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晖 著
图书标签:
  • 香料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美食
  • 旅行
  • 中亚
  • 亚洲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45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877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伴着人血的腥味而打开的“香料之路”,血腥味被这条距离遥远的路上香料的香气给掩盖了起来,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只顾着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全球化贸易欢呼,并尽情地享用着经由这条道路输入的香料以及其他物品。是的,香料是无辜的,而殖民者的原罪将永远会受到拷问和审判。
  本书选取了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十四种香料,分别是胡椒、丁香、安息香、乳香、沉香、郁金香、苏合香、龙脑香、旃檀、肉豆蔻、肉桂、合欢、没药、龙涎香,详细为读者朋友们讲述它们的传播路线、功用以及在各自文化谱系中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旅居云南。
  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等。
  著作:《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辑)。
  其语言文字类系列图书曾高踞台湾诚品书店畅销榜40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胡椒:昂贵的“希腊人的热情”
丁香:世界上最早的口香糖
安息香:“外道天魔皆胸裂”的辟邪之香
乳香:来自东方、庆贺耶稣诞生的神圣香料
沉香:散发着宗教和美人的双重香气
郁金香:秬鬯芬芳
苏合香:顶着香料之名的舞蹈
龙脑香:为唐朝人带来了南方的温暖气息
旃檀:把中国女人的嘴唇染成了“檀口”
肉豆蔻:杜牧不是老流氓!
肉桂:凤凰在焚烧肉桂的香气中复活
合欢:罗马人眼中的“丝绸树”
没药:东方公主那苦涩的眼泪
龙涎香:烟缕竟然可以用剪刀剪断!

精彩书摘

  肉豆蔻:杜牧不是老流氓!
  美国汉学家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对“豆蔻”做了简要的辨析:“‘豆蔻’是一个集合词,包括中国土生的和外国的品种……但是豆蔻的分类学是一个非常混乱的问题。”
  事实也正是如此,豆蔻的各种类别及其别名简直可说是令人眼花缭乱。为简省起见,本文仅仅辨析与主旨相关的三种豆蔻: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
  “豆蔻”其名,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学者们多认为《名医别录》成书于汉末魏晋时期,原书早已亡佚,南朝齐、梁时期的药学家陶弘景在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将《名医别录》中的365种药物辑入,这才使得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名医别录》载:“豆蔻,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南海属于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这“岭南三郡”管辖,因此有的医学家也称豆蔻产于岭南。
  “豆蔻”再见于典籍,则是西晋植物学家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其中写道:“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
  泰康应为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二年即公元281年,这一年岭南的交州(今越南中北部和两广一带)进贡了一筐豆蔻花,“篚(fěi)”是用来盛物的圆形竹器,晋武帝一试之下,果然可以“破气消痰,进酒增倍”,于是赐予近臣。
  由这两笔记载可知,汉末魏晋时期,豆蔻已在“南海”广泛种植,此后渐渐北移,今天的岭南地区也开始种植。
  北宋药学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引述了比他早三十年完成、但已经亡佚的苏颂的《图经本草》的记载,可以视作对嵇含所做描述的总结和补充:“《图经》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
  苏颂说得非常清楚,豆蔻即草豆蔻。因此,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
  而白豆蔻,则要晚到唐代才被中国人所熟知。晚唐著名的博物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第一次记载了白豆蔻:“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如芭焦,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爱德华·谢弗认为伽古罗国“显然在马来半岛西海岸。这个国家的名字仍然保留在阿拉伯文里,它的意思就是‘豆蔻’(qaqulah)。看来这种植物是从爪哇带来的,而马来半岛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才种植这种植物的”。之所以称为“白豆蔻”,正如段成式所说豆蔻子“熟则变白”的缘故。
  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也就是说,白豆蔻在北宋时期方才移植入广州和宜州(属今广西河池市)等地,但品质远远不如马来半岛的出产。
  最后来说肉豆蔻。用作名贵香料的豆蔻,指的就是肉豆蔻的果仁(豆蔻核仁)和果仁外面一层红色网状的假种皮(肉豆蔻皮)。肉豆蔻的原产地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即著名的“香料群岛”。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对原产地的肉豆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种树上长有一种像杏一样的球根状橘黄色果实。收货时用长杆打落,收集于筐中。果实在干时爆开,露出其中小而带香味的核仁:亮棕色的肉豆蔻仁被包在朱红色的肉豆蔻皮网中。在太阳下晒干后,肉豆蔻皮与仁剥离,颜色由深红变为棕红。与此同时,里边的带香味的仁变硬,颜色从鲜亮的巧克力色变为灰棕色,像一个坚硬的木头弹子。”
  肉豆蔻在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据杰克·特纳记载:“1248年时在英国一磅肉豆蔻皮值4先令7便士,相当于买3只羊的钱,这对于家境富裕的农民来说也是极昂贵的。大约在同一时期,1磅肉豆蔻可以换回半头牛。”
  中世纪欧洲人对肉豆蔻的想象简直令今天的人们吃惊。杰克·特纳的书中引述了13世纪早期一位无名诗人的诗作《乐土》,其中吟咏道:
  草原上有一棵树,亭亭玉立。
  它的根是生姜和高良姜,芽是片姜黄。
  花是三瓣肉豆蔻衣,而树皮
  是香气熏人的桂皮。
  果实是美味的丁香,还有无数荜澄茄。
  荜澄茄是樟科植物山鸡椒的干燥成熟果实,可入药,也可用作调料和香料。杰克·特纳就此综述道:“这还不是香料的全部,在某个寺院的一口井中储满了香料酒,另一口井中储的是治病用的香料混合物。姜饼房的墙用丁香作钉,花园中的植物也是这位哲学家奇想的结晶,一棵多合一的香料树,根是生姜、高良姜,芽是片姜黄,肉豆蔻为花,树皮是桂皮,果实是丁香。这首诗的另一个流传版本中这样写道:‘生姜和肉豆蔻,都是可以吃的东西,他们用来铺路。’甚至狗的排泄物都是肉豆蔻子。”
  肉豆蔻也是佛教仪式中的名贵香料。比如《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中说,“见者伏法无上成就”的修法,要用“牛黄、白檀香、郁金香、龙脑香、麝香、肉豆蔻、白豆蔻、丁香、红莲花、青莲花、金赤土,以上物等分,用白石蜜和之,此是转轮香,诵咒一千八遍而和合,烧以薰衣、涂额、涂眼睑上、涂身,所去之处,如日威光,众所乐见,若在手者悉皆成就,一切众生若贵若贱,自身及财亦皆归伏”。
  中国古代药典均称豆蔻(草豆蔻)“无毒”,但肉豆蔻却有毒。名中医王瑞麟先生在《中药顺歌》一书中描述了肉豆蔻的毒性:“肉豆蔻油除有芳香性外,尚具有显著的麻醉性能,对低等动物可引起瞳孔扩大,步态不稳,随之睡眠、呼吸变慢,剂量再大则反射消失。人服7.5克肉豆蔻粉可引起眩晕乃至谵妄与昏睡,曾有因服大剂量而死亡的病例报告。肉豆蔻油的毒性成分为肉豆蔻醚,与肉豆蔻粉的中毒症状相似。肉豆蔻醚、榄香脂素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据说爱喝苦艾酒的凡·高就是因为其中的苦艾脑和肉豆蔻的致幻作用所导致的慢性毒害而自杀身亡的。
  肉豆蔻传入中国则要晚于西方世界。最早记录肉豆蔻的是公元八世纪的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陈藏器的话说:“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不过,李时珍又引述五代药学家李珣的话说:“(肉豆蔻)生昆仑及大秦国。”爱德华·谢弗针对这一矛盾的说法评价道:“这种说法并没有告诉我们肉豆蔻的原产地,但是却向我们提供了许多肉豆蔻贸易范围的信息。”
  以上即为豆蔻、白豆蔻和肉豆蔻的区别。
  前段时间曾有网友晒出“肉豆蔻”的玉照(图1),并且欲言又止地声称:“当我看到一个真正的肉豆蔻,我才明白,为什么十三四岁的女孩是豆蔻年华……杜牧你个老流氓!”这位网友的意思无非是说,开裂的肉豆蔻像极了少女的生殖器,但仍未被开苞,而杜牧的名篇《赠别》一诗,明着吟咏豆蔻,实则是形容少女的生殖器。这种联想可谓无知者无畏,同时又反映了极其粗俗不堪的内心世界。
  我们来看一下杜牧的诗作:“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诗人即将离开扬州时所作,赠别的对象是一位扬州歌妓。“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形容豆蔻在二月的初春开了花,后人因此用来比喻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女。
  如前所述,公元八世纪的唐代人才知道肉豆蔻的核仁,而肉豆蔻的植株移植入中国则要晚到十一世纪的北宋初期,北宋药物学家苏颂说:“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正是这一传入时间的最好证明。那么,既然如此,公元九世纪的杜牧怎么可能用开花的肉豆蔻来比喻少女呢?
  况且,肉豆蔻既为热带植物,花期就比较靠后,正如苏颂所说:“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而中国土生的草豆蔻的花期则恰恰在农历二月,正如苏颂所说:“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杜牧吟咏的二月初开花的豆蔻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再重复一遍:如前所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
  至于杜牧为什么会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草豆蔻,这是因为:第一,少女的容颜像刚开花的豆蔻一样“初如芙蓉花,微红”,正是如实的写真。第二,草豆蔻开的花与同属姜科的山姜开的花极其相似,籽粒也极其相似,因此人们甚至用山姜子伪装成豆蔻子使用。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苏颂曾引述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岭表录异》的话说:“(山姜)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尔。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所谓“含胎花”,是指尚未完全开放的山姜花,就像含胎欲开一样。
  比较一下图2的山姜花和图3的草豆蔻花,就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程度。杜牧正是由此发想,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二月初尚未完全开放的豆蔻花。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已经发育成熟,但仍含苞未放,再过一年多就到了十五岁,该举行中国古代少女的成年礼即“笄礼”了。笄(jī)就是簪子,十五岁的女子要把原来的垂发盘起来,绾成一个髻,再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为妻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对少女最为形象的写照,跟那种龌龊粗俗的联想完全扯不上关系。当然,杜牧也绝不是老流氓,对杜牧的误解和调侃,反而反衬了那些人的流氓心理。无知者无畏,信乎此言不诬也!
  ……

前言/序言

  前言: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牛津英语词典》对“香料”一词的解释是:“从热带植物中提取的各种有强烈味道或香味的植物性物质,由于其所具有的香气和防腐性质,通常被用作调料或其他用途。”(转引自杰克·特纳著《香料传奇》)
  这个释义当然非常准确,但它却是现代性的解释,或者说是科学化了的解释。香料因其散发出的强烈的香气,最初的用途是祭献于神灵,供神灵欢娱。以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卷正生为首的27位专家、教授合作编写的《香料科学》一书,从词源学上追溯了“香料”这一词语的本义:“现在在英语词汇中香料被译为‘perfume’。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与英语类似。它们的语源都来自拉丁语‘PerFumum’。它含有‘throughsmoke(熏烟)’之意,可见香料最初的使用目的是以熏香为主。”
  熏香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先来看《旧约·出埃及记》中的一段记载:“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要取上品的香料,就是流质的没药五百舍客勒,香肉桂一半,就是二百五十舍客勒,菖蒲二百五十舍客勒,桂皮五百舍客勒,都按着圣所的平。又取橄榄油一欣,按做香之法,调和做成圣膏油。”这圣膏油用来涂抹一切圣物。
  然后:“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要取馨香的香料,就是拿他弗、施喜列、喜利比拿,这馨香的香料,和净乳香,各样要一般大的分量。你要用这些加上盐,按做香之法做成清净圣洁的香。这香要取点捣得极细,放在会幕内法柜前,我要在那里与你相会。你们要以这香为至圣。”很显然,这种精细制成的熏香正是奉献给耶和华的。
  因此,《香料科学》一书总结道:“香料据说起源于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之中,由此可见它和宗教发祥关系之深。从那里传入印度后分别传入中国和埃及,然后传到希腊和罗马。当时香料是宗教用品并且是为贵族阶层所喜爱的嗜好品和奢侈品,直到近代才逐渐用于给人类生活带来优美情趣这一目的,而且用于这种目的的比重正日益增加。”
  现代英语中还有一个表示“香料”的词spice,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认为:“香料(spice)这个词带有一种独特、无可替代的含义。说香料是特殊之物(special)是同义语反复,事实上这两个词是同根词。正如它们的名称中蕴涵着非寻常之义,这名称也与魅力诱人相连。”
  在中文世界里,现代意义上的“香料”一词出现得很晚,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处,应该是十五世纪明代书画家马愈所著的《马氏日抄》一书,该书有“回回香料”一条,其中详细记载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民族对香料的使用方法:“回回茶饭中,自用西域香料,与中国不同。其拌俎醢,用马思答吉,形类地榭,极香。考性味苦香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又有咱夫兰,状如红花,味甘平无毒,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令人久食心喜。其煮物用合昔泥,云即阿魏,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其淹物用稳展,味与阿魏同,云即阿魏根,味辛苦温无毒,主杀虫去臭,淹羊肉香味甚美。面中用回回豆子,状如榛子,肉味,及香美,磨细,和于面中,味香,去面毒。”
  马愈提到的几种香料都是译音。“马思答吉”即本书即将写到的乳香,可以用来拌“俎醢(zǔhǎi)”,即肉酱;“咱夫兰”即藏红花;“合昔泥”即阿魏,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汁液凝固后即称“阿魏”,可入药;“稳展”则是阿魏的根名;回回豆子又称胡豆、鹰嘴豆,尖如鹰嘴,故有此称。
  不过,古代中国将包括香料在内的所有芳香之物一概称之为“香”,而且,从这个字的造字过程中即可看出香料的最初用途。
  早在甲骨文时代,“香”字就已经被中国的先民们造出来了。我们来看看“香”字的甲骨文字形之一(图1),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禾穗下垂之形,下面是盛禾穗的器具。甲骨文字形之二(图2),上面下垂的禾穗还散落了很多颗粒。谷衍奎在《汉字源流字典》一书中的释义非常准确:“甲骨文是器中盛禾黍形,小点表示散落的黍粒,会新登禾黍芳香之意。”小篆字形(图3),上面根据甲骨文字形定型为“黍”,下面是“甘”,因此许慎认为“从黍从甘”,虽然也可以会意为黍稷等粮食的芳香,但“甘”其实是盛黍稷之器的讹变。我们现在使用的“香”字则只保留了“黍”上部的“禾”。
  《说文解字》:“香,芳也。”不过“香”和“芳”还有更细致的区分。清代学者王筠说:“香主谓谷,芳主谓草。”张舜徽先生则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草之芳在花,谷之香在实。在花者其芳分布,在实者必熟食时然后知之。”这就是为什么“香”的甲骨文字形中禾穗下垂的缘故,成熟才会下垂,成熟也才会散发出谷物的香味。
  《尚书·君陈》篇中写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虽然认为黍稷并不馨香,而是美德馨香,但这不过是比喻义。前半句的“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馨香”是指用作祭品的黍稷,“馨”是“香之远闻者也”,用成熟的黍稷做祭品,香味可以远远地被神明闻到。
  据《左传·僖公五年》载,晋国要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面对大夫宫之奇的劝谏,虞君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宫之奇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意思是神凭依的是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吞并虞国之后,修明美德,并将黍稷献祭给神明,神明难道还会将祭品吐出来吗?黍稷成熟之后,古人要先将这些谷物祭献给神明和先祖,这就叫“荐”,是指没有酒肉做供品的素祭。“荐馨香”,可见“馨香”的确是用作祭品的黍稷等谷物。
  由此可知,“香”这个字被中国的先民们造出来的时候,最初用途就是用黍稷等谷物祭献于神灵之前,以其香气供神灵欢娱,只不过使用的并不是熏香。
  而如果按照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的释义,则祭献神灵的意味更浓。在《常用字解》一书中,他认为“香”字下面的器具乃是“置有向神祷告的祷辞的祝咒之器”,而这个器具中间的一横表示“祷辞已然置入之状”,因此“‘香’义示供献黍谷,诵读祷辞,向神祈愿”。
  这就是汉字“香”的最初用途。除了中国文明之外,在世界其他文明形态中,香料的最初用途也毫无二致。藤卷正生等人所编《香料科学》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总结:“古代埃及人向太阳神祈祷时,口中念诵‘借香烟之力,请神明下界……’并且逐渐变成一种风俗习惯了。寺院为此,由司祭在日出时焚树脂香,日中时焚没药,日没时焚烧由几种香料混合而成的调合香料。”这是古代埃及的熏香场景。
  “古代巴比伦人和亚述人(Assyria)在纪元前1500年时,为了驱散恶魔所搞的焚烧香料、念诵咒语等宗教活动,在他们记在黏土板上的楔形文字中有很多记载。每年当祭祀太阳神时,在巴比伦寺院的祭坛上要供奉大量乳香。”这是古代东方民族的熏香场景。
  “古希腊人喜爱香料可以一直追溯到他们的文明创造期。从希腊神话来看,使用香料的有各种神……他们用香料敬奉神和有名望的死者。”这是古代希腊的熏香场景。
  “古罗马初期,人们用野生的花草供奉神明,希腊文明传入后才带来了香料方面的有关知识。及至公元五世纪左右香料的使用才普及起来,到罗马帝国时代,香料的使用达到顶峰。”毫无疑问,古代罗马使用香料的最初用途也是供奉神明。
  古代东方则更不必说:“印度人自古以来在宗教仪式和个人生活中广泛使用由各种树脂和香木制成的熏香……印度教徒在建造寺院时,用白檀木建造神坛,礼拜时也要供奉白檀和郁金。”“伊斯兰教徒用白檀、沉香、安息香、广藿香等制作熏香。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白檀浸制的香油。”“日本在六世纪中期,从中国传入佛教,与此同时传入熏香。天平时代更把佛教作为镇护国家的宗教信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文化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香料的用量大为增加。寺院自不必说,朝廷举行典礼时也必定焚香。”
  综上所述,最初用于娱神的香料,由神而人,由神界而人间,由宗教礼仪一变而为人类的世俗享受。比如“在埃及的全盛时代,香料和香油的消耗量极大。几乎人人身体涂香油,用香料熏衣服。在比较富裕的人家,室中更是香气弥漫。女人在放有香料的水中洗浴。每逢大的节日,街上焚香,整个街道都在香雾笼罩之中。各家邀请客人,并派奴隶在门口迎接。奴隶用香油涂在客人头部,同时为他(她)们祝福。桌子上、地板上撒满香气强烈的花朵”;而在古代罗马,“罗马贵族一天三次带着奴隶去浴池,让奴隶把香油涂在自己身上”(《香料科学》)。
  但在古代西方世界,贵族们享用着丝绸和香料,只知道它们来自神秘的东方,而东方的所有知识,对他们来说都属道听途说。虽然有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著名东征,但也不过是为西方世界打开了认识东方之门而已。而且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香料贸易,中间还隔着精明的阿拉伯人。正如威廉·涅匹亚所著《世界探险史:香料、珍宝的探寻》一书中所说:“1400年末期,欧洲冒险家们,都认为若可发现直抵东方的航线,即可破除阿拉伯的市场垄断,进而与东方各国进行较廉价的交易。当时欧洲人士为寻求贵重物质的原产地,遂开始不屈不挠地进行危险的探险活动,并与数世纪来独占东方市场的阿拉伯商人展开一场血泪交织的竞争。”
  这就是所谓的“地理大发现”的伟大时代。从十五世纪开始,以葡萄牙亨利王子、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为代表的探险家,一代一代开始了开辟新航线的远洋航行,并最终发现了所谓的“新大陆”,并彻底打通了通向印度和中国的东方新航线。而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写道:“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三位大发现时代的开拓者在成为地理发现者之前实际上是香料的搜寻者。尾随他们而来的是那些不太出名的后来者,沿着他们在未知领域里的探索之路,航海家们、商人、海盗,最后是欧洲各列强的军队,一齐开始了香料的大搜寻,他们为占有香料而拼死争斗,有时付出血的代价。”
  杰克·特纳的描述未免过于温和,为争夺贸易的主导权而开启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实际上隐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血腥原罪,坚船利炮的先进武器,充满歧视的白人至上主义,使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原住民进行大肆屠杀。比如被命名为“香料群岛”的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先后经历过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殖民统治。殖民者们名为贸易,实为掠夺的罪恶行径,使他们攫取了摩鹿加群岛的大量丁香和肉豆蔻,从而在欧洲的香料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正如学者们所说的那样:“一小船丁香支付了首次环球航行的费用。”“一船肉桂足以支付远征印度一次的费用有余。”
  伴着人血的腥味而打开的“香料之路”,血腥味被这条距离遥远的路上香料的香气给掩盖了起来,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只顾着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全球化贸易欢呼,并尽情地享用着经由这条道路输入的香料以及其他奢侈品。是的,香料是无辜的,而殖民者的原罪将永远会受到拷问和审判。
  本书选取了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十四种香料,分别是胡椒、丁香、安息香、乳香、沉香、郁金香、苏合香、龙脑香、旃檀、肉豆蔻、肉桂、合欢、没药、龙涎香,详细为读者朋友们讲述它们的传播路线、功用以及在各自文化谱系中的象征意义。
  有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一书中,还选取了四种由中国传入西方的植物,但在本书中,却没有中国香料输入西方世界的记录。这是因为香料原产于热带地区,中国虽然也有原产的香料,但是质量远远比不上热带地区的香料,以至于连中国的皇室和贵族阶层都要大量地从海外进口,而且很显然,进口的路线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海船通过南中国海转运而来。尤其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香料使用影响巨大,正如美国汉学家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总结的:“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从而加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的传统。”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这是一部关于历史、地理、文化交融的鸿篇巨制,它以宏大的视角,带领读者踏上一条跨越千年的古老商道——丝绸之路。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条道路上流淌着的,是无数的传奇、冒险与文明的碰撞。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跟随第一批勇敢的探险者,他们背负着来自东方最珍贵的货物,踏上漫漫征程。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肩上扛着的是将奇珍异宝送达彼端的责任。这条路,起初只是模糊的传说,是无数次试探与牺牲铺就的血泪之路。然而,正是这些先驱者的脚步,最终勾勒出了那条连接欧亚大陆的经济与文化动脉。 本书的重点,并非仅仅聚焦于丝绸这一种货物。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香料,以其独特的芬芳和非凡的价值,在这条道路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读者将深入了解,从遥远的南方海域,到印度的婆罗多,再到阿拉伯的神秘土地,那些令人垂涎的香料是如何被采集、加工,并最终踏上漫长的旅程。胡椒的辛辣,肉桂的温暖,丁香的浓郁,藏红花的馥郁,以及更多我们可能闻所未闻的香料,它们不仅仅是烹饪的佐料,更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是财富的象征,也是权力的道具。 香料的贸易,催生了无数城市的繁荣。本书将重点描绘那些因香料而兴盛的伟大城市:从长安的熙熙攘攘,到撒马尔罕的万国商贾,从巴格达的璀璨辉煌,到君士坦丁堡的东方门户。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都承载着无数商人的梦想、政治家的野心,以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记。读者将看到,那些曾经只是不起眼的小镇,因为香料的到来,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商业中心,它们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工匠、学者和艺术家,成为了文化熔炉,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艺术形式和生活习俗。 然而,丝绸之路并非坦途。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这条道路上的艰辛与挑战。漫天黄沙的戈壁,险峻崎岖的山脉,凶悍残暴的盗匪,以及不同地域间难以逾越的文化和语言障碍,都是阻碍商队前行的重重关卡。作者将以生动的叙事,展现商人们在绝境中如何展现智慧与勇气,如何凭借坚韧的毅力与严酷的自然抗争,如何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契机。那些关于马帮的传奇,关于驼队的坚韧,关于丝路精神的颂歌,都将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 更重要的是,《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将着重揭示这条商道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香料的贸易,绝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思想、宗教、科技和艺术的传播。佛教东渐,景教西传,伊斯兰文明的兴盛,都与丝绸之路的畅通息息相关。本书将细致描绘,当来自东方的佛教徒将经文带到西方,当来自西方的技术传播到东方,当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相互借鉴,丝绸之路如何成为了不同文明之间搭建桥梁的纽带。读者将看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化,如何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交融中,变得熟悉而亲近,共同塑造了人类文明的瑰丽画卷。 本书还将关注香料本身是如何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医药传统,乃至生活方式。从欧洲贵族的餐桌,到阿拉伯沙漠的宴席,再到东方宫廷的御膳,香料的运用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味蕾,更成为了疗愈疾病、制作香水、甚至进行宗教仪式的关键元素。这些香料的背后,是跨越地域的知识传播和技术交流。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是一部关于连接的故事。它连接了遥远的地域,连接了不同的民族,连接了古老的过去与辉煌的现在。它告诉我们,那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默默飘散的香料芬芳,早已融入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成为构成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将带领您一同呼吸那古老的气息,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繁华,理解那条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璀璨之路。它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嗅觉之旅,一次涤荡心灵的文化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承认,最初吸引我的是那个充满诗意的书名,“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它勾起了我对于古老东方、对于神秘贸易路线的无尽遐想。然而,真正让我为之倾倒的,是这本书所呈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叙事格局,以及在宏大之中却又极其微小的细腻笔触。作者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历史记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香料”这一具象的载体,通过香料的流转,串联起整个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对文化交融的洞察。例如,书中关于胡椒如何从南印度漂洋过海,最终成为罗马贵族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以及其背后所牵扯的贸易垄断、战争纷争,都写得鞭辟入里。又比如,描写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往西方,也将西方的宗教、艺术、技术带回东方。而香料,恰恰是这场文化盛宴中最耀眼的点缀。书中对不同地域香料的起源、种植、贸易以及文化用途的描述,都极具吸引力。我仿佛看到了撒马尔罕的香料市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丁香、肉桂和茴香的气息;我仿佛听到了玄奘在西行途中,是如何依靠当地的香料药物来应对恶劣的环境;我仿佛看到了香料在古代宫廷宴席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宗教仪式、医药炼金术等方方面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香料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交流史的深情回眸。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许多便利和文化,都离不开那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默默奉献的香料,以及那些为之奔波的先行者。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如同一缕引人入胜的幽香,让我忍不住想要深入其中探寻。它所承诺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嗅觉与历史的奇妙旅程。这本书带给我的,远比我最初的期待更加丰富和深刻。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画面感的方式,将香料与丝绸之路的宏大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一段段艰辛却又充满希望的贸易旅程。书中对香料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感官体验,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例如,我读到了关于藏红花的故事,它如何从遥远的希腊传入波斯,又如何成为东方帝国中最珍贵的染料和药物,其背后的贸易网络和文化交流,都让我惊叹不已。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市集上,琳琅满目的香料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商人们用不同的语言交流着,每一袋香料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传奇。书中对香料在古代社会各方面的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皇室的盛宴,到寺庙的祭祀,再到民间的药方,香料无处不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更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信仰、艺术,乃至社会结构。作者的叙述,如同丝绸一般流畅,又如香料一般馥郁,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香料和丝绸之路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交流史的生动写照,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挥之不去、又若即若现的魅力,宛如古老东方传来的阵阵幽香,在脑海中久久不散。第一次翻开它,我便被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香气迷宫。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香料的种类,更不是枯燥的地理或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深邃的心灵漫游,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维度,去感受那段传奇的丝绸之路。那些曾经被香料点亮的国度,那些在驼铃声中此起彼伏的交易,那些浸润着香气与汗水的古老商道,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我仿佛能闻到从遥远波斯带来的玫瑰馥郁,从印度运来的檀香沉静,从东南亚飘来的肉桂温暖。书中的描绘是如此细腻,以至于我能想象出香料在粗糙的麻袋里堆积如山,工匠们小心翼翼地研磨着,然后将其融入食物、药材、香水,甚至宗教仪式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感官体验,而是深入探讨了香料背后的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宗教意义。每一种香料,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文明的交流史,甚至是一段王朝的兴衰。读着读着,我开始思考,我们今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香气,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它们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连接起不同地域的人们,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塑造着他们的历史?这本书的文字,如同精炼的香油,浓郁而持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品味出新的层次与深意,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跨越千年的嗅觉地图,指引我探索那些被遗忘的香韵,重温那段辉煌的丝路传奇。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仅仅是这几个字,就已经足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远古的向往和对神秘的探索欲。它预示着一场关于气味、关于历史、关于文明的奇妙邂逅。而这本书,的确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是一场令人陶醉的、深入人心的文化之旅。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画面感的叙事方式,将香料这一充满魅力的载体,巧妙地融入到丝绸之路的宏大历史进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市集,空气中弥漫着丁香、肉桂、豆蔻等各种香料的混合气息,商人们用流利的当地语言讨价还价,每一笔交易都可能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书中对香料的描写,绝不仅仅停留在嗅觉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文化内涵以及经济价值。例如,我读到了关于苏合香的故事,它如何从遥远的阿拉伯半岛,经过坎坷的贸易路线,最终抵达中国,成为备受追捧的珍贵香料,其背后的贸易网络和文化交流,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我看到了香料如何被用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如何成为皇家御用的珍品,又如何作为重要的药物成分,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作者的叙述,如同丝绸般细腻柔软,又如香料般浓郁馥郁,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香料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对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伟大通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它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赞歌。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魔力,让我毫不犹豫地翻开了它。这本书带给我的,远非一场简单的阅读体验,而是一次深刻的、充满感官冲击的文化之旅。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香料这一看似微小的存在,置于宏大的丝绸之路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它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我被书中对各种香料的描写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味描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以及经济价值。例如,书中对丁香的描写,让我了解到它如何从遥远的印尼群岛,经过漫长的航程,最终抵达中东和欧洲,成为备受追捧的珍贵商品,其背后的贸易路线和政治斗争,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香料市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料混合的独特气息,商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讨价还价,每一笔交易都可能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书中对香料在宗教仪式、医药、烹饪等方面的应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让我惊叹于古人对香料的智慧运用。它让我意识到,香料不仅仅是简单的调味品,更是文化、信仰、财富的象征,是推动历史变革的重要因素。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也让我更加敬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先辈。

评分

初次接触“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这本书,我便被它那充满东方韵味的书名所吸引。它勾起了我对遥远历史、异域风情以及丝绸之路的无限遐想。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温度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由香料编织而成的历史长河。作者并非仅仅罗列香料的名称和产地,而是深入挖掘每一种香料背后的故事,将它们与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经济往来、宗教传播乃至战争冲突紧密相连。我读到了关于胡椒的传奇,它如何从遥远的印度被运往欧洲,成为权贵们身份的象征,又如何引发了无尽的争夺与探索。我仿佛看到了香料商人们如何在酷热的沙漠、险峻的山脉中跋涉,将这些珍贵的“财富”带往远方。书中对香料在古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描绘。从皇室贵族的餐桌,到寺庙祭祀的烟雾,再到民间药方中的神奇成分,香料无处不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更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化、信仰,甚至社会结构。作者的叙述,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沧桑。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那些我们如今视为寻常的香料,在过去,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阵阵悠远的香气,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每一次阅读,都能发掘出新的感悟与思考。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这个书名,仿佛自带一种古老而迷人的气息,瞬间勾起了我对遥远历史、异域风情以及丝绸之路的无限遐想。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远超预期的文化与历史的深度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将香料这一看似微小的元素,置于丝绸之路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展现了它如何在连接东西方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传播文化信仰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被书中对各种香料的描写所深深吸引。它们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或遥远的传说,而是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例如,书中对檀香的描述,让我了解到它如何从东南亚的原始森林,经过漫长的运输,最终抵达中国、印度和中东,成为宗教仪式、高端香水不可或缺的元素,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令人叹为观止。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商队,在漫天黄沙中艰难前行,每一袋沉甸甸的香料,都承载着文明的交流与人类的智慧。书中对香料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应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更渗透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医药实践、艺术创作等方方面面。作者的叙述,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日常气味,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敬畏。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它勾勒出的画面,是古老驼铃的回响,是异域风情的低语,是跨越千年的香气弥漫。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历史探险,也是一次味蕾与心灵的双重洗礼。作者以非凡的笔力,将香料这一介质,巧妙地编织进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来自遥远南亚的辣椒,如何穿越沙漠与山峦,改变了东方与西方的饮食文化;我仿佛闻到了,那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乳香,如何在宗教仪式中升腾,连接着人与神灵的沟通。书中对香料贸易的描写,远不止于简单的商品交换。它展现了沿途城市的兴衰,国家间的博弈,以及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我看到了那些繁华的港口城市,因为香料而生机勃勃,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这里汇聚,带着他们的货物、他们的故事,也带着他们的文化。书中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功底与独到的见解。它不仅讲述了香料的物质属性,更挖掘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宗教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就像一瓶精心调制的高级香水,初闻浓郁,细品则层次丰富,回味悠长。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引发新的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也让我更加敬畏那些曾经在这条传奇道路上挥洒汗水与智慧的人们。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这是一个会让人产生画面感的书名,足以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探险欲和对远古文明的好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切的、跨越时空的共情。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画面感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丝绸之路的宏伟画卷,而香料,便是这画卷中最鲜活、最诱人的色彩。我被书中对香料的描写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嗅觉体验,更是承载了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的复合体。例如,书中对肉桂的描写,我不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烹饪调料,而是了解到它曾经在古代作为稀世珍宝,被视为“神的眼泪”,其贸易路线是多么的漫长与危险,又如何在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之间构筑起一道道的经济与文化桥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香料孤立出来,而是将其置于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去展现它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仿佛看到了骆驼商队在浩瀚的沙漠中艰难前行,每一袋沉甸甸的香料,都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汗水;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港口城市,因为香料贸易而变得繁荣昌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汇聚,交流着彼此的文化和商品。书中的叙述,从微观的香料本身,延伸到宏观的帝国兴衰、文明碰撞,展现了香料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历史的偶然与必然。这本书就像一瓶珍贵的香水,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散发出新的气息,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这书名如同一缕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香气,瞬间勾起了我对远古历史、神秘东方以及传奇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沉浸式的感官与智慧的盛宴。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以一种近乎写意的手法,将香料拟人化,让它们成为丝绸之路上最生动的叙述者。我仿佛看到了,沉甸甸的肉桂如何从斯里兰卡出发,历经千山万水,最终出现在罗马贵族的餐桌上,成为地位与财富的象征;我仿佛听到了,辛辣的胡椒如何在印度洋的波涛中传播,点燃了欧洲人对东方香料的狂热追求,进而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书中对每一种香料的描写,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不仅仅是其原产地、贸易路线,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宗教象征以及经济价值。我了解到,古代的香料贸易,是如何催生了繁荣的城市,如何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又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播下了交流与冲突的种子。作者的叙述,并非一味地强调香料的经济价值,而是更注重其在文化层面的渗透。我看到了香料如何成为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何被用于医药治疗,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塑造了独特的地域风味。这本书的语言,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动与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生活方式,都深深地烙印着丝绸之路和香料留下的痕迹。

评分

不错严谨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不错严谨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