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燃烧学

高等燃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法社,王华 编
图书标签:
  • 燃烧学
  • 燃烧
  • 化学动力学
  • 热力学
  • 传热学
  • 流体力学
  • 工程热物理
  • 能源
  • 环境
  • 燃烧诊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5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6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研究生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字数:6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燃烧学》主要讲述燃烧学基础理论和燃烧技术,重点介绍生物柴油与二甲醚的燃烧,生物质固型燃料基本特性、预处理、燃烧过程及与煤混合燃烧的特性,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的焚烧理论及技术,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技术和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技术性。结合每一章所介绍内容,在章节末尾都设计了思考题,有助于加强读者对概念的理解。
  《高等燃烧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动力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基本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燃烧学与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生专业教材,同时也适合从事能源动力等相关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学习与参考。

目录

第1章 燃烧学基础
1.1 燃烧技术和燃烧科学的发展
1.1.1 燃烧技术的概述
1.1.2 燃烧科学的发展历程
1.1.3 燃烧技术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1.2 化学动力学基础
1.2.1 化学反应速率
1.2.2 化学反应的分类
1.2.3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2.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2.5 压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2.6 链锁反应
1.3 化学热力学基础
1.3.1 反应热效应与燃烧热
1.3.2 化学恰当混合物与化学恰当比
1.3.3 自由能
1.3.4 热化学定律与绝热理论燃烧温度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燃料的着火理论
2.1 燃烧过程的热力爆燃理论
2.1.1 热力爆燃理论概述
2.1.2 爆燃感应期(着火延迟区)
2.1.3 弗朗克-卡门涅茨基失稳分析法
2.2 链锁爆燃理论
2.2.1 链锁爆燃条件
2.2.2 不同温度时分支链锁反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2.2.3 链锁反应自燃感应期的确定
2.2.4 着火半岛现象
2.3 热力着火的自燃范围和感应周期
2.3.1 热力着火的自燃范围
2.3.2 各种参数对着火温度的影响
2.4 强迫着火理论
2.4.1 可燃混合气的强迫着火
2.4.2 实现强迫着火的条件
2.4.3 强迫着火的热理论
2.4.4 常用的强迫着火(点燃)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火焰的传播与稳定
3.1 火焰传播的基本方式
3.2 火焰正常传播理论
3.2.1 可燃气体的火焰正常传播
3.2.2 几种火焰传播的理论
3.3 火焰正常传播速度
3.3.1 影响火焰正常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
3.3.2 火焰传播界限
3.3.3 火焰正常传播速度的测量
3.4 火焰稳定的基本原理
3.4.1 火焰稳定的条件
3.4.2 火焰稳定的特征
3.4.3 火焰稳定的原理
3.5 火焰稳定的基本方法
3.5.1 小型点火火焰稳定火焰
3.5.2 利用反吹射流稳定火焰
3.5.3 采用旋转射流稳定火焰
3.5.4 利用燃烧室器壁凹槽稳定火焰
3.5.5 利用带孔圆筒稳定火焰
3.5.6 利用流线型物体稳定火焰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湍流燃烧理论及模型
4.1 湍流燃烧及其特点
4.2 湍流气流中火焰传播的表面燃烧模型
4.3 湍流气流中火焰传播的容积燃烧模型
4.3.1 湍流扩散
4.3.2 湍流容积燃烧模型计算
4.3.3 决定湍流燃烧火焰传播速度的实验结果
4.3.4 火焰自湍化理论
4.4 湍流燃烧的时均反应速率和混合分数
4.4.1 时均反应速率
4.4.2 简单化学反应系统
4.4.3 守恒量和混合分数
4.4.4 守恒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4.5 湍流扩散火焰的k-ε-g模型
……
第5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
第6章 气体燃料的燃烧
第7章 煤的燃烧
第8章 生物质固型燃料的燃烧
第9章 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的焚烧
第10章 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
第11章 燃烧污染物的生成及控制
第12章 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精彩书摘

  《高等燃烧学》:
  1.1.1燃烧技术的概述
  燃烧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燃烧技术是现代化学发展的主线,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能源的利用,通过燃料的燃烧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使得燃烧成为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然而燃烧也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更好地了解燃烧技术是掌握各种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燃烧是燃料和氧化剂两种组分在空间激烈地发生放热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一种强烈发光放热的化学过程。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的综合过程,它包括燃料和氧化剂的流动、传质、传热等过程。燃烧学是研究燃料和燃烧过程中混合、扩散、预热、着火以及燃烧、燃尽等反应机理的学科。在燃烧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组织燃烧过程的技术称为燃烧技术。
  1.1.2燃烧科学的发展历程
  考古学家发现,人类开始使用和利用火最早在140万~150万年以前,火的使用是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在我国早有燧人氏钻木取火、庄子“木与木相摩则燃”、宋代发明的火药和火箭等,都表明了人类对火早已有研究和使用。而在欧洲产业革命中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燃烧技术的一次重大发展。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了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分子学说的建立,使得人们开始使用热化学及热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燃烧现象,相继发现了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平衡等燃烧特性。20世纪初期,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和美国科学家刘易斯等发现燃烧具有分支链锁反应的特点。20世纪20年代,苏联科学家泽利多维奇,弗朗克一卡门涅茨基及美国的刘易斯等又进一步发现燃烧过程是化学动力学与传热、传质等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建立了着火和火焰传播理论。20世纪中叶,在对预混火焰、扩散火焰、层流火焰及湍流火焰,还有液滴及碳颗粒的燃烧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科学家才发现主导燃烧过程的不仅有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至此,燃烧理论初步完成。
  20世纪50~60年代,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燃烧学的研究扩展到喷气发动机、火箭等问题中,美国力学家冯卡门与中国的钱学森提出了使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来研究燃烧问题。另外,许多科学家运用黏性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对层流燃烧、湍流燃烧、着火、灭火、火焰稳定和燃烧振荡等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发展成为“反应流体力学”。
  20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斯堡尔汀等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来研究燃烧问题,将燃烧学、反应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和燃烧室工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开辟了研究燃烧理论及其应用的新途径。之后,激光技术和气体分析技术开始应用于直接测量燃烧过程中气体和颗粒的温度、速度、组分浓度等参数,而这些测量结果加深了人们对燃烧现象的认识。随后,燃烧学开始与湍流理论、多相流体力学、辐射传热学和复杂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等学科交叉渗透,将燃烧理论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
  ……

前言/序言

  火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应用的自然现象之一,燃烧是一门十分古老的技术和科学。燃烧是物质剧烈氧化而发热发光的现象,涉及化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等问题的复杂过程,是能源利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动力、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行业及人类日常生活均离不开能源,而能源供应的80%是由燃烧产生的。因此,燃烧的作用非常重要。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现象、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是研究着火、熄火、燃烧机理及生成排放机理的学科,也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
  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开展燃料清洁燃烧高效利用技术、燃烧污染物形成机理的研究,探索通过改变燃烧工艺、精心控制燃烧过程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方法。这些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燃烧科学的发展,促使了燃烧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的出现。昆明理工大学在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焚烧理论及技术、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理论及技术、生物柴油的燃烧、二甲醚的燃烧、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国内甚至国际上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本书很多材料来源于国内外的科研成果与论文,是作者多年来在燃烧领域研究成果和日常教学心得的总结。通过对燃烧学基础知识和固体、气体、液体燃料的燃烧及新型燃料的燃烧的介绍,阐述燃烧污染物的生成及控制机理、新的燃烧技术、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和燃烧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了解和应用燃烧新理论和燃烧新技术提供必需的基本知识。
  本书共12章,第1章主要介绍燃烧学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基础知识。第2、3、4章分别介绍燃料的着火理论、火焰的传播与稳定、湍流燃烧理论及模型。第5、6章介绍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燃烧,除了介绍经典燃烧理论外,引进了生物柴油与二甲醚燃烧的研究成果。第7章主要介绍煤的着火与燃烧理论及煤粉燃烧的原理与数学模型。第8章主要介绍生物质固型燃料基本性质、预处理、燃烧过程及与煤混合燃烧的特性。第9章介绍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的焚烧理论及技术。第10章介绍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理论与技术。第11章介绍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技术。第12章介绍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本书由王华统稿,李法社主编,张小辉、胡建杭、黄晓艳等共同编写。第1至3章、5至8章及第11章由李法社编写,第4、12章由张小辉编写,第9章由胡建杭编写,第10章由黄晓艳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大量研究资料,参考了国内外同行发表的相关教材及论著,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感谢昆明理工大学施哲教授、郭森魁教授、申立忠教授、毕玉华教授、马文会教授、徐瑞东教授、沈颖刚教授等在百忙中审阅了本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限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本书尚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衷心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流体力学基础与工程应用》 一、 内容概述 《流体力学基础与工程应用》是一本系统性地介绍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为十五章,由浅入深,逻辑清晰,旨在为读者构建扎实的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并揭示其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强大生命力。本书涵盖了从流体静力学到复杂流动模拟的广阔范围,重点关注了流体运动的守恒定律、边界层理论、相似性原理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等核心概念。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如管道流动、多相流、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与流体力学紧密相关的工程领域,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工程案例,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 二、 章节详细内容 第一章 流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本章首先界定了流体的定义,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流体的基本特性,如粘性、密度、比重、表面张力、压缩性、表面张力以及表面张力的影响。通过引入各种流体的物性参数,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还介绍了流体分类(如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并简要提及了不同流体在实际工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本章聚焦于静止流体内的压力分布及其规律。详细讲解了压力的定义、单位与测量方法,重点阐述了静压力的产生原理,即重力和粘滞力在流体内部的传递。书中详细推导了静压力的基本微分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欧拉方程在静流体中的特例。章节重点解析了压强随深度的线性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多种关于压力计原理和应用的实例,如U形管压差计、皮托管等。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液体表面自由面和密闭容器中液面的平衡问题,以及浮力和稳定性原理,并通过阿基米德定律和浮体稳定性条件,解释了船体、浮标等结构的设计依据。 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流体运动的描述 本章是进入流体动力学世界的起点,主要介绍了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基本方法:拉格朗日观点(以粒子为中心)和欧拉观点(以空间点为中心)。详细解释了速度场、加速度场、流线、迹线、涡线等概念,并给出了它们的数学表达形式。本章还引入了流体微团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流体微团的运动方程。对于理解流体的宏观运动规律至关重要。 第四章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 本章围绕流体力学中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质量守恒展开。详细推导了不同坐标系下的连续性方程,并解释了该方程的物理意义。本书强调了该方程在描述流体流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管道流速变化时,如何根据连续性方程来计算流量。书中列举了多种简单几何形状管道内的稳定流动作为示例,直观展示了连续性方程的应用。 第五章 能量守恒方程(伯努利方程) 本章是流体力学中最具标志性的方程之一——伯努利方程的推导与应用。在假设无粘性、不可压缩且流线型流动的前提下,本章详细推导了伯努利方程,并深入分析了其各项的物理意义(动能、势能、静压力)。本书强调了伯努利方程在解决涉及流体压力、速度和高度变化问题的应用。书中通过经典的文丘里管、皮托管测量速度等实例,展示了伯努利方程的实用性。同时,也讨论了伯努利方程的适用范围及修正。 第六章 动量守恒方程 本章将流体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流体流动。详细介绍了雷诺输运定理,并基于此推导了适用于不同坐标系和边界条件的动量方程。本章重点分析了动量方程在计算作用在固体壁面上的流体力的应用,如管道弯头处的推力计算、射流冲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工程案例,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动量守恒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 粘性流体的运动 本章开始深入探讨粘性流体的流动特性。重点介绍了粘性流体在边界附近形成的边界层理论,包括了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详细解释了边界层的形成原因、厚度以及其对流体阻力的影响。本章还引入了普朗特方程,并分析了其在描述二维粘性流体流动中的应用。通过对普朗特边界层方程的求解,揭示了粘性力在流体流动中的关键作用。 第八章 流动相似性与量纲分析 本章介绍流体力学研究中重要的相似性原理和量纲分析方法。讲解了两种相似性(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π定理(Buckingham π theorem)的应用。通过量纲分析,可以将复杂的流体流动问题简化为由无量纲参数组成的形式,从而通过模型实验来预测原型性能。本书列举了多种工程应用,如风洞试验、水槽试验等,说明了相似性原理的广泛应用。 第九章 管道内流动的阻力 本章专门探讨了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阻力。详细介绍了层流和湍流状态下的压强损失计算方法,包括达西-韦斯巴赫方程及其在不同雷诺数下的应用。本章深入分析了管道粗糙度、流速、流体粘度等因素对阻力的影响,并引入了摩尔图(Moody Chart)作为估算摩擦系数的重要工具。此外,还讨论了局部阻力(如阀门、弯头等)的计算方法。 第十章 外部绕流(有粘性) 本章研究流体绕过固体物体时的流动现象。重点分析了附着与分离、涡街、升力和阻力等概念。详细阐述了产生阻力的两种主要机制: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并分析了不同形状物体绕流时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本章还介绍了翼型绕流的升力产生原理,为航空航天工程中的翼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十一章 多相流概论 本章将流体力学的研究范围拓展至多相流。介绍了气-液、气-固、液-液、液-固等不同类型的多相流,并阐述了多相流动的复杂性。本章讨论了多相流动的基本模型,如欧拉-欧拉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等,并介绍了其在化工、石油、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第十二章 泵与风机 本章将流体力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机械设备设计。详细介绍了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等不同类型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如扬程、流量、效率)及其选择原则。同时,也介绍了风机的基本类型和应用。本书通过分析泵和风机内部的流场,揭示了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并提供了优化设计的思路。 第十三章 航空航天中的流体力学 本章深入探讨了流体力学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讲解了飞机机翼的升力产生原理、飞机的阻力与推力平衡、飞行器跨音速和超音速流动特性。书中分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内的流动,以及其推力产生的机理。此外,还介绍了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热控和稀薄气体流动问题。 第十四章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流体力学 本章揭示了流体力学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应用。讲解了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特性,如血流速度、剪切力、搏动血流等,并分析了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书中还探讨了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等生物医学器械的设计中流体力学原理的应用。此外,还研究了呼吸系统内的气体流动以及药物输送等问题。 第十五章 计算流体力学(CFD)基础 本章介绍了现代流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计算流体力学(CFD)。详细阐述了CFD的基本原理,包括流动方程的离散化、数值求解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有限元法)以及网格生成技术。本章还介绍了CFD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流程,并通过一些典型的CFD算例,展示了其在复杂流动模拟和优化设计中的强大能力。 三、 学习价值与特色 《流体力学基础与工程应用》一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本书在讲解抽象的流体力学理论时,始终贯穿着丰富的工程实例,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生命力,并逐步建立起利用流体力学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体系完整,由浅入深: 全书内容从最基础的流体性质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流动现象和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逻辑严谨,易于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 概念清晰,推导详尽: 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方程,本书都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和详尽的数学推导,帮助读者理解其物理意义和数学本质。 工程案例丰富,贴近实际: 本书收录了大量来自不同工程领域的实例,涵盖了工业、航空、生物医学等多个方面,使读者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流体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强调物理直觉: 在数学推导的同时,本书也注重培养读者的物理直觉,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形象的类比,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流体行为背后的物理机制。 计算流体力学介绍: 本书的最后一章对计算流体力学进行了介绍,使读者能够接触到现代流体力学研究的前沿工具,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本书适合于从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阅读。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流体在各种工程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而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做出更精准的分析和更有效的决策。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高等燃烧学》这本书,真的让我的“认知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虽然这个拓展的幅度,让我有点儿“喘不过气”。我原本以为,燃烧无非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然后产生热量和光。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简单”认知。它将燃烧过程,分解成了极其细致的微观层面,详细讲解了各种化学反应路径、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以及能量的传递方式。书中对于“火焰结构”的分析,简直就是对火焰的一次“精细解剖”,让我看到了火焰内部的复杂层次和动态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燃烧不稳定性”的讨论印象深刻,它将一些看似不可控的火焰现象,用严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描述和预测,这让我对火焰的“可控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过,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论探讨,也意味着阅读的难度极高。书中充斥着各种我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以及难以理解的数学方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初学者,在尝试着去理解一门全新的、极其复杂的语言。这本书绝对是燃烧科学领域的“硬核”读物,对于那些想要在理论上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爱好者来说,我更像是在“仰望星空”,感受着那份深邃和浩瀚。

评分

不得不说,《高等燃烧学》这本书的出版,真是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这个“新”字,可能得打上个问号。我原本以为,“高等”二字,或许意味着一些前沿的、颠覆性的研究成果,或者是一些能够激发思考的、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宏大而又抽象”的世界。书中对各种燃烧现象的描述,更像是对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的精确推演,而非对实际应用的直观展现。每一次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大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各种假设条件的严格限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只不过题目是关于火焰的升腾和熄灭。虽然我能理解,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理论支撑,但这本书的表达方式,真的很难让我产生“共鸣”。它更像是一份写给同行们的“学术报告”,里面充斥着只有圈内人才能看懂的“暗语”。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能够联系到我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或者家里的燃气灶,但书中似乎很少提及这些具体的情境,更多的是在“理论的高地”上纵横捭阖。这本书无疑是专业的,但对于我这个试图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的读者来说,它显得有些“高高在上”。

评分

坦白说,《高等燃烧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密度”之高,简直让人望而生畏。我原本以为,阅读一本关于“燃烧”的书,会涉及到很多火的形态、火焰的颜色、或者一些令人惊叹的燃烧现象。但这本书,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上。它详尽地阐述了燃烧过程中的各种基本原理,从热力学到动力学,从物质的性质到能量的传递,几乎涵盖了所有与燃烧相关的理论知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门极其严谨的、以数学和物理为基础的“燃烧理论课”。书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和模型,数量庞大,而且非常复杂。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一些推导过程,但往往因为缺乏足够深厚的基础知识,而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学术化”,没有多少生动的比喻或者形象的描述,更多的是对各种参数和变量的精准定义和严谨分析。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划分,都充满了“理工科”的味道,简洁、高效,但缺乏一些“人情味”。总而言之,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玩火”或者“关于火焰的美丽传说”,那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提供的是理解燃烧的“底层逻辑”。

评分

《高等燃烧学》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深度”二字的含义。我原本对燃烧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会烧”这个层面,但这本书,彻底把我从这个“浅薄”的认知中拯救了出来。它深入到原子、分子的层面,探讨了化学反应的机理,能量的转化,以及各种物理因素的影响。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伴随着“豁然开朗”的惊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复杂现象的“剥茧抽丝”式的分析,它会把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燃烧过程,拆解成无数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并逐一进行深入剖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精细”的力量。然而,这种“精细”也带来了极大的阅读难度。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我常常需要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跳转,才能勉强理解一个概念的完整含义。而且,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有时候也让我感到有些“跳跃”。它不会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而是直接将你抛入知识的海洋,让你自行摸索。我承认,对于那些有志于深入研究燃烧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藏”。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了解”燃烧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天书”,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读懂。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高等燃烧学》,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不得不说,它给我带来的“惊喜”绝对是意料之外的。首先,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我有点儿“头晕目眩”。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我真的怀疑是不是把我带回了大学的课堂,只不过这次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嗯,为了“高等”吧。书中对于基础理论的阐述,那叫一个“严谨”,简直是把燃烧这个过程拆解到了最细微的层面。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律,都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不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引起误解的角落。举个例子,关于火灾蔓延的章节,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描绘熊熊烈火的画面,结果却是一大堆关于热量传递、物质转化、流体动力学的计算和模型。我承认,这些内容对于真正深入理解燃烧的本质是有帮助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多少有点儿“被劝退”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图表,有些简直比我手机的屏幕还要密集,我感觉我的视力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即使我努力去理解,也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才能勉强跟上节奏。这本书真的需要极高的专业基础和极大的耐心才能驾驭,我怀疑它更适合那种立志成为燃烧领域专家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