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都需要學點心理學呢?因為它距離我們的生活很近,時刻陪伴在我們的左右。當你在跟人交流時,心理學知識會讓你知道怎樣溝通*有效;當你的心中産生迷茫、睏惑時,它會讓你知道原因在哪裏;當你想解決一些問題時,它會教你找到更有效的辦法……學會心理學,能讓我們的擁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在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之下,擁有喜怒哀樂的人們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遇到心理問題,有的人選擇逃避、不重視;有的人不知道怎樣尋求幫助;有的人害怕、擔心。所以就需要這樣一本書,來撫慰那些承受巨大壓力的心靈。
本書共分6章。第1章介紹心理學的一些背景知識以及心理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係;第2章講述社交活動與心理學的聯係;第3章專門剖析各種不正常的心理活動;第4章挖掘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第5章論述與情緒有關的心理問題;第6章傳授大部分人都沒注意的心理知識。
在這本書裏,你可以瞭解到:原來,瘋子不是傻子!原來,拖延癥不是個小問題!原來,愛情會發生得如此迅速!原來,男女的差異不光是生理!原來,各種精神病還有辦法治……。
你所耳聞的分裂癥、催眠、強迫癥這裏都有;你所不知道的即視效應、斯德哥爾摩、恐懼癥這裏也有。希望看完此書的你能愛上心理學,為你和你身邊的傢人、朋友或是你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幫助,讓大傢的生活都因為心理學而變得更加美好。
張博輝,湖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曾留學韓國東國大學一年,針對性的學習心理治療。現在是國際B級心理谘詢師,如今正在研究如何將西方心理學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閤——心理學中國化。
第1章 我們與心理學 1
1.1 心理學的發展曆程 2
1.2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10
1.3 心理工作者做什麼 16
1.4 心理學與生活 20
第2章 我的社交世界怎麼瞭 27
2.1 刻奇:朋友圈裏的“刷屏”與濫情感傷 28
2.1.1 一群人的自我欺騙叫作刻奇 30
2.1.2 刻奇,是一切真實的反麵 33
2.1.3 你我都有的kitsch時刻 36
2.2 錶演型人格:你以為他們隻是愛“曬”嗎? 36
2.2.1 男性自拍與錶演型人格障礙 38
2.2.2 女性是錶演天纔 40
2.2.3 “取悅”本身就毫無價值 42
2.3 從眾心理:隻有羊纔需要羊群! 42
2.3.1 炒股,要適可而止 44
2.3.2 買房,要量力而行 45
2.3.3 “搶紅包”裏的從眾 47
2.3.4 為何從眾 48
2.4 認知偏差:怎樣與這個看不慣的世界相處? 48
2.4.1 我們都在犯錯 50
2.4.2 男女認知,各有偏差 52
2.4.3 人類的十大認知偏差 53
2.5 網癮:傢長心中的洪水猛獸 57
2.5.1 被妖魔化的網絡世界 59
2.5.2 矯正中心治什麼 62
2.5.3 解決真正的問題 64
第3章 正常的另一麵 65
3.1 斯德哥爾摩綜閤徵:人可以被馴養 66
3.1.1 女人,你為什麼不反抗 67
3.1.2 愛上加班的你是否正常 70
3.1.3 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72
3.2 成功恐懼癥:盛名之下的退縮 73
3.2.1 害怕失敗還是不敢成功? 75
3.2.2 做個成功的女人好難 78
3.2.3 成功後會發生什麼? 83
3.3 拖延癥:當今的“時代病” 85
3.3.1 拖延患者的自我拉扯 86
3.3.2 拖延的魔爪 90
3.3.3 擺脫拖延 92
3.4 強迫癥:不隻是強迫這麼簡單 93
3.4.1 為什麼門總是鎖不好 95
3.4.2 中國式強迫 96
3.4.3 你以為的專一很可能是強迫 99
3.5 人格分裂癥:“我”可能不止一個 99
3.5.1 電影與現實 101
3.5.2 天纔分裂者 103
3.6 精神分裂癥:說地球語的外星生物 109
3.6.1 精神病可能是天纔的常態 111
3.6.2 退後!我要開始分裂啦! 115
第4章 拿什麼證明你沒問題 117
4.1 陰暗麵:一半天使 一半魔鬼 118
4.1.1 人之初性本善嗎? 119
4.1.2 在背後說人壞話的對與錯 122
4.1.3 內心的陰暗與生活的美好 124
4.2 吊橋效應:真有“一見鍾情”嗎 127
4.2.1 無疾而終的留學異國戀 129
4.2.2 旅途中的“艷遇”後來都怎樣瞭 132
4.3 成敗在己:做自己的“大師” 133
4.3.1 為什麼錯的總是他 135
4.3.2 正確歸因讓我們成熟起來 138
4.4 踢貓效應:負麵情緒也會傳染 141
4.4.1 小心職場的“踢貓效應” 142
4.4.2 其實你可以安撫好自己 145
4.5 即視效應:那瞬間看到瞭我的“前世今生” 147
4.5.1 知覺與記憶的相互作用 149
4.5.2 即視感的其他幾種傳說性的解釋 152
4.5.3 平庸生活的調劑品 153
4.6 時刻催眠:人人都有“阿Q”病 155
4.6.1 操縱其實很簡單 156
4.6.2 人生處處是催眠 159
第5章 情緒發動機 163
5.1 乖孩子,怪孩子 164
5.1.1 懂事兒的背後 165
5.1.2 我成瞭大傢都討厭的“乖”孩子 166
5.1.3 讓他當一個熊孩子 169
5.2 誰的青春不矛盾 172
5.2.1 叛逆有科學道理 173
5.2.2 自虐式青春 177
5.2.3 我們的青春有多矛盾 179
5.3 影視分級背後的心理分析 183
5.3.1 模仿犯罪 184
5.3.2 低年齡的暴力 189
5.4 多賺錢就幸福瞭嗎? 191
5.4.1 幸福的人都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193
5.4.2 如何賺迴我的幸福感 195
5.5 失眠其實很可怕 197
5.5.1 是什麼讓你睡不著 199
5.5.2 晚睡強迫癥 201
5.5.3 遠離失眠 203
第6章 那些不知道的心理毛病 207
6.1 大腦也有性彆之分 208
6.1.1 男女差異是生理和心理的差異 210
6.1.2 男女差異始於娃娃時期 214
6.1.3 男女差異不是先天的 217
6.2 你真的會溝通嗎? 219
6.2.1 暴力溝通隨處可見 220
6.2.2 “會說話”的秘密 221
6.3 絕對清潔就舒服瞭? 223
6.3.1 潔癖有時是一種文化傳統 225
6.3.2 潔癖不是現代人特有的 227
6.3.3 潔癖強迫癥的背後 228
6.4 我們對抑鬱一無所知 230
6.4.1 我們都誤解瞭抑鬱癥 231
6.4.2 抑鬱癥是哪兒來的? 234
6.4.3 男女的抑鬱差異 236
6.4.4 對於抑鬱我們能做什麼 238
參考文獻 240
第3章 正常的另一麵
在正常的世界中,我們過著日復一日正常的生活。一切都看起來井然有序並平穩地進行著。
殊不知,在看似平常的背後,人類世界裏的矛盾糾葛此起彼伏,充斥著生活的方方麵麵。暴力、恐怖、精神失常等非正常的行為,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瞭人們的平靜,展現齣正常背後的另一麵......
3.1 斯德哥爾摩綜閤徵:人可以被馴養
也許早已適應,就此跟綁匪同床,
誰料你,誰料我,能閤作到愛死對方。
應該也不隻一次,幻想怎麼逃亡,
卻未戒掉妥協的欲望。
這是《斯德哥爾摩情人》中的歌詞。林夕以特殊的寫詞風格,對於斯德哥爾摩癥産生的愛情描寫,讓人體會到瞭這其中不尋常的愛恨糾葛。
斯德哥爾摩綜閤徵(圖3-1)被發現是因為在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大的一傢銀行失敗後,挾持瞭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瞭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齣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錶示並不痛恨歹徒,且錶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而對警察則采取敵對態度。
圖3-1 講述斯德哥爾摩綜閤徵的電影劇照
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錶現齣仁慈的一麵。在齣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後來,人們發現,斯德哥爾摩綜閤徵幾乎是人質挾持事件中相當普遍的一種現象。1976年,法航139次班機被恐怖分子劫持到烏乾達的恩德培機場。根據一名頭腦清醒的女人質迴憶,劫持過程中,留給她強烈印象的不是恐怖分子如何凶神惡煞,如何毆打、虐待旅客,而是每當恐怖分子頭目發錶演說時,全機艙裏就會發齣如潮的掌聲。這個叫作達維森的女人質在迴憶中說瞭這樣一句話:"現在,隻是現在,我纔理解。當人們想活命時,是*容易受騙的。"
社會學傢對這起劫機事件研究後得齣結論,這是可稱為"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事件。這種癥候令人驚訝地普遍。研究者發現,這種癥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閤徵體驗。
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綫。當人遇上瞭一個凶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地付托給這個凶徒。時間拖久瞭,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次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容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關於進化心理學的解釋,按照心理分析學的看法,新生嬰兒會與*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以*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或成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綜閤徵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斯德哥爾摩綜閤徵是角色認同防衛機製的重要範例。
如果一名恐怖分子用槍頂著你的太陽穴,然後輕柔地對你說:"人的*高權力是生存的權力",你會不會感到分外恐懼?會不會本能地順從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能否認為你是一個斯德哥爾摩綜閤徵患者呢。
3.1.1 女人,你為什麼不反抗
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更易産生斯德哥爾摩綜閤徵。而且研究發現,男女皆可能得此癥,但女性的比例較高。所以,在愛情的親密關係裏,很容易齣現的現象就是:當事人*懷念、*忘不瞭的,往往是傷害自己*深的,對自己感情踐踏得*狠的人。
因為女人跟男人在心理上的差異,導緻在愛情中,女性更容易受傷。因為容易被感動,一個男人在她*孤獨無助的時候給予溫暖,給她無微不至的關愛,女人就容易把這種愛護變為習慣和依賴,即使後來發現這個男人花言巧語、口蜜腹劍,女人也早已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對男人依舊癡癡綿綿地愛著。
傢庭暴力(圖3-2)是世界範圍內重要的危害大眾心理健康的社會問題。
圖3-2 對待傢庭暴力
在北美、南美、歐洲、亞洲、非洲的許多國傢以及澳大利亞,傢庭暴力的發生率都很高。我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錶明,在中國2.7億個傢庭中,30%存在傢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而發生在夫妻間的傢暴,受害者85%以上是婦女;每年有10萬個傢庭因此而解體。
這種巨大的社會現象背後,隱藏的是一個龐大的斯德哥爾摩綜閤徵群體。無論哪種傢暴的發生都有相同點,並且有相同的周期性特點,影響著這些受害女性的心理變化。
*階段:兩人的不安開始增加,開始發生細小的衝突,交流齣現障礙。受害者開始覺得不安、焦慮和害怕,並且覺得都是自己的錯,需要討好對方。
第二階段:暴力發生。某個導火索事件之後,暴力就發生瞭。
第三階段:施暴者道歉並尋找藉口。暴力發生之後,施暴者會錶現齣悔意,經常會說"我就是因為太愛你瞭,太怕你離開我瞭""我就是因為太生氣瞭,所以纔忍不住打瞭你,因為太愛你瞭""對不起,我打疼瞭你,我真沒用,本來就不應該打你,但我還是愛你的"。
第四階段:暴力後的"甜蜜期"。在暴力之後,施暴者會錶現得特彆溫柔,給受害者製造許多浪漫溫馨的幻象,兩個人似乎又迴到瞭*甜蜜的時期。受害者會覺得這個男人還是我愛的那個人,他當時打我,一定是因為我太過分,而激怒瞭他,纔會控製不住,以後就不會瞭。
於是這種關係重新陷入循環中。
但在旁人看來,這些女性是多麼愚蠢和"犯賤"啊。
那麼,她們自己不知道嗎?
的確,走不齣傢暴的女性往往有以下心理特點。
錯誤的自我價值感。對方的依賴也讓受害人感到自己有價值,從而誤以為有能力去拯救對方。這樣的錯誤認知,給瞭受害人在暴力生活中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毅力。
青蛙效應。對於溫水煮青蛙式的暴力,一旦習慣到無法離開,剩下的就隻有無窮無盡的無助和痛苦瞭。
習得性無助。在受暴的初期,女性可能有所反抗,但是,在對方的軟硬兼施下*終會妥協。受害者經曆多個暴力周期後,將變得恐懼無助,感到自己是無處可逃的,齣現瞭習得性無助。
對於暴力的恐懼。施暴者的目的是使她因為害怕挨打而逆來順受,離開對方隨之而來的將是更嚴重的暴力和威脅。很常見的是威脅受害者身邊的人,因此,女性往往寜可豁齣去自己受難,也不願連纍身邊人。一個人生活在無休止的恐懼和壓力下,抵抗力便會減弱,很難鼓起勇氣去改變現狀,除非暴力嚴重到超過承受底綫。
斯德哥爾摩綜閤徵。前麵分析過,這是指被害者對於施暴者産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對方的一種情結。
在傢暴情形中,受害人與施暴者感情依戀,認同施暴者的價值觀,無力逃脫,從而産生順從對方的意願,這樣可保證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
自我價值感降低。多次受暴後,受害者的自我價值感迅速下降。在暴力關係中,施暴者不斷貶低和侮辱對方,當受害者聽到太多消極評價時,便會變得不自信,認同施暴者的觀點,認為除瞭對方沒有人會愛自己;離開施暴者,自己將無法獨立生活。一旦這樣的負麵評價成為思維定勢,即使以後離開對方,沒有心理輔助的話,這樣的無價值感也難以改變。
自責。處在受暴後孤立無援的境地中時,受害者很容易認同施暴者的指責,認為自己的確做得不對,纔導緻對方動手。在這個階段,受害者會極力反省自己,努力按照對方的指責來改變自己,直到失去自我,纔想到求助於外界,目的卻還是"為瞭不惹對方生氣"。
在《緻青春》中的阮莞,這個美好地說"青春永垂不朽!"的女子,在情人趙世永一次齣軌、二次拋棄後,卻依然倔強地尋找屬於他們兩人的迴憶,*終香消玉殞。電影《色戒》(圖3-3)中,女主角王佳芝僞裝成貿易商的太太,密謀色誘並暗殺汪精衛政府的特務頭目。但在執行任務中,卻與特務頭目易先生産生瞭感情糾葛。因為王佳芝的告密,*終導緻刺殺失敗。所以,在愛情中,女性患上斯德哥爾摩綜閤徵的概率要高於男性,且容易釀成悲劇......
圖3-3 電影《色戒》劇照
3.1.2 愛上加班的你是否正常
對於長期工作的人來說,加班是再正常不過的瞭。但久而久之,反而變成瞭"自願加班",並且還會自覺地捍衛老闆。這看似正常的行為,其實也是斯德哥爾摩綜閤徵在職場中的另一種錶現形式。
人質對綁匪産生瞭同情之心;員工成為老闆的奴隸。這些,其實都是人類的一種"適者生存"的心理本能--適應威脅,纔能生存。
職場中,很多人作為員工對於老闆的虐待和剝削逆來順受,盲目服從與愚忠,長此以往,員工身心健康嚴重受損;過勞死、自殺等現象屢見不鮮;而老闆卻變本加厲。其實,要思考的是,很有可能,你已經被老闆"綁架"瞭。
那些不敢反抗老闆,但又遭受著不閤理工作待遇的人,心理便會産生一種"自我防禦"機製,也就是開始對老闆"將心比心",這樣的確能夠大大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個人的自我價值跟工作密不可分,"我是誰"往往由職業定義。
美國心理治療師詹姆斯·烏爾裏希稱,長期打工的後果,便是斯德哥爾摩綜閤徵。即使老闆對員工不好,包括濫施語言暴力、要求長時間加班、無視其身心健康等,但一些員工卻無視現實遭遇,依舊對老闆懷有極高的忠誠度,在情感上對公司産生依賴。
他們會自欺欺人地說,較低的待遇對公司整體來說是必要的。當有外人為他們打抱不平時,他們反而會義憤填膺地捍衛老闆的作為。這時,雇傭雙方的關係就像綁匪和人質--老闆不但掌管著工錢,還可以隨時"炒魷魚"。
溫特解釋稱:當權力的天平並不傾嚮於文明時,我們的情緒與認知機製就會調整我們對憤怒和侮辱的感受。
2014年美國的調查顯示,72%的員工目睹過同事受欺負,27%的員工自己曾經遭受過欺負(其中主要是被老闆欺負),但是72%的受訪者不把這當迴事兒,甚至還認為是閤理的、值得提倡的--這樣的公司往往縱容甚至鼓勵員工欺負其他"不努力""不配閤"的員工,導緻語言暴力泛濫。這種"公司文化"還被視為重要的管理手段,旨在培養忠誠度,而並不在乎員工是否幸福(圖3-4)。
圖3-4 被"綁架"的員工
富士康企業員工自殺事件頻發,就是因為以富士康為代錶的這些企業,長期違規安排勞動者長時間加班,緻使部分勞動者齣現瞭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富士康的管理製度規定員工工作時不能睡覺、不準聊天、不準笑、不準走動;離崗要申請,批準後纔能離崗,要拿離崗證,離崗時間不能超過5~10分鍾;椅子要整齊,不能超過地上的黃綫......富士康在公開聲明中迴應說,員工加班與部分員工過勞死或自殺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說法很草率,稱員工加班是自願的。
有評論則認為,這種"自願加班",實為隱性的強迫,員工長時間處於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可能會産生"斯德哥爾摩情結",認為應該感謝富士康。
瑞典於默奧大學心理學教授海因茨·萊曼博士估計,每7個自殺的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職場欺負"的受害者。很多員工上班時心裏委屈,但總是息事寜人,不想把矛盾鬧大;因此從客觀上說,患上瞭斯德哥爾摩綜閤徵可以減少人際衝突;但是,員工的心理甚至身體健康正在受到損害。
烏爾裏希稱,這種病態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員工的傢人甚至朋友,令他們成為泄憤的對象--有火氣你敢衝老闆發作嗎?恐怕隻會找"軟柿子"捏。很多人把工作和掙錢看得比精神健康更重要,但精神上的安寜是再高的工資也換不來的。
很多時候,斯德哥爾摩綜閤徵是強勢的一方對弱勢的一方進行精神控製的結果,常用的手段是"恩威並施"。
溫特稱,警察審訊犯人時就喜歡玩這一套,先來一個態度粗暴甚至搞刑訊逼供的"壞警察",不奏效時,換上"好警察",給嫌疑人倒茶遞煙講義氣,貌似很體貼關照的樣子,嫌疑人的人性弱點被攻破後,自然就全招瞭。
所以"血汗工廠"偶爾也會有一些優待、津貼的,但這彆有用心。
為瞭換取微不足道的待遇,員工對老闆充滿感激和信任,把老闆看得過於重要。溫特舉瞭一個例子:在公司開會的時候,老闆講的笑話會讓大傢開懷大笑,而同樣的笑話在普通同事口中講齣來,就沒有那麼好笑瞭--融洽的關係隻是幻象而已。當員工提齣升職或加薪要求時,就會發現,將必須麵對殘酷的現實瞭。
3.1.3 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中國有句古話"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媳婦娶進門,在婆婆的管束和統領下含辛茹苦地勞作。每日傢務活中的苦活、纍活都是媳婦在乾,不僅飽受體力上的勞苦,還時常要忍受著婆婆挑剔、審視、責備、嗬斥的感情摺磨。婆婆健在時,媳婦將永無齣頭之日。傢務事總是婆婆說瞭算,對與不對,都得聽婆婆的。因為"孝順"在身的老公總是對公公婆婆的話唯唯諾諾,經濟大權和決策大權都在公公婆婆那邊,所以媳婦隻能是忍氣吞聲地苦熬!
一旦公公婆婆離世瞭,媳婦的孩子也長大瞭、成傢瞭、娶進兒媳婦瞭,則原先的媳婦現在也終於順理成章地熬成瞭婆婆,成瞭傢中內務事的老大,成瞭傢中說一不二的人!雖然自婆婆去世後自己就已經不再受窩囊氣瞭,但真正揚眉吐氣的感覺,則來自自己讓新媳婦受窩囊氣的時候。
或許就是因為本能,隻要是動物,就有馴養和被馴養的可能。人類自然也逃不齣這個藩籬。這一條是根本的法則。
3.2 成功恐懼癥:盛名之下的退縮
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被問到長大後要做什麼,幾乎每個人都說過自己的夢想--"等長大瞭,我要做個警察""我想做超人""我要像爸爸一樣"......
可是,當我們真正長大瞭,那些夢想一點點從偉大變成渺小,甚至到後來,大傢都隻有一個目標瞭,即掙錢養傢。
長大後的我們,早已把夢想收起,束之高閣。大多數時候,都無法進入流暢自然的行動狀態(圖3-5)。
圖3-5 拒絕讓自己行動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那些需要采取間歇行動的長期目標上,比如減肥,或轉變生活去開創一番新事業,並*終辭掉你的工作。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朋友:她們一直在與長胖進行著艱苦的戰鬥,她們總在宣揚著自己要減肥,但是,卻遲遲沒有行動,還是一直胖著;還有那些總是說著"下次我一定會如何如何"的朋友,總是有很多的"下一次"!或者不能堅持早起、堅持跑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其實,看似簡單現象的背後,問題卻並不簡單,反而有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
我們都企圖實現從"不優秀"到"優秀"的跨越。這就意味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如果我一旦改變瞭,我的潛意識還認識我嗎?所以,我的潛意識要阻止我自己,繼續這個魔咒。我寜願待在不完美、但熟悉的感覺裏,也不願意成為一個好的、但陌生的自己。
這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其代錶的是一種在機遇麵前的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緻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這樣的心理也可以稱為"約拿情結",或者"約拿情意綜"。
馬斯洛(圖3-6)在《人性能達的境界》中首次使用瞭"約拿情結"這個詞,*初,在他的筆記中稱這種情結為"對自身傑齣的畏懼"或"躲開自己的*天纔"。指的是--我們害怕變成在*完美的時刻和*完善的條件下以*大的勇氣所能設想的樣子。但同時,我們又對這種可能性非常追崇。
圖3-6 國外著名教育心理學傢馬斯洛
這是一種對*高成功、對神一樣的偉大的可能既追崇又害怕的心理。它反映瞭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緻我們不敢去做自己本來能夠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能。
約拿(圖3-7)本是《聖經·舊約》中的人物,上帝交給約拿一項崇高的任務,這本是約拿平日所嚮往的。但是,麵對突如其來的榮譽,約拿卻感到一種恐懼,企圖通過逃避任務來消除恐懼。
圖3-7 聖經中的約拿
據說馬斯洛在課堂上,曾嚮學生們提齣如下問題:"你們正在計劃寫一本什麼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嗎?"學生們常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搪塞過去。
馬斯洛又問:"難道你們不希望成為有成就的心理學傢嗎?"
有人迴答說:"當然希望啦!"馬斯洛追問:"難道你們想成為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人嗎?那又有什麼好處呢?那並不是一條通嚮自我實現的理想途徑啊。"
有"約拿情結"的人,在對自己的態度上錶現為:逃避成長、執迷不悟,不但拒絕承擔偉大的使命,甚至否認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
……
心理學有時離我們很近,有時離我們很遠;心理學看似神秘,卻又平凡。
有的人認為自己懂心理學;有的人認為心理學不過是算命先生招搖撞騙的手段而已;有的人認為“心理學是無聊的人發明齣來的”;有的人身處心理謎團中,卻又不能自拔。
那麼,心理學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通過閱讀此書,一起來研究。
盡管心理學與生活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心理學傢卻仿佛總是喜歡把玩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匯,例如精神分裂癥啦、抑鬱癥啦、人格分裂癥啦、催眠啦……為心理學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一下子就把我們拒之於心理學大門之外,好像那些隻是心理專傢需要研究的事情。
而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個麵紗,讓普通人都能看清心理學,解開那些不為人知,卻近在身邊的秘密。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心理學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足音已經越來越近。其實,它本來就不是遙遠的。從你一齣生,心理學就時刻陪伴著左右,影響著你的一生。我們從早到晚,無論做什麼,似乎都隱含著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小道理。比如,有的人齣門後總是擔心傢裏的門沒有鎖,有的人願意忍受傢暴。此外,或許會令我們驚訝的是:有時能看到年紀很小的孩子也會怒火衝天地打架!朋友圈裏,那麼多人又開始炫富瞭……想想看,這些人究竟怎麼啦?
為什麼人人都要學點心理學呢?因為心理學是救世濟人的一門好學問。
當你跟人交流時,心理學知識會讓你知道怎樣溝通*有效;當你心中産生迷茫、睏惑時,心理學知識會讓你知道原因在哪裏;當你想解決一些問題時,心理學知識會教你*有效的辦法;當你好奇心爆滿時,心理學知識能夠滿足你的求知欲;甚至,有時,心理學知識還能幫助你找到異性的朋友!
心理學就是這樣有趣。它不是未知的,也不是無解的。當它離我們越來越近時,我們應該主動去接近它、瞭解它。心理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東西,而人與動物的區彆,就在於我們懂得學習和利用這些心理竅門,讓人類社會更加和諧。
編 者
《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這本書,給我帶來瞭許多驚喜。它用一種非常有趣且易於理解的方式,闡釋瞭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心理學現象。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光環效應”的討論,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因為一個人在某個方麵的突齣錶現,而對其産生整體的積極評價,甚至忽略其缺點。這讓我對自己在評價他人時,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盲點進行瞭深刻的反思。此外,書中關於“承諾與一緻性”的原理,也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一旦我們做齣瞭承諾,就傾嚮於繼續執行下去,即使這個承諾可能已經不再適閤我們。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運用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變得鮮活而富有說服力。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有瞭更深刻的洞察。
評分《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啓發。我一直以為心理學是遙不可及的學科,但這本書卻用一種貼近生活的方式,將那些“不可思議”的心理現象一一解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從眾效應”的分析,它解釋瞭為什麼在群體中,個體有時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做齣一些違背自己初衷的行為。這讓我對一些社會事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關於“習得性無助”的講解,也讓我更加關注身邊的負麵情緒,並懂得如何去積極地應對。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原理,變得淺顯易懂。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探索之旅,讓我更加瞭解自己,也更加瞭解這個世界。
評分閱讀《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這本書,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大門。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揭示瞭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秘密。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認知偏見”的詳細闡述,比如“確認偏誤”是如何讓我們隻關注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忽略反駁的證據。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接受信息時的獨立思考能力。另外,書中對於“社會認同”的探討,也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人們會傾嚮於跟隨大眾的腳步,即使有時候這樣做並非最佳選擇。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將枯燥的理論,用鮮活的案例來呈現,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寶貴的知識。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心理學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吸引瞭我,《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我一直對心理學充滿好奇,但總是覺得它遙不可及,充斥著復雜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它的名字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承諾的“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讓我覺得,這本書或許能以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帶我走進心理學的奇妙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從未察覺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機製。是關於人際關係的微妙互動?是關於我們自身決策的非理性?還是關於那些讓我們感到睏惑的情感體驗?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未知領域探索的渴望。我期待著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心理學的叢林中穿梭,揭示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令人驚訝的真相。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有品位,簡約而不失格調,讓我覺得它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籍。封麵上的圖案和色彩搭配,也似乎在暗示著書中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讓人充滿瞭期待。
評分對於《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心理學”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它隻是關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或者是一些復雜的行為研究。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心理學更像是關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關於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與他人互動。書中那些關於“群體思維”的案例,讓我對社會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在群體中行為的獨立性。同時,關於“情緒管理”的探討,也為我提供瞭實用的方法,來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壓力和挫摺。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非語言溝通”的部分,作者詳細地講解瞭肢體語言、麵部錶情等在我們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讓我更加留意自己在與人溝通時的非語言信號,也更能準確地解讀他人的意圖。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居高臨下地教授知識,而是以一種平等、分享的態度,帶領讀者一起探索。
評分這本書《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讓我覺得,原來心理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藏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之中。它就像一本“行為解碼器”,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影響深遠的行為模式。我一直對“非理性”的決策感到睏惑,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更好的選擇在哪裏,卻還是會固執己見?這本書中關於“損失規避”和“錨定效應”的探討,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大腦在做決策時,受到瞭如此多的“捷徑”和“偏見”的影響。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過程,並嘗試更加理智地去分析和判斷。我非常欣賞作者的寫作態度,他沒有居高臨下地教導,而是以一種邀請的姿態,帶領讀者一起去探索,去發現。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愉快,讓我覺得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就足夠吸引眼球瞭。它承諾要揭示我們身邊那些“不可思議”的現象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正是我想瞭解的。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動機充滿好奇,特彆是那些我們自己都難以解釋的反應。這本書就像一本指南,帶我走進那些我從未注意過的角落,去探究我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彆人會那樣做。比如,我曾經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有時候明明知道減肥對身體好,卻還是會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有機會去瞭解那些隱藏在潛意識中的驅動力。我對書中關於“延遲滿足”和“奬勵機製”的解釋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實用的方法,來更好地控製自己的衝動,達成目標。
評分《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它沒有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一一呈現。我發現,很多曾經讓我費解的矛盾行為,在這本書的解釋下,都有瞭清晰的答案。例如,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件小事而對某個人産生強烈的反感,而有時候又會不自覺地被某些特質的人所吸引?書中關於“歸因偏差”和“光環效應”的探討,讓我對這些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嚴謹性,他不會簡單地下結論,而是會從多個角度去剖析,並引用大量的研究數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使得這本書既具有趣味性,又不失科學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得到瞭很大的拓展,不再輕易地被錶象所迷惑,而是開始嘗試去探究事物背後的深層原因。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全書”,提供瞭理解人與人之間互動以及個體內心世界的工具。
評分讀完《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疑》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學並非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解釋著我們為何如此行事。書中對於一些日常現象的剖析,讓我恍然大悟。比如,我一直很睏惑為什麼有時候明明知道做某事是錯的,卻還是忍不住去做,書中就用“認知失調”理論解釋瞭這種內心的衝突和掙紮,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調整認知來緩解這種不適感。還有,關於社交媒體上人們展現的“完美生活”現象,作者也進行瞭深刻的解讀,揭示瞭背後隱藏的自我價值需求和對他人認可的渴望。這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對心理學完全不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而且,作者善於運用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將抽象的心理學原理變得生動形象。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經驗豐富的心理谘詢師聊天,他用平實而深刻的語言,一點點地為你打開心扉,讓你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身邊的人。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刻闆印象”的章節,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曾經對某些人群的偏見,並開始嘗試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
評分《你不知道的心理學:解密身邊之不可思議》這本書,是一次令人驚艷的閱讀體驗。它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那些看似復雜的心理學概念,闡釋得深入淺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決策心理學”的部分,它詳細地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做齣一些看似不理性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隱藏的認知偏差。這讓我對自己的購物習慣、投資行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並開始嘗試做齣更明智的決策。此外,書中關於“依戀理論”的講解,也讓我對親密關係有瞭新的理解,更加懂得如何去建立和維係健康的感情。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行文之間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讀起來既有啓發性,又令人愉悅。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我深入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讓我不再對那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感到睏惑,而是能夠以一種更科學、更理性的態度去理解它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