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系列:以法为赠礼

阿姜查系列:以法为赠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泰] 阿姜查 著,法园编译群 编,法园编译群 译
图书标签:
  • 阿姜查
  • 禅修
  • 佛教
  • 内观
  • 正念
  • 智慧
  • 修行
  • 泰国森林传统
  • 阿姜查·苏帕乔托
  • 法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8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7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阿姜查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阿姜查系列:以法为赠礼》是近代*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年)有关“法”以及相关内容的教导。阿姜查大师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他善于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书名《以法为赠礼》是阿姜查某一次开示的主题。在这篇教导和其他篇章中,阿姜查大师强调了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训练心理对修行的重要性,他也教导人们禅修时保持“空心”和专注呼吸的方法。

作者在《以法为赠礼》中说:“我们带着欲望修行,如果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去修行。”他所说的欲望,即是善法欲。

这种好的欲望,也为西方心理学家所肯定。此次的主题围绕在“法”及其有关方面。所有的文章除了“真正的给予”、“汤

锅里的汤杓子”、“法的语言”、“与法同住世间”之外,全都取自《菩提道》一书。前三篇出自《解脱味》一书,最后一

篇出自“Wat Pat Nanachat News·Letter”。


作者简介

阿姜查?须跋多,近代*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生于公元1918年,1992年元月圆寂。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

目录

法耘译者序
前言
阿姜查传略
真正的给予
以法为赠礼
法性
法的语言
与法同住世间
心的训练
汤锅里的汤勺子
教说片断
如何得到佛法
走在佛法的路上
如何拥有清净的戒
定力训练的修行
慧的生起
从修行上得到法益
现在就做

精彩书摘

  《阿姜查系列:以法为赠礼》:
  法国早已物产丰饶,有那么多的事物,从色、声、香、味、触上,带给人们感官的诱惑,又由于对“法”的无知,人们便只有被迷惑了。因此,今天我想要供养一些“法”给各位带回法国,当作是巴蓬寺和国际丛林寺院送给你们的礼物。
  “法”是什么?法能够斩断人类的问题和困难,使之逐渐减少至无!那所谓的法,应该贯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那是为了一旦有“法尘”生起时,我们能够去处理和超越它。
  无论是住在泰国或是其他国家,我们都有同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去解决,我们将会不断地被困在痛苦和烦恼当中。解决问题必须靠智慧,而要拥有智慧便得开展和训练我们的心!
  谈到修行,其实一点儿也不远,就在我们身心的当下!西方人和泰国人一样,都有身和心。有混乱的身、心,表示是一个混乱的人:有祥和的身、心,就是一个祥和的人。
  事实上,这心就像雨水,在自然的状态下它原是纯洁的;如果我们将绿色颜料滴到清澄的雨水里,它就会变绿;如果是黄色的颜料,那么它就会变黄。
  心的反应也是如此。当舒适的法尘“滴”进了心,这心就会舒适;而当法尘是不舒适时,心也会不舒适,这心会变得“混浊不清”,就像染了色的水一般。
  当澄净的水接触到黄色时,它会变黄;当它接触到绿色时,它会变绿。每一次,它都会改变颜色。而实际上,那些绿色或黄色中的水原本是清澄而洁净的。心在自然的状况下也是一样,是清澄、洁净而不混乱的。它会变得混乱,只因它追逐法尘;它迷失在它的情绪当中了!
  让我解释得更清楚些,现在我们正坐在平静的森林里,这儿,如果没有风,树叶会保持原状静止不动,而假若有风吹时,树叶便会拍打舞动起来。心,就像那树叶一般,当它一接触到法尘,它便会依着法尘的性“拍打舞动”起来。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愈少,心就愈会不断地去追逐法尘。感觉到快乐时,心会屈服于快乐;感觉到痛苦时,心会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最后,人会变得神经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只是随着情绪起伏而不知如何去照顾自己的心,就像一个小孩没有父母去照料他一般。孤儿是无所依靠的,而无依无靠的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
  同样地,如果这颗心没有受到照顾,如果没有用正见来训练或培育品格,它会变得非常麻烦而难以处理。
  ……

前言/序言

  这是由法园编译群翻译的阿姜查系列二。第一集《我们真正的归宿》大概介绍了阿姜查的教导风格,而此次的主题将围绕在“法”及其有关方面。所有的文章除了“真正的给予”(True Giving)、“汤锅里的汤勺子”(The Ladle in the Soup Pot)、“法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Dhamma)、“与法同住世间”(Living in the World with Dhamma)之外,全都取自《菩提道》(Bodhinyana)一书。前三篇出自《解脱味>(A Taste of Freedom)一书,最后一篇出自Wat Pat Nanachat News Letter。
  此处,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因为这几篇文章都是属于即席开示,因此虽形之于文,仍会有口语化的倾向。而对于有些口语上不免重复的话,在不损原文的原则之下,我们做了些微删除,以助阅读上的顺畅。
  读者或许会留意到,文中有时似乎会有忽然冒出的一段,看起来与前段不太连贯,这可能是因为阿姜查并不像人们平常所做那样;他通常既不预先准备他的开示,也不刻意地去营构讲辞,他很单纯地就只是开示,法在那儿,自然而然地都流露出来!
  阿姜查的开示大多是针对出家人而说,但却也适用于一般的在家人。我们深愿有缘闻此教说者,都能欢喜信受、得蒙法益。
阿姜查系列:以法为赠礼 引言: 在浩瀚的佛教思想长河中,阿姜查(Ajahn Chah)以其独特而深邃的教诲,为无数寻求智慧与解脱的生命点亮了道路。他是一位活在当下、身怀绝技的泰国森林派禅师,其教法以朴实无华、直指人心而著称。本次推出的“阿姜查系列:以法为赠礼”,并非简单地呈现他人的言传身教,而是深入挖掘阿姜查禅师思想的精髓,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撰的篇章,向读者展示“法”——佛陀的教诲,如何在阿姜查禅师的实践与阐释中,化为一份珍贵的赠礼,引领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本系列书籍,将围绕“以法为赠礼”这一核心主题,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阿姜查禅师的教诲,力求还原其教法的原貌,并将其转化为读者可以切实实践的智慧。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并领略阿姜查禅师的教法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份“法的赠礼”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明灯。 系列核心主题:以法为赠礼 “法”在佛教中,涵盖了佛陀所宣说的真理、教义、戒律以及通往解脱的道路。它并非虚无缥缈的哲学概念,而是关乎生命本质,能够解决痛苦、带来安乐的实践性智慧。阿姜查禅师的教诲,正是将这些深奥的“法”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成为人人可得、人人可用的生命礼物。 本系列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以法为赠礼”的深刻内涵: 1. 法的真实面貌——超越言语的直观体验: 阿姜查禅师的教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强调“亲身实践”与“直接体悟”。他很少拘泥于理论的辩论,而是常常引导弟子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身心,去直接体验“法”的运作。本系列将深入浅出地介绍阿姜查禅师如何引导弟子放下概念,回归当下,通过观察呼吸、身体的感受、情绪的起伏,去理解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并非一种智力上的理解,而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如同亲手触摸到大地的脉搏,感受到河流的流淌。我们将通过精选的禅师开示,展现他对“法”的直观诠释,让读者体会到,真正的“法”不在书本中,不在他人嘴里,而在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里。 2. 安忍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 “安忍”是阿姜查禅师教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如意,都是“法”在起作用,而学习如何安忍,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平静,正是践行“法”的关键。本系列将从多个层面展现阿姜查禅师关于安忍的教诲,包括如何面对痛苦、如何处理嗔恨、如何放下执着。我们将通过禅师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故事,让读者理解安忍并非消极的忍受,而是积极的转化,是将生命中的“刺”变成滋养我们成长的土壤。这一部分将重点阐述,阿姜查禅师如何将“法”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让我们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 3. 智慧的曙光——洞悉贪嗔痴的真相: 贪、嗔、痴是束缚众生的三毒,也是阻碍我们体验“法”的根本原因。阿姜查禅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一次次地揭示了贪嗔痴的虚幻与无益,并指引弟子们如何觉察和断除它们。本系列将深入探讨阿姜查禅师对于贪嗔痴的细致分析,他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这些烦恼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它们的生灭,逐渐减少它们对我们的控制。我们将看到,当贪嗔痴的迷雾消散,智慧的曙光便会显现,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法”所带来的清明与自在。这部分将是理解和实践“法”的关键一环,也是“以法为赠礼”的核心体现——赠予我们摆脱痛苦的钥匙。 4. 如实知见——培养正念与觉察力的重要性: “正念”与“觉察力”,是阿姜查禅师教法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实践。他强调,只有当我们能够如实地观察自己的身心,不加评判,不带预设,才能真正地认识“法”。本系列将详细介绍阿姜查禅师关于培养正念与觉察力的具体方法,从简单的呼吸练习,到对身体感受、情绪变化、念头流动的持续观察。我们将理解,正念并非一种刻意为之的状态,而是回归到“当下”的自然流动,是培养我们清晰认识事物真相的能力。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将能够辨别哪些是“法”的显现,哪些是分别心的产物,从而逐渐走向真正的解脱。 5. 慈悲的实践——将“法”转化为对他人的关怀: “法”并非仅仅关乎个人的解脱,更是一种推广大爱的力量。阿姜查禅师的慈悲,体现在他对众生的关怀,以及对他们能够体会“法”的真诚期盼。本系列将探讨阿姜查禅师如何将“法”融入到他对弟子的关怀与教导中,以及如何鼓励弟子们将这份慈悲心向外扩展,去关怀他人。我们将看到,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到“法”的珍贵,自然会生起一种想要与他人分享这份喜悦的心情。这部分将展示“以法为赠礼”的广阔维度,即“法”不仅是给自己的礼物,也是给世界的礼物。 6. 回归寂静——在繁忙生活中寻得心的家园: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声色诱惑与信息洪流,让人们的心灵疲惫不堪。阿姜查禅师的教法,为我们在喧嚣中寻得一片宁静提供了可能。本系列将引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简短的禅修,通过对身心的觉察,找到内心的寂静港湾。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零散的时间,将“法”的种子播撒在心中,让它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滋养我们心灵的源泉。这便是“法”作为一份赠礼,给予我们最直接的抚慰和力量。 系列结构与内容特色: 本系列书籍的结构将遵循从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每一本书都将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并穿插阿姜查禅师的经典开示、故事以及对这些教诲的深入解读。 语言风格: 力求朴实、真诚、贴近生活,避免过于学术化或宗教化的术语,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和接受。 内容编排: 章节之间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阅读。 实践指导: 在阐述教义的同时,会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和练习建议,鼓励读者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案例分析: 引用阿姜查禅师与弟子的互动,以及弟子们的亲身经历,让教法更加生动可感。 精神传承: 旨在传承阿姜查禅师那种回归本真、自然而然的智慧,而非制造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 结语: “阿姜查系列:以法为赠礼”,是献给所有在人生旅途中寻求光明与方向的生命的礼物。这份礼物,不以外在的物质形式出现,却蕴含着改变生命的巨大力量。它源自古老的智慧,却又无比贴近当下。通过这一系列书籍,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认识并接收这份最珍贵的“法”之赠礼,从而发现内心的平静,活出生命的自在与圆满。愿这份“法的赠礼”,能如甘露般滋润干渴的心田,引领您走向真正的安乐。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向宗教或玄学,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提供的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心智训练方法。作者的视角非常客观和中立,着重于实践操作性,比如如何通过呼吸来锚定自己,如何在冲突发生时暂停反应,转而选择更有智慧的应对方式。我特别欣赏它对“内在观察者”的培养,这就像是给我安装了一个内置的监控系统,让我能在情绪的浪潮袭来之前就有所察觉。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不仅改善了我的个人情绪管理,甚至在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也起到了奇效。这简直就是一本现代人必备的“心智工具箱”,工具的质量极高,设计精巧。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有一种古老智慧的沉淀感,读起来让人感觉心安。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比喻和实例,让人很容易就能代入自己的经验去思考。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类似的东方哲学书籍,但往往因为语言过于晦涩而望而却步,这本书却做到了深入浅出。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特别是关于“接受不完美”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过去总是试图控制一切结果,导致压力山大,而书里反复强调的“顺其自然,尽力而为”的智慧,让我学会了松开紧握的拳头,把注意力重新聚焦到过程本身。每当感到焦虑时,我就会翻开其中某一章重读,那种被理解和被温柔引导的感觉,非常疗愈。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纸质和墨水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让人愿意长时间地捧读。内容上,它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惯性的思维误区和自动反应模式。它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而是反复引导读者去自己的经验中寻找答案,这种“不提供拐杖”的教育方式,反而更有助于个人心智的独立成熟。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因为我的价值锚点开始从外部转移到了更稳定的内心深处。这本书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在生活中随时印证的“修行手册”。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更深的含义。

评分

这本关于专注与觉察的书,简直是为那些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迷失方向的人准备的指南。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思绪纷飞,无法安宁。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被轻轻地拉回到了当下,学会了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而不是被它们裹挟着走。书中的讲解非常细腻,它没有给我那种“你必须立刻改变”的压力,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接纳的态度,引导我去认识到,情绪和念头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放下”的阐述,那种豁达和超脱,让我明白很多痛苦源于我们对“应该如何”的执着。读完后,我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清晨醒来时那种心神宁静的感觉,真是久违的奢侈品。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速效药,更像是一条铺满碎石但风景绝佳的小径,需要耐心地走下去,每一步都有新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慈悲心”的阐释。以往我觉得慈悲是一种对弱者的施舍或同情,读完后才明白,真正的慈悲始于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只有先善待自己,才能真正地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不是带着评判或优越感。文字的力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用极其精准的词汇描绘了人类普遍的挣扎和渴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慰藉。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阴影面,把恐惧和弱点也纳入关怀的范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更柔软,也更有力量去拥抱这个复杂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