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神经疾病诊断学》主编贾建平教授是人卫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第6、7版及8年制《神经病学》教材主编。贾建平教授在临床上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思维,他结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多年的临床实践,会同二十多位临床专家,历时十余年,精心编写了这本临床神经科诊断专著。
《神经疾病诊断学》主要特点:
1.详细阐述神经疾病临床思维和诊断思路
神经科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如何分析、判断和推理这些材料,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诊断,是摆在临床神经科医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临床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将详细讲述这一问题,力图为临床思维和诊断思路提供一本良好的工具书。
2.强调临床的基本功和认识临床症候的能力
尽管近年来神经影像和神经实验室诊断飞速发展,但是仍然不能代替临床检查。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临床神经科症候及其含义,以及追寻其病理通路的方法,弥补了目前诸多参考书对此介绍不足的情况,相信对临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图文并茂是本书的鲜明特色
神经科临床症状及其病理通路往往十分复杂和费解,既往我们缺乏先进的制图工具,即使有图,也往往少量。本书利用计算机制作了近500张图解,大部分是彩色,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理解,提高了《神经疾病诊断学》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贾建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前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组长。担任国际知名杂志Alzheimers’&Dementia;编委、《中华神经科杂志》副主编、《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执行主编、《脑与神经杂志》副主编等。主持并参与了国家973、863、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计20余项。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主编著作20部,参编(包括副主编)著作25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17项。2008年获得中国医师奖,2009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神经病学领军人才,2010年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奖,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
第一节 诊疗流程
一、定位诊断
二、定性诊断
第二节 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一、建立良好的医患行为与心理模式
二、病史采集时的一般注意事项
三、神经系统疾病采集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
一、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一般注意事项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全面性与重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 意识与意识障碍
第一节 意识的定义
第二节 意识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基础
一、意识觉醒程度的基础知识
二、关于意识内容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意识障碍的病理生理
第四节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一、注意涣散
二、朦胧状态
三、嗜睡
四、昏睡
五、昏迷
六、持续性植物状态
七、意识模糊与谵妄
八、两种与意识障碍相关的综合征
第五节 与意识及意识障碍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睡眠与意识障碍
二、脑死亡
三、脑电图的改变与意识障碍
第六节 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和处理
一、分类
二、意识障碍的处理原则
三、意识障碍预后的临床判断
第四章 大脑高级功能障碍
第一节 认知的概念及症候
一、认知的概念
二、认知的症候
……
第五章 头颈与颜面症候
第六章 神经皮肤和骨关节症候
第七章 头痛与颌面痛
第八章 步态异常
第九章 瞳孔、瞳孔反射及其相应症候
第十章 视觉、视野与嗅神经及其相应症候
第十一章 眼底症候
第十二章 眼球运动神经异常与眼部症候
第十三章 眼球协同运动障碍与眼球震颤
第十四章 三叉神经与面神经症候
第十五章 前庭蜗神经症候
第十六章 后组脑神经症候
第十七章 瘫痪
第十八章 感觉障碍
第十九章 肌病症候与肌张力障碍
第二十章 反射与反射异常
第二十一章 自主神经症候
第二十二章 大脑症候及定位诊断
第二十三章 间脑和边缘系统症候
第二十四章 基底节 与锥体外系
第二十五章 脑千症候
第二十六章 小脑症候
第二十七章 共济失调
第二十八章 脊髓症候
第二十九章 脊柱、神经根与周围神经
第三十章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第三十一章 颅内压异常与脑疝
第三十二章 脑膜刺激征
第三十三章 睡眠与睡眠障碍
第三十四章 全身疾病的神经系统症候
第三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检查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神经疾病诊断学》历经十年的撰写和反复修改,终于得以问世。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基于五年制本科教育后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或参加培训的专科医师,或有临床经验的主治和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者。本书尤其强调临床,有别于本科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提出临床诊断中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和需要知晓的少见问题,进行了一一阐述,有可能成为临床高年资医师的一本工具书和解决问题的良师益友。本书的核心特点为讲述除现代化仪器设备检查神经科疾病之外的内容。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科技的进步和诊断水平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CT和MRI,极大提高了对于卒中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水平。另外,其他一批医疗检查设备的出现也是可圈可点,一些实验室检查的外周标志物等都对相关神经科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这些只是神经科疾病诊断的一部分,永远代替不了传统的物理检查。本书基于这种理念,主要讲述物理诊断和逻辑推理在神经科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同时也加人了现代化的诊断内容,使诊断手段更为实用和精确。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图文并茂,全书共有近500张图解,除影像学和实物照片外,其他的神经通路和示意图均为电脑画图技术精心制作,力求简明扼要,使复杂问题变得直观易懂,成为本书的亮点。值得提出的是杨姗杉医师既是神经科医生,又掌握了电脑画图技术,为本书的精美图片付出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各位编委付出了的辛勤劳动,在最后加工和审定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大医院神经科多位医师的认真参与,他们抱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每一章节进行了逐字逐句的阅读、校对和修正,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不妥和错误之处难免,殷切希望使用本书的临床医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
神经疾病诊断学:洞悉大脑与神经系统奥秘的临床指南 在人体复杂的精密构造中,神经系统无疑是最为神秘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如同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控制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思绪情感,维系着生命的正常运转。当这个精密的网络出现紊乱,疾病便悄然滋生,带来从微小的感觉异常到严重的运动障碍,甚至是意识的丧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神经疾病诊断学》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是一盏照亮神经系统疾病诊断道路的明灯,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神经科学怀有深切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 本书旨在全面解析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学精髓。它并非简单罗列各种疾病的症状,而是着重于诊断思路的构建、临床证据的解读以及现代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从最基础的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学回顾,到复杂的鉴别诊断策略,本书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套系统化的诊断框架。无论面对的是令人困惑的头痛、突如其来的肢体无力,还是难以解释的认知改变,本书都将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抽丝剥茧,最终锁定疾病的根源。 第一部分:诊断的基石——从病史采集到体格检查 一本优秀的诊断学著作,首先必须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神经疾病诊断学》深刻理解这一点,因此将详细而精准的病史采集置于首位。它不仅仅教授如何询问患者的症状,更重要的是指导读者如何提炼关键信息,理解症状的发生、发展、性质,以及与患者生活方式、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联的细节。本书将列举大量临床案例,示范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患者回忆起可能被忽视的线索,从而为诊断提供宝贵的起点。 紧随其后的,是精细入微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神经系统检查的每一个环节,从精神状态评估、脑神经功能测定,到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以及小脑功能和步态的评估。对于每一个检查项目,本书都会详细阐述其操作要领,并重点讲解不同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例如,在评估肌力时,本书会详细说明如何使用 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肌力分级标准,并分析不同肌群受累模式所提示的神经病变部位。对于反射的评定,则会深入探讨浅反射、深反射以及病理反射的临床价值,以及如何通过诱发检查来发现潜在的异常。此外,本书还会强调如何将体格检查结果与病史信息相结合,初步形成诊断假设。 第二部分:疾病的信号——识别各种神经系统异常 一旦掌握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接下来的任务便是识别和解读身体发出的各种疾病信号。《神经疾病诊断学》将按照神经系统功能区域和疾病类型,系统地介绍各类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病因学分析。 头痛与面痛: 从常见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到需要紧急处理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引起的头痛,本书将详细剖析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鉴别诊断要点。对于各种面痛,如三叉神经痛,本书也将提供详尽的诊断思路。 意识障碍: 意识水平的改变是许多危重神经系统疾病的警示信号。本书将深入探讨意识障碍的不同类型(如嗜睡、昏迷、谵妄),以及导致意识障碍的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病、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评估。 运动障碍: 从肌无力、肌萎缩,到肌强直、共济失调、震颤、舞蹈样动作等,本书将系统梳理运动障碍的发生机制,并详细介绍针对不同类型运动障碍的诊断流程。对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舞蹈病等常见运动障碍,将提供深入的临床分析。 感觉异常: 包括麻木、针刺感、烧灼感、感觉减退甚至消失。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感觉异常可能源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并指导读者如何区分这些不同来源的异常。 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 影响行走、站立和协调动作的异常,本书将深入探讨其涉及的小脑、前庭系统、本体感觉通路等,并提供系统的评估方法。 认知与精神行为异常: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障碍、情绪改变等,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常常是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表现。本书将重点关注认知功能评估方法,并与精神科疾病进行鉴别。 癫痫: 癫痫的诊断需要详细的发作史和脑电图分析。本书将深入解析不同类型癫痫的发作特点,并强调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脑血管疾病: 中风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以及急诊处理原则。 第三部分:科技的力量——现代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医学的进程中,辅助诊疗技术为神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支持。《神经疾病诊断学》将全面介绍并深入解析各种重要的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学以及实验室检查技术,并着重阐述这些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价值。 神经影像学: 头颅 CT (Computed Tomography) 和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本书将详细对比 CT 和 MRI 在诊断不同神经系统病变时的优势与局限。CT 在快速评估颅内出血、骨折等方面具有优势,而 MRI 则能提供更精细的软组织结构信息,对肿瘤、炎症、脱髓鞘病变、梗死等显示更清晰。本书将通过大量典型图像示例,指导读者如何解读 CT 和 MRI 影像,识别病灶,并进行定性诊断。 血管造影(CTA, MRA, DSA):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血管成像技术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 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原理、适应症和解读要点,帮助读者识别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和闭塞等血管异常。 功能性影像技术(fMRI, PET): 随着技术的发展,功能性成像技术在脑功能研究和某些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中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潜力。本书将介绍 fMRI 和 PET 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特定临床场景下的应用。 神经电生理学: 脑电图 (EEG): EEG 是诊断癫痫、评估意识障碍、监测脑功能的重要手段。本书将详细讲解 EEG 的基本原理、正常波形以及各种异常波形(如棘波、尖波、慢波)的临床意义,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案例分析。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s): 包括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这些技术对于评估感觉通路的功能状态至关重要,尤其在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肌电图 (EMG) 和神经传导速度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EMG 和 NCS 是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和肌肉疾病的“金标准”。本书将系统介绍 EMG 和 NCS 的操作流程,解读各种异常波形,并帮助读者区分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的问题。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的生化、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查是诊断脑膜炎、脑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脑脊液的正常值、异常改变的意义以及不同疾病的脑脊液特征。 实验室检查: 除了常规血液检查,本书还会强调一些针对特定神经疾病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策略——鉴别诊断与综合分析 掌握了基础知识和辅助检查技术后,将这些信息融会贯通,进行严谨的鉴别诊断是诊断学艺术的核心。《神经疾病诊断学》将用大量篇幅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构建鉴别诊断列表,如何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逐步排除或证实各种可能性。 本书将特别关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例如: 头痛的鉴别诊断:区分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如颅内占位、脑血管病、颅内感染)。 肢体无力的鉴别诊断:区分中枢性瘫痪(如脑卒中、脊髓病变)与周围性瘫痪(如 Guillain-Barré 综合征、肌无力)。 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区分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结构性病变(如颅内出血、缺血)等。 震颤的鉴别诊断:区分生理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等。 此外,本书还将讨论罕见但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并强调在诊断过程中,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结语: 《神经疾病诊断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更是一部临床实践的指南。本书融合了经典的诊断方法与现代的科技进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实用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框架。通过深入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识别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为患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最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无论您是神经内科的住院医师、专科医生,还是对神经科学充满好奇的研究者,本书都将成为您宝贵的案头参考,助您在探寻大脑奥秘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