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社会学:文化进化论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社会学:文化进化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爱尔乌德(Charles,A,Ellwood) 著,李天纲 编,钟兆麟 译
图书标签:
  • 民国文献
  • 西学译介
  • 社会学
  • 文化进化论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汉译文献
  • 学术史
  • 近代史
  • 思想史
  • 社会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79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95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社会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社会学:文化进化论》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社会进化与文化进化、文化发展中的阶段、文化进化的性质与顺序、文化进化原因的学说、初民概念与文化模式的起源等九章;下编包括衣服和身体装饰的发展、房屋的发展、美术的发展、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文化的回顾和预期等十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继唐代翻译印度佛经之后,二十世纪是中文翻译历史上的第二个高潮时期。来自欧美的“西学”,以巨大的规模涌人中国,参与改变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域外知识大规模地输入本土,与当地文化交换信息,激发思想,乃至产生新的理论,全球范围也仅仅发生过有数的那么几次。除了唐代中原人用汉语翻译印度思想之外,公元九、十世纪阿拉伯人翻译希腊文化,有一场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之外,还有欧洲十四、十五世纪从阿拉伯、希腊、希伯来等“东方”民族的典籍中翻译古代文献,汇人欧洲文化,史称“文艺复兴”。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大量翻译欧美“西学”,可以和以上的几次翻译运动相比拟,称之为“中国的百年翻译运动”、“中国的文艺复兴”并不过分。
  运动似乎是突如其来,其实早有前奏。梁启超(1873-1929)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白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为欧籍人中国之始。”利玛窦(Mateo Ricci,1552-1610)、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动的明末清初天主教翻译运动,比清末的“西学”早了二百多年。梁启超有所不知的是:利、徐、李等人不但翻译了天文、历算等“科学”著作,还翻译了诸如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灵言蠡勺》)、《形而上学》(《名理探》)等神学、哲学著作。梁启超称明末翻译为“西学东渐”之始是对的,但他说其“范围亦限于天(文)、(历)算”,则误导了他的学生们一百年,直到今天。
  从明末到清末的“西学”翻译只是开始,而且断断续续,并不连贯成为一场“运动”。各种原因导致了“西学”的挫折:被明清易代的战火打断;受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影响;欧洲在1773年禁止了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以及儒家保守主义思潮在清代的兴起。鸦片战争以后很久,再次翻译“西学”,仍然只在上海和汀南地区。从翻译规模来看,以上海为中心的翻译人才、出版机构和发行组织都比明末强大了,影响力却仍然有限。梁启超说:“惟(上海汀南)制造局中尚译有科学书二三十种,李善兰、华蘅芳、赵仲涵等任笔受。其人皆学有根底,对于所译之书责任心与兴味皆极浓重,故其成绩略可比明之徐、李。”梁启超对清末翻译的规模估计还是不足,但说“戊戌变法”之前的“西学”翻译只在上海、香港、澳门等地零散从事,影响范围并不及于内地,则是事实。
  对明末和清末的“西学”做了简短的回顾之后,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二十世纪的中文翻译,或日中华民围时期的“西学”,才是称得上有规模的“翻译运动”。也正是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数以千计的“汉译名著”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新式高等教育以新建“大学堂”的方式举行,而不是原来尝试的利用“书院”系统改造而成。新建的大学、中学,数理化、文史哲、政经法等等学科,都采用了翻译作品,甚至还有西文原版教材,于是,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中又多了一种新的标杆,即在“四书五经”之外,还必须要参考一下来自欧美的“西方经典”,甚至到了“言必称希腊、罗马”的程度。
  我们在这里说“民国西学”,它的规模超过明末、清末;它的影响遍及沿海、内地;它借助二十世纪的新式教育制度,渗透到中国人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这些结论虽然都还需要论证,但从一般直觉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中国二十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现代化”、“世俗化”、“理性化”,都与“民国西学”的翻译介绍直接有关。然而,“民国西学”到底是一个多大的规模?它是一个怎样的体系?它们是以什么方式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认真研究,我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社会学:文化进化论》 导言 本套丛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与呈现中国国家图书馆所珍藏的民国时期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汉译文献,以期重塑历史图景,激活学术记忆,并为当代社会学研究提供珍贵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滋养。首批推出的“文化进化论”专卷,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切面,集中收录了该时期西方文化进化思想在国内的早期传播与接受轨迹,堪称一座连接中西思想交流的桥梁。 民国西学浪潮与文化进化论的引进 二十世纪初,伴随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西方学术思想如潮水般涌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图景。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尤其受到重视。在众多西方学说中,以赫胥黎、斯宾塞、泰勒、弗雷泽等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论,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迅速在中国知识界激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共鸣。 彼时,中国知识分子正面临着如何理解自身文明的过去、如何规划民族未来的重大命题。文化进化论所描绘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线性发展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进步、教育、制度等方面的阐释,为寻求国家富强与社会变革的中国精英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解释框架和行动指南。大量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被翻译介绍进来,其中,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作更是成为知识界研读的热点,对当时的思想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进化论”专卷内容概述 本卷精选了民国时期部分最具代表性的西方文化进化论核心著作的汉译本。这些译本的出现,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学术思想进行理解、消化、再创造过程的生动记录。 奠基性著作的译介: 专卷收录了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等著作的早期译本。严复先生的译本,以其精炼的文言,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法则引入中国,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并对当时的社会改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译本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社会学相结合,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物学式的解释。 系统性论述的引入: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社会进化思想,其“有机体论”和“社会分化”等概念,也通过汉译本在中国得到系统性介绍。这些译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如何从简单同质的状态演化到复杂异质的状态,并强调了国家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进步中的作用。 文化人类学的视野: 泰勒(E.B. Tylor)的《原始文化》等著作的汉译本,为中国知识界带来了对人类早期文化、宗教、神话、习俗的深入考察。这些译本通过对全球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多样性,挑战了当时一些固有的文化优越论。 宏观历史的叙事: 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的《金枝》等著作的汉译本,以其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宏大的比较视野,展现了人类早期魔法、宗教与科学的演变历程。这些译本不仅丰富了对人类文化起源的认识,也为理解不同文明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译本的价值与意义 本卷所收录的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历史文献价值: 这些译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的珍贵史料。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翻译、接受、思考西方学术的思想过程,是理解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如何形成的重要依据。 2. 学术研究价值: 尽管文化进化论在后来的学术发展中受到了一些批判与修正,但其作为西方社会学早期发展的重要思潮,对现代社会学的学科建制、理论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重读这些译本,有助于我们审视和反思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社会发展模式、文化变迁的动力、文明的评判标准等。 3. 思想启蒙价值: 在民族危亡和寻求出路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进化论所倡导的进步、理性、科学精神,对当时的知识界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而奋斗。 4. 跨文化交流的见证: 这些汉译本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节点,它们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主动学习、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其融入中国自身的思想传统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体西用”或“古今中西”的融合模式。 展望 “文化进化论”专卷的出版,仅仅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系列丛书的开端。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地整理与推介,能够更全面地展现民国时期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图景,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学术脉络,为学界提供一个研究民国社会学的重要平台,并激发对当下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深入思考。 本卷的问世,是对先贤翻译贡献的致敬,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我们期待它能成为研究者、学习者乃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手中的宝贵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时,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学术的厚度扑面而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性和珍贵性。而“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定位了这本书的性质——它收录的是民国时期,那些被翻译成中文的重要西方学术著作。我尤其被“社会学:文化进化论”所吸引,因为我一直对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如何理解和发展社会学,特别是如何面对“文化进化论”这一重要的理论思潮,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那个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们是如何通过翻译和研究西方理论,来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他们是如何理解“进化”的概念,又如何将其应用到对中国文化的分析和改造上?这本书,我相信能够提供宝贵的史料,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思想的脉络,感受当时学者们的智慧与努力,以及这些翻译文献在中国学术史上所留下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学术的庄重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标识,首先保证了其文献的权威性和稀缺性。紧接着,“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几个字,直接将读者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时代,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吸收和转化西方学术思想,有着特别的关注。社会学作为一个舶来学科,在当时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过程,其早期翻译的文献有哪些,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而“文化进化论”作为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当时是如何被介绍到中国,又如何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是被批判和扬弃,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地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收集的文献本身,更在于它所揭示的,是中国如何在近代化进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考和发展道路。

评分

打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本身就意味着其内容的学术价值和稀缺性。而“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定位,更是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思想解放、文化碰撞的时代。我一直对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吸收和改造西方学术思想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社会学这个领域。而“文化进化论”,作为西方社会学早期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当时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民国社会学史的概览,但始终觉得缺乏一手资料的支撑,无法深入了解具体的译介情况和学术争论。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中国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阐释“文化进化论”的,他们是全盘接受,还是有所批判?他们又如何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学术文献,更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学习、借鉴、反思,并最终走向独立自主的学术发展道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厚重”和“精炼”。“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这几个字,就奠定了其学术的权威性和历史的珍贵性。而“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概念,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探索西方思想的热情。尤其关注“社会学:文化进化论”这个子部分,这让我联想到民国时期,社会学刚刚在中国起步,而“文化进化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是如何被引入、被理解、被争论的。我一直对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接受西方思想的同时,也试图构建本土的学术体系,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直接接触到民国时期那些重要的西方社会学著作的汉译本。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更是一个思想传播和文化融合的过程。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当时的译者是如何在语言、概念和表达上,力求准确地传达西方原著的思想,同时又可能融入他们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发展,以及民国时期知识界的学术脉络,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社会学:文化进化论》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概念本身就显得非常学术,再加上“社会学”和“文化进化论”这些相对专业的术语,我担心自己能否完全消化书中的内容。然而,当我仔细翻阅目录和一些试读章节后,这种担忧逐渐被一种兴奋所取代。首先,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其文献的权威性和珍贵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意味着我能接触到的是经过严格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而不是零散、不成体系的碎片信息。其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思想文化领域经历了剧烈的碰撞与融合。在这个时期,大量的西方学术思想被引进,并被翻译成中文,这对于中国本土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进化论”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范畴,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早期发展,甚至渗透到了社会改良和国家构建的讨论中。我一直对当时中国学者是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些西方理论,又是如何将它们与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历史时期学术思想演变的深入了解的渴望,我相信它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学术启迪和思想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就如同一个精心打造的“时空胶囊”,将我瞬间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民国时代。首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这几个字,就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权威性和珍贵性,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信任。而“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一表述,则直接勾勒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它并非简单的学术研究,而是直接呈现了民国时期,那些重要的西方学术经典是如何通过翻译,在中国知识界传播和生根的。我特别关注“社会学:文化进化论”这个具体领域,因为我深知,在那个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引入,尤其是“文化进化论”的传播,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何认识中国自身,如何寻求现代化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曾经影响甚至塑造了民国时期思想界格局的“文化进化论”相关著作的中文译本,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学界是如何理解、消化、甚至反思这些西方理论的,以及这些翻译活动本身所蕴含的学术努力和历史意义。

评分

拿起这本书,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这几个字,已经足以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敬意和好奇。它意味着我即将接触到的是经过严格筛选、具有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而“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一副标题,更是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思想碰撞与文化交流的民国时期。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学习、吸收、并改造西方学术思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社会学领域,它作为一门近现代新兴学科,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文化进化论”作为西方社会学早期的一种重要学说,在当时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并翻译这些理论的?他们又是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阐释和讨论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直接的窗口,让我们能够触摸到那些曾经激荡过中国知识界心灵的西方思想的汉译文本,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吸引住了,一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风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民国时代。封面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字样,本身就自带了一种权威感和历史厚度,让人不禁心生敬意。而“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副标题,更是瞬间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如何吸收、消化西方思想,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了世界进程的西方学术经典,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学,作为一门近现代才在中国大陆兴起的学科,其早期翻译和传播的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而“文化进化论”这个具体方向,更是让我联想到当时中国知识界对于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对于“西方文明”的思考,以及如何在中国找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种种努力。我可以想象,这些被精心整理、重新出版的文献,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它们承载着一代人的思想光芒,记录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焦虑、探索和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些曾经激荡在知识分子心中的思想洪流,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用汉字,去勾勒和描绘那些来自异域的深刻见解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的汇编,更是一扇通往民国时期中国思想史的窗口,一窥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学术的价值。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便是其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学术上的。它所承载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深厚的馆藏资源,以及民国时期一群先驱者们对于西方思想的“引进来”和“消化”。“文化进化论”这个主题,在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或许已经不再是主流,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但正是这份历史的印记,让我觉得格外珍贵。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亟需寻找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如何借鉴西方经验来理解中国自身命运的。试想一下,在没有互联网、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民国,翻译一本西方重要著作,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又需要怎样的学术功底和历史眼光?这本书所收录的,便是这样一批经过时间考验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汉译文献。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些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当时中国学者独特的理解和解读视角,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译本如何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和讨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化进化论”的书,更是一部民国时期知识界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生动记录。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民国时代。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历史价值。“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个定位,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那些在民国时期被翻译引进的、对西方学术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著作。而“社会学:文化进化论”,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到了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和理论方向。我一直对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学习、吸收、改造西方思想,以应对国家民族的挑战,抱有浓厚的兴趣。社会学在当时的引入,以及“文化进化论”作为早期思潮的传播,无疑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曾经激荡中国思想界、影响一代知识人思想的西方社会学著作的汉译版本,感受当时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努力与智慧,以及这些译本如何在中国引发讨论,塑造中国社会学最初的面貌。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通往民国学术史的窗口,是一次与先贤思想对话的难得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