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奇石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晓钧 著
图书标签:
  • 奇石
  • 鉴藏
  • 古玩
  • 收藏
  • 文玩
  • 矿物
  • 地质
  • 艺术品
  • 石头
  • 把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717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知名奇石鉴赏和收藏家宋泓的《奇石鉴藏全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奇石的发展、收藏、投资、鉴赏、保养等方面内容的图书,以便读者能够更系统的掌握奇石收藏与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巧。图书内容全面,分类科学,版式新颖,装帧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读完本书,读者可以获得从入门级别到行家级别的奇石收藏知识,功能性极强。


  

内容简介

  

本书对奇石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 观赏石漫谈;第二章 观赏石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灵璧石收藏与鉴赏;第四章 三峡石收藏与鉴赏;第五章 黄蜡石收藏与鉴赏;第六章 奇石的保养技巧。

作者简介

沈泓 湖北江陵人,现居深圳。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收藏涉猎面较广,民间年画、民间剪纸等十多种专项藏品的藏量居全国私人收藏家前列。曾举办“抢救传统一一沈泓木版年画收藏展”,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反响。《树上的最后一只小小鸟》曾入选全国邮集极限类邮集并获奖。出版长篇小说《深圳闲人》、长篇报告文学《沈泓婚恋书系》、《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鉴赏与收藏》丛书、《中国民间收藏智库》丛书、《收藏创富》丛书、《新收藏品投资指导》丛书等。作品入选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书展,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观赏石漫谈

一、走近观赏石/002

二、中国赏石文化溯源与发展态势/007

三、赏石与中国绘画/019

1.观赏石图谱/020

2.御苑峰石/022

3.画家爱石/024

4.观赏石画风/028

5.赏石与绘画的历史演进/034

四、中西石文化的异同/036

第二章

灵璧石收藏与鉴赏

一、灵璧石的历史/044

1.悠久历史奠定地位/044

2.从八音石到泗滨浮磬/047

3.天下第一名石/052

二、灵璧石的种类/055

1.按石质分类/055

2.按色彩分类/058

3.按纹路分类/061

4.按放置处所分类/065

三、灵璧石的收藏方法/067

1.凭眼光捡漏/068

2.了解灵璧石的历史价值/071

3.研究灵璧石的价值/073

4.永远追求藏品特色/076

5.为灵璧石配座/081

6.注重文化积累/085

7.收藏灵璧石的标准/087

8.灵璧石的保养/089

四、灵璧石的收藏投资技巧/093

1.投资灵璧石的回报高/093

2.灵璧石的投资之道/097

3.向成功的投资者学习/101

第三章

三峡石收藏与鉴赏

一、三峡石文化/106

1.三峡石文化历史悠久/106

2.三峡石与名人/108

3.三峡观赏石与三峡石/110

4.著述提升三峡石文化/111

5.三峡石成为摄影主题/113

6.三峡石与园林文化/114

7.三峡石雕刻文化/117

8.三峡石旅游文化/118

二、三峡石的鉴赏技巧/121

1.三峡石的图画鉴赏/121

2.三峡石的色彩鉴赏/123

3.三峡石的纹理鉴赏/123

4.三峡石的形状鉴赏/125

5.三峡石的形式美鉴赏/125

6.三峡石的科学美鉴赏/126

7.三峡石的意境鉴赏/129

8.三峡石与人类艺术比较鉴赏 /132

9.鉴赏是价值判断的基础/134

三、三峡石的收藏技巧/137

1.三峡石收藏三步曲/138

2.三峡图案石收藏/139

3.识别真假画面石/141

4.把握三峡石的市场趋势/142

第四章

黄蜡石收藏与鉴赏

一、黄蜡石文化源流/146

1.黄蜡石的得名/146

2.黄蜡石的历史/149

3.黄蜡石是有性灵的/153

二、黄蜡石的特点/155

1.黄蜡石的形成特点/156

2.黄蜡石的石质特点/157

3.黄蜡石的色彩特点/159

4.黄蜡石的造型特点/160

5.黄蜡石的纹理特点/161

6.黄蜡石的审美特点/163

7.黄蜡石的价值特点/164

三、黄蜡石的种类/167

1.观赏石的分类/167

2.黄蜡石的产地分类/169

3.黄蜡石的颜色分类/169

4.黄蜡石的矿物分类/169

5.黄蜡石的质地分类/169

四、黄蜡石的真假鉴别/174

1.黄蜡石与黄翡的鉴别/174

2.黄蜡石真伪的鉴别/175

五、黄蜡石的投资技巧/177

1.黄蜡石投资市场分析/177

2.黄蜡石的价值判断/179

3.黄蜡石的投资技巧/182

4.黄蜡石的投资要点/185

第五章

观赏石的收藏技巧

一、收藏要了解价值/192

二、观赏石收藏三境界/196

1.观赏石收藏的第一境界是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步入收藏之途/197

2.观赏石收藏的第二境界是研究/198

3.观赏石收藏的第三个境界是无为无不为的绚丽归于平淡/201

三、观赏石的交易类型/204

四、观赏石收藏中的捡漏/208

1.学习知识/209

2.实践锻炼/211

3.展示交流/211

五、图案石的收藏/212

1.看其造型是否准确传神/213

2.看抽象图案石的意境/213

3.看石质和石形/213

4.要观察其构图是否合理/214

5.看图案的色彩与石头底色之间的反差/214

前言/序言


古玩鉴藏通识:从器物到文化 导读: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便与器物的创造和传承紧密相连。这些凝结着历史、技术与审美情趣的物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我们理解前人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的钥匙。本书旨在为广大古玩爱好者、初入收藏领域的新人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鉴藏入门指南,内容涵盖古玩鉴赏的多个重要门类,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时代风格的辨识以及真伪辨别的基本原则。我们力求以严谨的态度,结合丰富的实例,阐述如何从器物本身入手,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第一章:鉴藏的入门与理念构建 收藏并非简单的物质占有,而是一种基于知识积累、审美提升与文化传承的智力活动。本章首先界定“古玩”的范畴,明确其时间跨度与核心价值所在,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 收藏家的素养: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包括对相关历史时期、艺术史、材料科学和工艺技术的掌握。一个合格的鉴藏者,必须是敏锐的观察者和严谨的考据者。 审美的基础训练: 探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气韵”和“工拙”之辩。如何通过对器物造型、比例、线条的感受,建立起初步的审美判断力。 收藏伦理与市场认知: 简要介绍收藏界的基本规范,以及在日益复杂的交易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警惕市场过度炒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陶瓷的时代脉络与窑口辨识 陶瓷是中国古玩鉴藏领域中最为核心且体系最为庞大的门类。本章将聚焦于中国陶瓷史的演变,重点解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特征。 史前陶器与夏商周: 概述原始制瓷技术的发展,重点分析夏商周时期礼器用陶的特征,如厚重、质朴的风格与简单的几何纹饰。 汉魏六朝的过渡: 探讨青瓷的初步成熟,以及黑陶、印纹硬陶在区域文化中的体现。 隋唐五代的巅峰与流变: 重点剖析唐三彩的工艺特色与色彩运用,以及越窑青瓷的温润如玉之美。介绍南北方瓷窑体系的初步分化。 宋代的审美极致: 详述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独特釉色与开片特征。分析宋人对素雅、内敛的极致追求,以及文人阶层对陶瓷审美的影响。 元明清的转型与繁盛: 深入解析元代青花的异军突起,其浓艳的钴料与饱满的器形。明代永乐、宣德官窑的规范化与成熟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彩瓷的技艺高峰,如粉彩、珐琅彩的精细描绘与色彩创新,以及器型上的中西合璧趋势。 断代要点: 提炼出不同时代在胎土、釉面、烧成温度、纹饰题材等方面的关键差异点,作为基础鉴定时参考的“口诀”。 第三章:青铜器的礼制与锈蚀探微 青铜器是研究古代社会权力结构与祭祀仪轨最直接的物证。本章侧重于先秦时期青铜器的礼制意义和其自然变化的研究。 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分期: 概述范铸法的发展,从二里头文化至商周的风格演变——从商代狞厉神秘的纹饰(如饕餮纹)到周代复杂化的纹饰组合与铭文的出现。 纹饰与铭文的解读: 讲解兽面纹、乳钉纹、窃曲纹等主要装饰母题的象征意义。铭文作为“金文”,是断代和考证家族历史的重要依据,需掌握其书写风格的演变。 沁色与锈蚀的科学观照: 区分自然形成的“老锈”(如孔雀绿、朱砂锈、绿锈)与人工做旧的痕迹。强调通过观察铜质的紧密程度和锈层的结合紧密性来判断年代,而非仅凭锈色的鲜艳程度。 铜器的功能与形制: 辨识鼎、簋、爵、斝等礼器在不同等级中的对应关系,理解其在宗法制度中的功能定位。 第四章:玉石杂项的材质与工艺 玉器和杂项(包括竹木牙角)的鉴赏,需要对材料的天然属性和人工雕琢痕迹有精细的区分能力。 中国玉器的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良渚文化的神格化玉器,到商周的礼器用玉,再到明清世俗化的赏玩玉。重点介绍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玉材的特性。 “沁色”与“温润”: 探讨玉器长期埋藏后受环境影响产生的沁色,与人工染色、浸泡的区分方法。强调鉴赏玉器的“手感”和“光泽”,理解何为传统意义上的“油脂光泽”。 竹木牙角的考证: 简述不同朝代对竹材的选择(如凤眼竹、紫竹)与雕刻技法(如浮雕、透雕)。牙雕和角雕的纹理特征(如象牙的曼德拉纹、犀牛角的砂眼),并对现代仿制品的材料替换和工艺疏漏进行对比分析。 第五章:书画墨宝的笔墨语言与装裱形制 书画作为中国“文玩”的代表,其鉴赏体系独树一帜,强调对“笔墨精神”的把握。 中国画的技法基础: 介绍“六法”中的形神兼备原则。解析山水画(披麻皴、斧劈皴等)、花鸟画(写意与工笔)的基本语言。 书法书体的演变: 梳理篆、隶、草、行、楷的风格流变,特别是对魏晋风度与唐楷、宋元书风的风格差异的辨识。 印章与题跋的佐证作用: 探讨鉴赏中印章的时代性(如朱文、白文的篆刻风格变化)和题跋的文献价值,但需警惕伪造的印章和伪托的题跋。 装裱形制的历史沿革: 了解“册页”、“卷轴”、“屏条”等不同装裱形式在不同时期的流行趋势,装裱的纸绢材料、砑边、裱料的年代感对断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结语:传承与审慎 古玩鉴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之旅。本书提供的仅是一份地图和指南针,真正的探险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打磨。收藏的乐趣在于发现、在于对历史的尊重与体验。保持谦逊、不断学习,方能在鉴藏之道上行稳致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套系统化的思维训练教程。作者在分析每一件藏品时,都非常强调“反向工程”的思维模式,即如何从成品去推导背后的时代工艺限制、社会需求乃至匠人的个人情绪。例如,在讨论宋代瓷器的釉色时,它不仅罗列了各种名窑的特征,更深入挖掘了当时文人审美取向和烧制技术的瓶颈,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度剖析,让人在面对真品时,能多一个维度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几段关于“造假陷阱”的警示性文字,那些描述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清晰地指出了现代仿品惯用的伎俩和破绽,既增长了见识,也大大提高了警惕性。对于想要建立自己收藏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避坑指南”,是实战性极强的一本指南。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匠心的大成之作,其内容的广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告诉我们“这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比如,在介绍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时,作者不仅展示了复杂的连接方式,还详细论证了这种结构如何适应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气候湿度的变化,体现了古人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平衡。书中对于不同地域性文玩的特色梳理尤为精彩,从巴蜀的青铜器纹饰到徽州的木雕风格,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中国大地、无须签证的文化巡礼。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收藏的一些小物件进行比对研究,效果立竿见影。它不仅是一本“教会你如何看”的书,更是一本“启发你如何想”的书,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受益匪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古玩鉴赏抱持着一种略微神秘化的态度,认为那是一门只有少数天才才能掌握的技艺。然而,这套“鉴藏全书”用其严谨而又亲切的结构,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将鉴定的流程分解得极其细致,从初步的上手触摸、声音判断,到后期的光照观察、化学成分的初步推测,每一步骤都像乐高积木一样,清晰地排列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不同材质的“老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模拟和描述,比如不同矿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后产生的结构变化,这些内容读起来充满了硬核的知识支撑,丝毫没有浮夸的成分。更难得的是,它还涉及了藏品流传的“历史轨迹”考证,提醒我们文物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让收藏的意义又拔高了一层。

评分

这本关于古玩鉴赏的权威著作,如同一部穿越时空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揭示了无数珍稀文物的神秘面纱。作者的叙述细腻入微,仿佛亲手把玩着那些饱经风霜的老物件,从材质的纹理到雕刻的刀法,无不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工艺风格演变的梳理,那种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让即便是初涉古玩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书中对不同类型文物的分类极其科学,不仅涵盖了玉器、陶瓷这些传统热门,还深入探讨了一些相对冷门的领域,比如古代的钱币、印章乃至文房用具,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独立的知识宝库,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每翻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在等待着我,那种知识被层层剥开,真相逐渐浮现的阅读体验,是极少数专业书籍才能提供的享受。它不仅仅是鉴赏指南,更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图册时,我其实有些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学术术语泥潭,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活泼,文笔流畅得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在茶馆里娓娓道来他的鉴宝心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沁色”和“包浆”这些核心概念的阐释,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物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那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每介绍一个品种的物件,都会配以精美的彩图,即便是那些传世量极少的孤品,也能通过高清的复印技术,让我们一窥其真容。这对于我们这些无法随时前往各大博物馆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教会的不是教条式的判断,而是如何通过细微的观察去“感受”一件古物的生命力,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古意”,才是鉴赏的精髓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