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金玉满堂系列:法相

佛光金玉满堂系列:法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慈庄法师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法相宗
  • 佛学
  • 哲学
  • 文化
  • 经典
  • 中国传统文化
  • 宗教
  • 心灵成长
  • 佛光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2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65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心不乱,一念三千, 如是我闻,明心见性
★如果我们常怀感恩心看待世间,就能包容一切,善尽己责,是非烦恼自然会消失于无形。
★ 随书赠送星云大师烫金法相卡,一书一卡,伴您365天平安吉祥!
★ 佛光山金玉满堂系列,星云大师总策划。


内容简介

本书是星云大师的高徒佛光山慈庄法师编写的一部通俗读本,以生动活泼的语体简明实用地介绍了佛教的常用名词术语,是一本实用的佛禅名词概念索引。
书中加入了典故和公案,趣味横生,尤其适合初学者,不仅能弄清词条的意思,更能了解人间佛教的哲学思想。

佛光山金玉满堂系列由星云大师任总策划,由金玉满堂编辑小组编辑,内容以星云大师多年的佛法通俗著述与精彩言说为主,也有星云大师的高足慈庄法师、慈惠法师的佛学心灵励志的机锋妙语,以“人间佛教”的弘法精神,为当下世人因欲望、执念、迷障、焦虑而干涸的心田,引来股股清泉,启迪人们做人、做事的智慧,以大自在的心境中,取得人生的成就。
本系列包含《星云法语》《人间万事》《禅话禅画》《古今谭》《佛光山名家百人碑墙》《法相》《星云说偈》《佛光菜根谭》《佛光祈愿文》《人间音缘》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长、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荣誉会长。201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星云大师著作等身,并译成英、德、日、韩、西、葡等十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慈庄法师,台湾宜兰人,1931年生,1954年皈依星云大师,1965年在苗栗法云寺受三坛大戒。之后留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是星云大师女众首座弟子。1974年开创佛光山座别院普门寺,旋即前往美国创建西半球一大寺——西来寺,历时十年完成。后继续致力于在世界各地开创佛光山道场的工作,先后完成数十余所道场的开创。历任佛光山东方佛学院院长,普门寺住持、西来寺住持等,为佛光山首席长老。


目录

第一章
一心二门/ 003
一心不乱/ 006
一念三千/ 009
三法印/ 012
三业/ 015
三途/ 018
三世因果/ 021
三毒/ 024
三时业/ 027
三衣一钵/ 029
第二章
三宝/ 035
三慧/ 038
三德/ 041
三资粮/ 044
三摩地/ 047
三学/ 050
三轮体空/ 053
三藏/ 056
三转法轮/ 059
四小不可轻/ 062
第三章
四问/ 067
四正勤/ 070
四依止/ 073
四念处/ 076
四大皆空/ 079
四事供养/ 082
四威仪/ 085
四大名山/ 088
四弘誓愿/ 091
四恩总报/ 094
第四章
四圣谛/ 099
四无量心/ 102
四摄/ 104
五欲/ 106
五戒/ 109
五逆/ 111
五衰相现/ 114
五家七派/ 117
五乘佛法/ 120
五停心观/ 123
第五章
五蕴/ 129
五浊恶世/ 132
六度/ 135
六神通/ 138
六成就/ 141
六和合僧/ 143
六道轮回/ 146
六尘/ 149
七圣财/ 152
七众弟子/ 155
第六章
八正道/ 161
八苦/ 164
八相成道/ 167
八风/ 170
八种福田/ 173
八关斋戒/ 176
八识/ 179
八难/ 182
九品往生/ 185
十大弟子/ 188
第七章
十地/ 193
十如是/ 196
十法界/ 199
十二因缘/ 202
十二部经/ 205
十二头陀行/ 208
十八地狱/ 211
十八罗汉/ 214
人胜诸天/ 217
大乘小乘/ 220
第八章
山门/ 225
不二法门/ 228
大雄宝殿/ 231
卍字/ 234
止观双修/ 237
左右胁士/ 240
出坡/ 243
西方三圣/ 246
回向/ 249
如是我闻/ 252
第九章
南无/ 257
信解行证/ 260
食存五观/ 263
行脚云游/ 265
寺院庵堂/ 268
佛陀十号/ 271
佛智如海/ 274
明心见性/ 277
法华七喻/ 280
阿鞞跋致/ 283
第十章
善知识/ 289
挂单/ 292
无明烦恼/ 295
般若空性/ 298
无常苦空/ 301
涅槃/ 304
转识成智/ 307
阐提成佛/ 310
福慧双修/ 313
龙华三会/ 316

精彩书摘

编者序
进入佛法堂奥之钥
佛教典籍浩瀚无边,令许多想要一窥堂奥的人望而生畏,又因古文生涩难解,名相术语繁多,让习惯阅读白话文的现代人,以及有心学习之士,有了文字上的障碍。
如何将佛教经典艺文化、通俗化,一直是星云大师念兹在兹的心愿。1978年,大师鉴于岛内研究佛学的工具书有限,于是敦促佛光山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辑一套简明实用,且具体完整的辞典,以供研究者使用,亦即耗费十年编纂而成的《佛光大辞典》,问世后,因内容包罗万象,广受各界学者及宗教人士的肯定;翌年,即获颁“金鼎奖”的殊荣,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以白话文撰写的佛教大辞典。
为了实践此一理想,大师除了孜孜不倦书写创作出版之外,近日亦在各地演讲畅谈“佛法真义”,希望将佛陀真正的教示本意为大众说明,避免宣扬者以辞害意或断章取义,让有心学佛人士不再视为畏途。
其实,早在50年前,大师于高雄创建寿山佛学院之始,便已极力提倡平实简易的生活化佛法,企盼佛教也能编纂一本浅易简明的佛学名相索引。当时慈庄法师担任教务工作,大师嘱咐他以生动活泼的语体方式教授佛教名相学,并将教材汇编成文字;直到1997年,佛光山开山30周年,佛光文化才将这批尘封已久的教材编辑成《法相》一书。
今日,佛光山金玉满堂编辑组,特从慈庄法师的《法相》遴选出一百篇,搭配画家何山的作品。编汇成此书,以飨读者。




一心二门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明,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六祖坛经》
【提要】
《大乘起信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由于心具有这一体二面的关系,所以称“一心二门”。我们的心,一念顿悟,放下身心,解脱自在,不受烦恼;一念生迷,钻牛角尖,掀风起浪,不得安宁。过去古人探讨心性是善?是恶?各有高论,大多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阐发。佛教则从究竟解脱的角度,主张“一心开二门”,认为宇宙人生的实相与众生心不一不异,唯有去妄证真,才能回归原本的清净自在。善恶皆具,应该发扬善的一面,革除恶的一面。
【正文】
“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这种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
1.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绝对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
2.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故产生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
心的本体能显现万法,然凡夫偏于妄情,故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就义来说,真如门是绝对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就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非生灭现象有真如本体,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体,波是相,此为不一;离水则无波,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之二面。

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之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①寂灭,泯除妄想动念,即可见性悟道。
【注释】
①识心: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亦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楞严经》:“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思考】
1.试述“一心二门”之含义。
2.为什么说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3.如何进入“心真如门”?

一心不乱
一心不散乱,尽摄诸善法。
——《大智度论》
【提要】
禅宗以参禅打坐为要务,所谓“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纭扰攘的世事人情,要做到“一心不乱”并不容易,如果能学习在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思举动,不恁凭妄心浮动,便能真正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正文】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心是我们的主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认识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家本来真面目,因此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唯有了解自己的心,才能认识自己,所以说“修行要修心”。
谈到修心,翻开三藏十二部经典,无处不在说明观心、净心的重要,无处不在指陈心的妙用。所谓“佛语心为宗”、“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唯其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宇宙万象由心而生”、“迷与觉不离自心”、“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等等,佛经中对心的譬喻更是不胜枚举,例如:(1)心如猿猴难控制;(2)心如电光刹那间;(3)心如僮仆诸恼使;(4)心如国王能行令;(5)心如泉水流不尽;(6)心如画师描彩绘等,可以说佛教就是一个谈心、修心的宗教。
心又名法身、真如、自性、法界、法性、如来藏、佛性等,心有多种名称,表示“心”有千变万化的思虑与妄想,因此经常“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甚至“鬼迷心窍”的鼓动着眼、耳、鼻、舌、身去做各种坏事,使得我们受苦受罪,因此《八大人觉经》说:“心是恶源。”
心又名“自性清净心”,表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有一首偈语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我们的心就像一池湖水,湖水如果波澜不兴、澄澈清明,则天上的明月自能投映湖心;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能不被杂念妄想、五欲尘劳所污染,能保持心平气和,不动荡扰攘,时时保持心湖的澄澈宁静,自然能够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①。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认识自己的真心?关键就在于如何“止心一境”,保持“一心不乱”。
如何让我们这颗“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心达到“一心不乱”?尽管各宗各派提出种种的理论以及实践法门,但是真要做到“一心不乱”并不容易,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纭扰攘的世事人情,要对境不动念更是困难。不过,如果能够时时抱持着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心,凡事不与人计较、比较,不嫉妒人有,不因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而动心,不把时间心力放在谈论人我是非、追逐财富名位上面,进而安住在慈悲喜舍、感恩知足、充实自我、服务人群等自利利人的修行上,如此则不为物累情迁,不为闲事烦心,自然能活得安心自在、解脱逍遥!
【注释】
①本来面目:禅宗用语,指的是人人本自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思考】
1.为什么修行要修心?
2.佛经对“心”的譬喻有哪些?
3.如何达到“一心不乱”?


《法相》:探寻生命内在的究竟与庄严 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外在的纷扰所裹挟,追逐着瞬息万变的潮流,却在不经意间遗忘了生命最根本的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这些古老而永恒的命题,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内心的方向,却也常常因迷雾重重而难以触及。 《法相》这本书,正是一次深入生命内在核心的旅程。它并非提供一套简单易行的“心灵鸡汤”,也不是罗列一套空洞的说教。相反,它以一种温润而深刻的笔触,邀请读者一同审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探寻那潜藏在万物现象之下的真实面貌。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谦逊而充满洞察力的姿态,带领我们走入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他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悟。通过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对个体经验的剖析,以及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描摹,作者逐渐铺陈开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读者会发现,书中描绘的场景并非遥不可及,那些困惑、迷茫、喜悦、悲伤,都深深植根于我们自身的生活之中。 “法相”二字,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指事物的形象或外在形态,更是一种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以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性。在本书中,“法相”被视为理解生命奥秘的一把钥匙。作者并非简单地从某个单一的宗教或哲学体系中提取概念,而是以一种融会贯通的姿态,汲取不同智慧的精华,编织成一张广阔的网,用以捕捉生命现象的真实图景。 本书的第一个重要主题,便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我们习惯于用固有的标签、经历、社会身份来定义自己,但这些定义是否就是“我”的全部?作者并没有否定这些外在的标记,而是鼓励我们去超越它们,去看见那个更深层、更纯粹的“我”。这种超越,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通过更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认识到“我”的流动性、无常性,以及与外界万物的深刻连接。通过对意识的细致描摹,对思想的起伏变幻的梳理,本书帮助读者卸下层层包裹,触碰到那个更赤裸、更真实的生命本源。 随后,作者将笔锋转向“缘起”的概念。在许多东方哲学和宗教思想中,“缘起”是理解宇宙运行法则的核心。本书并非枯燥地阐述理论,而是将“缘起”的智慧融入到生活性的叙事中。读者会看到,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事件,每一次相遇,每一个选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千丝万缕、相互依存的。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作者揭示了“缘起”在家庭关系、人际交往、事业发展乃至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了“缘起”,我们便能更从容地面对顺境与逆境,不再执着于眼前的得失,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生命的起伏。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对“无常”的深入探讨。我们常常抗拒变化,渴望永恒的稳定,但现实却是,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生死、荣辱、得失,无一不是无常的体现。作者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去接受和拥抱“无常”。这种接受,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认识到“无常”正是生命活力的源泉,是成长与转化的契机。通过理解“无常”,我们能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减轻内心的痛苦,更能以一种更为轻盈和自在的心态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法相》并非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静谧的书房里,与读者进行的一次深度对话。书中穿插着许多富有启迪性的故事、寓言,以及作者对经典意象的独到解读。这些内容如同闪烁的星光,点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触动最深刻的情感,用最日常的景象引发最超然的思考。 阅读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观察周遭的世界。书中提供的方法和视角,并非要求读者进行剧烈的改变,而是引导一种内在的转变——从对外在的依赖转向对内在的觉察,从对表象的追逐转向对本质的探求。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生命、安顿心灵的全新维度。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法相》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关注生命内在的深度和广度。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富足和圆满,并非来自于物质的积累,而是来自于对生命真相的深刻体悟,来自于与自身、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 无论您是初次接触此类思想,还是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都能在《法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迪。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真实的生命姿态;它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更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安歇之地。 《法相》,邀请您一同开启这场关于生命究竟与庄严的探索之旅,发现那个更广阔、更深刻、更自在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小说的世界观构建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令人发指。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设定了一个背景,而是真正“生活”在了这个世界里,他对不同地域的习俗、服饰,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有着入木三分的描绘。这种沉浸感是极强的,阅读过程中,我几乎可以闻到那种潮湿的泥土气息和远处传来的香料味。更妙的是,作者并未选择用大段的解释性文字来介绍这个世界如何运作,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行为、不经意的对话和遇到的困境,自然而然地将规则植入读者的认知中。这种“展示而非告知”的叙事哲学,是高级作家才会采用的手法。虽然故事的主线相对清晰,但周围的点缀和穿插的民间传说、历史轶事,都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维度,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有深度、有历史积淀的真实存在。读完之后,甚至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知道书中未曾提及的角落里,那些次要人物的生活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韵律感非常突出。句子长短的交错使用,仿佛音乐的休止符和高潮乐段,有效地控制了阅读的速度和情绪的起伏。有些段落的排比句式,读起来简直像一段气势磅礴的独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人不自觉地就提高了声调,仿佛在跟随着角色一同呐喊。然而,这种宏大叙事背后,却巧妙地穿插着大量内心独白和极其私密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既有史诗般的开阔感,又不失亲密接触的温度。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对“沉默”的处理,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和情感爆发,不是通过激烈的言语达成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充满张力的沉默来完成的,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要有力得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共鸣点,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固有认知,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铺陈宏大的背景,而是将笔触聚焦于细微之处,那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他们的呼吸和颤抖。尤其是对主角那种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情节的推进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快速发展,而更像是一层层剥开洋葱,每一次揭示都带着些许疼痛和豁然开朗的复杂情绪。书中对环境的渲染也极其到位,无论是那种古老的、充满神秘气息的建筑群落,还是光影变幻中捕捉到的瞬间情绪,都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略带魔幻色彩的氛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话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哲思,不生硬,不说教,却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旧在脑海中回响许久,引发对生命、时间乃至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慢热但后劲十足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后续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爽文,而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但过渡却异常流畅自然,仿佛不同的时间线和人物视角,就像多条河流最终汇入了同一片海洋,每一个支流都有其独特的奔流姿态和沿途风景。我最初读起来有点费劲,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时空节点之间切换,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强迫读者参与到构建故事的完整性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书中对特定文化符号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符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推动情节、暗示人物命运的关键线索。语言风格上,时而如诗歌般华丽,充满了古典韵味,时而又急转直下,用极其口语化甚至略显粗粝的表达来展现角色的底层挣扎。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跨度和张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对智力要求较高,但回报也极其丰厚的作品,非常适合喜欢深度解构和复杂叙事模式的读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它不是那种直接洒在你脸上的泪水或愤怒,而是一种渗透力极强的、带着淡淡忧伤的宿命感。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近乎冷酷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被各种环境、选择和不可抗瓦的力量塑造成型的复杂个体。特别是其中关于“牺牲”主题的处理,极其深刻,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展示了每一次重大抉择背后沉重的代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动作场面时所展现的精准和克制,即使是激烈的冲突,也依然保持着一种近乎舞蹈般的优雅和节奏感,每一个招式、每一次对抗,都似乎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而非单纯的肢体碰撞。这种将暴力美学与深刻人性探讨完美结合的技巧,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型作品中脱颖而出,让人在看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是热血沸腾,而是对“选择的重量”的沉思。

评分

东西很好,星云大师的法语,要好好阅读

评分

佛光山系列丛书,好几位大师所著。

评分

阿弥陀佛么么哒

评分

非常好,星云大师是佛教界的泰斗,推荐购买。。

评分

一直很喜欢星云大师的作品

评分

很好佛学之博大精深,需慢慢品读。。。。

评分

东西很好,快递员送货很快。

评分

希望京东能一如既往这么干下去!我支持!快准狠!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静心细细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