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安妮·弗兰克 著,景天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犹太人
  • 日记
  • 自传
  • 历史
  • 青少年
  • 文学
  • 成长
  • 迫害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7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3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2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安妮日记》改变了无数人生命道路的励志经典,一首纯净顽强的少女心曲,曾获得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高度赞誉;被译成7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达3000万册。

★《安妮日记》不仅以其极高的文学价值闻名于世,也因其对纳粹暴行下犹太人真实生活的反映而被视为揭露纳粹罪恶的历史见证。

★二战时犹太人的生活,是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想起来就越发的让人心痛!安妮是德籍犹太人,日记的最后一则,日期是1944年8月1日,你能推断出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时期!

★安妮热爱写作,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父亲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整理女儿的日记,终于出版《安妮日记》。

★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安妮日记》成为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见证,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重要的书籍之一。现在的荷兰,已经把那间密室改造成"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成为一重要旅游的景点。


  

内容简介

  

★《安妮日记》记载了一个少女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一个少女在特殊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小作者对爱的追求和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安妮以十多岁孩童的视角用日记记录了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之间的不幸经历,也正是这本日记成为二战期间灭绝犹太人的著名见证。
  ★《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希特勒上台后,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安妮一家被迫躲进安妮父亲公司大楼的密室里,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
  ★安妮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那里爆发了斑疹伤寒,于3月死亡。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托?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安妮的日记坦率、透明,没有装腔作势,没有无病呻吟。在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这个女孩子在内心成长的路上走了这么远,并在日记里将自己的成长这么丰富地展现出来。一九四七年出版后立即受到热烈欢迎,它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经典语录: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有时我在想,或许是上帝在考验我,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一定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就算没有榜样也没有人给我建议,可我还是会变得更坚强。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通过这事,我明白了:只有在争吵后,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这时候,才能清楚他们的真实性格。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在大事上我们是正确的,但是聪明人应该掌握更多与人相处的技巧。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只要你能无谓地看着天空,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内心一片纯净,幸福也会再次到来。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人们可以叫你闭上嘴巴,但绝不可能阻止你拥有自己的看法。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我向她发誓,不管什么事,我都会坚持到底,不流眼泪,找到自己的路。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拥有信仰的人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信仰天堂里的事情的天赋的。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我不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愚蠢的,别人的就是聪明的;所以把什么想法搁在心里。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1945),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疯狂地开始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被迫移居荷兰避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1944年为躲避纳粹迫害,安妮不得不随家人藏匿于不见天日的密室中。
后来的25个月,她用日记记录了令人窒息的密室生活和自己那颗被时代捆绑的少女心。由于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匿的8个人被捕并被关进了集中营。
战争结束之时,只有其父奥托一人生还。其父整理了安妮在隐匿期间的日记,出版后引起轰动,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受好评。



精彩书评

  

★《安妮日记》有着嫓美长篇小说的张力来形容安妮的写作风格,并受到日记的启发和感动,在日记出版后不久便与奥托·弗兰克合作把日记内容改编为舞台剧。
   ——美国知名剧作家梅耶·莱文(Meyer Levin)
  
   ★《安妮日记》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著名美国诗人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
  
   ★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安妮日记》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
   ——埃莉诺·罗斯福(即美国前第一夫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Of all the multitudes who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spoken for human dignity in times of great suffering and lossno voice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that of Anne Frank)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
  
   ★《安妮日记》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
  
  

★《安妮日记》“唤醒我们不要再作出愚蠢的岐视行为”(指当时于萨拉热窝、索马里和卢旺达的种族战争和屠杀)。
   ——希拉里·克林顿
  
  ★《安妮日记》大大提高了公众对那些在纽伦堡审判中已被确认的屠杀罪行的注意和认识,因为“人们都认识这个女孩。人们都知道大屠杀对她的影响,这也是在我的家庭、你的家庭也发生著的事,所以人们都能明白这个罪行的影响。
  

——“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


  

精彩书摘

1942年6月14日?星期日

我要从拥有你的最初开始记录,当时,我看到你被与其他生日礼物放在一起(购买你时我就在边上,不过那时你还不算是我的)。

星期五那天,也就是6月12日,我早上6点就醒来了。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不过,我不能马上起床,我必须要耐着性子等到6点45分才行。起来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去餐厅,猫咪莫奇马上靠近我的腿蹭来蹭去,表达它的高兴之情。

7点刚过,我就去找爸爸妈妈,然后来到客厅,将我的礼物打开。你第一个出现在我眼前,这可能是我最棒的礼物了。当时桌上还有玫瑰花、芍药花以及小盆栽,其他礼物则会在白天送到。爸爸妈妈的礼物很多,包括蓝色衬衫、玩具棋、葡萄汁(我喝起来感觉像葡萄酒,不过葡萄酒和葡萄汁都是葡萄做的)、拼图游戏、润肤霜以及2.5荷兰盾和书本礼券。另外,还有一本叫《暗箱》的书(这本书姐姐玛戈特早就有了,所以我将它换成了其他的礼物)。我自己做了曲奇饼干(我现在已经是做曲奇饼干的高手了)、妈妈亲手做的糖果和草莓馅饼。奶奶也给我来信了,虽然正逢我生日,但肯定是碰巧而已。

后来,汉尼莉来了,我们一起去上学。课间休息时,我拿出曲奇饼干给老师和同学们吃,然后还要接着上课。一直到下午5点,我才回家,因为要和同学去体育馆。不过我不能进行体育活动,我的肩和髋部都极容易脱臼。可是,因为这天是我的生日,大家都同意由我选择运动项目,于是我们玩了排球。后来,大家还围着我唱了生日歌。我到家时,桑妮?雷德曼早就到了,而我的同班同学汉尼莉、伊尔丝、雅克琳娜则和我一起回到我家。其中,桑妮和汉尼莉是我最好的朋友。每次人们看到我们总这样说:“安妮、汉妮、桑妮来了。”进入犹太中学之后,我又认识了雅克琳娜,所以,她成了我如今最要好的朋友。桑妮去了另外的学校上学,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而汉尼莉则与伊尔丝是好朋友。

她们送了我一本叫作《荷兰故事与传奇》的书,这是约瑟夫?科恩写的,非常好看。不过,他们错送了我第二册,后来我只能再向她们换第一册回来。爱莲娜、斯蒂芬妮、蕾妮三位姨妈分别送了我拼图、胸针和一本《黛西的山间度假》。

早上洗澡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也有一条任丁丁 那样的小狗该多棒呀。那样,我就也给它取名叫任丁丁,然后带着它去上学,上课时将它放在门房,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拴在自行车架上。

1942年6月15日?星期一

昨天下午,我办了生日聚会,特别放了任丁丁的电影,同学们都很喜欢,而我又得到了两本书、一个书签以及两枚胸针。

现在,我来讲一讲我的学校和班级,就先从我的同学开始说起吧。

贝蒂?布鲁门达尔看上去生活贫困,大概真的是这样吧。她家住在西阿姆斯特丹一条非常幽深的街上,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但贝蒂性格比较安静,学习成绩很好,当然这不是她有多聪明,而是她很努力。

雅克琳娜,全名叫雅克琳娜?范马森。她是我的好朋友,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最初,我觉得她会是我最好的朋友,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弄错了。

D.Q.是个非常友好的女孩儿,而且对G.Z.特别好,但她性格敏感而且爱忘事,所以,老师总要处罚她,为她额外留作业。

E.S.是个很没意思的女孩儿,特别爱说话,而且,她在和你说一件事的时候,总要摸你的头发,要不就摸你的扣子。有同学告诉我她最不喜欢我,可我不介意,因为我也不喜欢她。

汉妮?梅兹是个好女孩儿,个性开朗,除了到户外运动,她平时的声音都会很大,特别天真。可惜,她的好朋友贝比影响了她,因为贝比粗鲁而且很脏。

J.R.小姐,我们相互都不喜欢对方,对她我可以写成一本书。她就是个自以为是、虚伪卑鄙、又自觉比别人成熟的讨厌鬼。可雅克为她几乎着了迷,真可怜。她很爱生气,为一点小事也会哭鼻子,而最让人烦的是,她特别爱卖弄。但她家很富有,她的漂亮衣服可以装一柜子,只是都很老气。她自己一直认为那些衣服很好看,可真的不是这样。

伊尔丝?瓦格纳也很活泼,就是有点过于要求完美了,对一件很小的事,她就可以报怨、叹息几小时,而且还有点懒惰。不过,她很聪明,也很喜欢我。

汉尼莉?哥斯拉是个有些古怪的女孩儿,人们都叫她莉丝。一般她在外面总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在家里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会把你讲给她听的话都说给她妈妈听。不过,她是个直爽的人,我现在就很喜欢她。

艾菲?德?容在我看来是个很完美的女孩了,虽然她今年只有12岁,可一举一动就如同一位淑女。她很喜欢帮助别人,将我看成小孩子,我也很喜欢她。

G.Z.是全班最美丽的女同学,但她长得漂亮,人却不聪明。我虽然没有直接告诉过她,但我觉得她多数会留级。(回顾评注)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最后她竟然直接升级了。

全班12个女生的最后一个,也是在G.Z.旁边坐着的,就是我了。

至于班里的男生,可以说的很多,但又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毛里斯?科斯特,是喜欢我的男同学其中的一个,但他其实很不让人喜欢。

萨利?斯普林洛成熟太早,外面传言说他有过性经历,但是我看他还可以,说话很幽默。

埃米尔?波尼维特是个很讨厌的人,他喜欢G.Z.,但G.Z.并不喜欢他。

罗布?科恩也喜欢过我,但我可不喜欢他,他就是个说谎成性、成天哭鼻子、言行不一又自视清高的笨蛋。

马克思?范?德维尔德是个农村孩子,但玛戈特说他很懂规矩。

赫匀曼?库普曼也是个思想不纯的家伙,如同约皮?德?贝尔一样,浪荡不羁而且贪恋女色。

列奥?波鲁姆和约皮?德?贝尔是朋友,被他的不纯思想影响,人已经毁了。

阿尔贝特?德梅斯基塔是从别处转来的,直接跳了一级,他非常聪明。

列奥?斯拉格是与阿尔贝特同一学校转来的,可他没有阿尔贝特聪明。

鲁?斯托佩尔蒙是今年才转来的新生,来自阿尔格洛,人长得矮,也不聪明。

C.N.总是做些不应该做的事情。

雅克?科瑟诺就坐在C.N.和我中间,这让我和C.N.经常没有缘由地笑起来。

哈利?夏普人不错,是班里最礼貌的男生了。

维尔纳?约瑟夫也很好,就是他最近突然变得安静了,让人觉得有些没趣。

山姆?萨罗蒙是个淘气包,来自贫民窟,但我很喜欢!

阿皮?利姆总是一本正经,其实也很淘气。


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

对我来说,写日记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行为。这不只是因为我从没写过日记,而且,我这样一个13岁的女生写出来的心里话,应该没有人会感兴趣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我想要写日记,想要把那些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

一个略带伤感的日子,我坐在桌前,托着腮,感觉特别没劲,也没有一点精力。这让我无法决定究竟是留在家里还是外出,最终,我就一直坐在那里发呆。于是,我想到了这句话:“纸要比人有耐心。”确实,纸更有耐心一些。我并没有准备将自己的这个记录着“日记”的硬皮笔记本给别人看,除非是我真正的好朋友,虽然其他人可能都不会想看。

现在,我回到了要写日记的主要原因上,那就是我没有真正的朋友。

我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不然没有人会认为,一个13岁的孩子会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十分孤独。虽然事实并不是这样,我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一个比我大3岁的姐姐,以及三十个被称为朋友的人。很多男同学都喜欢我的容貌,甚至有时在上课时会悄悄通过镜子偷看我。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大家族,阿姨们非常亲切,家庭特别和睦。是的,从表面来看我什么都有,除去一个真正的好朋友。和那些朋友在一起时,我们只想如何才能玩得更开心,除了说一些家常话就没什么可聊的了。这让我们完全不能亲密无间,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让我们无法相互信赖。可不管原因是什么,事实就是如此,而可惜的是,这个事实似乎无法改变。因此,我才开始了写日记的日子。

为了加强这位我想象中的,等待已久的朋友的存在感,我不希望像别人那样记些无聊的事,我要将日记当成我真正的好朋友,我给她取名为吉蒂。

假如我一开始就为吉蒂讲故事,恐怕会让人不理解。所以,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但还是要简要地讲一下我的现实生活。

我的爸爸是一个比其他同学的爸爸都要和蔼的人,他在36岁的时候与我的妈妈结婚,当时我妈妈25岁。我的姐姐叫玛戈特,她于1926年出生于法兰克福,而我则出生于1929年6月12日。因为我们是犹太人,在我4岁的时候,爸爸从法兰克福迁至荷兰居住,他当时是荷兰一家叫奥培克塔的果酱生产公司的总经理。我的妈妈叫埃迪特?荷兰德?弗兰克,她9月份和爸爸一起到达荷兰,我与姐姐则被送去亚琛的外婆家。11月,姐姐也被接到荷兰,到第二年的2月,我才被接过去。当时,我是被当成姐姐的生日礼物,突然出现在她桌子上的。

没过多久,我进入蒙特梭的幼儿园上学,6岁之前都在那里度过。后来,我上了小学,六年级时,校长的太太库佩鲁成为我的老师。记得那一学年结束时,我要去姐姐所在的犹太中学上学,同学们为此都哭了,那真是一次让人悲伤的分离场面。

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快乐无忧的,因为有些亲戚就留在德国,他们在希特勒反犹太人的规定中生活悲苦。1938年,德国展开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我的两个舅舅逃去了北美,并在当地定居,而已经73岁的外婆则来到荷兰与我们团聚。

从1940年5月开始,似乎就没什么好日子可言了。开始是荷兰与德国展开战争,然后荷兰投降。德国人因此纷至沓来,这时,我们犹太人的苦难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反犹法规让我们失去自由:所有犹太人都要佩戴黄星标识;不能开车,哪怕是自己的车子也不可以;不能坐有轨电车;只能在下午3~5点出门买东西;理发、美容都只能到犹太人开的店里去;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上6点一律不准上街;电影院、剧院等所有娱乐场所都不能光顾;所有运动场、游泳池都不可以进入;公共体育活动不能参加;不允许划船;晚上8点之后,连自己家的花园也不能坐;犹太人的孩子只能进犹太学校学习,不能和基督教徒来往,等等。生活虽然还继续着,可不能做的事太多。那时,雅克琳娜总这样对我说:“所有事我都不敢做,我怕那些事都是不被允许的。”

1940年,德国与荷兰的战争才结束,我没有过生日。1941年,我的外婆生病住院,我的生日也没有过。1942年1月,外婆去世了。我那么爱她,没有人知道我一直不断地想起她。1942年的生日,为了将之前错过的进行弥补,我连外婆的蜡烛也点了起来。

我们全家的生活还可以,这样一直到了今天,也就是1942年的6月20日,这个对我的日记有特别意义的日子。


前言/序言

《安妮日记》记录了安妮·弗兰克从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这两年多时间里的重要经历。开始,她只写自己的一些事情,但是后来,她做出了改变。因为1944年的时候,一名叫戈利特·博克斯坦的荷兰流亡政府官员通过伦敦广播向荷兰人民宣布:等到德国对荷兰的战争停止后,他要收集所有可以让人看到的,荷兰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经历的苦难的资料。他特别说明,日记、信件都可以。

正是因为戈利特·博克斯坦的影响,安妮·弗兰克才决定,等到战争结束,她要以自己的日记为基础,出版一本书。从那时开始,她对自己过去的日记进行改写,并及时校对、改进,将没有价值的内容去掉,通过回忆加入一些精彩的内容。在修改日记的同时,她依旧继续写日记。1989年,《安妮·弗兰克日记:评述版》的学术著作发表,书中将安妮·弗兰克之前没有修改过的日记视为A版,而她后来修改过的,则成为人们看到的B版。

1944年8月1日,这是安妮最后一次写日记。8月4日,有8位躲藏起来的犹太人被捕。管理大楼的工作人员贝普·沃斯库吉尔和米普·吉斯在大楼的地上看到了安妮的日记,米普·吉斯及时地将这些日记藏了起来,战争结束后,她们才知道安妮已经死去。于是,她将安妮的日记送到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的手中。

奥托·弗兰克想了好久,他想成全女儿的梦想。于是,他在A版与B版中,挑了一部分资料,组成一本不长的短篇出版了。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位少女的日记》,它被我们称为C版。

奥托·弗兰克在挑选日记的时候,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求,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书的字数不能太多,不然不符合出版社系列丛书的出版标准;第二,日记中,安妮有一段对性的记录,这些都删了,因为在1947年的社会背景中,这种事并不多见,而且这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不太合适;第三,为了表示自己对安妮以及其他逝者的尊敬,奥托·弗兰克将其中的粗语删除。这本日记从安妮13岁时开始写起,至15岁被迫停止,她将自己所有的喜乐与厌恶都记了下来。

奥托·弗兰克在1980年去世之前,写下遗嘱,特别将安妮的手稿送给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文献资料馆。因为当时出版的时候,这本日记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资料馆对此特别进行了仔细调查,证明日记是真实的,并当即将调查报告与日记的全文予以出版。《评述版》的内容非常全面,包括安妮日记的A、B、C版以及安妮家世资料,还有战争期间被抓、发配,后来日记被调查的真相等内容。

安妮·弗兰克基金会位于瑞士,奥托·弗兰克将基金会确定为继承人,享受安妮的著作版权。基金会决定,要出一本全新的增加版安妮日记。而且,新的版本不可以对旧版本有影响,因为这个版本内包含的信息,一经出版早已经被上百万人所接受并传播。作家兼为翻译家的米莉亚姆·普雷斯勒成为这个新版本的负责人,基金会为她提供了30%的全新内容。在这个最终版本里,读者将会更加清晰地看到安妮真实的内心。

1998年,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安妮日记的原稿出现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决定,将安妮写于1944年2月8日的长篇日记加进出版书籍当中,而1942年6月20日的短篇则完全不进行改动,因为日记中已经有了更为细致的版本。另外,根据新内容的出现,基金会将安妮1942年11月7日所写的内容,放到了1943年10月30日的日记中去。至于更多日记信息,则需要读者以《评述版》作为参考。

日记B版本进行记录时,安妮特别给那些日记中的人物用了假名字。她为自己也改了一个假名:安妮·奥利斯,不过,她很快又将名字改成了安妮·罗宾。但她的父亲后来决定使用真名字来展现自己的家庭成员,而其他人的名字则以安妮日记中的记录为准。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曾帮助过后屋成员的人早被人们所熟知。在这个新版本里,这些帮助过后屋成员的人,也将用真名来显示,而剩下的人则依旧按《评述版》的假名称呼。有些人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资料馆则使用了他们名字的字头缩写。

曾在后屋躲避的部分人员真实姓名如下:

范·佩尔斯家(德国奥斯纳布吕克人)

奥古斯特·范·佩尔斯(1900年9月9日出生)

赫尔曼·范·佩尔斯(1898年3月31日出生)

彼得·范·佩尔斯(1926年11月8日出生)

这些人在安妮原稿中依次被称为:佩特罗内拉、汉斯、阿尔弗雷德·范丹,而在这本书中,则将他们改为:佩特罗内拉、赫尔曼、彼得·范丹。

弗里兹·普费弗尔(德国人,于1889年4月30日出生),安妮在原稿中将他叫作阿尔贝特·杜赛尔,后来的书中也是这样称呼的。

阅读这本书的人应该明白,这个版本的基础是安妮在15岁时校对过的B版日记内容。有时候,安妮会在之前的日记中加入一点回顾评注,这些评注在本书中也被全都记录了下来。同时,本书与原稿基本保持一致,因为任何对于这样一本“历史资料”进行自我观点的改编和评述都有失妥当。



《无声的呐喊》 故事梗概: 在一片被遗忘的古老森林深处,坐落着一个名为“寂静谷”的村庄。这里世代居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村民,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然而,这份宁静如同脆弱的露珠,在突如其来的厄运面前,瞬间破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莉亚的年轻女子。她拥有一颗善良而勇敢的心,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然而,一种神秘的疾病悄然侵袭了村庄,让许多村民饱受折磨,生命垂危。这种疾病来势汹汹,却又无影无踪,仿佛是来自未知的诅咒。村里的长者束手无策,巫医的草药也无济于事。恐慌和绝望笼罩着寂静谷,村民们开始互相猜疑,曾经淳朴的邻里情谊也逐渐瓦解。 艾莉亚不忍看到家园凋零,她决心要找出这场灾难的根源,拯救她的人民。她不顾年长者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危险的旅程,去寻找传说中能够治愈一切疾病的“月光泉”。传说中,月光泉隐藏在危机四伏的迷雾山脉之中,那里不仅有险峻的地形,还有守护泉水的古老生物。 在寻找月光泉的途中,艾莉亚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她遇到了隐居在山林中的智者,从他那里学到了关于自然界的奥秘和生命的哲学;她遇到了被人类驱逐的精灵,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她还遇到了贪婪的盗贼,与他们斗智斗勇,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勇气。 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艰辛与挑战。艾莉亚穿越了黑暗的森林,攀登了陡峭的山峰,渡过了湍急的河流,还曾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她曾因为迷路而绝望,也曾因为遭遇背叛而心碎。但每当她想起故乡饱受病痛折磨的亲人和朋友,她就会重新振作,坚定信念,继续前进。 随着旅程的深入,艾莉亚逐渐发现,这场席卷村庄的疾病,并非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与村庄深埋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了解到,她的祖先曾做过一件错误的事情,触怒了古老的力量,而这场疾病,正是那力量对后人的惩罚。 最终,历经千辛万苦,艾莉亚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月光泉。然而,月光泉并非简单的治愈之水,它蕴含着更深刻的意义。艾莉亚在那里接受了古老灵魂的启迪,明白了真正的治愈之道,并非仅仅是消除病痛,更是心灵的净化与和解。 回到寂静谷,艾莉亚将她所学到的知识和力量带回了家园。她用智慧和勇气,引导村民们正视历史,弥合伤痕,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她组织村民们共同劳作,重建家园,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村民们心灵的改变,以及对自然界平衡的重新认识,那神秘的疾病开始逐渐消退。寂静谷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但这一次,村民们的心灵更加强大,更加懂得珍惜。艾莉亚的故事,成为了寂静谷新的传说,激励着后人勇敢面对困难,守护家园,以及最重要的——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需要心怀敬畏,与之共生。 主题与深度: 《无声的呐喊》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疾病、冒险和拯救的故事,它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历史责任、以及心灵救赎的史诗。 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傲慢,以及当人类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时,所会承受的代价。艾莉亚的旅程,也是一次回归自然、理解自然、并与自然重新建立和谐关系的历程。她通过对植物、动物和古老力量的感知,逐渐领悟到自然界蕴含的智慧,以及人类应如何与之和谐共处。 历史的责任与传承: 故事巧妙地将村庄的困境与祖先的错误联系起来,提出了“历史的罪孽是否会影响后代”这一深刻命题。艾莉亚的冒险,也是一次对家族历史和村庄过往的探寻。她必须面对先辈们犯下的错误,并承担起弥补过错的责任。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忏悔,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小说强调了了解历史、正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心灵的救赎与成长: 艾莉亚的旅程,是一场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洗礼。她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少女,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领导者。她经历了恐惧、绝望、背叛,但也收获了勇气、友谊、智慧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小说通过艾莉亚的成长弧线,展现了人类在逆境中如何超越自我,实现心灵的救赎。最终,治愈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疾病,更是村民们被疏远、被遗忘的心灵。 沟通与理解的缺失: 疾病在村庄引发的恐慌,导致了村民之间的猜疑和疏远,这本身也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对信任、理解和沟通的渴望。当危机降临,人们往往会选择隔离和指责,而非团结协作。艾莉亚的回归,正是打破了这种隔阂,重新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并引导他们重新审视彼此。 自然的象征意义: 寂静谷、迷雾山脉、月光泉,这些地名和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寂静谷象征着脆弱的宁静,迷雾山脉则代表着未知与挑战,而月光泉,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存在的地点,更是心灵净化的象征,是回归本真、寻求和谐的意境。 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 《无声的呐喊》在艺术手法上力求精巧,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 环境描写: 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无论是阳光穿透树叶的斑驳光影,还是山涧溪流的潺潺声响,亦或是迷雾山脉的苍茫壮阔,都仿佛将读者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其中蕴含的神秘力量。这种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情感变化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气氛。 人物塑造: 艾莉亚作为核心人物,她的性格发展逻辑清晰,从最初的犹豫、担忧,到后来的坚定、勇敢,再到最终的睿智、成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并非完美无缺,她的恐惧和脆弱同样真实可感,这使得她的成长更具说服力。其他配角,如沉默寡言的智者、古灵精怪的精灵、以及被猜疑吞噬的村民,也都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和动机,共同构建起一个生动的人物群像。 叙事节奏: 小说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度。在艾莉亚踏上旅程的初期,节奏相对平缓,侧重于铺垫和环境的展现;随着情节的深入,她遭遇的挑战和险阻逐渐增多,叙事节奏加快,充满了紧张和悬念;而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例如发现疾病的真相,或者找到月光泉时,作者又会放缓节奏,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考。 语言风格: 作者的语言风格洗练而富有表现力,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朴实、真挚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意味。对话简洁而富有深意,能够在寥寥数语中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内心感受时,语言的诗意和感染力得以充分展现。 象征与隐喻: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得故事在表面情节之下,蕴含着更丰富的解读空间。例如,疾病可以被视为人类失衡状态的隐喻,而月光泉则象征着回归自然、净化心灵的力量。这些象征性的元素,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情节的普适性和深度。 总结: 《无声的呐喊》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冒险和救赎的故事,更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深刻关系的探索。通过艾莉亚的眼睛,读者将跟随她一起,在重重危机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并在最终领悟到,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纯净,源于与自然的和谐,源于对过往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担当。这部作品,将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生命、对家园、对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安妮日记》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无声却极具穿透力的。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少女在战乱年代的成长轨迹。我尤其沉迷于安妮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家人之间的争吵与和解,关于朋友之间的嬉笑怒骂,关于对书籍的热爱,对电影的痴迷,都构成了那个特定时期里,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她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对于时事政治的理解,也展现出超越她年龄的成熟和洞察力。读她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封锁的空间,与她一同感受着希望与绝望的交织,忍受着压抑与孤独的煎熬。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对自由的渴望。她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思考,放弃梦想,反而更加珍视生命中的点滴美好。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而希望,永远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评分

这本《安妮日记》实在是太令人心生共鸣了,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一本充斥着宏大叙事或惊心动魄情节的书,恰恰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纯真的视角,将一段沉重而压抑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命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少女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面对困境时那份令人动容的坚韧。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细微的观察而停下脚步,因为那些描绘太真实了,仿佛我就是那个躲藏在密室里的少女,与她一同感受着恐惧、寂寞,还有那些在黑暗中闪烁的希望的微光。那种对生活点滴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时刻,也丝毫没有被压垮。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的意义,明白了在最绝望的境遇下,一个人内心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它是一种控诉,一种呐喊,更是一种永不熄灭的生命宣言。每一次翻开,都能从安妮的文字中汲取力量,感受到人性中最美好、最坚韧的部分。

评分

读《安妮日记》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安妮的文字,不是那种刻意雕琢的文学作品,它就像是日记本身,自然流淌, unfiltered,直接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于家人、朋友之间微妙情感的捕捉,那种少女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即使身处囹圄,也从未丧失。她对战争的恐惧、对失去的忧虑,都真实地展现在纸上,让人感同身受。但更让我动容的是,她并没有被这些负面情绪完全吞噬。相反,她努力地去理解世界,去思考人生,去描绘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她的梦想,她的热情,她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显得格外耀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身处最恶劣的环境,一个人内心的光芒也无法被完全熄灭。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要对生活保持一份感恩和热爱。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活下去的信念,因为我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评分

《安妮日记》给我的感受,是一种直抵灵魂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的小说,而更像是一封来自遥远时空的信件,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安妮的笔触,如同孩童般纯真,却又带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深刻。她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亲情友情的描绘,都显得那么细腻而动人。我尤其能感受到她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即使身处被囚禁的密室,她的思想依然是自由的,她的灵魂依然是在不断地探索和成长。她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的忧虑,都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然而,最让我敬佩的是,在那样绝望的环境下,她依然能够保持乐观,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且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界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内心的力量和对希望的坚持。读完之后,我内心充满了平静,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因为我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被铭记。

评分

安妮的日记,是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更映照出一个人在极端困境下的成长与蜕变。她的文字,没有成年人的世故,没有过度的解读,只有少女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纯粹的观察。我常常会被她对于身边人的细致描摹所打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洞察。她对父母的依赖与抱怨,对妹妹的疼爱与嫉妒,对朋友们的思念与渴望,都写得那么生动,那么真实。在那样封闭的环境下,她依然保持着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她的文字,传递出一种即使身处绝境,也绝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读她的日记,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感受到她从一个青涩少女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是多么顽强,而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能找到它闪耀的痕迹。

评分

非常好的书本,价格也不贵,到货速度非常快,当天几天收到了。

评分

简洁,完整,那个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传记,真不容易,现在读起来也很好,不过时。不过时间,注释方面,在加强一点就更好了。晚清中兴四杰,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

评分

不错的,京东物流很快,一直选择京东自营买书籍和电器,生活用品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书还可以吧,不是很喜欢这种书,有点乏味

评分

物流很快 包装很好 书内容很吸引人

评分

公司活动买的书,一次买了几百本,十几箱,还没拆封,质量暂时不评论,物流速度和快递员服务态度都很好,冲这个提前给个好评。特别喜欢在东京自营买东西,今天买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时候不急着用,但依然挡不住喜欢这风驰电掣般的速度。

评分

简洁,完整,那个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传记,真不容易,现在读起来也很好,不过时。不过时间,注释方面,在加强一点就更好了。晚清中兴四杰,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还带塑封,给小孩买的,小孩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