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對於社會文化史的疏忽,簡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說政治和軍事史是骨架,那麼社會文化就是血肉,而這本書的“血肉”部分幾乎是乾涸的。我期待能讀到關於咖啡館文化興起、電影如何影響一代人的心態、工會運動如何通過罷工改變普通工人的日常生活,或者僅僅是關於悉尼和墨爾本之間“誰更像真正的文化之都”的民間爭論。然而,這些鮮活的、構成一個國傢日常經驗的元素,在書中幾乎是不存在的。作者似乎將“曆史”嚴格限定在“官方記錄”和“高層政治決策”的狹隘範圍內。當涉及到藝術和文學的篇章時,也僅僅是羅列瞭幾位重要作傢的名字和他們的主要作品年份,完全沒有探討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或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的。這導緻我對澳大利亞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殖民地行政管理的層麵,完全感受不到那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他們是如何笑、如何愛、如何反抗、如何創造他們自己的身份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澳大利亞“治理結構”的官方報告,而非一部關於“澳大利亞人”生活的史詩。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保守和晦澀,簡直像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學術期刊裏直接“復印”過來的。它的句子結構復雜到令人發指,動詞和名詞之間的關係常常需要我來迴閱讀三四遍纔能勉強理清主謂賓。很多地方,作者似乎認為使用更復雜的、充滿拉丁文詞根的詞匯,就能自動提升作品的學術價值,結果卻是將本可以清晰錶述的曆史事件,硬生生地包裝成瞭一堆拗口的學術黑話。比如,當描述聯邦化進程時,書中用瞭一個長達七行的復閤句來解釋不同殖民地之間的財政分歧,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曆史,而是在努力破解一份加密電報。更糟糕的是,這種晦澀還滲透到瞭圖片說明中——那些原本應該作為視覺輔助的地圖和肖像,其配文竟然比正文還要難懂,充滿瞭隻有作者本人纔能理解的內部代號和縮寫。對於一個渴望清晰、流暢閱讀體驗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異於一座語言的迷宮,每一次試圖理解某個觀點,都像是在密林中摸索著前進,最終纍得筋疲力盡,卻發現自己可能隻是繞瞭一個圈子,迴到瞭原地。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是慢得讓人想打瞌睡。我原本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曆史抱有極大的期待,想深入瞭解那片土地如何從原住民的傢園,一步步演變成如今的多元文化社會。然而,作者似乎對細節的癡迷達到瞭病態的程度,花費瞭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來描述早期歐洲探險傢們在船上吃瞭什麼,以及他們繪製航綫時所用的那些過時的天文觀測工具。每當曆史的關鍵轉摺點來臨時——比如淘金熱的爆發,或者政治上的重大變革——作者總會突然轉嚮對某個不知名牧場主童年陰影的冗長心理分析,仿佛在暗示所有曆史事件的根源都在於個人便秘史。讀到快一半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買的究竟是一本嚴謹的“史學著作”,還是一部拖遝的、充滿腳注的傢庭相冊迴憶錄。尤其是在描述殖民地早期法律體係的建立時,那種枯燥的法律條文引用,簡直比我大學時讀的閤同法還要讓人昏昏欲睡。如果你想瞭解澳大利亞是如何在沉悶的背景音中被緩慢地塑造齣來的,也許可以嘗試一下,但如果你期待的是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清晰的時間綫索,那你可能會在第三章就選擇棄讀,轉而去研究一下袋鼠的遷徙模式,可能都比這本書來得更有趣。
評分全書的論點鋪陳缺乏必要的平衡性,給人一種強烈的、預設立場的偏頗感。它似乎在不遺餘力地美化某些曆史人物和事件,而對那些挑戰主流敘事的觀點則采取瞭冷處理或者直接邊緣化的態度。尤其在處理與原住民相關的曆史章節時,這種傾嚮性達到瞭頂峰——作者使用瞭大量“溫和的演變”或“必要的整閤”這類帶有明顯價值判斷的詞匯,試圖將殖民行為的殘酷性淡化成一場不可避免的、技術性的過程。對於殖民初期暴力事件的描述,通常是蜻蜓點水,語焉不詳,仿佛那些血腥的衝突隻是曆史進程中微不足道的“小插麯”。這種“選擇性遺忘”的做法,讓這本書的可靠性大打摺扣。一個真正的曆史研究者,應當是史料的忠實呈現者,而不是某一意識形態的辯護律師。讀完後,我非但沒有獲得對澳大利亞曆史全麵的理解,反而産生瞭一種需要去尋找“反麵教材”來校正認知偏差的衝動。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述曆史,不如說是在精心編織一個對特定群體有利的“官方神話”。
評分這本書在論證的深度上,存在一種令人不安的“淺嘗輒止”現象。它像一個閱覽室裏的導覽員,匆匆忙忙地帶著你走過每一個曆史地標,每到一個地方隻允許你停留三分鍾,然後就催促你去看下一個“更重要的”地方。對於像“一戰”期間澳大利亞遠徵軍(ANZAC)的貢獻,這本書的描寫力度遠不如對某個中世紀歐洲貴族傢徽的考據來得認真。我特彆想知道,在涉及原住民土地被侵占的關鍵衝突時期,當地社會結構是如何崩潰和適應的,但作者的筆觸卻像在處理一件不銹鋼餐具,冰冷、光滑,沒有任何情感的滲透,更彆提深入挖掘不同族群之間張力爆發的復雜人性瞭。它提供瞭一係列“是什麼”的清單,卻極少觸及“為什麼會這樣”的核心驅動力。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個閱讀體驗變成瞭一種知識點的堆砌,缺乏瞭曆史應有的厚重感和批判性的反思。讀完之後,我腦海裏隻有一堆零散的事實,卻無法構建齣一個連貫的、能夠解釋當代澳大利亞社會特徵的宏大敘事框架。這更像是一份高質量的教科書大綱,而不是一本能讓人産生深刻思考的專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