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真道研究》第五輯共有十三篇文章,這十三篇文章皆與全真道有關,按主題可以分為五類。
第1類四篇文章皆與內丹道有關。王崗《明代藩王與內丹修煉》一文,從內丹修習與入門儀式、內丹著作的編撰與刊刻以及詩賦論道等方麵,探討瞭明代藩王與道門內丹的密切關係。王崗教授認為,明代藩王與內丹道的這一交涉並非某個地域的特殊情況,而是全國範圍的現象。明廷盡管實施瞭“藩禁”政策,藩王在地方上仍享有極高的威望,通過明代藩王的內丹實踐,可以看齣內丹修煉對整個明代社會的巨大影響。戈國龍《論境界論視域下的返本還原》一文,從“金丹大道”“丹道層級”“神仙境界”等幾個方麵,討論瞭道教內丹學返本還原論的理論價值。梁淑芳《{西遊原旨)內丹思想初探》一文,從人物象徵與情節意涵、先天真一之氣、性命雙修之道等方麵,對劉一明《西遊原旨》的內丹思想進行瞭研究。通過研究得齣如下結論:劉一明的丹道理論以“先天真一之氣”為修行基礎,視性命雙修為總原則,既繼承瞭全真道龍門宗的傳統,又援引瞭南宗“先命後性”的主張。呂烽《醫療與修德:早期女丹文本的兩種麵嚮》一文,深入探討瞭中醫學及中醫師在女丹功法記錄和文本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梳理齣女丹傳統逐漸道教化的過程。通過研究認為,女丹文本的編輯過程雖展現瞭男性話語的主導權,在儒傢倫理的框架下引導女性進行修煉,但女丹封於女性來說仍有治療身體疾病和培養德行兩種麵嚮,同時兼顧瞭道教仙傳的角色。
第二類四篇文章是關於全真道教史的研究。張廣保《元代嵩山崇褥宮的全真教傳承》一文,依據碑刻官觀山誌等材料,對濛古國時期嵩山崇福營轉火全真教及其宗派傳承等問題進行研究,指齣濛古國時期全真教高道中有兩位棲雲真人,且都曾師承丘處機,都齣生於山東且年代接近,都在河南一帶弘道。章偉文《鍾離權與早期全真道曆史承傳關係略述》一文,主要就道教神仙人物鍾離權與金元時期北方全真道派之間的承傳關係進行瞭考察,從而得齣王重陽所開創的全真道與道教史上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錶的鍾呂金丹派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的結論。宋學立《早期全真教以史弘道的教史思想——以<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七真年譜>為中心》一文,通過文獻對比的方式,以全真教史傢李道謙創作的《七真年譜》《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甘水仙源錄》三部教史文獻為核心,對這一時期教史文獻的創作特徵進行瞭考察。尹誌華《清代全真道傳戒若乾史實再考察》一文,主要探討瞭以下三方麵問題:1.根據康熙時文人王淫、郝浴、瀋季友、詹賢等人的記述,確定王常月其人的存在以及傳戒的真實性。根據果親王允禮的題詞,證實康熙皇帝曾賜給王常月紫衣。2.王常月徒孫詹太林之後全真道大規模傳戒活動中斷的原因。3.日本學者吉岡義豐所製作的關於北京白雲觀嘉慶以降傳戒譜係的兩個錶格有錯誤,並且遺漏瞭長教玄、孟教齡、嚴永寬三位律師的傳戒。
內頁插圖
目錄
編者的話
明代藩王與內丹修煉
論境界論視域下的返本還原
《西遊原旨》內丹思想初探
醫療與修德:早期女丹文本的兩種麵嚮
鍾離權與早期全真道曆史承傳關係略述
元代嵩山崇福宮的全真教傳承
早期全真教以史弘道的教史思想
——以《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七真年譜》為中心
清代全真道傳戒若乾史實再考察
陳復慧與蘭颱派
——兼談清代四川全真道與地方社會之關係
丘處機與《攝生消息論》
高仁峒年譜簡編及相關考證
龍虎之爭:帝國晚期華北地方社會的佛道宗教格局
全真教與地方社會中的鄉紳、士族、國傢祀典
——以雲行山為中心的考察
《全真道研究》徵稿啓事
前言/序言
《全真道研究》第五輯共有十三篇文章,這十三篇文章皆與全真道有關,按主題可以分為五類。
第一類四篇文章皆與內丹道有關。王崗《明代藩王與內丹修煉》一文,從內丹修習與入門儀式、內丹著作的編撰與刊刻以及詩賦論道等方麵,探討瞭明代藩王與道門內丹的密切關係。王崗教授認為,明代藩王與內丹道的這一交涉並非某個地域的特殊情況,而是全國範圍的現象。明廷盡管實施瞭“藩禁”政策,藩王在地方上仍享有極高的威望,通過明代藩王的內丹實踐,可以看齣內丹修煉對整個明代社會的巨大影響。戈國龍《論境界論視域下的返本還原》一文,從“金丹大道”“丹道層級”“神仙境界”和“生死超越”等幾個方麵,討論瞭道教內丹學返本還原論的理論價值。梁淑芳《{西遊原旨)內丹思想初探》一文,從人物象徵與情節意涵、先天真一之氣、性命雙修之道等方麵,對劉一明《西遊原旨》的內丹思想進行瞭研究。通過研究得齣如下結論:劉一明的丹道理論以“先天真一之氣”為修行基礎,視性命雙修為總原則,既繼承瞭全真道龍門宗的傳統,又援引瞭南宗“先命後性”的主張。呂烽《醫療與修德:早期女丹文本的兩種麵嚮》一文,深入探討瞭中醫學及中醫師在女丹功法記錄和文本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梳理齣女丹傳統逐漸道教化的過程。通過研究認為,女丹文本的編輯過程雖展現瞭男性話語的主導權,在儒傢倫理的框架下引導女性進行修煉,但女丹封於女性來說仍有治療身體疾病和培養德行兩種麵嚮,同時兼顧瞭道教仙傳的角色。
第二類四篇文章是關於全真道教史的研究。張廣保《元代嵩山崇褥宮的全真教傳承》一文,依據碑刻官觀山誌等材料,對濛古國時期嵩山崇福營轉火全真教及其宗派傳承等問題進行研究,指齣濛古國時期全真教高道中有兩位棲雲真人,且都曾師承丘處機,都齣生於山東且年代接近,都在河南一帶弘道。章偉文《鍾離權與早期全真道曆史承傳關係略述》一文,主要就道教神仙人物鍾離權與金元時期北方全真道派之間的承傳關係進行瞭考察,從而得齣王重陽所開創的全真道與道教史上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錶的鍾呂金丹派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的結論。宋學立《早期全真教以史弘道的教史思想——以(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七真年譜)為中心》一文,通過文獻對比的方式,以全真教史傢李道謙創作的《七真年譜》《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甘水仙源錄》三部教史文獻為核心,對這一時期教史文獻的創作特徵進行瞭考察。尹誌華《清代全真道傳戒若乾史實再考察》一文,主要探討瞭以下三方麵問題:1.根據康熙時文人王淫、郝浴、瀋季友、詹賢等人的記述,確定王常月其人的存在以及傳戒的真實性。根據果親王允禮的題詞,證實康熙皇帝曾賜給王常月紫衣。2.王常月徒孫詹太林之後全真道大規模傳戒活動中斷的原因。3.日本學者吉岡義豐所製作的關於北京白雲觀嘉慶以降傳戒譜係的兩個錶格有錯誤,並且遺漏瞭長教玄、孟教齡、嚴永寬三位律師的傳戒。
第三類三篇文章研究的主要是全真道人物或宗派。郭武《陳復慧與蘭颱派——兼談清代四川全真道與地方社會之關係》一文,通過討論與陳復慧及其所創“蘭颱派”有關的史料,從一個側麵揭示瞭清代四川全真道的發展狀況及其與地方社會的關係。趙衛東《丘處機與<攝生消息論>》一文,通過對《攝生消息論》中所引文獻的詳細考察,發現它實際上並非一部原創性作品,而是對金代以前的養生文獻,尤其是與四季養生有關的養生文獻的匯編。並認為,雖然還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攝生消息論》與丘處機有直接關聯,但無論是從所引文獻皆齣於金代以前,還是從偏重於老年養生的特點來看,其與丘處機有許多相契閤的地方。張雪鬆《高仁峒年譜簡編及相關考證》一文,對高仁峒的生平事跡進行瞭詳細考證,最後他認為,高仁峒在晚清與內廷太監、慈禧太後關係密切,許多王公貴胄都交接於他,俄國、日本使節也對他多有矚目。晚清“後黨”多與高仁峒關係密切,這招緻“帝黨”中人物的許多非議,社會上對高仁峒的謠言頗多,甚至還被寫入《孽海花》等小說之中。“帝黨”中梁啓超等人對佛教頗有好感,而對道教多有惡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近現代學術對道教的態度,高仁峒或許要為這一“偶然”事件承擔一定責任。
《全真道研究(第五輯)》圖書簡介 引言 《全真道研究(第五輯)》是國內全真道學術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集,旨在匯聚海內外學者在全真道曆史、教義、實踐、文化傳承、與其他宗教流派關係等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全真道這一中國傳統重要道教流派的深入梳理與再認識,更是對道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組成部分的獨特價值進行多維度探討的學術盛宴。本輯在繼承前幾輯研究精髓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研究視野,深化研究方法,力求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全麵、精微的全真道研究圖景。 本書結構與主要研究方嚮 《全真道研究(第五輯)》的編纂,遵循學術的嚴謹性與內容的豐富性相結閤的原則,將研究成果大緻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一、全真道曆史脈絡與人物考述 本部分著重考察全真道自其起源、發展、鼎盛、演變直至當代的曆史進程。研究不僅關注重大的曆史事件和關鍵人物,更深入挖掘被曆史洪流湮沒的細節與人物。 早期全真道的形成與傳播: 追溯王重陽創立全真道的曆史語境,分析其思想淵源,探討其早期弟子的活動範圍與傳播策略。例如,對“七真”及其他早期全真道士的生平事跡、傳記文獻進行考證,辨析史料的真僞與可靠性,還原其在不同地區(如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的活動軌跡,以及他們如何將全真道的核心理念傳播齣去,為全真道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元代全真道的興盛與挑戰: 深入研究全真道在元代成為國教的社會政治背景,分析其受到朝廷支持的原因,以及在這一時期內齣現的內部教派分化與外部挑戰。本部分可能包含對成吉思汗時期以來,全真道士與濛古統治者之間關係的探討,如丘處機西行拜見成吉思汗的曆史事件的再解讀;以及對元代全真道寺觀的興建、地産的經營、與世俗社會的互動等方麵的考察。同時,也關注在這一權力巔峰時期,全真道內部所麵臨的挑戰,如教派間的競爭、對教規的維護與改革等。 明清及近現代全真道的轉型與適應: 考察全真道在明清時期如何從宮廷走嚮民間,如何與中國其他宗教文化(如佛教、儒教、民間信仰)進行融閤與互動,以及在近代社會變遷中,全真道如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並尋求自身的發展路徑。這包括對明清時期全真道在地域上的分布變化、不同支派的興衰、以及其在民間教化、養生、符籙等方麵功能的演變的研究。對於近現代,則關注全真道在政治動蕩、社會改造背景下的生存狀態,以及在新中國成立後,其在保護文化遺産、恢復道觀、開展對外交流等方麵所做的努力。 重要人物的再評價: 除瞭“七真”等核心人物,本輯也可能關注其他對全真道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李道純、張三豐(雖然其與全真道關係復雜,但其思想對後世道教影響深遠,研究中常有涉及)、以及近現代的著名道士等。通過對傳世文獻的細緻解讀,結閤考古發現,對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貢獻進行更深入、更客觀的評價。 二、全真道教義思想的闡釋與演變 本部分緻力於深入解讀全真道的根本教義,並考察其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呈現齣的思想演變痕跡。 “三教閤一”與全真道: 深入分析全真道如何吸納儒、釋思想,並將其融入自身道教體係,形成獨特的“三教閤一”思想。這包括對全真道經典中關於儒傢倫理(如孝、忠)、佛教禪觀(如“無為”、“悟空”)等內容的解讀,以及全真道如何以自身的方式進行轉化與錶達,從而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內丹修煉理論與實踐: 詳細闡釋全真道的核心修煉方法——內丹。這包括對內丹修煉的理論基礎(如精、氣、神、先天一氣等概念)、修煉步驟(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閤道)、以及與外丹、符籙、養生等修煉方式的關係的探討。本部分可能包含對不同全真道流派(如龍門派、全真派、華山派等)內丹理論的比較研究,以及對其修煉實踐的細緻考察。 “清靜無為”與“濟世度人”的辯證統一: 探討全真道在追求個人 spiritual 升華的同時,如何兼顧社會責任與濟世功德。分析其“清靜無為”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側重,以及“全真”之名的內涵——既要體悟大道之“真”,也要以“真”來救助世人,展現其既齣世又入世的辯證麵嚮。 經典解讀與文本研究: 對全真道的核心經典,如《道德經》、《莊子》、《參同契》、《悟真篇》、《唱道真言》等,進行文本學、哲學史、思想史等多個維度的深入解讀。研究其在不同時期、不同道士心目中的意義,以及不同版本、不同批注對全真道思想傳播的影響。 三、全真道儀軌、宮觀與文化藝術 本部分從宗教實踐、物質文化、藝術錶現等多個層麵,呈現全真道的具象化麵貌。 道教儀軌與科儀研究: 考察全真道在齋醮、朝拜、祝壽、超度等方麵的儀軌與科儀,分析其音樂、唱念、舞蹈、服飾等元素,以及這些儀軌在宗教生活、社會交往中的功能。例如,對全真道早晚課誦、拜鬥、建醮等儀式的研究,可以展現其宗教生活的規範性與儀式感。 全真道宮觀的建築與布局: 研究全真道宮觀的選址、建築風格、空間布局、以及其中蘊含的道教哲學與宇宙觀。關注著名全真道宮觀(如北京白雲觀、西安白雲觀、嶗山太清宮、武當山紫霄宮等)的曆史沿革、建築特色、以及在宗教活動與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全真道與中國傳統藝術: 探討全真道在書法、繪畫、音樂、雕塑、文學等藝術領域的影響。例如,對道教人物畫像、山水畫中的道傢意境、道教音樂的獨特風格、以及全真道士創作的詩詞、麯賦等進行研究,展現全真道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如何豐富瞭中國傳統藝術的寶庫。 全真道的養生與醫學: 深入研究全真道在養生、食療、導引、吐納、醫藥等方麵的實踐及其理論基礎。探討全真道士如何通過調整身心,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以及其養生理論與中醫、養生學說的聯係與區彆。 四、全真道的區域傳播與跨文化交流 本部分將研究的視角擴展到全真道在不同地域的傳播特點,以及其與其他宗教、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 全真道在各地的傳播與本土化: 考察全真道在山東、陝西、山西、河南、北京、東北、甚至海外等不同地區的傳播過程,分析其在不同地域的教派發展、寺觀建設、社會影響等方麵的差異性,以及在傳播過程中齣現的本土化現象。 全真道與佛教、儒教、民間信仰的互動: 詳細分析全真道與其他中國傳統宗教的相互藉鑒、融閤與影響。例如,研究全真道與佛教禪宗在修行方式上的相似之處,與儒傢在倫理道德上的契閤,以及與民間信仰在神譜、習俗上的聯係。 全真道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 關注全真道在海外華人社群中的傳播情況,以及其在不同國傢和地區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探討其如何在新環境中保持與傳承。 五、全真道研究的新視角與新方法 本輯也積極鼓勵和呈現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來探討全真道。 考古學與文獻學的結閤: 利用考古發掘的成果(如碑刻、壁畫、器物等)來補充和印證傳世文獻的記載,從而更全麵地還原全真道的曆史麵貌。 人類學、社會學的視角: 運用人類學、社會學的理論工具,考察全真道在社會結構、個體行為、社群組織、儀式實踐等方麵的意義,深入理解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復雜性。 比較宗教研究: 將全真道置於更廣闊的宗教視野中,與其他宗教(包括東方與西方宗教)進行比較研究,從而更清晰地界定其獨特性與共性。 數字人文與全真道研究: 探索運用大數據、數據庫、GIS等數字技術來整理、分析和展示全真道相關的文獻、圖像、地理信息,為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平颱。 結語 《全真道研究(第五輯)》所收錄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瞭作者對全真道深厚的學術情感與嚴謹的治學態度。本書以其前沿的研究視角、紮實的史料考證、深入的理論分析,為國內外學者、道教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份寶貴的學術參考。通過對全真道這一重要道教流派的持續探索,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更能從中汲取智慧,啓迪當下,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本書的齣版,無疑將進一步推動全真道研究的深入發展,並在學術界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