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禅宗六祖慧能作为凡人的历史传记,一场充满奇遇与灾劫,痛苦、迷妄与解脱的人生修行。
慧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语录《坛经》,是除释迦牟尼的语录之外,被称作“经”的佛学著作;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并让整个东方的文化格局为之一变;他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
他仿佛一出生就是被上天选中的那个人,一生充满磨难与传奇。他三岁丧父,目不识丁,从小以打柴为生,却有着从生活中领悟禅机、由自然现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天启秉赋。他被五祖惊为下凡菩萨,夜半秘传衣钵,却因此惹上杀身之祸,不得不亡命天涯……多年后,他名动天下,上至帝王下至黎庶,莫不奉他为师,而那场追杀却并没有结束。
本书透过神秘的宗教色彩,从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来描画慧能的形象。这里有他作为凡人的痛苦与劫难、宽恕与解脱,有石火电光的禅机公案,有先圣悟道的人生开示,也有不可思议的佛门龙象法力与命运预言,让我们追随圣者的脚步,做好现世的修行,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做自己命运的觉悟者。
张志军,号明一,学中文,习禅学。曾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华闻影视中心总编辑,现为河北禅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主任。出版《禅机智慧》《读佛即是拜佛》《河北佛教史》等系列丛书20余部。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文、韩文。
楔 子
达摩祖师的赤脚一踏上中国南海坚实的土地便对外宣称:
“我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
第一章 诞 生
两个僧人走到床前,刚想仔细观察新生儿,新生儿忽然睁开了眼,脸上显出一种莫名的神态。好像,他认识二位怪僧似的。
二僧双手合什,竟对小儿行礼!
老僧:“希望二位替他取名‘慧能’。”
第二章 磨 难
慧能:“他们上学,究竟有什么用呢?”
李氏:“学得四书五经,就能考秀才、中进士啦。”
慧能:“考进士干什么?”
李氏:“当官哪……当了州官当宰相。”
慧能:“然后呢,当了宰相之后,还干什么?”
李氏:“当到宰相也就到头了,就该免职致仕,回家为民啦。”
慧能:“转了一大圈,还得回到老地方啊!”
李氏:“那你想干什么?”
慧能:“砍柴呀。”
第三章 伙 伴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慧能依然自言自语着。
忽然,他像是猛然领悟到了什么,一拍大腿,喊叫道:“对,就是因为心不在焉!心在一切在,心空一切空,一切由心生,一切由心灭!明白啦,我全明白啦!”
第四章 山 中
白云道长:“和尚,这里不是你的僧房,更不是你的禅床,快快起来。”
胖大和尚:“丈室容纳三千界,大千世界一禅床。你且说,此独木桥在大千世界之内,还是在大千世界之外?”
第五章 悟 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一声,好像来自宇宙中心的呼唤;这一声,恰似发自灵魂深处的呢喃; 这一声,他仿佛已经期待了很久、很久,好像从一生下来,他就在等待着它的到来……
第六章 辞亲北上
“你们看,佛法的真谛,就像美妙的花香,也像动听的流水;而文字,就犹如你们指给我看的手指。手指能指出花香与流水的所在,但你们的手指本身,并不是馨香的山花,也不是动听的溪水。”
第七章 黄梅谒祖
弘忍:“一样的粗活,为什么他苦、你乐?”
慧能:“神秀师兄知道自己在吃苦,所以心里就很苦。而我觉得干活就是干活,干活是一种生活需要,所以心里就很享受,自然也就很快乐, 哪里还会觉得辛苦?”
第八章 禅宗衣钵
在神秀的寮房里,小沙弥正在给神秀念诵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道电光划破黑沉沉的云空,神秀心灵深处亦闪过一道照彻宇宙的光芒, 他不禁大喝一声:“好——”
第九章 南 归
五祖开怀大笑:“极是,极是。自己的烦恼自己断,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参禅修道,犹如吃饭喝水,任何人都不能相互替代。所谓师父, 只能为人指明前行的方向,是否能够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只能靠每一个人自度。”
第十章 宝林古寺
慧能:“古往今来,中土贤圣,西天佛祖,释迦牟尼,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各自所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谛,犹如一道垂直向上的梯子,虽然层次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无尽藏:“那么,怎样才能成佛?”
慧能:“顿悟成佛!
第十一章 隐 遁
神秀对空合十,呢喃道:“谢谢大师开示。”
继而,他对着明镜一般的月亮,祈祷似的自言自语:“我神秀之心,犹如天上明月。慧能师弟,你可了知……”
第十二章 出 家
慧能从容不迫地走进法性寺来。他似乎别有意味地对着婴行神秘地笑了笑。婴行的魂魄似乎被慧能的神态摄去了,痴痴的,呆呆的,直到慧能的背影消失,他仍在发愣。
二百五十年的戒坛依旧庄严,一百七十岁的菩提树枝繁叶茂,绿荫匝地, 高大参天。它们还在企盼着肉身菩萨的到来吗?
第十三章 三归曹溪
六祖:“你从哪里来?”
他低下头,喃喃说:“弟子怀让,从嵩山而来。”
六祖:“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来呢?”
第十四章 弟子机缘
慧能:“这一树上的枝叶,有的欣欣向荣,有的枯黄萎缩,是向荣的好,还是枯萎的好?”
法海:“当然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树叶好。”
六祖:“如是,如是,那就向荣去。”
行思:“枯萎的好。”
六祖:“如是,如是,那就顺其自然枯黄去。”
婴行: “枯萎的让他枯萎,向荣的让他向荣。”
六祖却将脑袋摇了摇:“不是,不是。”
第十五章 化导异己
数年之后,一个神态疲惫、面容憔悴的苦行僧来到曹溪。
他扑倒在慧能大师膝下,痛哭流涕。
慧能抚摸着他的头顶:“我已经想念了你很久、很久,你怎么等到现在才回来呢?”
现在的苦行僧,就是昔日彪悍的杀手张行昌。
第十六章 禅者风采
道一,一个注定要震惊天下的禅者,一位留芳千古的高僧。
六祖之后,唯一被后人称为“祖”的大师。
怀让径直走到他的面前:“你这样天长日久地枯坐,究竟图个什么?”
“图将来做佛!”道一用不屑一顾的口吻回答,连眼皮都未抬。
第十七章 南能北秀
神会:“大和尚您老人家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六祖拎起禅杖,在他头上“咚、咚、咚”敲了三下。
然后问:“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强忍着:“亦痛,亦不痛。”
六祖嘿嘿一笑:“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亦见亦不见。”
第十八章 入 灭
他,六祖慧能,进入了一种最为神奇的禅定:“龙奋迅三昧”——但见, 他手中的禅杖活像一条飞龙,呼啸而出,升腾而起——
一道闪电从乌云中蹿出——
一声炸雷砸地轰鸣——
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尾声 最后的弟子
“您是行思大师吧?我叫希迁,从曹溪来?”
行思不禁抬起头,看了这个青年比丘一眼:“你从曹溪来,带来了什么东西呢?”
行思说着,随手拈起一朵小小的野花,插在了斗笠上。
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却蕴含着铺天盖地的禅机。
实际上,禅,无形无相,不可言说。禅在哪里?就在飞花、落叶、针头、线脑当中,就在劈柴、挑水、舂米、扫地当中,就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里面。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啊!
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凭借的这种定力,也就是禅定之力。人,若无坚毅、专一的定力,终不能有所成就。例如,一个人在深入思考一个难题时,他的心念都集中在了这一点上,不但废寝忘食,就算泰山崩于眼前,惊雷炸响耳边,他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也是禅定。
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如果一个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想的人,他知道风幡或山河大地的存在吗?风也好,幡也罢,它们动与不动对他都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内心的活动,万物的存在对人来说就成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自心在动。
因为你怕疼,能预知我要打你,所以下意识地躲避。就证明你有自性。这种避苦趋乐、寻求解脱、渴望平安幸福的心情,不正是我们本具的觉心,我们的佛性吗?
空的洼地才能汇成浩瀚的湖泊,空的唢呐才能发出美妙的音响,空的宇宙才能容纳太阳月亮星星,空的心灵才能闪烁智慧的火花……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
禅,不是纯自然主义, 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 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切身体验过,当我们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做一件事的时候,全部的注意力,所有的心念,都集中在了这一点上,这时候,心里不会有任何的杂念、也不起什么妄想。半天时间,好像一眨眼就过去啦。我们日常修行,不就是为了去除杂念、降伏妄想吗?因此全身心的劳动,就是在修行啊。”
从禅的思维角度来看,种子的发芽、成长,也是通向死亡的过程,因此,当它刚刚发芽的时候,也就可以说它正在死亡; 而它的死亡,恰恰是再生(它所生成的种子)的开始。所以,生即是灭,灭即是生。”
作为一名对东方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习惯于对比不同版本和解读的差异。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其对“当下”这个概念的强调。很多关于禅宗的论述,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对过去的修行或未来的解脱上,但这本书却异常坚定地将读者的注意力锚定在“此时此刻”:你正在呼吸,你正在看书,这个瞬间就是一切的全部。这种无处不在的“此时此刻”的拉回感,非常具有现代精神。它不是让你去逃离生活,而是让你更彻底、更清醒地去“活”在生活之中。我甚至尝试在做日常琐事时,刻意去捕捉书中提及的“心不着物”的状态,发现即便是洗碗、走路这样的简单动作,一旦有了这种意识的锚点,其体验感也会变得异常丰富和细致。它成功地将高悬的哲学拉回到了烟火气的日常,这无疑是现代读者最需要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或者说文字的转述,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听一位极其有智慧的长者,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讲述着宇宙中最深刻的道理。它避开了那些晦涩难懂的佛学术语堆砌,而是大量运用了生活化的比喻和场景来阐释“空”与“性”的玄妙。比如,书中描述“顿悟”的段落,它没有用那些高深的理论去解释,而是用了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忽然放下重担”的瞬间来类比,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思想的人,也能立刻捕捉到核心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注释和引言部分所做的努力,它们像是在阅读主文之前,为你悄悄搭好的一座座稳固的桥梁,让你在深入探索之前,已经对前方的路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文字的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潺潺流淌,引人入胜;时而又如洪钟大吕般振聋发聩,令人深思。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获取知识本身,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
评分我必须提及这本书在激发“自我反思”方面的强大效力。市面上的许多心灵类书籍,往往是提供“答案”或“方法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但这本书完全不是那种类型。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镜子,当你读完某个段落后,它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会让你不得不停下来,转过身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它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那种极具穿透力的、直击灵魂深处的疑问,比如“你的‘我’究竟是什么?”或者“你所执着的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些问题不是为了让你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让你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校准和修正。我发现自己阅读这本书时,阅读速度极慢,因为每一句话之后,我的思维都会被“卡住”,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和回应它。它不是一本用来“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拿起来“对话”的书。这种强烈的互动性和内在的探寻欲,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体验到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修行。厚实的米白色纸张,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捧着一块经过岁月打磨的璞玉。书脊的烫金字体低调而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庄重感。初次翻开时,内页的排版就让人眼前一亮,字里行间留白的处理极其考究,呼吸感十足,完全没有当代许多书籍那种拥挤的压迫感。尤其是书页边缘微微泛黄的色调,让人感觉这不像是一本新书,更像是一件从古老的寺庙书阁中被小心翼翼请出的经卷。阅读的过程中,纸张与指尖的摩擦声,本身似乎就带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引导着心绪慢慢沉淀下来。我特别留意了插图部分的印刷质量,那些描绘古代禅师法像的版画,线条的精细度和墨色的层次感都处理得极为到位,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重量。不得不提,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反复翻阅,书页之间也毫无松动之感,看得出在制作工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绝对是值得珍藏的版本。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坦白说,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费解,它似乎并不遵循传统的逻辑递进,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看似零散但实则相互关联的碎片化思想集合体。然而,当我放弃了用“线性思维”去套用它时,所有的困惑都迎刃而解了。它更像是一面由无数小镜子组成的万花筒,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和组合。有些章节的跳跃性非常大,前一页还在谈论如何应对烦恼,下一页可能就直接进入了对自然现象的体悟,但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连接,反而模拟了人脑在深度思考时那种不拘一格的联想过程。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符合“悟”的特质——它不是一步步推导出来的,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连接起来的。对于那些追求传统教科书式论述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来适应这种独特的节奏感。
评分境由心生,生活即是禅!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表达禅机,不错!
评分正好京东搞活动,拿来凑单用的
评分一直很想看的一本书,印刷质量好。京东比书店便宜很多
评分境由心生,生活即是禅!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表达禅机,不错!
评分好
评分是正版书籍,很是喜欢……
评分京东物流是一流的,速度真快
评分刚开始读,以后追评。有点像小说。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