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有贵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历史
  • 经济发展
  • 改革开放
  • 计划经济
  • 市场经济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2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2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共六卷,此书为其一。

本书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对应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为基本问题,以基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为主线,以互为演变条件的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绩效为研究写作框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中共十八大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从历史研究视角对中国为什么选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突破“贫困陷阱”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六卷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简介

郑有贵,四川广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兼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7卷首席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代表作有《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目录

绪?言 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对象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主线与主流 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框架 5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7) 7
第一节?新中国的经济起点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7
一、新中国的经济起点 7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9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6
第二节?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18
一、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 18
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实现 20
三、公私合营的全面推进 23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与意义 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0
一、以统购统销为核心的物资管理 31
二、生产要素价格的管理 33
三、工业生产及其管理方式的重构 35
四、计划的编制与管理机构的建立 37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39
一、“一五”计划的启动与实施 40
二、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43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独立探索 45

第二章?经济建设的“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1958—1965) 49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49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50
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1
三、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56
四、经济管理权的下放 59
第二节?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61
一、“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62
二、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64
三、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68
第三节?国民经济的调整 69
一、“八字方针”的初步实施及农村政策的调整 69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72
三、加强经济管理和组织制度新探索 76
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83
第四节?经济建设的进展和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85
一、经济建设的进展 85
二、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89

第三章?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与波动发展(1966—1976) 93
第一节?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确定与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 93
一、试图把“文化大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93
二、在战备中安排生产布局和制定两个五年发展计划 96
三、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申与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的形成 99
第二节?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动 100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100
二、以盲目下放权力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大变动 102
三、经济体制的两次调整 108
第三节?经济建设的开展与成套设备的引进 111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111
二、“四三方案”的实施与对外经济交往的拓展 117
三、国防科技事业的新突破 118
第四节?国民经济的波动与调整 120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 120
二、1969年至1973年经济建设的“冒进”与调整 122
三、“批林批孔”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1975年整顿 124
四、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国民经济再遭挫折 126

第四章?国民经济改革开放的起航(1976—1984) 128
第一节?从经济的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129
一、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政策的恢复调整 129
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133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探 137
第二节?从追求国民经济的过快增长到实行调整 139
一、以大规模引进追求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失衡 139
二、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42
三、“六五”计划的制定与小康目标的提出 147
第三节?从改革开放的突破到展开 150
一、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151
二、经济特区的创立与经济对外开放的开拓 156
三、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与个体经济初步发展 162
第四节?经济增长方式与城乡关系的变化 167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67
二、乡村治理结构的重新构建与城乡关系的初步调整 170

第五章?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国民经济的
????治理整顿(1984—1991) 175
第一节?“三步走”战略与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目标的确立 175
一、“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175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17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经济改革发展指导思想 180
第二节?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81
一、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182
二、全民所有制和多种成分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86
三、扩大对外开放 189
四、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价格双轨制问题的显现 192
第三节?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195
一、推进价格闯关改革 195
二、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197
三、在治理整顿中推进改革的深化 200
第四节?五年计划的完成与经济增长新因素 201
一、“七五”计划的完成 202
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202
三、初步进入国际分工格局 204
四、“八五”计划的开局 207

第六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扩大开放(1992—2002) 209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9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 209
二、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211
三、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构建宏观调控体系 213
四、改革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15
五、确立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8
第二节?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1
一、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与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论断 222
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 223
三、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26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228
第三节?抓住经济发展机遇与“软着陆” 230
一、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230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软着陆” 232
第四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6
一、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236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39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加快民族地区建设 242
四、完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45

第七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型发展(2002—2012) 250
第一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与实施 250
一、又好又快新理念和转变发展方式战略任务的提出 251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布局、发展目标与完成情况 254
三、“十二五”时期主题主线、经济布局与发展目标 257
第二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9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60
二、健全市场体系 261
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263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265
第三节?推进统筹协调发展 269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69
二、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271
三、“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 274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76
第四节?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279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79
二、工业经济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 280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新飞跃 281
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282

结?语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6
后?记 291

前言/序言

绪?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国史学科体系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影响它的国家政治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还是本身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产业结构,所经历的变迁都是复杂而巨大的。这使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梳理概括和简要呈现较为困难。鉴此,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这一研究对象。
第一,从时空维度上,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边界。在时间维度上,上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即1949年10月1日;基于对历史的认识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沉淀,下限为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有关数据的下限则延至2012年底。在空间维度上,鉴于历史资料和研究积累的不足,对港澳台经济史暂不做阐述和研究。
第二,按照唯物史观要求,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发,探讨制度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与这种关系对应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变迁。
第三,在厘清国史、党史、经济各学科体系下经济史研究重点和视角异同的基础上,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科体系中经济史研究的重点。国史与党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上,相同之处是都研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决策、决策的实施及其绩效,不同之处是前者不仅把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纳入整个国家经济活动进行考察,还研究其他经济主体、社会各阶层、国家各区域的经济活动。国史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相同之处是都研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不同之处是前者较注重从国家行为的视角进行研究,后者较注重从经济运行的视角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科体系中的经济史研究对象,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对应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为基本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为主线,主要包括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思想、国家的经济决策、国家的经济方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运行等国家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对外交往与合作及国际环境等因素。同时,还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研究国家的经济决策时,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为重点,并研究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经济决策与基层需求的互动过程,尽可能全面和深刻地反映国家经济决策成因、形成过程、实施、绩效等;二是以人为本,避免把经济生活作为一个冷冰冰的资源分配的选择逻辑,而把经济生活还原成有情感、有道德的人创造财富的行为,以探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样才可能科学客观地再现和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历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主线与主流
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历史轨迹这一主线,是本书的重点。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目标,而体现各国差异的,是各国选择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不同路径,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演变轨迹也就成了一国经济发展史主线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主线,是从所面临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特有的内涵是以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为宏大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果敢的勇气,坚韧的毅力,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克服因实践不足所致的艰辛困惑,经历曲折而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回答了作为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纷繁复杂的大国,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情况下,如何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快发展,以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重大历史性命题。在这条道路前行的进程中,中国还制定和运用计划或规划,以及有关价格、财税、金融、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政策和法规对经济增长波动、经济结构进行调控,以实现发展目标。
厘清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赶超进程中实现快速发展这一主流是本书应当担当起来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的很长时期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为主,必然要选择奋起直追,以实现赶超工业化、现代化先行国。中国在这一赶超进程中实现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复杂的波浪式发展的特征。尽管如此,从自身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都不可否认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赶超进程中实现快速发展这一客观事实。从中国经济总量指标看,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8942亿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1949年至1978年快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同期世界少有的高速增长,1979年至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2.8%高出了7个百分点,成功地实现了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居世界第十位,至2010年起的居第二位的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随之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从主要分项指标看,1949年至2012年,粮食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58958万吨,木材产量由567万立方米增加到8175万立方米,肉类产量由220万吨增加到8387万吨,水产品产量由45万吨增加到5908万吨,成品钢材产量由13万吨增加到95578万吨,原油产量由12万吨增加到20748万吨,原煤产量由0.32亿吨增加到37亿吨,发电量由43亿千瓦小时增加到49876亿千瓦小时,汽车、电器、电子信息产业几乎从无到有(到2012年,汽车产量1928万辆,家用电冰箱产量8427万台,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13281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118155万台,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35411万台,彩色电视机产量12824万台,照相机产量8802万台),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由41亿元(1950年数)增加到244160亿元,铁路营业里程由2.2万公里增加到424万公里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100元(现金收入数)增加到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7917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由8.6亿元增加到399551亿元,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52.6%。中国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现代化的质的飞跃:首先,中国作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转变,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其次,成功地突破“贫困陷阱”,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攀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就是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对此要从全面系统的视域加以分析,而不能孤立地、碎片化地片面评断。首先,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曲折,并非是一种总体呈负增长态势,而是一种波浪式发展。其次,这种曲折,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工作失误和政治运动冲击是重要因素,但总体而言是由于实施赶超工业化、现代化先行国的举措而大起,也因实施赶超举措所导致的一些不协调而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实践证明它也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突破“贫困陷阱”历史性难题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当然,这一赶超进程也付出了诸如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生态环境破坏等成本,这种成本也可以降低,但不能因为这种曲折和若干结构问题的发生而否定在工业化、现代化赶超进程中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事实。再如,改革开放之前近3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但前一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在实践和理论上也没有断裂,而是呈现出内在统一的接续创新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框架
本书在注重梳理历史事件及其逻辑关系的同时,探索构建以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绩效互为演变条件的研究框架,努力做到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具体框架是,每章阐述一个历史阶段,内容大体一致,主要包括:每个历史阶段国家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总体布局;为实现每个历史阶段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安排,突出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完善,突出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每个历史阶段制度、体制和政策下的国民经济运行,避免简单罗列统计数据,重点描述经济运行的阶段特征(包括经济总量增长波动、经济建设举措、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等)和经济发展的动因。此外,还尝试对每个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概括,并简扼地对每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进行评判和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本书还从国史视角,对章、节、目的设立进行探索,一般而言,会议、文件不入题目,而是从发展战略或阶段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制度、体制、政策、经济运行等方面立题。当然,这样立题也注重突出历史事件和阶段性特征,力求做到主线、主流与历史事件的有机结合。试图通过这样的探索,构建国史学科体系下能够真实、全面和清晰再现经济史的研究框架。
基于篇幅的限制,本书力求突出重点和特色,并在概括、分析上进行尝试。在突出重点和中国特色上,在全面系统再现历史的前提下,通过对重大历史转折点及其原因加以浓墨重彩的阐述和分析,更好地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历程。在分析上,力戒孤立地研究经济史,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生产方式来研究资源配置,综合考察经济及其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整体历史视域,从国内的纵向比较和横向的国际比较视角,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简捷的分析,力求从更宽视角和更深层次解读历史,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思想性和启发性。
本书在梳理记载历史时还注重对现实的关怀,力求对中国为什么选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什么能突破“贫困陷阱”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作出历史研究视角的回答,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东方巨龙的崛起:一部透视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的史诗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49-2012年)这六十余年间,中国经济所经历的独特发展轨迹、制度变迁、重大战略决策及其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严谨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计划经济的奠基与探索(1949-1978) 本部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的经济建设历程。我们将首先考察建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分析了中央如何借鉴苏联模式,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对农业的集体化改造、对工业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 随后,叙述将深入剖析这一体制下所产生的内在矛盾与周期性波动。我们将详细探讨“大跃进”运动及其引发的经济失衡与困难时期。这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从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机制扭曲以及非市场因素干预的角度,审视特定历史决策对经济肌体的冲击。 在相对平稳的“文革”时期,我们也关注了经济运行的特点,如“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在政治运动干扰下,工业体系如何完成基础结构的搭建,尽管效率低下,却为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本部分的叙事核心在于理解:在没有市场信号和私有产权保障的前提下,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经济体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以及这种组织形式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改革的启动与试验(1978-19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即如何从计划经济的僵化体系中逐步松动并引入市场机制。 我们将详细考察一系列关键性的改革试验: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彻底释放了农业的生产力,并催生了乡镇企业的勃兴;城市改革的起步,特别是价格双轨制、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及其在效率提升和寻租行为加剧之间微妙的平衡。 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摸着石头过河”。本书将梳理中央如何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问题上进行反复的探索与权衡。我们还会关注浦东开发、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分析这些“特区”作为引进外资、学习市场经验的“试验田”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与传统计划经济体系相区别的“双轨制”经济区域。 第三部分:全面市场化与“引而不爆”的挑战(1992-2001) 1992年“南方谈话”后,改革的步伐显著加快,市场化进程成为主旋律。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变革。 关键篇章将探讨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这是中央权力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一次根本性重构,对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将详细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的实践,分析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对社会稳定和再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与应对措施。 住房制度改革的启动、金融体系的逐步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战略准备,构成了这一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我们将对比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如何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对冲外部风险,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四部分:融入全球体系与结构性矛盾的深化(2001-2012) 成功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本部分将重点分析中国经济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 我们将评估“入世”红利带来的出口爆发式增长,以及其对国内产业结构、就业和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塑。这一阶段,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高歌猛进”模式,使得经济体量迅速膨胀,但也积累了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区域发展差距的拉大。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关注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后期所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演变(地方平台公司的兴起)、收入分配的“刘易斯拐点”迹象的出现,以及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及其对长期经济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这六十余年经济史的梳理,本书不仅描绘了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奇迹,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一奇迹背后的制度逻辑、政策权衡以及其所付出的社会代价,为理解当代中国的经济现实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纵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想到的是它可能提供的关于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变化的深刻洞察。作为一个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有一定关注的读者,我深知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中国经济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经济体,发展成为如今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超级大国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中国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对外援助等方面的政策演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是如何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又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我更想知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如果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国际化历程的清晰叙述,并对其背后的战略考量进行深入分析,那么它将极具启发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与作用。

评分

对于许多对中国近代经济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无疑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力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但这种腾飞的根基,以及前三十年计划经济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同样是理解中国经济奇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源配置方式、工业化道路、人民公社制度等,并理性分析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随后,再详细阐述改革开放如何打破旧的藩篱,引入市场机制,激活经济活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探索与尝试,例如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对外开放等。尤其是对于那些转型期的阵痛,例如失业问题、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客观、审慎的讨论,而不是仅仅歌颂成就。毕竟,一部真正深刻的历史研究,应该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的复杂性,让读者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

我是一位来自基层的小企业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摸爬滚打多年,深切体会到经济政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此,当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的出版信息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国家经济政策制定过程的详尽介绍,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比如像我这样的中小企业的。例如,在不同时期,国家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扶持、管理和税收政策有何差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又是如何改变了市场格局?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宏观的经济数据,更贴近现实,去呈现那些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者和企业家的政策变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逻辑,那将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变迁充满好奇的年轻人,我一直试图通过阅读来构建自己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知。这次偶然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这本书的介绍,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阅读冲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描述感到好奇。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经历了种种曲折,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实现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还是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经济发展如何转化为社会福利的提升,例如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些社会问题被忽视,或者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发展,那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着实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空白。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有一部能够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变迁的著作。市面上不乏有关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的经济研究,但真正能够将1949年到2012年这漫长而又波澜壮阔的六十余载经济史进行全面、深入、连贯梳理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宏大的视野,勾勒出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曲折道路,详尽阐述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经验教训。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到“一五”计划的苏联模式,再到“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直至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及加入WTO后的融入全球经济,直至2012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辉煌成就,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无数的探索、奋斗与牺牲。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扎实的史料,清晰地呈现这些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并对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深远影响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从而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评分

东西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共和国的历史不容无视或割断!

评分

集中买了一批书,都还没有看,内容如何待以后追评吧。此评论及配图暂无任何参考价值。

评分

商品质量很好,很满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

开始……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慢慢看

评分

基本上所有的书都在京东搞得,搞活动时棒极了,又便宜又快又好。。。

评分

以史为鉴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