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论语今读(布脊精装)

李泽厚论语今读(布脊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论语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
  • 解读
  • 文化
  • 经典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程在线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6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66548462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泽厚论语今读(布脊精装)

原价:59.00元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101106350

字数:420000

页码:50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论语今读》所出各版中质量最好的版本
多处修订 《论语》索引
最新修订之处:
一、对《论语》多章进行新译,力求更符合孔子原意。
例如,18.6“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新译为:“孔子颇为惆怅,说:‘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与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哩。’”比原译“我们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类的一分子又是什么呢?”更易于理解,也更符合孔子的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和不厌不舍的心态。。
二、重新校订、统改了以前各版多处引文中的文字错误。
例如,“程子曰:践迹,如言信途守辄。”其中“信途守辄”,应为“循途守辙”。
三、增录《孔子再评价》一文。。
李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片反传统的浪潮中,预见性地在该文中提出“仁学结构也许能够在使人们愉快而和谐地生活在一个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现实精神安息场所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又认为“这大概最早也要到二十一世纪了”。时至今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激活传统,在现实境遇及时代变迁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已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先生当年的远见。。
四、将《论语索引》作为附录。
李先生认为:“这对查检《论语》任何话语出自何篇何章,举手可得,颇为方便,希望对读者、学者有所助益。”
五、新版对书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或解读采用黑体字。
李先生之意“为在繁忙快速之当代阅读中引人注意,亦广告术也”。也就是说,如果你时间有限的话,只要认真阅读这些黑体字,也能抓住孔子思想的精髓和李先生对《论语》释读的精华。
名家推荐:
这部重要著作非常严谨,不信口开河,言必有据,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结合了李先生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解读,言简意赅,清晰明了,有深度也有广度。
——于丹
李泽厚理解的孔子的话语和李泽厚自身对此的回答,这一对话也许是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最激动人心的对话之一,因为它关涉到儒家文化是生还是死的大问题,同时它又给儒家文化的死而复活指明了一种方向。——彭富春
读《论语》,坐久假寐,既觉,神气清甚,心体浩然,若天地之广大。盖欲少则气定,心清理明,其妙难以语人。——陈献章


内容提要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目录


2015年中华书局新版序

前言

论语:孔子对话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记

附录一:孔子再评价(1980

附录二:《论语》索引(幺峻洲)

作者介绍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文摘


序言



《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时代价值》 在浩渺的思想星河中,总有一些恒星,其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儒家经典《论语》,便是这样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它所蕴含的智慧,历经千年而不衰,依然在现代社会回荡,引发着深刻的思考与共鸣。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版本的《论语》进行亦步亦陈的翻译或注释,而是尝试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索《论语》这座思想宝库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思想和社会进行对话,激发出新的理解和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价值观念多元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时时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那些古老的智慧,显得尤为必要。这并非怀旧,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个体修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深层追问。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关怀,旨在打开一扇通往《论语》精神世界的门扉,邀请读者一同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 本书的写作,并非局限于对文本字词的考据,更侧重于挖掘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思想脉络与精神气质。我们将从《论语》中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出发,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等,但我们不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相反,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话语在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并进一步思考它们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可能衍生的意义。例如,“学而时习之”,它不仅仅是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更是关于一种终身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被誉为“恕道”的黄金法则,其背后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同理心的强调,以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这在日益强调个体权利和社会互动的现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仁”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阐释。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高度凝聚的概念,它既是理想的道德人格,也是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准则。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仁”的丰富面向,包括爱人、忠恕、克己、君子之道等等,并试图勾勒出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图景。这种图景,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可以通过修身养性、践行道德原则而逐步达成的目标。在当下社会,面对人与人之间可能出现的隔阂、冷漠,以及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审视,“仁”的思想,无疑能够提供一种温暖而坚实的力量,指引我们回归人性的本真,构建更加有温度的社会。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君子,在孔子那里,是道德的楷模,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将解析君子的品质,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抱负,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及君子的修养,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关于君子的描绘,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对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的呼唤。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如何保持内心的定力,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社会,这些都是“君子”的智慧所能给予的深刻启示。 本书并非一部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力求以一种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论语》的智慧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让抽象的哲学理念变得鲜活起来。我们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论语》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提问”的价值,它们能够激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现象、个人困境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例如,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君子”的清廉与担当?在人际交往日益便捷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实践“仁者爱人”的真诚与关怀?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从《论语》中寻找答案。 本书还将触及《论语》中关于政治、教育、礼乐等方面的思想。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理念、教育原则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构想,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将探讨孔子“德治”的理念,以及其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以及其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启发。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对《论语》思想的现代性探索,一次对东方智慧的深度发掘。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实现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一种对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珍视与传承。我们相信,那些穿越古今的思想火花,定能在每一个热爱思考的灵魂深处,燃起新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既向往又感到隔阂的人来说,这本书架起了那座至关重要的桥梁。我总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宏大和遥远,难以触及,但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却将这些深奥的道理,细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可操作指南”。他不是在赞美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挖掘那些穿越了历史烟尘依然闪耀着光芒的人性光辉和处世原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我当下的职业发展、家庭关系乃至个人情绪管理都有了微妙的联系。它提供了一种更从容、更具韧性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深入钻研中国思想史的兴趣,它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开启了我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非常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点点审视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今读”,毕竟“解读经典”的市场已经被大量相对浅薄的读物充斥。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之严密,分析之精微,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它并非简单的语录摘编加注脚,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现代哲学视角的儒家思想体系重构。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段落时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地为古人辩护,也不轻易地将现代价值强行投射。他总是试图在文本的内在逻辑中寻找最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文本的尊重与对现代性的关怀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片刻,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点,让我能够更稳健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抉择。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思考训练,而非表层的信息输入。

评分

我对内容本身的期待是基于李泽厚先生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用现代眼光看传统”的视角。初翻几页,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先生的文字犹如一位经验老道的智者,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话。他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极其清晰、直击人心的现代汉语,将那些看似陈旧的道德说教,转化成了可以指导当代人行为处事的实用智慧。尤其是他对“仁”、“礼”等核心概念的阐释,摆脱了传统注释的窠臼,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比如他如何将“克己复礼”与现代人的自我约束和公共秩序建立联系起来,这对我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伦理困境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方面地接受灌输,而是在与一位思想大家进行一场精彩的思想交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

评分

这本《李泽厚论语今读(布脊精装)》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极佳。我个人非常注重书籍的物理体验,翻开后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和油墨的细腻,布脊的设计不仅复古雅致,更增添了一份庄重感,让人有种想要郑重对待其中文字的敬畏之心。我常常在想,好的内容值得配上好的外壳,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精装本的耐用性也让人放心,可以经受住反复阅读和翻阅,甚至可以作为家中的案头常备书。那种触感,那种翻页时的沙沙声,都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仪式感的回归。它让我更愿意捧起书本,而不是依赖冰冷的屏幕。而且,作为一本哲学经典的解读本,如此精心的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绝对是送礼自阅两相宜的佳品。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值得称赞。在如此厚重的布脊精装本中,清晰易读的字体和恰当的行间距至关重要,否则再好的内容也会因为阅读疲劳而大打折扣。令人欣慰的是,内页的排版非常讲究,留白适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的负担也相对较小。这充分体现了“为读者着想”的出版理念。我习惯于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这本书的纸张吸墨性很好,不会洇开,使得我的手写笔记能够清晰地与正文并存,形成我个人的阅读轨迹。这种实体书独有的互动性,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像是参与了我个人知识建构过程的伙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