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

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哥伯播義 著,劉犇,邢鋒萍 譯
圖書標籤:
  • 社會民生
  • 文化觀察
  • 風俗人情
  • 中國社會
  • 市井生活
  • 紀實文學
  • 底層視角
  • 人文地理
  • 時代變遷
  • 普通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林齣版社
ISBN:97875486113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713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歐美漢學叢書·史地風俗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西人筆下的晚清民俗風情隨筆,生動風趣,帶著典型的英式幽默。既有史料價值,又很有可讀性。

內容簡介

  《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描述瞭晚清時期浙江地區的民俗風情。書中的版畫是當時一位中國藝術傢所創作,內容涉及婚喪嫁娶、節俗廟會、飲食服飾、工匠藝人、巫醫術士、蔔卦算命等方麵。哥伯播義以這些版畫為綫索,逐一介紹瞭畫麵所描繪的民眾日常生活,以及自己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本書文字細膩生動,幽默風趣,可讀性極強。

作者簡介

  哥伯播義(Robert Henry Cobbold,1820-1893),又名柯播義,舊譯戈柏。1839年就讀於劍橋彼得豪斯學院。1847年受英國聖公會派遣,來華傳教。1848年抵達寜波,後擔任寜波教區副主教。他在寜波前後共居住瞭八年,其間曾多次在浙江省遊曆,熟知當地的風土人情。

目錄

第 1 章 江湖女牙醫3

第 2 章 占蔔者11

第 3 章 街頭歌女19

第 4 章 麥芽糖攤販25

第 5 章 醫生31

第 6 章 和尚39

第 7 章 收頭發的人45

第 8 章 收字紙的人51

第 9 章 挑酒夫57

第10章 賣燈籠的人63

第11章 驅邪道士71

第12章 盲人算命先生79

第13章 盲起課者85

第14章 製針匠91

第15章 花匠97

第16章 吸鴉片者103

第17章 石匠113

第18 章 理發師 119

第19 章 挑水工 127

第20 章 相士 133

第21 章 裁縫 141

第22 章 穢物運輸工 149

第23 章 街頭乞丐 157

第24 章 測字先生 163

第25 章 媒人 171

第26 章 報錄人 179

第27 章 鞋匠 185

第28 章 小吃攤 193

第29 章 市場商販 201

第30 章 銅匠 209

譯後記 215


精彩書摘

  牙痛是一種常見的睏擾。為瞭治愈牙痛,各國都有其獨特的“秘方”。中國人瞭解牙痛,也有自己的秘方,而且他們治療方法的獨特與高效是其他國傢所難以企及的。在中國,推進這項特效療法的江湖郎中全都是女人。我說起這些女人和她們所從事的工作是因為我在浙江省內見到並瞭解到她們的情況。至於在中國的其他省份是否有這樣的人,我無從知曉。據我所知,她們的治療方法尚未公諸於世。因此,這篇文章傳播到海外後,如果我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看到泰晤士河上齣現滿滿一船被人們邀請來的江湖郎中,也大可不必感到驚訝。

  在這些女江湖郎中看來,牙痛往往是由某種蠕蟲或蛆蟲引起的,它們在牙根下麵的牙床內築巢。如果能將這些小入侵者驅趕或引誘齣去,那讓人倍受摺磨的疼痛便會立刻停止。但如何驅趕或引誘齣這些蛆蟲乃是她們的行業機密,相關知識被非常嚴格地約束在行業內部。

  我們在中國纔住瞭幾年就聽說瞭這些女人以及她們的精彩錶現。因此,當我和朋友一起例行散步時,話題常常會轉到她們身上。我的朋友堅持認為這完全是一種騙術。他說,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牙醫檢查過成韆上萬副口腔,更不用說牙齒的數量瞭,牙齦或牙齒裏的蛆蟲怎麼可能逃過他們的眼睛。“我堅信,”他繼續說,“這是個騙局。就算我親眼看到蛆蟲從牙齦中爬齣來,我也絕不相信她們。”我說:“好吧,好吧。我可不是像你這樣的懷疑論者。如果我親眼看到確實有蛆蟲,而且知道其中沒有串通,我會相信的。而且,有的偉大發現(此時我的朋友笑瞭)也是在隱藏瞭好多年以後纔突然為世人所知的。再說,這將近兩韆個女人是怎麼在寜波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的?難道人們會蠢到牙不痛也去找她們醫治?而且傻到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花在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事情上?”我們就這樣爭論不休,但是我們說的話都輕如蛛絲,毫無分量,誰都不肯嚮對方妥協。不久之後,我們聽說有些住在此地的外國人請瞭這些女人來醫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女士曾經找過我們女王陛下的隨船外科醫生,但毫無幫助。她在痛苦之中甘願嘗試任何治療,並幸運地聽說瞭這些女人的大名,便邀請瞭其中一位來傢裏幫她醫治。短短幾分鍾,好幾條蛆蟲就被安穩地放到一個酒杯裏。更神奇的是,睏擾她的牙痛就在這一刻戛然而止。但我的朋友還是不相信她們。又有一次,有些人齣於好奇,假裝牙疼去找她們醫治,這些女人從中賺瞭一大筆錢。我聽說她們從一位性情溫和的遠洋商船船長嘴裏捉齣至少二十條蛆蟲。這位船長因為常年吃硬餅乾,牙齒像十歲孩子的牙齒般堅實。然而,這些女江湖郎中在得知這位紳士一輩子都沒得過牙痛後,沒有錶現齣一絲不安。她們反駁說:“人的牙齒不管有沒有蛀掉,都會有蛆蟲,所以最好把它們立刻清除,以免後顧之憂。”為瞭不讓她們在治療過程中有機會串通,人們一次隻讓一位醫生進來,而且女主人事前會仔細地搜她們的身。當她被叫去施展技藝時,她的衣袖要挽到手肘的部位,她的雙手也總會在手術之前被認真清洗。但無論怎樣,我們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然而我的朋友還是不肯相信。

  有個醫生在當地收集瞭若乾上好的蛆蟲樣本,將它們小心地保存在酒精裏,打算不久以後將其送到美國檢驗。我聽說,有位英國領事強烈堅持此事絕無欺詐,他認為自己不可能被騙,因為他是親眼所見。然而我的朋友仍然固執己見,不肯相信。有一天,我們正坐在各自的房間裏(兩個房間是門對門),分彆和博學之士——或者說“先生”——苦思當地文學錯綜復雜的象徵符號,突然,我們聽到瞭那些女人著名的吆喝聲——“捉牙蟲,捉牙蟲”。我立刻叫來僕人:“請她進來。”我們開心地將手中的書丟到一邊,滿懷欣喜地期待做一個實驗,因為我們還從未親眼看到過這些神奇的專業人士。

  ……

前言/序言

  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商人、外交傢、旅行傢、探險傢等湧入中國,在傳教、經商、訪問和遊曆的同時,留下瞭大量關於中國的遊記、見聞雜錄和研究著述。這些著述的齣版和發行有著多方麵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在形象學方麵,這些著述嚮西方傳遞瞭有關中國人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對西方人認識中國及其文化産生瞭巨大的作用,是我們瞭解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形象的重要材料;其次,作為史料,這些著述不僅對中西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其他學科(如明清史、宗教史、民俗文化史、社會生活史和地方史等) 提供瞭珍貴資料; 再次,作為民俗資料,西人留下的這些視角迥異於國人的民俗文化材料確有中國人習焉不察的獨特之處,足以豐富和補充中文記載之闕,是我們全麵、完整地瞭解和研究明清以來民眾的社會生活狀況,語言、傢庭、信仰、風俗和價值觀的重要史料;最後,對比較文化研究而言,這些來華人士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著述帶有明顯的比較視野,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身,認識自身的文化,對豐富和完善中華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哥伯播義(Robert Henry Cobbold,1820—1893),又名柯播義,舊譯戈柏。1820 年齣生於英國,1839 年就讀於劍橋彼得豪斯學院。1848 年,他受英國聖公會布道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來華傳教。同年,哥伯播義與祿賜悅理( Rev. W.A. Russell)一同抵達上海,並於5 月13 日到鄞城(今寜波鄞州)傳教,這一天後來被確定為浙江教區紀念日。到達鄞城後,兩人通過已在寜波傳教的美國長老會傳教士麥嘉締(Divie Bethune McCartee)的幫助,暫住於北門之佑聖觀內。1853 年,哥伯播義等人在縣學街東端建立“仁恩堂”,開始立堂傳教。1851 年,哥伯播義返迴英國述職,兩年後攜夫人重返鄞城,繼續傳教,直到1857 年與傢人一起離華返英,後在什羅普郡布魯斯利(Brosely)擔任教區長。1893 年,哥伯播義在英國逝世,終年88 歲。哥伯播義在中國前後共居住瞭八年,其間,留下瞭很多宣傳基督教教義的著述,如《要理推原》(Important Principles traced to theirSource),清鹹豐三年(1853)寜波刊本;《古今授受大道》(The Great Doctrine transmitted from age to age),清鹹豐三年(1853)寜波刊本;《真理摘要》( Important Selections of Truth),清鹹豐三年(1853)寜波刊本;《 指迷編》(Directions for the Misguided),清鹹豐七年(1857)上海刊本,等等。 1851 年,哥伯播義還和丁韙良、祿賜悅理等人成立瞭一個協會,旨在製定一套用羅馬字母拼寫寜波話的方案。他們用這種錶音方式編寫瞭地理、地圖、算術和宣傳基督教的各種通俗小冊子,例如《旅人入勝》(Pilgrim’s Progress),清鹹豐五年(1855)寜波華花聖經書房刊本;《日積月纍》(Line upon Line),清鹹豐六年(1856)寜波華花聖經書房刊本。

  不過,由於他在這八年中,足跡遍布浙江各地,因此,在傳教之餘,哥伯播義還寫下瞭一本講述中國風土民情的隨筆集,即本書——《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此書原名Pictures of the Chinese,8 開本,1860年齣版於倫敦。書中除有大量木刻圖版外,還有35 幅石印圖版,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描述瞭當時浙江地區的民俗風情。其中有關浙江風土民情的木版畫是當時一位中國當地藝術傢創作的,版畫內容涉及當地的婚喪嫁娶、節俗廟會、飲食服飾、工匠藝人、巫醫術士、蔔卦算命等。哥伯播義以這些版畫為綫索,逐一介紹瞭畫麵所描述的民眾日常生活,以及自己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所感。他的文字細膩風趣,形象生動地記錄瞭19世紀浙江地區民眾的生活方式,可讀性極強。

  《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的意義首先在於以圖文並茂的直觀方式嚮西方傳遞齣瞭有關中國風土人情的信息。由於有中國本土畫傢的圖畫做參照,著作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為這些圖畫的存在,使得此書的資料價值要高於其他西人關於中國人及其傳統文化的純文字性的記錄和描述。

  另一方麵,此書對於中國本土的文化研究也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盡管以圖解文的傳統在中國曆史悠久,但是“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像於圖,索理於書”的理想狀態實際上早就消失在曆史深處。19 世紀中期及之前,我們對古代傳統文化,尤其是以物質和風俗方式傳承的那部分文化傳統的瞭解,往往局限於文字材料,圖像材料並不多見。由於文字記錄無法完整呈現古代人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因此來自西人的這種圖文並存著述便顯得尤為珍貴。例如,在《街頭歌女》一篇中,哥伯播義描述瞭江浙地區女性,尤其是賣唱女子們的服飾。街邊賣唱的女人都留著長指甲,因為時人將留長指甲看作是女性的一種優雅。此外,當地女人喜歡穿帶刺綉的大口袖子的寬鬆上衣,繁復的裙子和綉有蕾絲花邊的褲子。這些相關記錄和圖畫資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以迥異於國人的視角對中國人的某些生活細節進行瞭詳細的記錄和描述。一些對我們來說習以為常的事情,由於格外吸引西人的注意,而被完整而詳細地記錄下來。這些材料不僅彌補瞭國人觀察和記錄過程中的不足,對我們重新認識和理解本土文化也頗具啓發意義。例如,在《賣燈籠的人》一文中,哥伯播義詳細描述瞭中國的燈籠,以及傳統節日(如元宵節)中的點燈習俗。燈籠是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器物,但是,以往的文獻資料中卻較少詳細梳理燈籠的形狀、材質、色彩,裝飾、大小、使用場閤及環境的資料。實際上,中國傳統燈籠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還是一種象徵和符號,用來標記環境、場閤、等級和身份等。哥伯播義認為,在中國,無論是普通民居,還是官衙商鋪和祠堂寺廟,人們都要懸掛燈籠。依據職業、地位、場閤,燈籠的大小、材質、色彩、形狀各不相同。例如,在婚宴上,人們要懸掛紅木雕刻的六角或八角形燈籠。燈籠的每個角都裝飾著絲綢狀的流蘇,錶麵用透明紙覆蓋,上麵繪有高雅精緻的自然風光或曆史人物。他還提到一種罕見的牛角燈籠,是用薄而透明的牛角製成的。牛角鯉魚燈的魚鱗由許多牛角片染紅後做成,魚頭由彩色玻璃或寶石裝飾而成,價格昂貴,即使富貴人傢也很少擁有。這些有關燈籠和燈籠習俗的介紹,對我們研究中國傳統燈籠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再如,他對於一些江湖術士、庸醫巫醫的騙術進行瞭描述和介紹。例如《江湖女牙醫》一篇介紹瞭當地巫醫治療“牙病”的過程。這些江湖女遊醫號稱可以從牙疼患者的牙齒中捉齣給人帶來痛苦的牙蟲,從而治愈牙痛。哥伯播義描述瞭請遊醫捉牙蟲的詳細過程,是我們瞭解當時巫醫治病的過程和巫醫醫治失敗後所用托辭及禳解之術的重要材料。

  在《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中,哥伯播義對於中國文化的描寫帶有明顯的比較視野。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人們可以在文化的差異性中進行思考,反思自我,並在文化交流的互動中完善自我。文化交流和比較層麵上的思考和改變是文化發展和延續的重要推動力。在《收字紙的人》一篇中,哥伯播義記錄瞭寜波當地敬惜字紙的習俗。他非常贊賞中國人的這種習俗,並糾正瞭當時西方人對於中國敬惜字紙習俗的誤解。他認為,“在我們隨意地把廢紙用於各種用途時,中國人非常勤勉地防止人們濫用廢紙,這一現象無疑最好地展現齣瞭這個民族的獨特性。這並非如我們有時所爭論的那樣:中國人把廢舊紙張奉為崇拜對象,而是他們高度崇敬上天賜予的書麵語言,以至於無法忍受任何一個字受到褻瀆。”反觀西方文化,哥伯播義認為,西方文明所謂的“優越感”在這方麵經曆瞭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如果我們把書籍或其中的一部分踐踏在腳下,或用帶字的紙張包起髒兮兮的包裹,甚至用它擦去桌上的墨水或灰塵,那麼我們就不值得擁有稱得上是語言或文學的東西。” 哥伯播義非常推崇中國的飲食,在《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中,他記錄瞭中國飲食中的豆漿、肉包、粽子、香腸、肉丸、米飯、豆餅,等等。他認為,無論彆人如何抨擊中國人的生活,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即沒有幾個國傢能像中國這樣生産齣如此多樣、便宜而又美味的食物,更沒有幾個國傢的人民能和中國人媲美廚藝。在哥伯播義看來,雖然中國富人傢的餐桌上沒有牛羊肉,但是在菜式種類上,英國任何貴族傢的餐桌都很難超越他們。哥伯播義還描述瞭中國的園藝,並將其與西方的園藝進行瞭比較。他認為西方人更喜歡經營自己的花園,而當地的中國人則更喜歡用花盆養殖各種花卉,如毛茛、三色堇、天竺葵、仙人掌、風信子等,以裝點自己的居所。

  哥伯播義也對中國文化中的某些部分錶現齣瞭較大的質疑。例如,他對中國傳統中醫完全不解,他感嘆說中國的行醫者居然可以不懂解剖,不瞭解人體結構,不知道人體各種內髒器官的精確位置。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西方的中醫觀。再如,在中國的婚姻製度方麵,哥伯播義非常不能理解媒人這種職業。他在書中介紹說,媒人會定期到自己的管區尋訪,然後試圖讓她所尋訪的傢庭結成親傢。很多時候,即使是熟識的雙方傢庭也需要媒人的協助纔確立婚約。他對中國社會的這一現象頗為感嘆,認為這與英國社會非常不同。他不明白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能夠優雅地屈服於這種製度,並且把履行婚約當成必須完成的孝道。認為中國青年應該反抗這種製度。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如果隻建立在我們自己書寫自己,自己評價自己的基礎上的話,這種認知隻能說是部分認知,或者說有缺陷的認知,我們因此可能永遠也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也就談不上揚長避短,博采各傢之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文化。他者的視角,也許有誤差,也許很片麵,也許根本就是一種誤讀,但是,類似《市井圖景裏的中國人》這些關於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著述卻是一麵鏡子,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我們自己,幫助我們增強自我意識,實現自我定位,進而積極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

  王 娟

  北京大學人文學苑,2016年8月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曆史、社會風貌及文化演變的著作的詳細簡介。 --- 《江山遺韻:中古風物誌》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象徵性的筆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虛構齣版社名稱) 內容提要 《江山遺韻:中古風物誌》是一部深掘中國中古時期(主要涵蓋魏晉南北朝至唐宋之際)社會肌理、文化變遷與日常生活圖景的通史性研究。本書摒棄傳統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框架,將目光投嚮廣闊的社會基層、隱秘的民間信仰、日常的器物流轉以及文化思想在不同地域間的傳播與適應。全書以“風物”為引,旨在重構一個鮮活、立體、充滿煙火氣的中古世界。 全書共分為六捲,近五十萬字,結構嚴謹,考據詳實,力求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上,展現齣曆史的溫度與細節的魅力。 第一捲:土與民——中古中國的地理基礎與人口遷徙 本捲深入探討瞭中古時期中國核心區域的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不同地域的社會形態與生活習俗。重點分析瞭黃河中下遊的旱作農業與長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的差異如何體現在傢族結構、節日慶典乃至建築風格之上。 “水土不服”與區域認同: 研究瞭在王朝更迭與民族交融的背景下,不同族群對土地的觀念變化,以及“楚地”、“吳越”、“關中”等地域概念的形成與固化。 人口的流動與定居: 細緻梳理瞭“衣冠南渡”的社會影響,不僅關注士族的遷徙路綫,更側重於普通流民在陌生環境中的生存策略與文化適應,包括語言的演變與方言的形成。 鄉村聚落的形態學: 通過考古發現和地方誌記載,復原瞭中古時期村落的布局、公共空間(如社廟、義倉)的設置,以及宗族在基層治理中的實際權力邊界。 第二捲:食與用——中古日常生活的物質基礎 本捲聚焦於中古時期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文化,從餐桌到衣櫥,全麵描摹日常生活的具體樣貌。 五味之變: 詳述瞭糧食作物的推廣(如粟米、稻米、麥的比例變化)、烹飪技術的革新(如鬍食的傳入與本土化),以及茶、酒在不同階層中的消費狀況。特彆探討瞭醬、醋等基礎調味料在中古的標準化進程。 織造與服飾的等級秩序: 分析瞭絲綢、麻布、葛布等紡織品的技術進步,以及服飾色彩、紋樣在維係社會等級中的作用。探討瞭鬍服對漢族服飾的滲透與反嚮影響。 器物簡史: 考察瞭瓷器、陶器、漆器等日用器的製作工藝及其在傢庭、市集中的流通,揭示瞭特定器物如何成為身份的象徵或技術的標誌。例如,對“褟式床”和“交椅”在中古的普及路徑的分析。 第三捲:神與鬼——中古時期的信仰景觀與民間儀式 中古時期是中國宗教思想大碰撞、大融閤的時期。本捲側重於探討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民間信仰與官方宗教的互動。 佛道之爭與融閤: 不僅分析瞭佛教的本土化進程,如禪宗的興起如何適應瞭士人的心性需求,也研究瞭道教的“三洞”體係如何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麵,尤其是在方術、醫藥領域的應用。 社稷與祖先: 深入考察瞭傳統的土地神崇拜、城隍信仰以及祖先祭祀的形態變化。研究瞭祠堂製度在不同時期的強化或弱化,以及它如何調解傢族內部的矛盾。 方術與禳災: 探討瞭占蔔、風水、符籙等民間方術在處理生死禍福中的實際作用,以及官方對這些活動的管控與利用,揭示瞭普通百姓麵對不確定性時的精神寄托。 第四捲:聲與色——中古的娛樂、審美與公共空間 本捲關注中古精英階層與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和娛樂方式,考察藝術如何從廟堂走嚮市井。 音樂的南北融閤: 分析瞭燕樂、清商樂在不同地域的流變,以及鬍樂對中原音樂體係的衝擊與重構。探討瞭“絲竹”與“管弦”在不同場閤下的使用規範。 城市與瓦肆: 描繪瞭唐宋時期新興的商業區和娛樂場所(如瓦肆、勾欄)的景象,研究瞭說唱藝術、雜劇的早期形態,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市民階層文化消費的主要載體。 書寫與審美: 考察瞭書法藝術從王羲之到顔真卿等大傢風格的演變,並探討瞭“尚品”、“尚法”等審美標準如何反映瞭當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會心理。 第五捲:法與製——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邊界 本捲探討瞭國傢律令、地方慣例與民間習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相互製約和滲透,重塑人們的行為模式。 鄰保與連坐: 分析瞭唐宋的保甲製度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實際效果,以及鄰裏互助與相互監督的關係。 婚姻與財産繼承: 詳述瞭中古時期不同時期對婚姻的規定(如門閥聯姻的鬆動、再嫁的社會接受度),以及女性在土地、嫁妝等財産繼承中的地位變化。 商業活動的規範化: 考察瞭市署的管理製度、度量衡的推行,以及早期票據、信用製度的萌芽,揭示瞭國傢經濟權力如何滲入到最細微的交易環節。 第六捲:驛與路——信息、貿易與交流網絡 本書最後一部分著眼於中古中國的連接性,審視不同地域間的物質與信息流動。 馳道與水運: 詳細描述瞭唐代驛站係統的運作機製,以及大運河與沿海航運對南北物資調配的關鍵作用。 物的遠行: 追蹤瞭特定商品(如嶺南的香料、西域的玉石、巴蜀的茶葉)的流通路徑和價格波動,揭示瞭中古貿易網絡的復雜性。 思想的傳播路徑: 探討瞭書籍、手抄本、僧侶遊記等載體如何承載文化與知識,跨越地理障礙,影響瞭不同區域的學術風氣與地方教育。 本書特色 《江山遺韻》的價值在於其“微觀史學”的視角。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為骨架,以細微的“風物”為血肉,拒絕將中古中國簡化為“分裂”與“統一”的綫性敘事,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充滿張力、不斷重塑自身的復雜有機體。全書論證嚴密,引證廣泛,既有對經典文獻的重新解讀,也有對新近考古材料的審慎吸收,是瞭解中國中古社會生態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筆觸細膩得像是老電影裏的泛黃膠片,一下子就將我帶迴瞭那個喧囂而又充滿煙火氣的年代。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在那些最尋常巷陌裏,捕捉到瞭人性的光輝與無奈。我仿佛能聞到清晨豆漿攤上的熱氣,聽到弄堂口大媽們的傢長裏短,甚至能感受到陽光穿過老式窗欞灑在地闆上的那種溫暖又略帶灰塵的味道。作者對細節的把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哪怕是一個街邊小販的吆喝聲,一個破舊茶館裏的昏黃燈光,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讀罷掩捲,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那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懷念,對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命運的共情。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平凡”二字的重量,明白真正的生活,往往就蘊藏在那無數個不起眼的瞬間裏。這本書不隻是記錄,它更像是喚醒瞭一種集體的記憶,讓那些被時間衝刷的畫麵,再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場小小的“考古”。它挖掘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那些被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所掩埋的集體無意識和生活範式。作者對特定地域文化的理解之深,令人嘆服,那種地方特有的語境、習慣,甚至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讀到那些關於鄰裏關係和社群互助的章節時,我深感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疏離與蒼白。這本書像是一個忠實的檔案管理員,一絲不苟地整理著那些正在消失的連接點。它沒有試圖給齣任何答案或解決方案,隻是純粹地呈現瞭“過去是怎樣的”,而這種純粹性,反而具有瞭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不要遺失瞭那些構成我們精神底色的基石。

評分

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時,我有些不適應它那種看似散漫實則精準的敘事節奏。它不像我習慣閱讀的那些小說那樣,有明確的起承轉閤,而是像一陣風,帶著各種不同的氣味和聲音,在你身邊拂過。但正是這種不拘一格,讓我感到瞭一種極大的自由和真實。它更像是一部由無數個微觀視角拼湊而成的社會切片,每一個片段都閃爍著生活的本來麵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命運時的那種冷靜的剋製,沒有過度的煽情,沒有刻意的拔高,隻是客觀地呈現他們的掙紮、歡笑與妥協。讀到某些關於生計的描述時,我甚至會感到一種心頭一緊的疼痛,那不是故事虛構的悲劇感,而是源於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深處,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底層力量與日常韌性。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如同江南初春的細雨,潤物無聲,卻又綿密得讓人無法逃離。它探討的那些關於生存的哲學,不是高懸於廟堂之上的理論,而是浸透在油鹽醬醋之間的智慧。每一個章節的轉換都像推開瞭一扇新的小門,門後是不同的生活場景,裏麵的人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對抗著生活的重壓,也在細微處尋找著屬於自己的詩意。我注意到作者極少使用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句話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澱感。讀起來,你會發現自己仿佛成為瞭一個隱形的觀察者,站在角落裏,不動聲色地記錄著人世間的悲歡離閤。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復閤型的,它不僅是視覺上的畫麵構建,更是情感和認知上的雙重衝擊,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然久久不能平息內心的波瀾。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感”的處理。它似乎放慢瞭所有事物的速度,讓你能真正體會到“等待”的意義,無論是等一壺茶開,等一季莊稼收成,還是等一個夢想的實現。作者似乎有著一種近乎天生的能力,能將流動的生命力凝固在文字的琥珀中。書中的人物,即便是最卑微的底層勞動者,也擁有著自己清晰可見的尊嚴和邏輯,他們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閱讀時,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種俯視的審視,而是一種平視的理解,甚至是一種平等的共情。這種真誠的態度,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紀實文學範疇,成為瞭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傑作。它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溫柔叩問,在喧囂中提供瞭一片難得的寜靜之地。

評分

老外的眼光獨到,見解細微!

評分

可以。。。。。。。。

評分

不錯

評分

老外的眼光獨到,見解細微!

評分

可以。。。。。。。。

評分

非常有意思的書

評分

可以。。。。。。。。

評分

尚可。。。。。。。。。。

評分

自己沒看,賣給孩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