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路:21世纪中国人口与发展宏观》主要抓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影响力的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数量变动与启动消费,劳动年龄人口在越过刘易斯拐点以后对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速度、养老社会保障改革的制约,推进城市化如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提升人力资本必须改革应试教育,以及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事关发展全局等问题,做出有深度的分析和阐发。是一部理论厚重与现实相结合、历史延伸与当前热点相结合、国际借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田雪原,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曾在教育部等国*机关工作。1979年4月—1982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2年5月—1983年6月美国东西方中心客座研究员,1984年4月—1998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心)所长(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至六届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第二、三届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第三、四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一至六届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成员等。
1984年获得首批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991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IBC)授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并在《成功的人》中作了业绩介绍;1995年美国传记协会(ABI)载入“世界五千名人录”并作了业绩介绍;1996年获中华人口奖(人口领域*高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获国家图书奖;2009年专著《中国人口政策60年》入选“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2011年《人口大国的希望》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科研成果中还有10多项获部委级特别荣誉奖、一等奖。
主要从事人口学、人口经济学、老年学研究,发表专著32部(含主编),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项,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美国、日本等合作项目5项,多次在国内和美、日、荷、比、澳等国作学术演讲,受到普遍好评和重视。《人口大国的希望》《大国之难》等专著和数十篇论文被译为英、法、日、俄、德、西、阿等文发表。主要学术贡献: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引领人口理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出并阐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调整结构相结合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主持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提出养老社会保障改革思路;提出和论证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试点和撰著;提出并构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战略重点和实施路线;亲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发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的来龙去脉,提出并论证人口发展战略三步走、生育政策调整等具体建议。
绪论 (1)
(一) 人口由增到减变动趋势——走绿色消费适度增长之路 (6)
(二) 劳动年龄人口先升后降变动趋势——走以速度换效益改革发展之路 ()
(三) 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趋势——走一体化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10)
(四) 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趋势——走城乡协同发展之路 (12)
(五) 出生性别比缓慢下降趋势——走现代男女平等发展之路 (15)
(六) 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趋势——走科教兴国创新之路 (17)
(七) 人口生育政策逐步放开趋势——走中国式“家庭计划”之路 (19)
(八) 生态文明发展趋势——走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一 人口由增到减变动趋势——走绿色消费适度增长之路 (28)
(一) 21 世纪人口变动大趋势 (28)
1. 世界人口增长放缓趋势 (28)
2. 中国人口变动走低趋势 (31)
(二) 步入21 世纪以来消费疲软走势 (34)
1. 世界消费疲软走势 (34)
2. 中国消费疲软态势 (40)
(三) 走绿色消费适度增长之路 (52)
1. 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53)
2. 实施绿色适度消费战略 (58)
三 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趋势——走一体化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102)
(一) 21 世纪人口老龄化趋势 (102)
1. 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 (102)
2.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104)
(二) 构建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 (111)
1. 养老保障制度沿革 (111)
2. 养老社会保障体系顶层设计 (118)
(三) 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体制 (120)
1.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思路 (121)
2. 养老金保值增值 (136)
四 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趋势——走城乡协同发展之路 (140)
(一) 人口城市化发展趋势 (140)
1. 世界人口城市化大趋势 (140)
2. 中国城市化驶入 “快车道” (144)
(二) 谨防城市化虚张 (152)
1. 城市化 “失市” 风险 (152)
2. 警惕城市化 “拉美陷阱” (160)
(三) 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162)
1. 城市化 “兴市” 改革 (162)
2. 走城乡协同发展之路 (171)
五 出生性别比缓慢下降趋势——走现代男女平等发展之路 (184)
(一) 出生性别比升高风险 (184)
1. 出生性别比变动趋势 (184)
2. 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 (189)
(二) 出生性别比升高探源 (197)
1. 众说纷纭的 “原因” (197)
2. 寻求贴近实际的解读 (199)
(三) 出生性别比升高治理 (216)
1. 结合生育政策调整? 农村以普遍二孩取代独女户二孩生育政策
2. 依法整肃非医学胎儿性别鉴定? 杜绝性别选择人工流产 (218)
六 人口素质全面提升趋势——走科教兴国创新发展之路 (222)
(一) 人口素质提升加速 (222)
1. 人口素质概念 (222)
2. 改革开放引领人口素质提升加速 (227)
3.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新阶段 (241)
(二) 科教兴国战略 (246)
1. 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诉求 (247)
2. 增强人力资本积聚是关键 (251)
(三) 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 (253)
1. 教育创新改革 (253)
2. 科技体制创新改革 (269)
七 人口生育政策逐步放开趋势——走中国式 “家庭计划” 之路 (282)
(一) 人口生育政策溯源 (282)
1. 历代人口生育政策一瞥 (282)
2. 新中国人口生育政策演变 (299)
(二) 1980 年的关键决策 (311)
1. 人口理论拨乱反正 (311)
2.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始末 (319)
(三) 适时进行生育政策调整 (327)
1. 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 (327)
2. 走中国式 “家庭计划” 之路 (334)
八 生态文明发展趋势——走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0)
(一) 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341)
1. 文明发展的轨迹 (341)
2. 生态文明的终极意义 (349)
(二) 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354)
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354)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框架 (360)
(三) 走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69)
1.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三步走” (370)
2. 当前走好第二步是关键 (374)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思维活跃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人放松地消磨时光的“背景读物”,而更像是一副精密的“思想助推器”。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建构能力,每一个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前置基础之上,环环相扣,密不透风。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争议性话题时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充分展示不同观点的交锋,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尊重读者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单纯的信息传递,它在训练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方面,功不可没。对于严肃的思考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沉稳而有力的,它像一部厚重的史诗,但叙事视角却极其贴近时代脉搏的跳动。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某些观点与我日常接触到的社会新闻、政策变动进行对照,每一次对照都加深了我对现实复杂性的理解。作者的洞察力体现在对“细节中的宏大”的捕捉上,他能够从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中,推导出整个系统运行的底层逻辑。这种由小见大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根植于现实土壤,带着泥土芬芳的深刻反思。读完后,我对这个时代与我们自身的联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仿佛从迷雾中走出来,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络。你翻开任何一页,都能立刻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内在张力——知识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火花四溅。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切换,使得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得以有机结合。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社会转型期的论述,他引入了多学科的视角,无论是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历史学的切入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绝不偏颇,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平衡感。阅读体验上,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低回婉转,绝不枯燥乏味。对于那些渴望从更深层次理解当代社会运转规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转化为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文字。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论述,不如说是在观看一场由文字构筑的动态纪录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考究,达到了近乎艺术品的级别。他善于使用那些精准却不失韵味的词汇,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描绘得纤毫毕现,让人一目了然。这种文字的张力和穿透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捷径,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最终回馈给读者的,是一种近乎醍醐灌顶的顿悟感。读到酣畅处,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细细品味某几句精彩的论断,回味其深远的意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作者对于宏观叙事的把握精准到位,每一个段落都像精心雕琢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前,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社会脉络和发展趋势,在作者的笔下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清晰可见。他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和事实,更是在解读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人文关怀。尤其欣赏他那种克制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调,不煽情,不浮夸,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那种对复杂社会现象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体现了深厚的学术素养与敏锐的现实洞察力。读完之后,我对当前社会运行的某些基本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极大地拓宽了,这绝非一本普通的论述性著作可以比拟的。它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度漫步,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挑战与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