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设计史 [Modern Design History]

世界现代设计史 [Modern Design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敏敏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史
  • 现代设计
  • 现代主义
  • 建筑设计
  • 工业设计
  • 艺术史
  • 设计理论
  • 西方设计
  • 20世纪设计
  • 装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21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823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odern Design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世界现代设计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各个流设计流派及不同时期的设计家,在讲述历史的同时,着重体现现代设计发展的规律。

目录

第一章 设计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设计学与设计史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现状
第二节 探讨的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形成(19世纪-20世纪)
第一节 现代设计的诞生与初期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工艺美术运动——现代设计的启蒙
一、“水晶宫”世界博览会
二、设计改革思想萌芽
三、约翰·拉斯金
四、威廉·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
五、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新艺术运动
一、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二、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三、安东尼·高迪与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
四、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五、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与维也纳“分离派”
六、格拉斯哥学派和英国新艺术运动
七、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主要成就
第四节 装饰艺术运动
一、法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二、“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

第三章 现代设计的发展(20世纪20-30年代)
第一节 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与语言的形成
一、早期功能主义思想
二、新建筑运动
三、德国工业同盟(Deutscher Werkbuod)
四、荷兰风格派
五、俄国构成主义
第二节 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高峰——包豪斯
一、包豪斯主要人物
二、包豪斯的教学思想
三、包豪斯的教学体系
四、包豪斯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美国工业设计的兴起
一、芝加哥学派
二、工业设计的职业化
三、美国工业设计的几个重要奠基人
四、样式主义与流线型风格

第四章 现代设计的成熟期(20世纪40-50年代)
第一节 理性的欧洲现代设计
一、德国设计风要各的形成
二、何兰飞利浦公司设计体系
三、英国设计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消费主义的美国设计
一、商业设计与“有计划废止制度”
二、优良设计
三、艾洛·萨里宁与查尔斯·伊姆斯
第三节 艺术化的意大利设计理念及风格
一、战后意大利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意大利家具设计
三、交通工具设计
四、奥利维蒂公司的设计体系
第四节 质朴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一、瑞典的工业设计
二、丹麦的工业设计
三、芬兰的现代设计
第五节 后来居上的日本设计
一、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索尼公司的设计原则

第五章 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衰落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一、现代主义的国际化
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三、波普设计
四、意大利的“反主流设计”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
一、理论探索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
三、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
四、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
第三节 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一、高科技风格
二、过渡高科技风格
三、阿基米亚和孟菲斯
四、极简主义
五、“微建筑”设计风格
六、“微电子”风格
七、解构主义设计
八、新现代主义
九、人性化设计
十、绿色设坟
十一、非物质设计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聚焦现代性与视觉革命:一本跨越时代的视觉文化之旅 《世界现代设计史》 是一部深入剖析自工业革命兴起至21世纪初全球设计演变轨迹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风格和设计师的姓名,而是旨在揭示设计理念如何在社会、技术、政治和艺术思潮的剧烈变革中,从手工艺的庇护所走向大众传播的前沿,最终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面貌。 第一部分:现代设计的黎明——对传统的颠覆与新秩序的构建(约19世纪中叶至20战前夜) 本卷聚焦于工业化带来的深刻断裂。随着工厂体系的成熟和批量生产的兴起,传统工坊的美学原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首先考察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它既是对机器制造粗糙性的反叛,也暗含了对中世纪理想的浪漫化想象。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哲学——“形式追随功能”的早期雏形——以及他对材料真实性的执着,构成了对工业资本主义初期美学泛滥的第一次有力批判。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席卷欧洲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这一风格以其有机形态、对曲线和自然界生命力的颂扬,试图在日益僵硬的城市环境中植入诗意与灵性。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装饰镶嵌到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ta)的建筑结构,新艺术运动是跨学科的综合艺术实践,但其对奢华和高度装饰性的偏爱,也预示了其无法适应更大众化、更经济的生产模式。 真正的结构性转变发生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先声中。奥地利和德国的地区性运动,如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和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开始清晰地界定设计的新使命:为新的社会、新的技术服务。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的《装饰与罪恶》标志着对冗余美学的决裂,他倡导的纯粹性、清晰度和实用性,为即将到来的功能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黄金时代——理性、乌托邦与国际风格的形成(约1918年至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催生了对旧世界秩序彻底否定的决心。本部分将详述现代主义如何从松散的思潮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国际浪潮。 包豪斯(Bauhaus) 及其三任校长格罗皮乌斯(Gropius)、迈耶(Meyer)和穆赫·纳吉(Mies van der Rohe)的教学理念是核心。我们细致分析包豪斯如何整合艺术与技术,从早期的表现主义转向后期的严格功能主义。莱昂纳多·菲尼泽尔(László Moholy-Nagy)的光学实验、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的材料研究,以及马塞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对管状钢家具的革新,共同定义了现代主义的视觉语汇:简洁、几何、标准、可复制。 与此同时,在荷兰,风格派(De Stijl)以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网格结构和特奥·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的元素主义,追求最纯粹的抽象形式,试图通过视觉秩序来反映宇宙的和谐。 在建筑领域,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通过“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和屋顶花园——彻底解放了建筑结构,试图为工业时代的城市居民创造卫生、高效的“居住机器”。 然而,现代主义并非铁板一块。本部分也探讨了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适应与冲突,以及在极权主义抬头时期,国际风格如何被误用或压制。 第三部分:战后重建与全球扩散——从理性到多元的张力(约1945年至1970年代初) 二战后,设计被迫承担起重建社会和经济的重任。西方世界见证了企业识别系统(CI) 的兴起,设计开始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形象塑造与市场扩张。 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在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理念引导下,占据了办公楼和机构建筑的主导地位,体现出冷静、客观的专业精神。 与此同时,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Scandinavian Design)——以丹麦、芬兰为代表——则强调人性化、材料的温润质感(特别是木材和皮革)以及对日常使用的关怀,构成了对冷峻美国风格的柔和平衡。阿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和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作品是这一趋势的典范。 日本设计界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也努力重申其本土的哲学深度。我们分析了战后日本设计如何将西方理性结构与东方禅宗美学相融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视觉表达。 第四部分:对现代性核心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的介入与信息时代的序曲(约1970年代至今) 进入七十年代,人们对现代主义“万灵药”式的信念产生怀疑。本部分聚焦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真理”和“纯粹性”的反叛。 意大利的孟菲斯学派(Memphis Group)以其戏谑、拼贴、鲜艳的色彩和对功能优先级的颠覆,彻底打破了现代主义的禁忌。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提出的“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成为新的口号,设计重新拥抱历史引喻、装饰性和地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学的爆炸式发展,设计领域迎来了信息革命。平面设计开始从印刷品向屏幕媒介迁移。我们探讨了数字美学、用户界面(UI)的早期形态,以及设计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体验” 和“交互” 的关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开始萌芽,它标志着设计专业不再仅仅是“美化”产品,而是成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战略工具。 总结:设计作为文化基础设施 《世界现代设计史》最终将目光投向21世纪的开端,探讨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设计所扮演的持续演变的角色。它论证了现代设计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系列持续的对话、妥协与革命,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视觉基础设施。本书通过对关键的社会语境、技术媒介和美学哲学进行深入考察,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面而立体的世界设计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封面那大胆的几何图形和略带复古的配色,初次上手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摸起来厚实且光滑,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黑白的设计手稿,线条的锐利度和灰阶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常常在一页展示一张标志性作品的精美大图,配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说明,让人在阅读时完全沉浸在那个设计时代的氛围之中。翻阅过程中,总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那些关键概念的术语表,排版得既清晰又不打扰主体内容的流畅性,整体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这种对实体美学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设计师的名字和作品,而是着力于挖掘每一个设计流派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哲学思辨。比如,它对包豪斯运动的阐述,不仅讲了格罗皮乌斯的理念,更深入剖析了魏玛共和国的社会背景如何催生了“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核心主张,以及这种主张在不同国家和时间轴上的演变与冲突。作者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总能巧妙地将建筑、平面、产品乃至时尚设计这几个看似独立的领域串联起来,揭示出它们共同的技术革新和审美趋势。我尤其喜欢它对材料科学和工业革命影响的论述,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现代设计不再是片面地理解为“好看的图形”,而是将其视为人类应对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复杂回应。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时我被其信息密度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经过了严谨的文献考证。然而,一旦我适应了作者那种严谨但绝不枯燥的论述风格后,它展现出的洞察力便令人叹服。作者在探讨某个特定时期的风格(比如后现代主义)时,总能精准地抓住其核心矛盾点——那些既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又是对其的激进反叛。书中穿插的那些原始访谈摘录和设计师的私人信件片段,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设计巨匠们的争论声。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设计史的学生或者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充满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框架,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设计概览”所能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既有知识储备。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反复查阅一些专有名词和背景知识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就像是一张精心铺设的地图,引导我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迷宫。它的价值不在于给你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例如,在讨论数字化对设计本体论的冲击时,作者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屏幕设计、交互界面与早期的平面设计原则进行了耐人寻味的对比,引发了我对“设计媒介的本质变化如何重塑美学标准”这一命题的深思。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沉淀的作品,每次重温,都会因为自身理解的深化而发现新的层次和微妙的关联,实属罕见的设计史力作。

评分

我个人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非西方语境”的关照,这在很多西方主导的设计史著作中常常被忽略。这本书并未将现代设计的发端和高潮完全局限于欧洲和北美,而是非常审慎地探讨了日本、斯堪的纳维亚乃至拉美地区在吸收和转化西方设计理念时所展现出的独特创新和本土化努力。这种全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充满对话和碰撞的复杂过程,而不是一条单向度的线性发展路径。特别是关于战后新兴国家如何利用设计来构建民族认同和现代化形象的分析,提供了非常新鲜和有价值的解读,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平衡和具有时代前瞻性。

评分

第三节 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评分

第三节 美国工业设计的兴起

评分

二、丹麦的工业设计

评分

二、设计改革思想萌芽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本全新,纸质很好

评分

一、德国设计风要各的形成

评分

三、英国设计艺术的发展

评分

五、“微建筑”设计风格

评分

三、约翰·拉斯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