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新进展》共由三部分组成。第1部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新理论,中西医结合防治新方案的探索,中医中药防治高血压的相关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现代诊治思路、防治目标、药物研究等现代医学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第三部分附录列述了中国、美国、欧洲新的中医药、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防治指南、方案、共识等的要点解读和摘要等内容,供临床医生参考。全书的特点是突出新进展,突出作者自己的新思考,突出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突出临床实用性。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新进展》的出版将是继《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旨为心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脑病科、中医科等专科临床医生提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重要临床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临床人才(第1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和重点专科心血管专科学术带头人。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
陶军,中山大学附属第1医院内科心血管病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内三科(高血压血管病科)主任、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老年病科主任、老年病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曾在瑞典哥德堡大学和意大利米兰大学留学工作7年,获米兰大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及“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7项,科技部“863”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分题1项;在国际SCI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担任10种国际SCI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和8种国家医学核心期刊编委;任高血压血管风险评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历史、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的困境
一、高血压的中医理论未获得突破
二、中医在防治高血压中的作用未被认同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方案未形成共识
第三节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的出路
一、鼓励开展高血压的中医理论探讨
二、提供令人信服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证据
三、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诊治方案
第二章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点的新探索
第一节 高血压防治的进步及局限性
第二节 脉胀理论的提出与定义
一、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的难题
二、脉胀理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
三、脉胀的定义
第三节 脉胀的理论源流
第四节 高血压脉胀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一、血脉理论:脉胀(高血压)的理论基础
二、血脉与血压的生理基础
三、脉胀与高血压的病理基础
第五节 脉胀(高血压)的诊断
一、单纯脉胀的诊断
二、有并发症脉胀的诊断
三、脉胀的临床分型
第六节 脉胀(高血压)的治疗
一、脉胀的治疗原则
二、脉胀的治疗目标
三、确定治疗方法
第七节 脉胀理论作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点的合理性
一、中西医基础理论的一致性
二、脉胀理论作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点的合理性
第三章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探索
第一节 脉胀的诊断标准
一、高血压的定义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临床分型
第二节 防治目标与治疗原则
一、防治目标
二、治疗原则
第三节 治疗方案
一、病在血
二、病在脉
三、病在脏腑
第四节 急症的处理
一、辨证治疗
二、针刺治疗
第五节 中医传统特色治疗
一、针刺法
二、中药熏洗法
三、穴位贴敷
四、穴位注射
第六节 生活调护
一、起居有常
二、饮食有节
三、劳逸有度
四、调畅情志
五、适当运动
第四章 高血压中医药防治模式的新探索
第一节 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目标的变化
一、中医药降压作用的肯定
二、“治未病”思想作用的发挥
三、指导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四、整体观念的介入
第二节 高血压传统的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
第五章 高血压中医论治思想荟萃分析
第六章 高血压中医药干预机制研究进展
第七章 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第八章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新进展
第九章 高血压中医慢病管理方法研究
第十章 中药单方验方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 高血压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第十二章 高血压中药新药研究
第十三章 高血压的现代防治新理念
第十四章 高血压现代临床诊治新进展
第十五章 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方法新进展
第十六章 代谢综合征与高血压
第十七章 血管内皮功能与高血压
第十八章 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
第十九章 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新认识及干预价值
第二十章 高血压循证医学研究荟萃分析
第二十一章 血管保护和高血压研究新进展
第二十二章 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认识
附录
前言/序言
近年来,由于中医药积极参与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工作,取得了快速进展,尤其是关于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治难点的讨论和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脉胀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理论逐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治疗与研究也已经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认同。因此,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工作,已经由西医为主导、中医为辅助的防治模式逐步向中西医结合为主导的防治模式转化,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专家建议也在不断推出,对于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工作是一个极大的促进。让广大临床医生全面了解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进展情况,让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能够广泛运用到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并转化成更大的社会效益,是我们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的重要职责。
本书是在2013年出版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之后的又一部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新进展的专著,本书侧重于介绍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中西医结合点的探索,高血压的中医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论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研究,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创新;同时也全面介绍了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方法、中药新药、现代药物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慢病管理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让读者全面了解近年来中西医两方面的最新研究现状与成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促进高血压临床防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本书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新理论,中西医结合防治新方案的探索,中医中药防治高血压的相关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现代诊治思路、防治目标、药物研究等现代医学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第三部分附录列述了中国、美国、欧洲最新的中医药、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防治指南、方案、共识等的要点解读和摘要等内容,供临床医生参考。全书的特点是突出新进展,突出作者自己的新思考,突出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突出临床实用性。本书的出版将是继《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旨为心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脑病科、中医科等专科临床医生提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重要临床参考书。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高血压防治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学术团体。本书的作者全部来自本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副主委和常委,都是长期从事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临床大家,他们在各自编写的章节中,在展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突出了他们自己的临床经验、体会和思考,尤其是高血压脉胀理论及其应用部分,更是本专业委员会的创新之举,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突出学界新进展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突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思想正是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最大不同之处。该书的出版发行,将对从事高血压中西医结合防治的专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的编写得到了100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吴伟康教授担任本书的学术顾问,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血压之谜:现代医学与千年智慧的交汇点 高血压,这一现代社会中日益普遍的健康挑战,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它不仅仅是血管内压力的一时升高,更是身体多系统功能失调的信号,是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伤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温床。在现代医学不断探索其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的同时,古老而深邃的中医药学,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理解和应对高血压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本书《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新进展》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融合了东西方医学智慧的领域。它并非孤立地呈现西医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是简单地罗列中医的传统疗法,而是着力于揭示两种医学体系在认识和治疗高血压过程中产生的深刻对话、互鉴与融合。我们相信,通过整合两者的优势,能够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全面、更个体化、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从而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现代医学的视角:从分子到整体的精准探索 现代医学在高血压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从微观的分子层面,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解析着血压调控的复杂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无疑是其中的核心。我们详细阐述了RAAS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种药物(如ACEI、ARB、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何精准地阻断这一级联反应,从而有效降低血压。同时,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应用,为控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提供了新的选择。 血管内皮功能,作为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内皮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O)具有舒张血管、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早期发生的表现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影响内皮功能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来改善内皮功能。此外,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失调,尤其是钠、钙、镁等离子的异常,对血压有着直接影响。利尿剂作为一类重要的降压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将得到详尽的分析。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识别出与高血压风险相关的多个基因位点,这为高血压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对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之间密切关系的阐释,也推动了心血管代谢综合征的整体管理策略。 诊断方面,除了传统的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捕捉“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等方面显示出重要价值。超声心动图、肾脏超声、眼底检查等影像学和检查手段,则有助于评估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治疗策略上,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指南体系。本书将梳理当前国内外权威的高血压诊疗指南,重点解析其推荐的药物选择、联合用药原则、以及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治疗目标。同时,新一代降压药物,如利奥西呱(Riociguat)等,以及非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如腔内射频消融术(RDN)等,也将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还将关注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的特殊情况,以及如何进行综合管理。 中医药的智慧: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传承 中医药在认识和治疗高血压方面,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不将高血压视为单一的疾病,而是将其归于“头痛”、“眩晕”、“心悸”、“中风”等范畴,强调其是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整体表现。这种“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思维方式,为理解和治疗复杂的高血压病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肝、肾、脾、心等脏腑的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肝阳上亢”是中医对高血压最常见的认识之一,认为肝气郁结、肝火过旺,导致肝阳升腾,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易怒等。肾主水,又藏精,肾精亏虚或肾阴不足,导致阴不制阳,虚阳上扰,也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壅滞气机,亦可导致血压升高。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或心火亢盛,则影响血液运行。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核心治疗原则。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结合其体质、病史,进行“证”的诊断,即辨别是哪一种或哪几种病理因素(如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痰浊阻滞等)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法(如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化痰祛湿等),并遣方用药。 本书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治法和经典方剂。例如,针对肝阳上亢,常选用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方剂,如天麻钩藤饮;针对肝肾阴虚,则采用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的药物,如杞菊地黄丸;对于气血两虚,会用益气养血的方药,如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而对于痰湿阻滞,则以化痰祛湿、行气活血为原则,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药的药理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其降压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许多传统中药,如天麻、钩藤、杜仲、石决明、葛根等,具有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氧化、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作用。例如,葛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被证实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杜仲的提取物具有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除了内服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外治法也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有效手段。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降压的目的。推拿按摩能够放松肌肉,缓解精神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合理的饮食调理,如多摄入蔬菜水果,限制钠盐摄入,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 中西医结合:架起桥梁,实现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种疗法叠加,而是强调在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各个环节,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增效。本书的核心内容,正是在于探索和展示这一融合的巨大潜力。 在疾病的认识上,中西医结合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西医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层面解析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而中医则从整体、脏腑、辨证的角度理解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两者结合,能够更深刻地揭示高血压的复杂性,为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例如,通过西医的基因检测和中医的体质辨识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个体的高血压风险,并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 在诊断上,中西医结合能够实现诊断的互补。西医的影像学、生化检查能够客观评估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而中医的舌脉、辨证则能够反映人体功能状态和病机特点。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例如,对于难治性高血压,通过结合西医的影像学检查和中医的辨证分型,可以发现西医未能明确的病因,或者找到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更是展现出巨大的临床价值。本书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各种模式: 药物联合应用: 在西医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例如,在服用ACEI类药物的同时,加用葛根片或丹参滴丸,可以增强降压效果,同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药物副作用。对于难治性高血压,中西医联合用药能够有效提高控制率。 方案协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西医可以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同时配合中医的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的中药。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同时采用降糖、降脂药物与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的中药。 疗效评估与机制研究: 通过科学的临床试验设计,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这包括利用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解析中药在降压过程中的具体靶点和信号通路,从而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坚实的科学证据。 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中医药在强调“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情志等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配合中药的调理,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并促进已发高血压患者的康复。 本书将汇集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但不限于: 新靶点与新疗法的探索: 结合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新发病理机制的认识,如炎症、氧化应激、肠道菌群失调等,探讨中医药在这些方面的干预作用。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构建: 融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中医体质辨识等多维度信息,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临床疗效的实证研究: 呈现大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证明中西医结合在降低血压、改善靶器官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疗效。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 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医药进行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并推动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新进展》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为高血压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思路,也为广大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了解疾病、寻求科学治疗的新视角。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治疗领域的深入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