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电影的日子:“电影101工作室”20周年纪念志

等待电影的日子:“电影101工作室”20周年纪念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鸢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
  • 电影工作室
  • 周年纪念
  • 影史
  • 电影文化
  • 行业回忆
  • 电影人
  • 幕后故事
  • 行业发展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0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194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为振兴中国国内电影评论工作而努力奉献,为中国所有热爱电影艺术的人士介绍电影,宣传好的电影,批评差的电影,对于其他有关的电影理论、技术以及世界电影文化的趋势与走向,择其优者而介绍,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与进步。

◎ 《等待电影的日子》记录了 1996 年以来“电影 101 工作室”这个大型影迷团体的前世今生。这群“嗜影”青年是如何在通讯不发达、资源稀缺的年代里,自办杂志、举行电影活动放映、做电影节志愿者、拍摄短片等,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电影梦想的。

◎ 一篇篇影评皆经作者们的深思熟虑,语言文字里透露着严谨和认真,从中可见每一位“101”成员对电影的热血与热爱。

◎ 除影评外,书中还记录下“电影 101 工作室”参与的不少与电影有关的社会活动。

◎ 这群电影青年还采访了当时初出茅庐的贾樟柯、郑洞天,以及第五代重要导演黄建新等,这些珍贵的采访资料也都存于书中,成为历史见证。

内容简介

l 1996 年 10 月 1 日,一个名为“电影 101 工作室”的影迷社团在上海成立,初社团成员仅有七人,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与电影相关的活动, 包括小规模包场放映、 自行制作印刷影评杂志等等,活动经费源自主要成员为媒体写稿的稿费。在 2000 年前后,发展壮大成拥有全国近千名会员的国内有知名度的大型影迷社团。2016 年,将迎来电影 101 工作室成立 20 周年,电影 101 工作室成员有意通过图书的方式,对电影 101 工作室过去的历程进行回顾。既可以为 1990 年代至新千年初的前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迷影文化做一次完整的梳理, 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也对于新一代的影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集中汇集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和策展人徐鸢(妖灵妖)、《冰河追凶》的制片人平辉、利欧元力影业总裁杨璐、克顿影视副总裁的杨一敏、独立书店 2666 的创办人刘磊、《韩国电影史》译者周健蔚、《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译者钟轶南等人数十篇精华影评文章。


作者简介

  徐鸢(妖灵妖)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和策展人,“电影 101 工作室”创始人之一,电影文化工作者,资深影评人。

目录

共同开创上海电影的全新未来  金辉 /I

90年代的爱与梦想  徐鸢 /IV

1996

1996年10月1号前  徐鸢  /002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一期 007

一百个律师沉到海里……  徐鸢 /008

我看《秦颂》   戴伟敏 /010

电脑特效的游戏  平辉 /012

动画人谈《玩具总动员》  虞立炜 /014

一个不完全的我  张进 /016

1996年11月27日  徐鸢 /017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二期 /019

中外电影音乐谈(节选)  戴伟敏 /020

1997

1997年2月1日  徐鸢 /030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三期 /032

不会湮没的辉煌——对电脑介入电影后的一些思考  虞立炜 /033

1997年4月11日  徐鸢 /044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四期 /046

再论电脑对电影的影响  杨璐 /047

《埋伏》  左右 /056

《民警故事》印象  韩纲 /058

我喜欢私奔和我自己——再评《东邪西毒》  陈石韫 /060

1997年7月1日  徐鸢 /062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五期 /063

两张榜单  平辉 /064

暗恋你,暗恋你  陈石韫 /066

1997年10月1日  徐鸢 /068

“电影101办公室”周年号 /070

魔鬼的情书  曹峻 /071

1997年11月30日  徐鸢 /077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七期: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号 /079

白人的《天堂之路》  戴伟敏 /080

欧洲电影新画面——从电影节五部电影谈起  平辉 /083

没有仇恨的囚禁——评影片《大山的囚徒》  刘磊 /088

电影节的几个问号  郭立暄 /090

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花絮  洪运 /092

逃学先锋——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杂感  钟轶南 /095

逆光而行——关于《长长的逆光》  胡倍芾 /098

1998

1998年3月1日  徐鸢 /102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八期 /104

从《风月》看陈凯歌作品中主题的变化  郭立暄 /105

浮华宅细语  张璐 /107

巴黎后的探戈  阎文亮 /110

1998年7月12日  徐鸢 /113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九期 /115

“电影101办公室”首届辩论赛纪实 /116

我们赢了  杨璐 /128

奇遇  郭立暄 /132

乘着歌声的翅膀  张璐 /134

不如相忘于江湖  华琪 /137

离开甘美之地  赵卓辰 /139

热天午夜之欲望地带  徐鸢 /141

1998年10月1日  徐鸢 /144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十期二周年号 /149

“电影101办公室”与当代中国电影人对话录之一——贾樟柯 /150

《小武》讨论会补缺  陈石韫 /168

《暗恋桃花源》  徐涛 /170

拍电影  徐鸢 /172

另类中国电影排行榜(1949—1979)  王峥 /186

另类中国电影排行榜(1979至今)  姜为力 /190

1999

1999年3月7日  徐鸢 /196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十一期 /197

“电影101办公室”与中国当代电影人对话录之二——郑洞天 /198

为了忘却的纪念——浮光掠影《美国之夜》  戴妍 /206

1999年10月1日  徐鸢 /209

“樱桃的滋味”活动纪实(原刊于《半月谭》)  阎文亮 /211

你好,半月谭  胡倍芾 /214

春花秋月  陈雷 /215

《半月谭》创刊一周年  华琪 /216

无题  赵卓辰 /218

《半月谭》创刊一周年回顾  编辑部 /219

戏说《半月谭》一周年之  编辑部 /228

上戏苍穹下  徐鸢 /230

电影101印象(一):雕刻时光VS“101”电影研讨会  XIAN /232

“新影响”内刊总第十二期 /235

“电影101工作室”与当代中国电影人对话录之三——黄建新 /236

好一座精致的《草房子》  戴伟敏 /249

简析《荆轲刺秦王》中赵姬的形象  徐涛 /253

中国电影的过去和未来  姜为力 /256

1999年12月31日  徐鸢 /259

十天:一部未完成的纪录片 /261

《电影节十日谈》测试版精选之一:

  长长的逆光·我的神经病·周年庆  陈雷 /274

《电影节十日谈》测试版精选之二:

  选片指南10月22日周五  虞立炜 /276

《电影节十日谈》测试版精选之三:

  电影节观片必备七种武器  杨璐 /277

10月22日,电影节第一天 /278

《电影节十日谈》(10月22日出版)精选之一:

  电影节开幕式之 /283

《电影节十日谈》(10月22日出版)精选之二:

  打破寂寞  虞立炜 /284

《电影节十日谈》(10月22日出版)精选之三:

  来不及道歉 /285

那一天,我们说表坊  徐鸢 /287

2000

2000年7月  徐鸢 /294

1999—2000年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电影101工作室”

  爱国产片评选得奖名单 /299

2000年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电影101工作室”

  成员名单 /300

评选规则 /301

“电影101工作室”1999—2000年度

  爱国产片评选讨论记录 /303

《Non-Fiction》  阎文亮 /329

2001

2001年  徐鸢 /336

2000-2001年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电影101工作室”

  爱国产片评选得奖名单 /346

2002

2002年  徐鸢 /352

2003

2003年  徐鸢 /358

2002年度“电影101工作室”爱国产片评选结果 /359

2004—2005

2004—2005年  徐鸢 /364

2006

2006年:十年  徐鸢 /368

2007

2007年  徐鸢 /372

2007年6月18日电影节同城志 /374

2008

2008年  徐鸢 /380

2009

2009年  徐鸢 /386

2010

2010年  徐鸢 /398

2011

2011年  徐鸢 /402

2012

2012年  徐鸢 /408

2013—2014

2013—2014年  徐鸢 /412

2015

2015年  徐鸢 /416

精彩书摘

  《等待电影的日子:“电影101工作室”20周年纪念志》:
  1896年6月,海上富商徐鸿逵将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带进上海,开启了上海与电影的缘分。“西洋影戏”刷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对于活动影像的认知。随后,电影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
  历史始终眷顾着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成为电影放映的重要地区,电影刊物如雨后春笋,当年的影迷被称为“嗜影”之人。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动荡岁月洗涤后的上海,于1952年5月诞生了《电影故事》杂志,新一代的迷影文化由此传承。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影市场化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艺术电影的热情日渐消退,绝大部分观众对电影的认知程度仅限于院线电影,而院线所放映的影片以进口好莱坞大片及国产大片居多,鲜有艺术佳片在上海院线放映中熠熠生辉。更为遗憾的是,这类电影随着时间而尘封。当我们惋惜这类艺术佳片仅于院线昙花一现、观众寥寥无几而束手无策时,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诞生了。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成立于2013年7月,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运营,旨在推广和普及艺术电影,致力于搭建优秀中外艺术电影的展映平台,让艺术电影放映日常化,成为上海观众日常观影的一部分,推动优秀国产艺术电影走出国门。
  自2015年起,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特邀徐鸢、周健蔚、吴觉人、蔡剑平等一批青年策展人为其规划节目板块,运行一年以来成绩斐然。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目前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国产艺术电影年度放映。每周五18:30、每周六10:00,在上海市中心的商业影院(徐家汇区块的新衡山电影院和小陆家嘴区块的八佰伴影城)定时定点放映国产艺术电影分为新人佳作和名家名作两个系列,平均每个月推出两到三部国产片,以大银幕影院放映效果和高质量的选片吸引上海的艺术电影爱好者。自2015年3月至今,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合作放映过的影片导演包括谢飞、赵晔、范立欣、王超、郑大圣、乔美仁波切、黄凯、何文超、邢健、松太加、吴飞跃、秦晓宇、贾樟柯、忻钰坤、张秉坚、滕俊杰、禾家、吴娜、德格娜等,初步形成上海电影市场的艺术电影日常放映规范化,吸引了包括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在内的上海观众。其中,《心迷宫》在2016年2月春节期间新衡山电影院的单场票房甚至超过了同一个厅、同一天的两部热门贺岁片的单场票房。2016年3月起,该放映活动新增加了华士达影城(徐汇店)。
  ……

前言/序言

共同开创上海电影的全新未来

金辉

1896年6月,海上富商徐鸿逵将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带进上海,开启了上海与电影的缘分。“西洋影戏”刷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对于活动影像的认知。随后,电影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

历史始终眷顾着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成为电影放映的重要地区,电影刊物如雨后春笋,当年的影迷被称为“嗜影”之人。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动荡岁月洗涤后的上海,于1952年5月诞生了《电影故事》杂志,新一代的迷影文化由此传承。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影市场化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艺术电影的热情日渐消退,绝大部分观众对电影的认知程度仅限于院线电影,而院线所放映的影片以进口好莱坞大片及国产大片居多,鲜有艺术佳片在上海院线放映中熠熠生辉。更为遗憾的是,这类电影随着时间而尘封。当我们惋惜这类艺术佳片仅于院线昙花一现、观众寥寥无几而束手无策时,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诞生了。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成立于2013年7月,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运营,旨在推广和普及艺术电影,致力于搭建优秀中外艺术电影的展映平台,让艺术电影放映日常化,成为上海观众日常观影的一部分,推动优秀国产艺术电影走出国门。

自2015年起,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特邀徐鸢、周健蔚、吴觉人、蔡剑平等一批青年策展人为其规划节目板块,运行一年以来成绩斐然。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目前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国产艺术电影年度放映。每周五18:30、每周六10:00,在上海市中心的商业影院(徐家汇区块的新衡山电影院和小陆家嘴区块的八佰伴影城)定时定点放映国产艺术电影分为新人佳作和名家名作两个系列,平均每个月推出两到三部国产片,以大银幕影院放映效果和高质量的选片吸引上海的艺术电影爱好者。自2015年3月至今,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合作放映过的影片导演包括谢飞、赵晔、范立欣、王超、郑大圣、乔美仁波切、黄凯、何文超、邢健、松太加、吴飞跃、秦晓宇、贾樟柯、忻钰坤、张秉坚、滕俊杰、禾家、吴娜、德格娜等,初步形成上海电影市场的艺术电影日常放映规范化,吸引了包括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在内的上海观众。其中,《心迷宫》在2016年2月春节期间新衡山电影院的单场票房甚至超过了同一个厅、同一天的两部热门贺岁片的单场票房。2016年3月起,该放映活动新增加了华士达影城(徐汇店)。

海外大师回顾展和国别展。2015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举行了库布里克经典作品回顾展、波兰斯基早期作品回顾展、日本动漫电影周、日本新片展、韩国新片展、新加坡影展,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外的海外影展的有力补充。其中韩国新片展是中韩自贸协议签订之后的首个韩国电影展。2016年4月举行的春育银蕨之新西兰电影周更邀请到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出席。

国产艺术电影“走出去”。2015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将导演谢飞、郑大圣的六部作品带去了美国纽约、日本镰仓和金泽、韩国首尔四个城市做巡回放映,吸引了不少当地艺术电影爱好者和华人观看。2016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将携《霸王别姬》(京剧)、《河》、《少年巴比伦》、《心迷宫》等多部中国导演新作在海外做推广放映,涉及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英国、新西兰等。

青年导演扶植项目。这是2016年即将启动的全新项目,由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牵头,挖掘、扶持青年导演,共同为他们的作品的国内发行提供资金扶持。正是在2015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工作合作中,我接触到了徐鸢。有意思的是,我们都曾为《电影故事》杂志服务过,现正在共同建设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徐鸢创立的“电影101工作室”可能是上海为成功的大型影迷会,因影响力大、涉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闻名全国。他们是如何从一个仅有几人组成的影迷小组,扩大成为几百人的影迷会是我一直感兴趣的一件事。

本书记录了1996年以来,这个大型影迷团体、这群“嗜影”青年,如何在通讯不发达、资源稀缺的年代里,通过自办杂志、举行电影活动放映、做电影节志愿者、拍摄短片等方式,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电影梦想。本书保留了不少他们自办杂志中刊登的影评。这对于上海电影评论来说,是重要的史料参考。回看过往,即便思想受限于时代,但这一篇篇影评皆经作者们的深思熟虑,语言文字里透露着严谨和认真,从中可见每一位“101”成员对电影的热血与热爱。

除了影评之外,书中还记录下“电影101工作室”参与的不少与电影有关的社会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便是其中之一。90年代,上海国际电影节才刚起步,“101”成员担任电影节志愿者,并开创性地制作了现在看来已成电影节研究史料的《电影节十日谈》。影评、放映、组织活动等对于“101”成员来说,一个都不能少。除此之外,这群电影青年还采访了当时初出茅庐的贾樟柯、资深老牌导演郑洞天,以及第五代重要导演黄建新等,这些珍贵的采访资料也都存于书中,成为历史见证。

也许“电影101工作室”对于宏大的上海电影史来说,仅是一个小小的注脚,但“电影101工作室”反映出的20年上海迷影文化的一个侧面,却值得我们为它留一本书。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正是希望以此为契机,帮助更多的上海电影人、影评人,填补上海迷影文化史留下的空白,温故而知新,共同开创上海电影的全新未来。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等待电影的日子:“电影101工作室”20周年纪念志》的书籍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工作室的早期发展、行业影响以及对电影制作精神的传承,而不涉及书籍本身的具体内容或回顾。 《光影筑梦:早期电影人的探索与“101工作室”的诞生》 这是一部关于热忱、坚持与行业变革的非虚构作品,深入剖析了当代独立电影制作生态形成前夕,一群富有远见的创作者如何凝聚力量,在商业洪流与艺术表达之间艰难求索的故事。本书以时间为轴,聚焦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一个标志性艺术空间——“电影101工作室”——在萌芽阶段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 故事的起点,并非聚焦于辉煌的成就,而是回溯至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试验时期。在那个数字技术尚未完全普及、独立制片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电影的制作往往被视为一种近乎奢侈的“贵族游戏”。然而,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一股反主流的力量正在悄然酝酿。本书详尽描绘了早期核心成员们——那些刚刚走出电影学院,带着满腔热情却口袋空空的年轻导演、摄影师和编剧——如何从零开始,用最原始的设备和最坚韧的意志,试图构建一个能够孕育真正电影语言的庇护所。 第一部分:混沌中的理想国 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简陋的工作室空间。它可能只是一个堆满了二手器材的仓库,或是租用的一间地下室,但对于这群人来说,这里是思想的交汇点,是打破陈规的熔炉。本书细致入微地还原了他们早期的创作环境:光线不佳的剪辑台、永无止境的胶片争论、以及在狭小空间内进行的关于叙事结构和视觉美学的激烈辩论。 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是“资源匮乏下的创造力爆炸”。作者通过大量访谈和珍贵手稿的引述,展示了他们如何用极其有限的预算去实现宏大的艺术构想。例如,某一幕惊心动魄的追逐戏,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场面调度和对光影的极致运用,而非昂贵的特效得以实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对早期电影人“用最小的投入撬动最大的想象力”的深刻洞察。 第二部分:打破藩篱的实践者 “101工作室”的早期声誉并非建立在传统发行渠道之上,而是源于其激进的、对电影本体论的重新定义。本书重点探讨了工作室在内容审查与艺术自由之间的拉锯战。在主流市场趋于保守的背景下,这批新锐创作者敢于触碰社会禁忌、关注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拒绝被既有的商业模式所定义,转而探索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和更具实验性的影像风格。 书中详细分析了工作室在独立放映渠道建立过程中的努力。在还没有成熟的独立电影节网络时,他们是如何通过私人影会、大学巡展,甚至是游击式的社区放映,将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为后来的独立电影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塑造了工作室日后坚持“直面观众”的核心价值。 第三部分:精神的传承与行业侧影 “101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制作机构,它更像是一种哲学理念的载体。本书探讨了工作室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导师制度”和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吸引和培养了新一代的电影人才。这里没有等级森严的壁垒,只有经验丰富的创作者与渴望学习的后辈之间的平等交流。许多如今已在国际影坛占据一席之地的导演和技术人员,他们的职业生涯都与这个早期的学习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本书也描绘了那个时代电影行业的生态侧影。外部的资金流动、技术更迭(如从胶片到数字的过渡)、以及传统制片厂对新势力的排斥与审视,都构成了工作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外部环境。通过对这些外部力量的细致梳理,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101工作室”所处的历史坐标。 结语:未竟的探索 《光影筑梦》试图捕捉的是一种精神气质:那种在资源匮乏中仍能保持的纯粹的创作热情,以及对电影艺术永不妥协的敬畏。它讲述的不是一部作品的诞生,而是如何播下一颗种子,它最终将长成怎样的一片森林。本书为所有对电影制作抱有理想的人,提供了一份关于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重建规则、书写未来的生动教材。它提醒我们,伟大的电影往往诞生于对主流的拒绝和对未知的勇敢奔赴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购买这样一本纪念志,更多是出于一种对“陪伴”的情感投射。对于我这样的资深影迷而言,“电影101工作室”可能早就不只是一个制作公司的名字,它可能代表着我青春记忆中的某部经典影片,或者是我某段人生阶段的心灵慰藉。因此,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引发共鸣的“暗号”——也许是一句只有老观众才懂的台词引用,或是一张照片里某个熟悉的场景。这本书应该像老友重逢,述说那些共同经历的辉煌与低谷。它不是要向世界证明工作室有多么伟大,而是向那些一路支持和见证它成长的观众,表达一份迟来的、沉甸甸的感谢与分享。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重温那段与优秀电影同行的美好岁月。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设想,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老旧的胶片放映机在昏暗的房间里发出低沉的轰鸣,年轻的剧组成员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一个场景的调度,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未干油漆的味道。我猜测,这本纪念志一定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未公开剧照和手稿,那些在定剪版中被删除的精彩片段的幕后花絮,或是导演在片场挥洒汗水的瞬间。它不该只是官方的宣传口径,而应是带着泥土芬芳的、充满温度的“非虚构”叙事。我特别期待看到工作室在面对预算紧张、技术迭代等现实困境时,是如何依靠创意和智慧杀出一条血路的。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奋斗史,往往比一帆风顺的成功学更有感染力,它教人如何去爱并尊重每一个创作的细节和投入的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份量感,应该来自于它对一个特定时代电影生态的侧面反映。二十年,足够让一个行业经历数次颠覆性的变革。我非常好奇“电影101工作室”是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追求的。他们是紧跟潮流,还是坚守自己的“老路子”?或者更精妙地,是找到了融合两者的方式?我设想,书中会有一部分章节专门讨论不同历史时期他们的代表作,并配以深入的文本分析——不是学院派的枯燥理论,而是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真诚剖白,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这个演员、这种打光。这种从创作者视角出发的“内参”,对于想要进入电影行业的新生代,或者仅仅是想更深入理解电影制作流程的影迷来说,其价值不言而喻。这是一种知识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传递。

评分

从编辑排版的角度去想象,一本精心制作的周年志应当是视觉和文字的盛宴。我希望它在设计上能体现出“101”的简洁与专业,也许会采用复古的字体,配以高质量的纸张印刷,让读者在翻阅时能感受到实体书的质感。内容上,除了工作室的宏观发展脉络,我更关注那些“小人物”的故事。比如,某位资深灯光师讲述他如何用一束光点亮了某个关键场景的全部情绪;或是某位剪辑师如何通过精准的节奏感,将平庸的素材打磨成惊艳的片段。这些源自一线的、充满技艺光芒的叙述,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它们证明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往往藏在无数个不起眼的“101”基础之上,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评分

这部名为《等待电影的日子:“电影101工作室”20周年纪念志》的书籍,从书名上就可以窥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关怀。作为一个热爱光影艺术的普通读者,我首先被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周年纪念特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回顾录,更像是一扇通往“电影101工作室”这二十年光辉岁月的时光隧道入口。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对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电影人的深情致敬,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从最初摸索到如今成熟的历程,想必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这种对“成长”与“坚守”的记录,对于任何一个在艺术道路上摸索或追求梦想的人来说,都具有强大的精神鼓舞作用。我期待看到工作室如何应对行业变迁,如何在挑战中保持创作的初心与活力。它或许不像那些专业电影理论著作那样高深莫测,但其记录的实践经验与情感沉淀,无疑是更贴近人心的宝贵财富。

评分

著名影评人和策划人的著作,值得一看。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快递快,东西也不错,推荐

评分

书籍封面撕裂。书籍封面撕裂。书籍封面撕裂。

评分

书籍封面撕裂。书籍封面撕裂。书籍封面撕裂。

评分

快递快,东西也不错,推荐

评分

内容比较杂,能看到许多当年的趣事。

评分

好书!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