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的学问

教孩子的学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大惠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亲子
  • 育儿
  • 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 学习方法
  • 思维培养
  • 习惯养成
  • 成长
  • 教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11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61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老师和家长,传统文化爱好者,陈大惠粉丝
  1.陈大惠独特的个人魅力。陈大惠出版或参与制作了了多部图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陈大惠制作的《为什么不能吃它们》系列节目,荣获2003年中国非官方环保大奖——福特汽车环保奖。《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曾两次对他提出采访的邀请。
  2.弘扬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者陈大惠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3.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热点,本书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结合儒家经典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若干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案。

内容简介

  本书从列举家庭教育的混乱开始,谈及送孩子上学的困难,孩子读书、背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针对各种问题儿童,如偷东西的孩子,叛逆的孩子,不思进取的孩子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最后一部分讨论怎样增进亲自关系,以及怎样培养出孝顺的孩子。
  书中列举的各种教育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作者提出的方案有可靠的典籍来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陈大惠,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曾为《东方时空》第一代主持人,与白岩松、王志、水均益、敬一丹同在一个办公室。后来,陈大惠为了推动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休假做义工至今。2006年至2008年主持完成了大型公益访谈类节目《和谐拯救危机》,此后发起组织的“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公益论坛”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从2009年7月起,从青岛、唐山、石家庄、沈阳、抚顺、牡丹江一路走到鸡西,做了至少百余场弘扬《弟子规》的免费公益论坛。

目录

第一讲
混乱的家庭教育
读书的次第 /002
脾气大的原因 /003
孩子为什么人格分裂 /005
溺爱毁了孩子 /008
恭敬孩子的恶果 /010
第二讲
送子比登天还难
孩子要先学《弟子规》以“明伦”/015
《弟子规》是学佛的基础 /016
《弟子规》是华严境界 /017
家长的心态要纯正 /020
第三讲
为什么读书
花言巧语心不定 /024
背经典的真正目的 /027
经典成了名闻利养的工具 /028
第四讲
怎样背书不忘
背经典的初心很重要 /032
孩子背经典的方法 /034
读经典要发出声音 /037
孩子从小要严加管教 /038
孩子以自杀相要挟是大逆不道 /041
打孩子之前要先把道理讲清楚 /042
父母是孩子的根 /045
第五讲
只读不做是假的
读书须遵从古法 /048
学好待人接物 /050
第六讲
读书为什么从简至难
莫把教学当儿戏,教必有据 /056
教学不可好高骛远 /059
创新,还是毁灭 /061
不学圣贤教育,不知痛苦何来 /063
第七讲
背书识根器(1)
因材施教 /066
好根性的孩子何来 /069
好根性的孩子什么样 /074
第八讲
背书识根器(2)
困之辱之,收心养德 /078
有天资而无天德不能成才 /082
第九讲
背书识根器(3)
为何大学生最差 /086
学历高而能力低的研究生 /089
大学生是怎样报废的 /092
吃喝玩乐的一代 /098
第十讲
背书识根器(4)
花言巧语最糊涂 /104
虚妄之心如何得真实之益 /108
孩子为何精力不能集中 /110
切断外源,远离污染 /112
孩子为何没志气 /114
羞耻之心的教育 /116
男孩子为什么像女孩子 /117
第十一讲
花言巧语之害
孩子不能巧言令色 /122
花言巧语之害 /125
失教后的社会乱象 /127
第十二讲
想做宠物的孩子
孩子要给长辈磕头 /132
隔代教育宠傻孩子 /133
想做宠物的孩子 /134
孩子从小要立志 /136
私塾该不该收费 /137
第十三讲
叛逆的根源
父母不能和孩子商量 /140
如何不把孩子教成小祖宗 /143
封闭教学,远离污染 /145
家门如何不出逆子 /148
第十四讲
安全常识无人教
父母皆上班,孩子谁来教 /152
家长要重视安全常识教育 /154
灾害教育,远离危险 /156
安全教育,趋吉避凶 /158
父母不好当 /160
第十五讲
孩子为什么偷东西(1)
九岁孩子成惯偷 /162
孩子学坏太容易 /168
贪欲为偷盗祸根 /169
第十六讲
孩子为什么偷东西(2)
父母占便宜是因,孩子偷盗是果 /176
家长什么样,孩子就学什么样 /179
父母切莫掩饰孩子过错 /181
不劳而获,后患无穷 /183
偷盗心必生偷盗之相 /184
第十七讲
孩子为什么偷东西(3)
莫以恶小而不耻 /188
莫因小事而不敬 /191
无奈的家长 /193
德行教育为戒偷之根本 /196
第十八讲
为什么和父母不亲(1)
父母子女无代沟 /200
人权之始,乱象根源 /203
苟不教,性乃迁 /205
第十九讲
为什么和父母不亲(2)
子有亲是父母教出来的 /210
有什么样的妈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212
孩子和父母不亲的原因 /218
第二十讲
别学没人味
不要学成书呆子 /224
父母街上走,全看儿女一双手 /226
父子有亲是什么样 /229
第二十一讲
亲所好,力为具
传统文化教育首重做到 /238
无能的孩子是怎样变好的 /242
孩子的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244
好孩子什么样 /246
不要让孩子变成白眼狼 /250

精彩书摘

  读书的次第
  班主任:老师,有观众提问,说孩子背书有没有次第?他讲到,小孩子背书应该先读难的,说难懂的会了,简单的就很容易了。如果小时候读简单的,长大了再读难的会不容易读进去。
  陈老师:我们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孩子,说什么的都有。
  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提个建议,你可以提出教法,但是你最好要告诉给大家是引自哪部经典,是哪个老师教的。在过去大家非常看重“师承”。你不能自己发明创造,人家不认你。说你是谁的学生,朱熹的学生,那了不得;顾炎武的学生,亭林门生那还了得,都可以,你得有师承!所以现在我们是张嘴就来,大众就很难升起信心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呢?你说我们现在节目《教孩子的学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们的?那你看古人说的,这都是经历时间和空间检验被尊为圣贤的教育,你听不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大家就相信你。不是你发明创造的,你在介绍给大众古人是怎么教的。你要告诉大家是哪一部史料经典的,说孩子要先从难的教起,然后再是简单的,你要把它说出来。大众都没听说过,那要尤其给大众解释清楚。因为它太少见了,怕别人误会,那最难的。咱们打个比方,像儒家的“十三经”头一部是《周易》。那么各位可以去看看,《四库全书》里面“经”“史”“子”“集”排在“经”部头一位《周易》(《易经》)。
  关于注解《易经》,我们说从汉吧,从有经学博士开始,夫子就给《易经》做释义注解,从那个年代一直到清末,做的释义注解浩如烟海。那皇上想看哪个是好的,你挑错了要杀头,丢了性命。所以那些大学问家,像纪晓岚他们,开馆的这些大学士们,是全国最有学问的人,是史家公认的大学问家。你看“经”部里边《周易》排头一个,从汉一直到清的注解本有多少?我讲这话什么意思?一辈子活七十岁、八十岁的大学问家注解《周易》,他一部都说不明白,一个人一个说法,但是都对。你说《周易》有多伟大,那这是最难的。你说教给孩子,那孩子多大?是十七岁还是十八岁?这时候你给他讲解《周易》,说实在话他都不容易接受。大学问家做这门学问都很难,那你现在说,要先从难的开始,标准何在?字还没认全呢,怎么个难法?是不是每个字都不认识叫难?所以说现在的观点真的是五花八门。孩子到底该怎么教?一定要契机契理。“机”就是他的根基,“理”就是你教给孩子的要是圣贤经典。他很懵懂的时候你要教给他很简单的、朗朗上口的儿歌。《三字经》像儿歌一样,很容易,并不难。孩子不学难的。他为什么不学?他学不懂。如果他接受起来都很难,那不是白教了。契理而不契机。所以说难不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教的孩子能不能够接受得了。这东西是好吃,吃下去之后没消化,这不是白吃了。所以说契理契机非常重要,否则白搭工夫。
  ……

前言/序言

  陈大惠老师本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迷上传统文化以后,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卖掉了房子和车子,捐掉自己的所有积蓄,全身心投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中。从2009年7月起,从青岛、唐山、石家庄、沈阳、抚顺、牡丹江一路走到鸡西,做了至少百余场弘扬《弟子规》的免费公益论坛,他希望每一个聆听讲座的人都能感知生命的觉醒。陈大惠老师组织的传统文化汇报团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被人们善意地称为“恶人团”。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讲述善恶的道理,使无数人受益匪浅。前来聆听陈老师教诲的有各界名人,也有普通群众,他们带着无比虔诚、无比恭敬的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在整个社会弘扬圣贤精神。
  “教孩子的学问”课程就是这些讲座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在“教孩子的学问”视频课程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加工整理形成了《教孩子的学问》一书。陈大惠老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以《弟子规》为基础,借鉴优秀的儒家经典,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提出教育孩子的方法。
  陈老师认为,当今教育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就是学习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了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孝道。孩子不懂得孝顺父母,父母管教不了孩子,不但有可能让孩子走上歪路,使一个家庭遭遇不幸,而且还能摧毁中华文化的根基。所以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学习《弟子规》,培养孝顺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家庭的秩序、社会的秩序。
  在教育孩子方面,陈大惠老师不但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而且还身体力行,让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他在课堂上、在书中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陈大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作为一名老师,他是称职的;陈大惠是个孝子,人到中年还能亲手侍奉双亲,作为一名儿子,他是合格的。
  陈大惠老师希望《弟子规》能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只有人人都践行《弟子规》,才能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愿陈老师慈悲、智慧的声音传得更远,能够为对孩子教育感到困惑的家长、老师答疑解惑;愿看到本书的读者,能体会到陈老师的良苦用心;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投入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


《生活大百科:小脑袋的奇妙探索》 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总装着无数个“为什么”。《生活大百科:小脑袋的奇妙探索》正是为这些渴望了解世界、探索未知的小探险家们量身打造的百科全书。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扇通往广阔知识海洋的窗口,一次充满乐趣的学习旅程。 本书旨在以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方式,为3-12岁的孩子呈现一个五彩斑斓的知识世界。我们相信,知识的启蒙应该像播下一颗种子,用阳光、雨露和土壤来滋养,让它自然而然地生长,而不是强行灌输。因此,本书跳脱了传统的知识分类模式,从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他们一步步深入探究,发现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科学奥秘、历史故事、自然奇观和社会运转的规律。 内容特色: 贴近生活,从“为什么”到“我知道”: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疑问展开。比如,当孩子好奇“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时,我们会带领他们探索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奥秘;当他们惊叹于彩虹的美丽时,我们会揭示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当他们对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着迷时,我们会带领他们走进森林、草原和海洋,认识各种奇妙的生物。我们不只是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探索来找到答案。 图文并茂,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深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图像的吸引力却是无穷的。因此,《生活大百科:小脑袋的奇妙探索》在视觉设计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每一页都配有大量精美、写实而又充满童趣的插图、照片和漫画。这些图像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它们能够直观地展现复杂的概念,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图、流程图、示意图等,帮助孩子清晰地理解事物的运作方式和发展过程。 互动设计,寓教于乐的体验: 本书并非一本被动阅读的书籍,我们加入了许多互动元素,鼓励孩子动手实践,参与到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例如,在关于植物生长的章节,我们会提供简单的居家种植小实验步骤,让孩子亲手播种、观察,感受生命的奇迹;在介绍简单物理原理的部分,我们会设计一些小道具的DIY教程,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科学原理;书中还穿插了“你知道吗?”、“小测试”、“动动脑筋”等栏目,用提问、填空、连线、找不同等多种形式,巩固学习效果,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知识广度与深度兼顾,循序渐进: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历史、艺术、社会、人文等多个领域。但我们并非贪多嚼不烂,而是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呈现知识。对于基础概念,我们会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书中也会涉及一些更深入的知识点,但都会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避免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例如,在介绍时间的概念时,我们从最简单的“白天黑夜”讲起,到“一天”、“一周”,再到“年”,并结合历史上的历法演变,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引导独立思考,培养探索精神: 我们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生活大百科:小脑袋的奇妙探索》在内容设计上,始终贯穿着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的理念。我们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质疑权威,并通过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来源,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书中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更多的信息。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火,让他们爱上探索,享受学习的过程。 章节内容示例(不详尽): 第一部分:奇妙的自然界 天空的秘密: 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云彩是怎么形成的?月亮为什么会变“脸”?太阳有多大? 大地的宝藏: 山川河流是如何形成的?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地震是怎么回事?各种各样的石头有什么区别? 生命的奇迹: 小小的种子是如何长成大树的?为什么有些动物会飞,有些会游泳?为什么猫妈妈会给小猫喂奶?植物是怎么制造食物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 四季的变迁: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候鸟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迁徙的?冬天为什么会下雪? 第二部分:神奇的科学世界 万物皆可物理: 为什么球会滚来滚去?为什么船会浮在水上?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光是如何让我们看到东西的?简单的磁铁有什么魔力? 化学小魔术: 水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热的金属会变软?空气是什么?我们吃的食物是怎么变质的? 我们身体的奥秘: 为什么我们会呼吸?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冷热?我们的骨骼和肌肉有什么作用?眼睛是怎么看到东西的? 第三部分:古老的故事与文明 时间的旅行: 最早的人类是怎么生活的?金字塔是谁建的?长城为什么这么长?古时候的国王和女王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伟大的发明: 轮子是怎么来的?纸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火是怎么被发现的?为什么我们要有文字? 第四部分:多彩的生活与社会 交通的演变: 从马车到高铁,交通工具经历了什么?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 美食的探秘: 我们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面包是怎么做出来的?牛奶是怎么来的? 城市的运转: 我们的城市是怎么建起来的?电灯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我们需要垃圾分类? …… 《生活大百科:小脑袋的奇妙探索》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个伙伴,一个引导者,陪伴孩子度过一段充满发现和惊喜的童年时光。我们希望通过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为他们的好奇心找到答案,为他们的智慧积累养分,为他们未来的探索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一份宝贵的礼物,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无限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教孩子的学问》彻底颠覆了我对“学问”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学问”是属于大人的范畴,是知识、是技能,是要在学校里才能学到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其实是从孩子最纯粹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的热爱中萌芽的。它不是一套刻板的课程,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孩子共成长的旅程。书中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作者如何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生长,如何带着孩子探索厨房里的科学原理,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细节。但通过作者的解读,这些平凡的瞬间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失败的艺术”的论述,它不是鼓励孩子去犯错,而是教导我们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何给予支持和引导,让他们从中学习,而不是一蹶不振。这对我这个总是想把一切都做到最好的家长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一次成功”,而在于“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过程中的起伏”。读这本书,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育儿技巧,更是在重新学习如何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然后把这种体验传递给我的孩子。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简直就是给我这个新手妈妈打了一剂强心针。之前总是在网上看各种育儿文章,信息碎片化不说,还常常让我感到焦虑。而《教孩子的学问》则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又温暖的框架。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给你一个模版,让你生搬硬套。而是强调个体差异,鼓励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探索最适合的教育方式。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是我最受用的部分。我常常被孩子的哭闹弄得束手无策,这本书则教我如何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回应,而不是简单的制止。它让我明白,孩子的情绪不是“问题”,而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和孩子一起“读懂”情绪,如何帮助他们去表达和疏导。这不仅改善了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让我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另外,书中对“玩乐教育”的推崇,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游戏不仅仅是孩子的消遣,更是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轻松、更积极的育儿理念,让我不再害怕育儿路上的种种挑战。

评分

哇,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儿童教育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都太过理论化,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教孩子的学问》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它没有上来就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教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好奇心培养”的那几章,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例子,比如孩子对蚂蚁搬家、彩虹的疑问,来阐释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是不是太急于“解决”问题,而忽略了过程本身的重要性?书中还提到了“延迟满足”的概念,这不是简单的“忍耐”,而是教会孩子懂得规划和等待,体会付出后收获的喜悦。这点对我来说尤其宝贵,毕竟现在社会节奏快,很多东西都触手可得,学会这点能力对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聊天,他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告诉我“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并且是那样循循善诱,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里面的智慧。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育儿的“宝典”,一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的“指南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潜移默化的,一开始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就是一本讲如何教育孩子的寻常读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对孩子心理的细腻洞察所折服。它不像其他一些书那样,把孩子定义成一个需要被“改造”的对象,而是从一个尊重和理解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的是孩子因为不愿意穿某件衣服而大发脾气的场景,作者并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深入分析了孩子可能存在的“自主权”需求,以及对新事物可能存在的排斥心理。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孩子的小脾气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的心理信号!书中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句句戳心。作者仿佛能看到我们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困惑,并给出最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关于“规则建立”的部分,让我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视角。不再是硬性的强制,而是通过互动和协商,让孩子在理解中接纳规则,这比强行压制要有效得多,也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总之,这是一本能让你“看见”孩子的书,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充满爱与智慧。

评分

拿到《教孩子的学问》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没有冗长的理论,没有高深的术语,只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最核心的教育道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论述。作者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鼓励孩子自己去提问、去分析、去得出结论。我常常会用书中的方法,在生活中设计一些小小的“挑战”,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比如,问他“我们今天去公园,怎么才能带足够的水?”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要带几瓶。这种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让他体会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书中还提到了“尊重孩子的节奏”,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容易忽视孩子本身的成长速度,这本书提醒我,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步调,我们应该做的,是陪伴和支持,而不是催促和比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育儿这件事,似乎变得更加有趣和充满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耳边轻轻地讲述着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充满力量,却又如此温柔。

评分

8这个书挺好的,看了收益不错!值得推荐的佳作!

评分

书非常好,以后还会来的

评分

8这个书挺好的,看了收益不错!值得推荐的佳作!

评分

学问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东西不错 物美价廉 还是很好的啊

评分

父母都应该看的一本书,感恩陈大惠老师!

评分

好好看,不错?,下次再来,棒棒哒

评分

教育孩子是学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