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 研究及论学杂著

明儒学案 研究及论学杂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鸿林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学派
  • 明儒
  • 学术史
  • 思想史
  • 理学
  • 考证学
  • 论学
  • 杂著
  • 中国哲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3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97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4
字数:39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论文二十一篇,分为两组。前十篇是对《明儒学案》的研究,专题论文之外,《明儒学案点校释误》书中摘出“引文之误”部分,为第9篇,还有关于《明儒学案》的未刊论著约7万字。后十一篇为杂稿,其中怀人三篇、书序两篇、书评六篇。

作者简介

  朱鸿林教授,现任中国文化学系讲座教授、香港孔子学院院长,专攻中国近世历史与文化,研究包括中国近世尤其明代的思想、社会及政治历史、宋明理学经典、明人文集等。

目录

总序
为学方案——学案著作的性质与意义
儒家“为学方案”:学案著作体裁
《明儒学案·发凡·自序》研读
《明儒学案·曹端学案》研读
《明儒学案·白沙学案》的文本问题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的文本问题
《明儒学案》中之唐伯元文字
梁启超与《节本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点校释误》前言
《明儒学案点校释误》所释引文之误
王韶生先生之文学见解
追思牟复礼先生
往事正堪回首
《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自序
《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自序
《决疑与道德困境》导读
怀效锋著《四朝政治风云》书评
韩德琳著《晚明思想中的行动:吕坤及其他士大夫的新方向》书评
狄百瑞著《等待黎明:一份给后王的治国方案——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书评
费克光著《中选者:明世宗朝廷上的继统与继嗣之争》书评
达德斯著《明代社会:十四至十七世纪的江西泰和县》书评
郭启涛著《驱邪与金钱:近世中国五猖的象征世界》书评
文章出处

精彩书摘

  《明儒学案 研究及论学杂著》:
  黄宗羲的意思是,儒学的传承跟禅宗不一样,禅宗是要认祖归宗的;禅师有得,哪怕是自己悟出的,还要获得一个师尊的印证才算,不获印证,人家不会承认,所以便造成后人附会源流的情形。儒学却不是这样。孔子什么都学,他不是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吗?濂溪先生周敦颐写出了《太极图说》和《通书》,开创了理学的形而上学,真了不起,但哪个是他的老师我们也不知道,真是孟子所说“无待而兴”的豪杰之士。“象山”是陆九渊,他和朱子是朋友也是论敌,他能顶得上朱子而构成理学史上“朱陆异同”的大议题,也是豪杰之士,但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老师。换言之,儒学这门学问,是不一定需要老师才能学得到的。学贵自得,而无常师,这是黄宗羲在这里给我们讲的道理。
  当然,明确的师承也是有的,而且还有一代传一代传了好几代的事例,像“何、王、金、许”就是这样。何是何基,王是王柏,金是金履祥,许是许谦。何、王活在南宋晚期,金、许卒于元代,他们都是金华地区的大儒,后人称之为“金华四先生”,给他们形成一个学派,叫作金华学派。金华学派的传人认为自己的学派是朱子的嫡传,是理学的正宗,因为何基是朱子的学生黄□的学生。黄蜍是朱子最爱重的门人,朱子把女儿都嫁给了他,是众所周知的朱学首席传人。黄宗羲说金华儒者“数百年后,犹用高曾之规矩”,可见儒学也有能够确定谱系传承的。但自学而自得的一样重要,所以那些门派和传授情形不清楚的也加以收录。“或特起者,后之学者不甚著者”这句话是说,有一些独立而起的儒者,他也传授学生,但门人接不下去,没有出过很有名的。这些儒者,黄宗羲也给收进《诸儒学案》。他们被收录的原因是,没有附会师承而学有自得,只此而已,可见黄宗羲是多么重视独立自得之学。关于这点,下一条发凡说得更加明白。
  ……

前言/序言


《明儒学案 研究及论学杂著》:一部关于宋明理学思想史的专题性研究著作 本书并非一部包罗万象的宋明理学通史,而是聚焦于明代儒学在历史长河中的特定发展轨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一系列与明代理学相关的学术问题。全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研究”与“论学杂著”,前者旨在对明代儒学发展脉络及其重要人物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后者则以专题形式,对明代理学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理论争议、学术流派的演变以及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互动等进行独立探讨。 第一部分:研究——明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人物 本部分将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明代儒学自北宋理学兴起以来的演变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其在明代所呈现出的独特性质与发展趋势。我们将首先概述明代初期在继承宋代理学遗产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新的发展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学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挑战。 随后,本书将着重介绍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理学家及其学说。这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而是深入探究他们的思想体系、核心观点、学术贡献以及在当时思想史上的地位。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朱子学在明代的传播与变异: 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明代是如何被接受、解释和发展的。分析不同学派对朱子学的理解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或批判。例如,我们可能探讨王阳明早期对朱子学的接受,以及他后期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这本身就代表了对朱子学的一种重要变异。 阳明心学的兴盛与影响: 阳明心学作为明代最 prominent 的哲学思潮,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提出,对当时的思想界、社会生活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深入剖析阳明心学的哲学内涵,追溯其思想渊源,并考察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同时,也会分析阳明心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分支和解读,例如湛若言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如何进一步深化或拓展了阳明心学的内涵。 后阳明学派的多元发展: 阳明心学在王阳明之后,出现了众多分支和发展方向。本书将梳理和分析这些重要的后阳明学派,如罗整庵的“无所不备”,徐阶、高攀龙等人的“静坐功夫”,以及李贽的激进思想等。我们将考察这些学派在继承阳明心学基本精神的同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特之处,以及他们如何回应当时社会和思想的挑战。 “异端”与“正统”的拉扯: 明代并非只有显赫的理学大家,还存在着许多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本书将适度触及那些挑战主流思想,但又对明代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和观点。例如,李贽对传统道德伦理的批判,以及他对“童心”的强调,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却展现了明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将尝试理解这些思想的产生背景,以及它们在当时思想史上的“另类”价值。 儒学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明代儒学的发展也并非孤立进行,它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互动。本书将审视理学家在吸收佛教禅宗思想成分,以及在回应道教影响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如何理解理学家对“寂灭”和“工夫”的论述,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儒家框架内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部分:论学杂著——专题性深入探讨 本部分将以更为灵活和深入的专题形式,对明代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这些杂著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针对具体的学术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考证与辨析,力求展现作者在相关问题上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心得。 “理”与“心”的辩证关系: 深入辨析宋明理学关于“理”与“心”关系的哲学论证。特别关注明代理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解读,如朱子学的“理在气先”,与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理”,以及其他学派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探讨这些观点如何影响了他们对认识论、本体论以及实践论的理解。 “气”的本体论地位: 考察明代理学家对“气”的本体论理解。虽然“理”在传统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代一些学者,如王廷相,对“气”的关注和阐发,是否构成了对传统理学范式的挑战?本书将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气”在明代哲学中的具体含义及其哲学意义。 “格物致知”的内涵演变: 深入探究“格物致知”这一儒家核心概念在明代的演变。从朱子学的“格物”是指探究事物之理,到阳明心学的“格物”是指“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其中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演变过程,分析不同学派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对治学方略和人生实践的影响。 “工夫论”的实践维度: 关注明代理学中的“工夫论”问题,即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达到道德修养的境界。分析不同学派的“工夫论”,如静坐、持敬、致良知等,并探讨这些工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本书将尝试比较不同学派的工夫论,揭示其内在联系与差异,以及它们在指导个人修养方面的价值。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时代解读: 探讨明代理学家如何理解和实践“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儒家理想。分析不同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侧重点,是强调天赋的道德潜能,还是重视后天的道德训练。考察这一思想在明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 明代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想的交锋: 审视明代后期一些思想家,如王阳明、李贽等,其思想中是否已显露出某些早期启蒙的萌芽。分析他们对权威的质疑,对个体的重视,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探讨这些思想的局限性,但同时肯定其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历史作用。 学术争鸣与思想史的动态: 梳理明代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术争鸣,如“心即理”与“理在心外”的争论,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论战。通过对这些争鸣的分析,展现明代思想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思想家们在不断辩驳中推进学术进步的努力。 总结: 《明儒学案 研究及论学杂著》并非对整个明代儒学进行全景式描绘,而是通过对重要人物、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的专题性深入研究,勾勒出明代儒学发展的重要脉络和复杂面貌。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明代理学思想的窗口,引导读者关注其内在的逻辑张力、历史演变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而非提供一个简单化的结论。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考证扎实,论述清晰,力求体现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避免程式化的表达,以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治学方法论非常看重的读者。很多学术著作只是罗列观点和成果,让人感觉是“死”的知识,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如何“做学问”上。作者在处理那些存有争议的史料时,表现出了一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态度。他不仅展示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清晰地展示了自己是如何筛选、交叉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这种“带着思考去阅读历史”的示范作用,对我日常的工作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启发。书中的某些章节,与其说是研究报告,不如说是高质量的治学笔记,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如何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同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不被既有的框架所束缚。这种开放和探究的精神,比书中所论述的具体思想内容本身,或许更为宝贵。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掂量在手里就足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养深度。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是冲着对明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探究兴趣,但翻开书页后,我立刻被其扎实的史料考据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思想碎片小心翼翼地拼凑、复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先贤们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道德罗盘的。尤其是在论述某些关键人物的学术脉络转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陈述,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对话,关于“人该如何立身处世”这个永恒的命题。阅读的过程是需要沉下心来的,每一个章节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悟到字里行间那份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敬意与批判性的反思。这本书无疑是相关领域内值得反复研读的珍品,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明代思想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

评分

初读此书,我关注的是那些名家大家的事迹,想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学术巅峰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被吸引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那些“次要”人物身上。作者并没有将笔墨仅仅集中在寥寥数位领袖人物上,而是用大量的篇幅,细致描摹了各个学派中坚力量乃至边缘学者的思想轨迹。正是这些“支流”的丰富性,才使得整个明代儒学图景显得如此立体和真实。它让我们明白,任何伟大的思想运动,都不是少数天才的孤芳自赏,而是群体智慧碰撞、竞争与融合的产物。这种对群体思想生态的描绘,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学术史”的理解。我不再仅仅关注谁说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话,而是更关心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思想是如何传播、变异和最终扎根的。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明代的儒学流派纷争,那往往是文献堆砌、术语繁多的领域。然而,作者的叙述功力实在高超,他巧妙地将复杂的问题置于生动的历史场景之中,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理学思辨,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些士大夫们在书房里激烈的辩论声。特别是一些关于“心性之辨”的论述部分,作者没有流于教条式的解释,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待同一概念的细微差别,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的张力与活力。读完一个段落,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关闭书本,自己思考片刻,这种引导性的阅读体验非常难得。它强迫你去审视自己的立场,去分辨那些历史叙事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深度的通道,去探索那个充满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知识分子群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精妙,采用了某种螺旋上升的逻辑推进方式。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线性铺陈,而是在不同的章节中,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反复引入不同的学派观点进行对比参照。例如,初次提及“格物致知”的理论基础时相对简略,但在后续探讨到实践层面时,作者会再次回到这一核心概念,引入新的证据链条进行深化和修正。这种反复回扣、不断深入的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每读完一个大的部分,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需要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设计无疑是极大的助力,它让复杂的思想体系变得有迹可循,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理清脉络。

评分

找了很久的,谢谢京东。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做活动买下的,感谢京东。接下来就是好好读书了。

评分

还好的,帮人买得的,饿呢吧。

评分

最近京东给的京豆越来越少了 心塞 都没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评分

《儒者思想与出处》论文十九篇,主要是关于明代经世诸儒的一系列个案研究,书中前三篇为明代思想史研究一般通论、后三篇涉及清初思想。深入讨论真德秀《大学衍义》和丘濬《大学衍义补》,是对经世之学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之后展开湛若水、叶春及、吕坤、项乔诸儒的专题,是论述经世之学从中枢到地方再到乡里展开的具体情况

评分

在京东买书就是方便!不过近期买书太多来不及细看,万一有装订质量问题请给予调换啊!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很有收藏和学习的价值。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買來和學案一起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