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

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振华 著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希腊哲学
  • 早期希腊
  • 存在主义
  • 形而上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本体论
  • 语言哲学
  • 诠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8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54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同济?欧洲文化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 哲学系学生,哲学研究者、爱好者和普通读者

  海德格尔对前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但汉语专著仍较为罕见,本书正是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海德格尔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即阿那克西曼德、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的解释的总体研究。海德格尔对前苏思想的解释依时间顺序可分为五个阶段:前史(1919年至《存在与时间》)、摸索性起步(30年代初)、决定性开端(1935年)、高峰(40年代前期)和晚期(二战以后)。 本书的考察集中于后三个阶段,它们真正表现出海德格尔基于自己思想雄心的、对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本质阐释。本书以1935年的《形而上学导论》为出发点和参照系,围绕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两股力量,即polemos和logos进行展开,追踪了海德格尔思想从强调斗争到强调和谐的转变过程。在这条考察线索上,海德格尔对前苏格拉底思想的解释,以及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特点,都得到了进一步揭示。本书还从总体上评价了海德格尔返回前苏格拉底的意图与可能性,指出这条道路的启发行及其限度;并试图在海德格尔之后,借助更多思想家、学者的视角,来摆正前苏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关系,思考西方哲学的未来走向。   

  丛书简介:

  同济·欧洲文化丛书是由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致力于欧洲哲学文化研究的一套丛书,其内容涉及德国哲学、法国哲学、欧洲诗学(文艺)、欧洲基督教哲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欧洲思想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丛书愿以同舟共济的精神,推进我国的欧洲文化研究事业。


作者简介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译著: [德]特拉夫尼著,《海德格尔导论》(第yi译者),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发表论文: 1.“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再论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载于《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2.“试论黑格尔《安提戈涅》解释”,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同时收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5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


精彩书评

  本书堪称汉语世界关于“海德格尔与早期希腊思想”这一课题的zui深入研究。思想之事zui难说开端,此书值得推荐。

  ——孙周兴


目录

绪论 / 1

第一节 主题 / 1

一 主题 / 1

二 本书思路 / 9

三 几点原则 / 14

第二节 名称 / 16

一 名称 / 16

二 三个开端性的思想家 / 19

第三节 文本 / 23

第一章 海德格尔回到早期希腊的过程 / 33

第一节 早期希腊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出现 / 34

一 自然与φσι的涌现:《形而上学的基础概念:世界—

有限性—孤独》 / 36

二 早期希腊的地位 / 44

第二节 古典希腊与早期希腊的区分 / 48

第二章 为什么要回到早期希腊? / 53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德国古典语文学 / 53

第二节 柏拉图 / 65

一 《泰阿泰德》中的遮蔽问题 / 66

二 相论 / 77

三 柏拉图与柏拉图主义 / 81

第三节 技术、退步、等待 / 83

第三章 阐释早期希腊的基本原则 / 105

第一节 敬畏 / 106

第二节 悬搁 / 116

第三节 对话 / 120

第四节 翻译 / 128

第四章 人与存在的斗争:从πλεμο[战争]出发 / 133

第一节 《 形而上学导论》之前的πλεμο [战争]解释 / 138

一 第一次解释:海德格尔与施米特 / 138

二 第二次解释: πλεμο [战争]与 ρμονα[和谐] / 150

第二节 《 形而上学导论》与πλεμο [战争] / 159

一 赫拉克利特的πλεμο[战争] / 159

二 巴门尼德与πλεμο[战争] / 174

三 悲剧与早期希腊思想 / 181

第五章 从斗争转向和谐:阐释的高峰 / 193

第一节 早期希腊思想在存在历史中的位置 / 193

第二节 阿那克西曼德: 现身在场与僵持性 / 202

第三节 巴门尼德 / 220

一 πλεμο[战争]地位的下降 / 221

二 λθη[遮蔽]地位的提高 / 226

三 对敞开性、自由域的阐发 / 236

第四节 赫拉克利特 / 241

一 φιλε[爱] / 242

二 μολογεν[协调一致] / 271

第六章 存在与人的和谐:晚期阐释 / 285

第一节 需用 ( χρ) / 290

第二节 本有 ( Ereignis) / 301

第三节 疏朗 ( Lichtung) / 307

评论 / 317

第一节 贯通性总结 / 317

一 希腊的,更希腊的,不再是希腊的 / 317

二 原初统一 / 326

三 从赫拉克利特到巴门尼德 / 333

第二节 思想简别 / 343

一 文本基础 / 345

二 巴门尼德解释 / 348

三 游戏:海德格尔未予重视的残篇 / 350

四 柏拉图 / 353

五 原初统一:存在与存在者 / 363

第三节 斗争与和谐 / 367

一 斗争与和谐:Innigkeit / 367

二 早期希腊与古典希腊 / 374

参考文献 / 385

一 海德格尔文本 / 385

二 海德格尔研究文献 / 389

三 其他文献 / 393

附录 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家残篇的翻译对照表 / 397

一 阿那克西曼德 / 398

二 巴门尼德 / 400

三 赫拉克利特 / 408

索引 / 429

后记 / 439



《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 序言:哲学的根源与海德格尔的探寻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自身最古老的学科,其思想的源流可以追溯至古希腊。那些遥远的、却又振聋发聩的智慧,不仅塑造了西方思想的基石,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存在、真理、伦理乃至生命意义的思考。早期希腊思想,特别是那些在荷马史诗、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等先哲那里萌发的思想火花,以其独特的诗意与理性交织的方式,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与统一。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古老的智慧往往被后世的哲学思潮所遮蔽,甚至被误读、被简化。 马丁·海德格尔,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寻“存在”的意义,而他认为,理解“存在”的根本,必须回归到其最纯粹、最本真的发生之地——早期希腊的思想。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并非简单地对古老文本的梳理与注解,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考古”,旨在发掘那些被遮蔽的、关乎“存在”之根本的本真含义。他认为,我们当下时代的“遗忘存在”是源于对“存在”本身发生之意义的疏忽,而早期希腊思想,尤其是那些关于“是”(Sein)和“生成”(Werden)的原始表述,恰恰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本书《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正是聚焦于海德格尔这一重要的思想维度,试图展现他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现象学与解释学方法,穿越数千年的时空,与那些早期希腊的思想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海德格尔并非要为早期希腊思想“平反”或“重构”,他所做的是一种“本源的重思”,即重新思考那些最先关于“是”的提问是如何被提出的,以及这些提问是如何在后来的西方哲学传统中逐渐被偏移、被遮蔽的。 第一章:荷马史诗中的“是”与“显现”——存在之初的景观 在西方哲学追溯其源头时,荷马史诗通常被视为文学的开端,而非哲学的起点。然而,海德格尔却敏锐地捕捉到,在那宏大的英雄叙事、众神的干预以及命运的无常中,蕴含着关于“是”的原始表述。他关注的并非史诗的道德教训或历史事实,而是其中所展现的“存在”的显现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荷马史诗中的“是”(einai),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显现”(Erscheinen)或“呈现”(Vorhandensein)。神祇的显现、英雄的行动、事物的伫立,都是“是”的直接展示。这里的“显现”并非简单的可见,而是一种“显露”或“揭示”本身。例如,雷雨的显现,是宙斯力量的显现;英雄的英勇,是其“是”的一种独特的呈现方式。这种“是”,是具体而生动的,与后世形而上学中抽离的“实体”概念截然不同。 海德格尔特别强调了“显现”中的“发生”性。神祇的显现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具有“到来”和“离开”的动态过程。英雄的“是”,也是在战斗、在命运的搏斗中,在“发生”中得以确证。在这种语境下,赫拉克勒斯的力量,并非固有的属性,而是他身处战斗情境时,其“是”的一种张扬。 此外,海德格尔还关注荷马史诗中对“显露”与“遮蔽”的早期洞察。例如,命运的不可捉摸,神祇的隐藏,都暗示着“是”并非全然可被把握。这种“是”的显现,总是伴随着某种程度的“遮蔽”。这种“遮蔽”并非是一种缺失,而是“是”本身的内在张力。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早期的“显现”与“遮蔽”的辩证关系,为后来的存在论奠定了初步的思考基础。 第二章:赫拉克利特与“生成”的火焰——永恒的流转与对立之统一 赫拉克利特,这位以“一切皆流”(Panta rhei)而闻名的哲学家,在海德格尔的解读中,成为了“生成”哲学的最高代表。海德格尔认为,赫拉克利特深刻地揭示了“是”的本质即是“生成”(Werden)。“生成”并非从无到有,而是“是”在永恒的流转与变化中得以显现。 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火焰”隐喻的解读尤为精妙。火焰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它永远处于燃烧、变化、吞噬与重生的过程中。火焰就是“生成”本身的象征,它摧毁旧的,又孕育新的,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这种“生成”并非混乱无序,而是蕴含着一种内在的“逻各斯”(Logos)。 海德格尔强调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之统一”(hen to pan)的思想。生与死、白天与黑夜、战争与和平,这些看似对立的范畴,实则是在“生成”的火焰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它们并非静止的二元对立,而是“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自我确立的方式。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对立统一,正是“生成”本身的辩证运动。 在此,海德格尔特别区分了赫拉克利特与后世的辩证法。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并非一种逻辑推理的工具,而是“生成”本身的内在结构。事物的“是”,就在于其在对立中不断生成、不断自我超越。海德格尔认为,赫拉克利特以一种“非思”的方式(即尚未被形而上学概念化的思考方式),触及了“是”的动性本质。 第三章:巴门尼德与“是”的静态——存在的永恒与生成之谜 与赫拉克利特高扬“生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门尼德关于“是”的永恒不变的论证。巴门尼德认为,“是”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永恒的,而“非是”则是不可能的。这似乎将“生成”排除在了存在的范畴之外。然而,海德格尔却在这个看似静止的“是”中,看到了对“生成”的另一种、更深刻的思考。 海德格尔指出,巴门尼德的“是”之所以是永恒不变的,恰恰是因为它“已经”在“是”中,它“已经”在那里。这种“在”(Sein)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显在”(Anwesenheit)或“显露”(Vorhandensein)。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的“是”是“完全的在”,它不曾“生成”,也不曾“消亡”。 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关于“不存在”的论证进行了深入分析。巴门尼德之所以否定“非是”,是因为“非是”无法被思想和言说。一切思想和言说都指向“是”。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对“非是”的否定,恰恰是从侧面凸显了“是”的绝对性。然而,他也注意到,这种绝对的“是”,似乎将“生成”的可能性完全排除了。 海德格尔的解读在于,巴门尼德的“是”,虽然是静态的,但它为“生成”留下了某种空间。他认为,巴门尼德所说的“是”,是一种“在此在”(Anwesenheit)的“在”。而“生成”,则是一种“临在”(Anwesenheit)的“过程”。当巴门尼德说“是”时,他实际上是指那种“显露”的、可被把握的“在”。而“生成”则是在这种“在”中发生的“临在”的过程。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巴门尼德的“是”,是一种“恒在”(ewiges Sein)。这种恒在,并非没有运动,而是其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恒在”。例如,时间本身,虽然是流动的,但“时间”这个概念,却指向了一种恒在。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所言的“是”,是一种“不可被遮蔽的显露”,它与赫拉克利特所言的“显露与遮蔽的张力”构成了一种早期思想的根本张力。 第四章: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恨”——生成与消亡的动力机制 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根”(土、气、火、水)以及作用于它们的“爱”(Philia)与“恨”(Neikos),为理解早期希腊思想中的“生成”与“消亡”提供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动力学模型。海德格尔认为,恩培多克勒的哲学,将“生成”与“消亡”的运动,从抽象的思辨引入了具体的宇宙论。 海德格尔对“四根”的解读,并非将其视为简单的物质构成,而是将它们看作是“是”的四种基本“显现”方式。这些“根”是“恒在”的,它们本身不生成也不消亡。然而,正是通过“爱”与“恨”的作用,这些“根”才得以组合、分离,从而产生万物的“生成”与“消亡”。 “爱”被海德格尔解读为一种“汇聚”或“聚集”的力量,它使不同的“根”相互吸引、结合,从而形成新的事物。“恨”则是“分离”的力量,它将已经结合的“根”拆散,使事物走向消亡。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爱”与“恨”的交替作用,构成了宇宙的永恒循环。 海德格尔特别强调,“爱”与“恨”并非外在的力量,而是“是”自身的内在动力。“是”的生成,就在于这种“相爱相杀”的张力之中。当“爱”占据主导时,万物趋于统一,但这种统一并非静止,而是一种新的生成;当“恨”占据主导时,万物趋于分离,但这种分离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认为,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恨”,深刻地揭示了“存在”的“生成性”与“变化性”。“存在”并非静态的实体,而是由内在的动力机制所驱动的、不断生成与消亡的过程。这种观点,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根本理解——“存在即生成”——高度契合。 第五章:“斗争”与“和谐”——早期希腊思想的根本张力 本书的核心,即在于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中“斗争”(Neikos)与“和谐”(Philia)这两种根本力量的深刻阐释。海德格尔认为,早期希腊思想并非简单地歌颂和谐或宣扬斗争,而是揭示了这两种力量之间一种深刻而辩证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正是“存在”得以显现和生成的前提。 海德格尔认为,“斗争”并不仅仅是冲突与对立,它更是一种“生成”的动力。如同赫拉克利特所言,“斗争是万物之父”。“斗争”促使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它打破了旧有的平衡,为新的生成创造了空间。“斗争”并非与“是”对立,而是“是”的一种活动方式。 相对地,“和谐”也并非一种静态的、无冲突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和谐”是一种“相容”或“共存”。如同恩培多克勒的“爱”,它使得不同的事物能够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对的稳定。然而,这种“和谐”本身也包含着“斗争”的潜能。当“和谐”走向极致的统一时,它可能会压抑事物的生成性;而适度的“斗争”,反而能够促进“和谐”的深化。 海德格尔认为,早期希腊思想家们,无论是通过荷马史诗的神祇之争,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还是恩培多克勒的爱恨相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触及这种“斗争”与“和谐”的根本张力。这种张力,正是“是”的运动性、生成性以及其显现与遮蔽的辩证过程的体现。 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解读,并非要将它们还原为某种简单的哲学模型,而是要揭示这些思想中蕴含的关于“存在”的原始思考。他认为,正是这些早期思想中的“斗争”与“和谐”的张力,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得以产生的土壤,同时也指出了西方哲学在后来对“存在”的遗忘。 结语:回归本源的思考 《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一书,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思想的旅程,跟随海德格尔的脚步,深入早期希腊思想的腹地。通过对荷马、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等先哲的重新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存在”最初的模样——一个充满生成、变化、对立与统一的动态世界。 海德格尔的阐释,不仅是对古老思想的激活,更是对我们当下思考方式的挑战。他提醒我们,理解“是”的根本,需要回到其发生之处,去倾听那些最原始的、关于“斗争”与“和谐”的呼唤。本书希望能够启发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在海德格尔的引导下,我们或许能够从中发掘出一条通往对“存在”更深邃、更本真的理解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极其令人着迷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对“存在之思”的深度探险。作者的笔触如同经验丰富的向导,精准地把握了早期希腊思想的核心困境——那种介于原始直觉与理性建构之间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如“阿莱忒亚”(Aletheia)或“菲洛索菲亚”(Philosophia),从学院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还原它们在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生命力。读下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二手资料,而是亲身参与了一场与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直接对话。书中对“开端”的强调,以及对“时间性”如何被古人早期理解的细腻剖析,确实为理解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提供了一个坚实且充满活力的基石。它不是那种仅仅梳理史实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深入思考的根本问题。这种挑战性与启发性并存的叙述,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攀登,而非简单的信息收集。作者在阐释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和对文本的敬畏感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满足于对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常规解读,而是执着地回溯到更早期的“源头活水”,试图从中挖掘出那些在后世哲学发展中逐渐被遗忘或扭曲的原始洞察力。特别是书中处理“逻各斯”(Logos)概念演变的部分,那种层层剥离、回归本真的努力,读起来颇为酣畅淋漓。我必须承认,某些段落的论证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这恰恰是优秀哲学著作的标志——它拒绝廉价的理解。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智力努力,而最终的回报是清晰度的提升,仿佛拨开了长久以来的迷雾,看见了思想本身的最初形态。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处理堪称典范,它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分析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观点,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引导读者追踪特定概念——比如“真理”、“尺度”或“起源”——如何在早期希腊思想的熔炉中被反复锤炼和重塑。这种叙事上的连贯性,极大地帮助了理解那些跨越不同思想家、看似零散的碎片化讨论。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所展现出的判断力,他知道何时应该放慢脚步,深入解析一个关键的论断,也知道何时应该迅速过渡,连接起不同学派间的隐秘关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西方思想之河”的上游有了更清晰的水文图,理解了为何某些分支会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知的知识体系,而另一些有潜力的支流却在历史的河床上干涸了。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我会选择“重塑”。它迫使我重塑了对“开端”的理解。很多关于古典哲学的论述往往直接从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成熟体系谈起,但这本著作坚决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早期的、更具爆发力的“前苏格拉底”时刻。作者对早期“德语”(即早期希腊语)词汇的细致考察,远超了一般哲学史的范畴,更接近于一种精妙的语言学考古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成功地展示了,某些西方哲学最深刻的问题并非由某个天才突然发明,而是通过一种漫长、曲折,甚至充满矛盾的“挣扎”过程逐渐显现出来的。这种深入挖掘的力度和广度,使得以往我读到的许多相关材料都显得有些浮于表面,这本书为理解整个思想脉络提供了一个坚实且多维度的地基。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论述中流淌出的那种强烈的“现场感”。它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对古代思想家所处境遇的深切同情与理解。作者仿佛拥有某种特殊的视角,能够捕捉到那些思想家在面对宇宙的沉默和存在的神秘时,内心所经历的震撼与挣扎。这种对“关怀”(Sorge)和“此在”(Dasein)早期萌芽的考察,使得原本抽象的本体论讨论变得异常具体和人性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比不同城邦思想风格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它清晰地展示了地理和政治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丰富了我们对“哲学诞生”这一事件的理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思想总是植根于特定的生活世界之中的,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买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