焚烧三县,庐舍七千,死者万五千人。唐宪宗时,洪州大火,焚民舍万七千家。宋嘉泰时,行都大火,衙署垒舍民居皆尽,亘十余里,凡五万八千九十七家,都城九毁其七,民灼死及奔逃践踏死者,不计其数,百官僦舟以居。此尤火灾之大者。伦敦昔犹板屋,二百年前,大火同尽。夫人之惨死虽多,而有莫甚于火焚者。若夫项羽之烧阿房,赤眉之烧长安,董卓之烧河阳,火延三月不止,民为之尽。而德之破法,焚烧师丹,全城皆烬。是虽兵祸,亦火之毒烈最甚者也。呜呼!人非水火不生活,而修火之利亦,受火之害,乃如是哉!

水灾之苦

夏潦时至,山水奔迸,交集于河。下流壅阻,放泄之不及,坌溢泛滥。决裂堤防,浸灌庐舍,滔漫田园。人民奔避,携幼扶老,升于冈陵,缘木登颠,岌岌坠倾。牛马鸡豕,什器床几,辗转于滔天白浪中,杂沓浮沉,随流而靡。其近决口。居下流者,白波泱泱,若素车白马之拥怒潮,轰轰而来。城市犹为之淹,高塔仅露颠,木杪扬波,小舟穿之,况于村舍乡落之在田间者乎?原野千百里,渺渺无丘陵。人民无所避,则浮尸没顶,积骸飘泊,与覆舟浮柴,漂水而并下,动以千万。全家连村,同时漂没。其有御枝漂流,浮沙依岸者,幸而获救者,盖千百而不一二也。其或山水坌出,地水骤涌,顷刻寻尺,旦夕数丈。冲崖崩岸,沉城淹郭,庐宅园馆,所过倾漂。怒波卷巨石,椽瓦随流转,怀山襄陵,无所不倒。其声势浩瀚汹涌,舟楫皆覆,城垣并圯,所在人民无有能免者。其死伤惨绝,尤为可惊。吾先祖述之讳赞修府君训导于连州,纯儒也,适遘山水之涌,遂没于是,今祀昭忠祠焉。呜呼,惨怛哉!予小子道之,而犹有余痛也。夫火水之害,《春秋》谨记之。汉成帝建始三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山谷水出,坏官寺民舍八万三千余所。当桓元篡时,江涛入石头,方舟万计,漂败流断骸胔相望,西明门地穿涌水毁门扇。唐高宗永淳时,河南北大水,坏民居十余万家。开元时,发关中卒救营州,营谷水上,夜半山水暴至,溺万余人。文宗太和时,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诸州,民居及田产殆尽。大中时,徐、泗水溢,深五丈,漂数万家。朱全忠时,河决浸溢,至千余里。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谷、洛、伊、淮四水暴涨,坏官署军营民舍万余,溺死亦万余。牛头山水涨至二十余丈,涪州江水,达州溪水,暴发壅州城,坏庐舍万余,死者无数。神宗熙宁时,洮河溢,漂溺陕及平陆二县,又河决南徙,坏郡县四十五,民舍数万,田三十万顷。徽宗政和时,沧州河决,城不没三版,民死百余万。盖自宋至明,河患最剧矣。若海涛之溢,冲坏田庐,死人动辄数万。其余水灾殆不胜纪。中国如此,全地可推。美国之南科罗打市,一夕为海水没,吾尝观其影戏矣,惨哉!然则伊古以来,地球人民之死于水患者,不可数算矣。夫洪水之患,下民为鱼,神禹治之,阅二十一年,而《创世纪》称挪亚方舟避水。盖洪水为患,大地最剧,而生民之最惨者哉!美哉禹功,洒沈澹灾,然终不能奠后世之水祸也,奈何?

火山之苦

纯日之体皆火也,火力蒸动而自转,则火屑爆裂飞跳焉。地者日之火屑耳,离日而成质,自转而周行,受天空之气,积久而成壳,若陈粥牛酪,久之有糜也。地壳积久愈厚,则为花刚石焉。地中之火,皆为流质,如金汁焉,为壳所裹,气不得泄。爆裂飞动,日相决争,裹包愈甚,于是成凸凹之形,凹者今号为海,凸者今称为山。经无量劫无量年百千万之火爆,而后高山、大海、丘陵、原隰、川涧成焉,苔介生焉,而后草木鸟兽生焉,人于是得缘附而居焉,食焉。盖地形之成,物类之衍,皆火山之为力哉!无火则不能成山,无火则不能成海陆而生万物,火山之功之最伟者也。昆仑者,火山之最先起点也,印度之须弥山,蒙古之阿尔泰山,北亚之乌拉岭,皆火之依附昆仑而后起者也。于是枝萼附生,花叶连起,缀连而为峰岭,夹流而成川河。若我中国者,北自天山,南走祁连、贺兰、太行、医无闾,而碣石渡海遂为泰山,南自岷峨,走滇、黔五岭,而至天台、雁荡,北折徽皖,而枝叶与泰山、徂徕之余叶枝干相交,故其中遂为大陆焉。北沿黄海至甘查甲,西走波斯而入非洲,其乌拉岭北枝,入于欧洲,则最远者也。落机山者,不依附昆仑,而最后起焉,前为火山祖,蜿蜒九万里,而为昆仑之背焉。今美与巴西之高山大陆,皆因依其火力,以成洲者也。故火山之造成地形,其功最大哉!虽然,时各有宜,因各有适。及人类既多,占地遍居,于是火山之害,亦最剧矣。大概大陆之地壳厚,地中之火力不能上达,故火山之爆也少;海岛之地壳薄,地中之火力易破,故火山之爆也多。今太平洋诸岛,皆火山之新爆出者也,然则近海火山盖多矣。当火山迸裂之时,火烟四冒,山石轰飞。环山数百之人居城郭庐舍,顷刻焚毁,腾播空中。田园人民,立致灰没,无可走避。吾观意国奈波里之古城,犹可见惨状焉。其地近苏火山,裂后百里之田庐人家,沉没忽焉。今于二千余年后掘地下,而古城发露,自城门、桥梁、街衢、庙宇、室庐,皆如故也,室中衣冠、会集、筵宴如故,缝匠手针线缝衣如故,街中策马驰车如故,而大劫同尽,亿万众无可免焉。今此山尚数年十数年一大焚裂也。希腊哥林士之古城亦然。细细里岛,近岁大灾,死者三万尤剧矣。其余四洲火山之灾,殆不可胜数。嗟我人民,何罪何辜!而居近火山,遂蒙大惨,人居立尽,金铁交飞。若今檀香山、瓜哇、苏拉摆亚之火山,火焰坌涌,至今未息焉。

地震山崩之苦

地震山崩之害尤苦矣,皆地内火力发动,而以地厚不能泄气,盖不能吸致之,亦火山之类也。若汉陇西地震,压四百余家。宣帝时,北海琅琊地震,坏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安帝时,汉阳地坼,涌水坏屋杀人。顺帝建康时,琼州地震百八十日,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后周琼州地频震,城郭多坏。唐武德时,琼州地震山摧,江水噎流。开元时,秦州地震,坼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庐舍尽,压死数千余人。至德时,河西地震,坏陷庐舍,张掖、酒泉尤甚,数月乃止。又鹿、宁晋地裂数丈,沙石随水流出,平地坏庐舍,压死数百人。元和九年,隽州地震昼夜八十,地陷三十里,压死人无数。乾符时,雄州地震月余,州城庐舍尽摧,地陷水涌,伤死甚众。宋景祐四年,忻、代、并三州地震,坏庐舍,压吏民。忻州死万九千七百四十二人,伤五千八百五十五人,代州死七百五十九人,并州死千八百九十人。庆历六年,登州地震,岠嵎山摧。治平时,潮州地震,地裂,水涌州郭及两县屋宇,士民军兵,死者无数。汉高后时,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成帝河平时,犍为相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逆流,坏城杀人,地震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和帝时,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杀百余人。安帝永初六年,河东杨地陷东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元初时,日南地圻,长百八十二里。延光四年,蜀郡越隽山崩,杀四百余人。桓帝时,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坏寺屋杀人。灵帝时,河东地震十二处,各长十里,广三十余丈,深不见底。晋惠帝时,蜀郡山崩杀人。寿春山崩,洪水出,城坏杀人,地陷三十丈,人家陷死。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上庸四处山崩,长一百三十丈,水出杀人。怀帝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二年,甄城无故坏七十余丈。三年,当阳地裂三所,广三丈,长三百余丈。梁武帝普通六年,始平郡石鼓村地裂成井,方六丈,深三十二丈。隋大业时,砥柱山崩壅河,河逆流数十里,死人无数。唐高宗永昌中,华州赤水南峰山移百余步,壅水压村民三十余家。代宗大历十三年,郴州黄岑山摧,压死数百人。宪宗元和时,苑中之山摧,压死数千人。近岁美国三藩息士高地震,几陷全市。推之全地崩震无量数,惨酷更无量数,若地动之仪更精,他日当有以预避之。而古今无是,是以至于若是其惨也。

宫室倾坏之苦

栋折榱坏,人将压焉,承古者巢穴之后,创宫室者皆伐木为之,今加拿大、日本、缅甸犹然。盖新辟之地,蟠木蓊郁,无所往而不以木为屋,大地皆然也。《秦风》曰:“在我板屋。”而日本则举国皆然矣,今中国犹称堂构也。既以木为室,木久则蠧坏,瓦坠茅飞,倾覆乃其必致者。若夫墙垣之用,多以土泥,筑之登登,削之凭凭,号称版筑,久则剥落倾圮矣。即造砖作瓦,日进文明,而砖瓦之重愈甚,岁久剥坏,势欲崩颓。小人惜费,支以木柱,一有烈风雷雨之交加,即有墙扑瓦飞之惧。吾家老屋,盖二百余年而岿然。自十三世祖涵沧公丁明末之难,全族亡尽。涵沧公以幕营业,创此老屋,前年崩倒,倾压一人。而吾行经羊城华德里,飞砖压顶,幸隔寸许,不然,吾死于光绪乙酉岁矣。吾叔父玉如公居羊城外馆,大风雨,全屋瓦桷坠下,幸赖床之上板斜盖,得以幸生。此室固吾读书之藤花斋也,吾适还乡幸免,念之惊心。吾游庐山,夜宿破室,风雨夜,屋瓦皆飞,走避室外,露立乃免。昔岁北京大水,屋倒八千。凡吾中国之古屋颓墙,日就倾坏以杀人者,以吾所阅历推之,岂可量数。即欧洲、印度,多为石室,较坚稳矣,而水火之祸,危楼颠坠,仍不能免。苟非太平世文明精良之极,安能免此患苦哉!

舟船覆沉之若

大风忽至,波浪怒号,浮舟簸荡,缆断樯倾,榜人呼号,舟子旁皇变色,相拥而泣。忽而巨涛如山,翻然舟覆,货重累压,杳然沉下。万舟如覆叶,浮尸如泛蚁,随流漂荡,听风澎湃。其有抱木牵竹,仰偷鼻息,经阅几昼夕,幸而依沙近岸,遇救得生者,盖亦仅矣。若夫巨滩奔湍,尖石旋涡,舟行若奔,盘牵以上。忽尔牵断涡旋,触石破舟,随盘涡则立旋入于深渊,触危石则破裂成碎板。人物并坏,呼救无从,万石之运航,沉于砥柱,百丈之贡舰,碎于滟滪。杜工部所谓“使者乘春色,迢迢直上天”,此固舟子之所戒心,行人之所破胆者矣。大地川河,皆出两山之涧,然则危滩旋涡,破舟沉溺者,岁不可数。至于泛大海,遇飓风,触礁石,遇流沙,碎飞轮,沉巨舰,千客立尽,绝海无救,父母倚闾听信而不得,妻子招魂望祭而呼号。若光绪丁亥,香港华洋船之惨祸,先自火焚,焦头烂额,中于烟毒,船客尽焚,已而沉下,予几不免焉。后一日自港归,见海中犹露船桅出水面数尺也,为之心胆俱裂,是役知交,多有死焉。此则尽备水火之惨,其酷毒尤甚矣。大地一岁中,汽舟而遭难者,尚千百计也。哀哉,如何而能免此酷祸乎?

汽车碰撞之苦

缩天地于一掌,视万里如咫尺,过都越国,不盈旦夕。长龙蜿蜒,山川飘瞥,造新世界之灵捷第一物者,莫如汽车哉!然其挟火电之力,飙驰电驶,一往无前,交道相忤。少不及防,即有相碰之患,全车立碎,人物皆飞,头臂交加,血肉狼藉。今一岁之以汽车电车碰坏计者,不可量数也。上自圣哲贤豪,帝王卿相,名士畸人,以及匹夫匹妇,幼子童髫,无不以汽车为行役而托命焉。而灾变非常,出于不意,有人事非常之巧,亦即有人事非常之险,相乘相因,畴则能免。虽异日飞船创起,亦难免飘隳之苦,而今兹之患,则汽车多危焉,咄咄有戒心哉!

疫疠之苦

满大地多相杀机也,金与水相铄,水与火相倾,大小相轧,强弱相凌,洁秽相争,固天理之自然,无可如何哉!疫疠者,积无量之微生物也,横飞蔽天而来,精微随吸而入,故人遇之者,苟非壮盛之夫,殆难免焉。故疫疠一起,死亡十万,白旐、灵翣、棺柩相属于道,哭声动邻,则人不自保,亲戚相弃,友朋不敢相视。若印度热地,疫气尤盛,死亡尤多。竹笪载尸于河边,积薪而焚之,尸汁秽气流入于河,而河干之饮者浴者相塞也,夫是以疫之死人愈甚也。夫是微生物之生也,起于秽气,育子异袗。故房室隘湫,衣服不洁,淖潦交横,器物堆积,犬鸡牛豕,粪便杂杳,死鼠、腐蛇,毒虫、败叶,暗屯积久,而蒸气于上,则微生毒物缘此化成。哄然而起,顷刻繁育,数逾千亿,如蚊虫,如军队,所过披靡,触者皆死。若夫富贵之家,高堂广厦,洞房疏闼,苑囿广大,花木扶疏,熏香而被服,垩粉而涂垣,则感疫者较少焉。而欧美之都会,市廛辐辏,户口百万,然其街衢广阔,种植树木,沟渠清疏,不留微秽,房室疏广,窗牖开通,凡猥秽尘旧腐败之物,皆弃之不留,洒扫浄洁,故疫气亦鲜少焉。而印度热地,贫人市户,狭室数尺,人气相积,器物交逼,毒出腐叶,蒸气成祲,故印度岁患疫,一都邑之间,而死者万数。而南洋及亚洲诸国,街渠不净,秽物成堆,室少人多,牖闭器积,壅此恶气,酿成疠疫。人只知口之饮食,不知鼻之呼吸,以岁毙其同胞无数者,殆甚于兵燹也。夫兵争之死人也,割斫其外体;疫疠之杀人也,割斫其内体。夫割斫其内者,比割斫其外尤酷矣,而人不知防之。治军者知行坚壁清野之法,而治疫者不令大众预知行扫秽清室之方,其愚何可及也!吾睹吾中国之岁患此也,南洋、印度、亚洲诸国之尤甚也。恻恻哀之,而不能救人之贫,则终无以绝疫之根也。今北京、东粤,岁遘其灾,以为天行之常也,大地固有之矣。吾久居其地,而亦汲汲危之矣,奈何!



历史的回响与思想的烽烟:一部未曾编撰的时代剪影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文集,而是一次对逝去岁月的深沉回望,一次对人类思想长河中激荡过无数回响的探索。它聚焦于那个风云变幻、百家争鸣的时代,以独到的视角,拣拾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片段,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并借此引发读者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们深知,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其中蕴含着无数故事与智慧。本书的编撰,并非旨在网罗所有,而是抱着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审慎态度,力求呈现出那些具有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的思想火花。我们选择的视角,并非局限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更关注那些在细微处折射出时代精神的个体声音,那些在平凡生活里孕育出不凡见解的智慧闪光。 一、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之声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个体的声音往往容易被淹没。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弱的声音,却构成了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肌理。本书将力图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却依然努力发出自己独特声音的个体。他们或许是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笔下流淌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们或许是立场鲜明的论辩者,他们的言语如同投枪,直指时弊;他们或许是沉思的哲人,他们的思想犹如灯塔,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名垂青史的伟人,更是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闪耀着光芒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苦乐,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挣扎,都共同编织了那个时代的复杂画卷。通过对这些个体声音的呈现,我们希望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些曾经影响过无数人命运的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孕育、传播并产生影响的。 二、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激荡 本书尤为侧重于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激荡。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旧有的思想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思想观念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场思想的较量,不仅体现在学术殿堂的辩论,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的革新到文化艺术的探索,从科学技术的进步到哲学伦理的重塑,无不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我们将遴选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论述,它们或许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宏论,或许是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亦或许是字字珠玑的警世箴言。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竞争与演变。我们将力求还原思想产生的语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并探究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罗列,而是更注重对思想的辨析与解读。我们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审视与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被动接受,而是来自于积极的思考与批判。 三、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历史并非只是过去的记录,它更是现实的镜子,是未来的预言。本书的编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借鉴教训,试图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 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成功的探索与失败的教训,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面对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局面时,重温历史,理解那些曾经的奋斗与抉择,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更理性地分析当下的挑战,更明智地规划未来的道路。 本书希望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书。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提问,去探索,去发现。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期望读者能够: 深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历史并非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与矛盾。通过呈现不同个体、不同思想在历史中的作用,让读者认识到历史的丰富性与不可简单化。 洞察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力: 思想如何产生,如何传播,如何影响社会?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文本,展现思想的力量,以及思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轨迹。 反思现实,汲取智慧: 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本书旨在连接历史与现实,让读者在历史的回响中获得现实的启示。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读者不盲从,不轻信,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立见解。 本书的构成,将力求做到: 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尽管涵盖的内容可能广泛,但我们将努力梳理出贯穿始终的主题线索,使得整体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选材精当,详略得当: 每一个被选入的文本,都经过审慎的考量,力求其代表性、独特性与思想深度。同时,我们也将在必要之处提供背景介绍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我们将力求以生动、流畅的语言呈现内容,避免枯燥的说教,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与启发。 视角独特,见解深刻: 在解读历史与思想时,我们将努力发掘其独特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力求提供有别于传统解读的新颖视角。 我们深信,一部好的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共鸣,是智慧的传承。本书的编撰,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是一次与先贤的对话,更是一次对自身思想的唤醒。我们期待,它能成为您探索历史、理解思想、启迪智慧的一扇窗口。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思想与历史的探索之旅,感受那曾经激荡过的烽烟,聆听那穿越时空的呐喊,并在古老的智慧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思想史和文化批判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万木草堂丛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展现了一种近乎古典的、对知识的敬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跨越不同学科时所保持的那种一以贯贯的批判精神。作者似乎并不受限于任何单一的学术门派,他可以自如地穿梭于哲学、历史、社会学乃至大众文化评论之间,并总能找到那个连接不同领域的关键节点。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去标签化”地看待问题。很多被社会贴上“正面”或“负面”标签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获得了更复杂的、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这种复杂性,恰恰是现实的真相。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富有启迪性的对话,它迫使你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观念更新。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回去查阅、重新激荡思维的“思想工具箱”。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冬日午后,偶然间翻到这套书的,当时的感受是,文字的密度和能量实在太惊人了。它不像很多时下的畅销书那样追求阅读的轻松愉快,相反,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反复咀嚼那些长句和复杂的逻辑链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的那种缜密和严谨,每一个论点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考据和精妙的逻辑推理之上。举个例子,在谈及某一文学流派的兴衰时,他不仅分析了其美学特征,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土壤和政治气候,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我读过的同类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给自己泡一杯浓茶,消化一下刚刚吸收进来的信息量。这套书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过程虽然艰辛,但一旦站上顶端,俯瞰众生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它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结构化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思维范式,对于提升个人心智成熟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套“万木草堂丛书”时,我有点被它的气势所慑。那些篇幅动辄上万字的深度文章,散发出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和傲骨。这本书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它是用来“雕刻时间”的。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观念,在书中都能找到非常早期的、具有颠覆性的辩驳。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思考的“原力”。它保留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那种为了一个观点可以穷尽毕生心力的那种专注和执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他人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兼容并蓄”却又“绝不妥协”的平衡感。他能够极其精准地把握住对手的核心论点,然后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方式进行剖析,指出其细微的漏洞或被忽略的层面。这种智力上的高强度对话,让我感觉自己的智商都在随着阅读的进程而同步提升。如果你渴望的不仅仅是信息点,而是深层的思想撞击,那么这套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这套丛书给我的感觉,如同在阅读一份极其详尽的私人档案,里面记录了作者对社会、文化、人性等诸多议题的私人化、且极具穿透力的观察报告。它的文字风格是极其鲜明的,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近乎粗粝的真诚,读起来有一种直击灵魂的痛快感。里面关于人情世故的分析,尤其犀利,揭示了许多隐藏在礼仪和规范之下的真实驱动力,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我曾因为书中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分析,而与朋友们展开了长达数小时的激烈讨论,而这种讨论的起点,正是源自于书中某一个不经意的论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合时宜”和“预见性”,它似乎总能比我们早一步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喂养你,它要求你独立思考,去消化那些略带辛辣的“思想营养剂”,并最终形成你自己的判断体系。

评分

这本《李敖精编:万木草堂丛书》简直就是一部思想的探险地图,每次翻开,都像是踏入了一个布满了奇思妙想和犀利观点的迷宫。我记得有一次,我被其中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论述深深吸引住了,作者那种毫不留情的解剖和重构历史事件的方式,让我这个自诩有些历史常识的读者感到醍醐灌顶。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尤其是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那种“打碎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让人既感到震撼,又忍不住拍案叫绝。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表面的陈述,而是深入到事物的肌理中去探寻其所以然。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一位顶尖的辩手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交锋,你的既有观念不断受到挑战,但每一次挑战之后,你的思想都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对于想真正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照系。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教我们如何去看待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真相,这才是阅读的终极乐趣所在。

评分

大家之作,不错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

还没看,看后再说!

评分

还没看,看后再说!

评分

没看

评分

还没看,看后再说!

评分

不错,宝贝已收到。比想像的好用。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内容没问题,装帧也没问题,里里外外的包装确实比较用心。

评分

李敖编的,跟其他的版本有什么区别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