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奇石鉴赏和收藏家宋泓的《奇石鉴藏全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奇石的发展、收藏、投资、鉴赏、保养等方面内容的图书,以便读者能够更系统的掌握奇石收藏与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巧。图书内容全面,分类科学,版式新颖,装帧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读完本书,读者可以获得从入门级别到行家级别的奇石收藏知识,功能性极强。
本书对奇石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 观赏石漫谈;第二章 观赏石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灵璧石收藏与鉴赏;第四章 三峡石收藏与鉴赏;第五章 黄蜡石收藏与鉴赏;第六章 奇石的保养技巧。
沈泓 湖北江陵人,现居深圳。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收藏涉猎面较广,民间年画、民间剪纸等十多种专项藏品的藏量居全国私人收藏家前列。曾举办“抢救传统一一沈泓木版年画收藏展”,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反响。《树上的最后一只小小鸟》曾入选全国邮集极限类邮集并获奖。出版长篇小说《深圳闲人》、长篇报告文学《沈泓婚恋书系》、《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鉴赏与收藏》丛书、《中国民间收藏智库》丛书、《收藏创富》丛书、《新收藏品投资指导》丛书等。作品入选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书展,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
第一章
观赏石漫谈
一、走近观赏石/002
二、中国赏石文化溯源与发展态势/007
三、赏石与中国绘画/019
1.观赏石图谱/020
2.御苑峰石/022
3.画家爱石/024
4.观赏石画风/028
5.赏石与绘画的历史演进/034
四、中西石文化的异同/036
第二章
灵璧石收藏与鉴赏
一、灵璧石的历史/044
1.悠久历史奠定地位/044
2.从八音石到泗滨浮磬/047
3.天下第一名石/052
二、灵璧石的种类/055
1.按石质分类/055
2.按色彩分类/058
3.按纹路分类/061
4.按放置处所分类/065
三、灵璧石的收藏方法/067
1.凭眼光捡漏/068
2.了解灵璧石的历史价值/071
3.研究灵璧石的价值/073
4.永远追求藏品特色/076
5.为灵璧石配座/081
6.注重文化积累/085
7.收藏灵璧石的标准/087
8.灵璧石的保养/089
四、灵璧石的收藏投资技巧/093
1.投资灵璧石的回报高/093
2.灵璧石的投资之道/097
3.向成功的投资者学习/101
第三章
三峡石收藏与鉴赏
一、三峡石文化/106
1.三峡石文化历史悠久/106
2.三峡石与名人/108
3.三峡观赏石与三峡石/110
4.著述提升三峡石文化/111
5.三峡石成为摄影主题/113
6.三峡石与园林文化/114
7.三峡石雕刻文化/117
8.三峡石旅游文化/118
二、三峡石的鉴赏技巧/121
1.三峡石的图画鉴赏/121
2.三峡石的色彩鉴赏/123
3.三峡石的纹理鉴赏/123
4.三峡石的形状鉴赏/125
5.三峡石的形式美鉴赏/125
6.三峡石的科学美鉴赏/126
7.三峡石的意境鉴赏/129
8.三峡石与人类艺术比较鉴赏 /132
9.鉴赏是价值判断的基础/134
三、三峡石的收藏技巧/137
1.三峡石收藏三步曲/138
2.三峡图案石收藏/139
3.识别真假画面石/141
4.把握三峡石的市场趋势/142
第四章
黄蜡石收藏与鉴赏
一、黄蜡石文化源流/146
1.黄蜡石的得名/146
2.黄蜡石的历史/149
3.黄蜡石是有性灵的/153
二、黄蜡石的特点/155
1.黄蜡石的形成特点/156
2.黄蜡石的石质特点/157
3.黄蜡石的色彩特点/159
4.黄蜡石的造型特点/160
5.黄蜡石的纹理特点/161
6.黄蜡石的审美特点/163
7.黄蜡石的价值特点/164
三、黄蜡石的种类/167
1.观赏石的分类/167
2.黄蜡石的产地分类/169
3.黄蜡石的颜色分类/169
4.黄蜡石的矿物分类/169
5.黄蜡石的质地分类/169
四、黄蜡石的真假鉴别/174
1.黄蜡石与黄翡的鉴别/174
2.黄蜡石真伪的鉴别/175
五、黄蜡石的投资技巧/177
1.黄蜡石投资市场分析/177
2.黄蜡石的价值判断/179
3.黄蜡石的投资技巧/182
4.黄蜡石的投资要点/185
第五章
观赏石的收藏技巧
一、收藏要了解价值/192
二、观赏石收藏三境界/196
1.观赏石收藏的第一境界是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步入收藏之途/197
2.观赏石收藏的第二境界是研究/198
3.观赏石收藏的第三个境界是无为无不为的绚丽归于平淡/201
三、观赏石的交易类型/204
四、观赏石收藏中的捡漏/208
1.学习知识/209
2.实践锻炼/211
3.展示交流/211
五、图案石的收藏/212
1.看其造型是否准确传神/213
2.看抽象图案石的意境/213
3.看石质和石形/213
4.要观察其构图是否合理/214
5.看图案的色彩与石头底色之间的反差/214
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套系统化的思维训练教程。作者在分析每一件藏品时,都非常强调“反向工程”的思维模式,即如何从成品去推导背后的时代工艺限制、社会需求乃至匠人的个人情绪。例如,在讨论宋代瓷器的釉色时,它不仅罗列了各种名窑的特征,更深入挖掘了当时文人审美取向和烧制技术的瓶颈,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度剖析,让人在面对真品时,能多一个维度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几段关于“造假陷阱”的警示性文字,那些描述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清晰地指出了现代仿品惯用的伎俩和破绽,既增长了见识,也大大提高了警惕性。对于想要建立自己收藏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避坑指南”,是实战性极强的一本指南。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匠心的大成之作,其内容的广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告诉我们“这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比如,在介绍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时,作者不仅展示了复杂的连接方式,还详细论证了这种结构如何适应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气候湿度的变化,体现了古人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平衡。书中对于不同地域性文玩的特色梳理尤为精彩,从巴蜀的青铜器纹饰到徽州的木雕风格,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中国大地、无须签证的文化巡礼。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收藏的一些小物件进行比对研究,效果立竿见影。它不仅是一本“教会你如何看”的书,更是一本“启发你如何想”的书,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受益匪浅。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古玩鉴赏抱持着一种略微神秘化的态度,认为那是一门只有少数天才才能掌握的技艺。然而,这套“鉴藏全书”用其严谨而又亲切的结构,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将鉴定的流程分解得极其细致,从初步的上手触摸、声音判断,到后期的光照观察、化学成分的初步推测,每一步骤都像乐高积木一样,清晰地排列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不同材质的“老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模拟和描述,比如不同矿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后产生的结构变化,这些内容读起来充满了硬核的知识支撑,丝毫没有浮夸的成分。更难得的是,它还涉及了藏品流传的“历史轨迹”考证,提醒我们文物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让收藏的意义又拔高了一层。
评分这本关于古玩鉴赏的权威著作,如同一部穿越时空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揭示了无数珍稀文物的神秘面纱。作者的叙述细腻入微,仿佛亲手把玩着那些饱经风霜的老物件,从材质的纹理到雕刻的刀法,无不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工艺风格演变的梳理,那种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让即便是初涉古玩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书中对不同类型文物的分类极其科学,不仅涵盖了玉器、陶瓷这些传统热门,还深入探讨了一些相对冷门的领域,比如古代的钱币、印章乃至文房用具,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独立的知识宝库,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每翻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在等待着我,那种知识被层层剥开,真相逐渐浮现的阅读体验,是极少数专业书籍才能提供的享受。它不仅仅是鉴赏指南,更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图册时,我其实有些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学术术语泥潭,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活泼,文笔流畅得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在茶馆里娓娓道来他的鉴宝心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沁色”和“包浆”这些核心概念的阐释,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物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那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每介绍一个品种的物件,都会配以精美的彩图,即便是那些传世量极少的孤品,也能通过高清的复印技术,让我们一窥其真容。这对于我们这些无法随时前往各大博物馆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教会的不是教条式的判断,而是如何通过细微的观察去“感受”一件古物的生命力,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古意”,才是鉴赏的精髓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