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顾聊神话》后,铁葫芦·艺术馆再度发力,火爆知乎的艺术专栏美女作者董悠悠首部“艺术入门书”,一本书教你看清西方艺术鲜为人知的真相,这一次,你不要再误读艺术了。
◆看懂一幅画的关键是?细节,细节,还是细节!发现一幅画的细节,才能发现一幅画的独特;学会观看一幅画的细节,你才能入门艺术,看懂貌似高高在上的西方艺术,看清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家。
◆首部将侦探与绘画结合的艺术史作品。一幅画就是一个案发现场,每一幅画都暗含一个秘密,每一个真相都藏在细节里。艺术圈的“美女侦探”董悠悠带你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还原你已知的未知的,想知的错知的“被误诊的艺术史”。
◆18起艺术史“悬案”,18个名画“案发现场”。
·一场玫瑰花的沐浴享乐,如何转变为一次完美的杀人游戏?
·喜当爹的中年大叔能否察觉自己被隔壁老王戴上了绿帽子?
·修图大神怎样才能骂人不吐脏、留图不打码的将女神黑成一个婊?
·摇摇欲坠的华夫蛋卷、不知深浅的葡萄酒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秘密?
·蓝眸金发却暗藏杀意的姑娘在你胸口胡搅蛮缠,你该动手,还是动脑子?
◆高清名画完美呈现,首创凡客体另类画家生平,独角视角剖析画家的内心世界。
◆火爆知乎的专栏作家、法国马塞大学艺术史高才生、艺术圈美女侦探董悠悠带你探索名画之谜。
◆生死、孤独、权力、阴谋、爱情、谎言……每一幅画都暗含一个秘密,每一个真相都藏在细节里。环环相扣的破案故事 绝处逢生的推理好戏
◆面对一幅画,你想的可能是——
·嗯,远看人好美,近看没有嘴,这是印象派,没错!
·漂亮归漂亮,颜料不要钱吗,梵高真富贵,简直浪费……
可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他们想的却是——
·莫罗:女人都是谜一般,美丽且残忍!
·大卫:再来几笔,就能修出老大(拿破仑)的美颜和长腿。
·吉罗代:骂人不吐脏,留图不打码,站在道德制高点问候她全家,我做到了!
◆其实,伟大的画家之所以伟大,在于创作时,他从来只想着自己。他们知道,艺术从不是流派或风格的附庸,要创作经典,zui佳的方法是忠于内心,是在画布的各个角落表现真我。只有将自己放进画里而不是画前,我们才能充分体验一幅画。学会看懂一幅画的细节,才能发现画家的真意。本书中,艺术圈儿的美女侦探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十八幅西方传世名画中潜藏的“案发现场”,抽丝剥茧,一点点为我们还原一段段被“误诊”的艺术史。你会发现,艺术zui初的感动,就在这里。
董悠悠,气质优雅的艺术女侦探,法国马赛大学艺术史高才生。归国后,在知乎艺术专栏持续创作,破解名画谜团,并因其独特的艺术侦探风格收获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如今的悠悠,全身心致力于艺术事业,除持续创作知乎专栏和《被误诊的艺术史》系列作品外,频繁现身各大艺术现场,每周在映客、斗鱼开设“今天看懂一幅画”节目,参加盐Club等讲演活动,组织艺术爱好者线下交流看展,开展各式各样的艺术私教项目,与众多艺术爱好者、从业者一同为广大读者普及艺术。
序
第一章 权 力
01 如何为领导修图?
《1610年5月13日,王后在圣但尼修道院加冕》
02 为什么自由女神要露胸?
《自由引导人民》
03 你为什么看不见皇帝的新衣?
《路易十五的寓意肖像画》
04 如何从美Cry 到美Die ?
《埃拉伽巴路斯的玫瑰》
05 妹妹为什么捏姐姐乳头?
《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和姐妹维拉尔公爵夫人肖像》
第二章 爱 情
01 人生若只如初见?
《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
02 你能Hold 住梦中情人吗?
《伟大的自慰者》
03 你会接受霸道总裁的壁咚吗?
《门闩》
04 失恋后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噩梦》
第三章 态 度
01 你能解开女人这个谜吗?
《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
02 吃货的人生哲学是怎样的?
《有华夫饼的静物》
03 你为什么去了远方却写不出诗?
《漫游者在云海上》
04 麒麟才子的局限是什么?
《大使们》
第四章 大都会
01 为什么越繁华越寂寞?
《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
02 如何看出孩子是隔壁老王的?
《庆祝新生》
03 如何将女神拉下神坛?
《兰格小姐扮成达娜厄的肖像》
04 如何活得低调奢华有内涵?
《早餐》
05 我为什么在灯火阑珊处等你?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人生若只如初见?——《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
我想,大多第一次到卢浮宫的人,都会在平面图上迅速锁定卢浮宫镇馆三宝的位置:《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我也不曾例外。
但是,我今天想分享的这幅作品,却被淹没在卢浮宫众多耳熟能详的杰作之中。绝大多数去过卢浮宫的人,除非是特意去看这幅画,否则可能都不曾注意它的存在。我第一次逛卢浮宫的时候,在签到三宝后,觉得十分空虚疲劳,找了个就近的长椅坐下,抬头便发现了右面这幅画。
我被画中的美女所吸引,看到标题为《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Pygmalion et Galatée ),这唤起了我脑海中对皮格马利翁故事的模糊印象。我记得这是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内容大概是,塞浦路斯的国王,同时也是雕塑家的皮格马利翁,看不上城里的世俗女子,偏偏爱上了按照他自己心中理想形象雕出的象牙雕像,并取名为伽拉忒亚。最后他得到了爱神维纳斯的成全,象牙雕像变成了真正的女子,从此,这个女子跟皮格马利翁过起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这是一个完美如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一边是痴情而富有的男主角,另一边是美貌而呆滞的女主角(因为最开始她是一座象牙雕像),男主角的痴情受到了爱神的眷顾,爱神赋予了雕像生命。最重要的是拥有童话般的结局: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切都是完美爱情故事的标配。就像这幅画中,年轻帅气的塞浦路斯国王,惊喜地看着他的爱人——完美无瑕、美若天仙的伽拉忒亚。她的下半身还是未变化的象牙色,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美。爱神丘比特挽起两人的手,预示着爱情的降临,画面的左后方是成全他们的爱神。
那时的我,为自己能辨别出这幅作品的主题而兴奋不已。我相信正如这个故事一样,美好的期待一定会得到实现,而这幅画就是对皮格马利翁这个故事的唯一诠释。那时在我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皮格马利翁。
之后有一天,读到了来自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皮格马利翁故事的原文,也看到了更多描绘这个故事的画作和雕像。我逐渐开始对这个故事产生了些疑问,从此脑洞关不上。
如果没有爱神的成全,皮格马利翁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呢?
如果爱神没有听见皮格马利翁的请求,皮格马利翁在完成祭坛前的祈祷回到家后,如往常一样,先去亲吻他最爱的象牙雕像,心中默默地想:神有没有听到我的祈祷?她会不会成全我呢?她会在什么时候成全我呢?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去了。皮格马利翁孤独终老,但是他的雕像依旧美丽。
假如就按故事中的发展,爱神成全了皮格马利翁,那么这个赋予雕像以生命的权力来自何处呢?是不是爱神有职责成全每对痴情男女呢?
在《变形记》的另外一个故事里,我找到这样一段话:“阿玛托斯城中的女子因为不承认爱神是神,所以被罚为娼妓,她们成了出卖肉体和名誉的始创者。”
那么,这便说通了为什么皮格马利翁看不上城里的世俗女子,是因为这些女子都是受到惩罚而丢失了廉耻心的娼妓。那么换句话说,爱神赋予雕像生命的举动难道不是一种笼络人心、排除异己的做法吗?对此我没有答案。
再者,由于女主的天然呆,不由得让人产生伽拉忒亚是否对皮格马利翁有感情的疑问。并非所有作品中,伽拉忒亚与皮格马利翁都有眼神交流,或者亲密的举动。比如上图画家布歇这幅画,我总觉得女主不是很愿意,像是在说:你要我嫁给他?
爱神成全了皮格马利翁,那谁来成全伽拉忒亚?有没有人问过她的感受?
《变形记》原文中说道:“他亲吻雕像,并觉得对方是有所反应的。他对它说话,握住它的手,觉得自己的手掐进了它的手臂,于是他又怕他捏得太重,在雕像上留下伤痕。他在床上铺上紫色的褥子,让雕像睡在上面,并在它的头下垫上丝绒枕,并称它为同床共枕的人。”
作为女性,我想:伽拉忒亚是否应该有独立意志呢?当然,在这个故事创作的时期,女性的权益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作为一名当代的鉴赏者,我想问,即便皮格马利翁是一国之君,伽拉忒亚有没有说不的权利? 在画家德尔沃的作品中,把男女性别对调,是不是也是有这样的思考呢?
而皮格马利翁,他到底爱的是什么呢?
《变形记》的原文中这样写道:“皮格马利翁在给神上完贡品后,在祭坛前羞涩地请求说:‘神啊……请赐我一个像我那个象牙雕塑一样的姑娘作为老婆吧。’”
他想要的是像雕塑这般美貌的姑娘,还是让自己的雕像复活?
他所爱的是一个完美的化身,还是具体的人?假如他爱的完美女性变成了具体的人,他还会爱吗?现实生活中,不乏情感中的男女因为希望改变对方而造成摩擦。进一步讲,皮格马利翁更有可能创造出来的是一个有悖于他初衷的恶魔。电影里不乏叶公好龙的例子。背叛的机械公敌,科学怪人,包括钢铁侠所创造出来的奥创。
遗憾的是,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都无法给出完美的回答。
我相信每一位观众,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阅历的增加,疑惑也越来越多,那么心中自然也会有千百个皮格马利翁的设想。
人在面对爱情时会有多种选择,而这些选择,如对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产生千百种设想一般,无法判断自己的意愿是否正确,无法判断目标是否正是自己想要的,无法判断命运是否能得到神的眷恋。又怕像伽拉忒亚一样,身上被赋予越来越多来自别人的期待,有的时候则是命令。经历越多,考虑越多,越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我再次来到卢浮宫,坐到了这幅画面前。我尽力剔除杂念,想看看这幅画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我看见穿着红色希腊长袍的皮格马利翁,带着爱慕甚至有些崇敬的眼神,注视着正在变化的雕塑。他嘴唇微张,好像是带着些许惊讶和些许不可置信,左手跷起想碰,却没有敢真正碰到伽拉忒亚。同时,皮格马利翁的眼神朝向光源,不仅是对伽拉忒亚的期待,更是对神的虔诚。即便这样,他的另一只手,仍放在自己胸前,像一个自我防卫的手势,好像是出于对神迹的怀疑。但是他的身体依然是向雕塑倾斜的,左脚已经顺势踏上了雕像的底座。皮格马利翁的姿态呈现出他将要去亲吻伽拉忒亚的决定。
同时,被光环绕的伽拉忒亚正在从雕像变成真人,她的脸上已经有了红晕,但她的腿还透着金属的光泽。她双眼微闭,带着淡淡的微笑,仿佛仍带着她曾为雕像的记忆。她身旁散落的玫瑰,在古希腊,是维纳斯的信物。这里不多不少,正好两朵,纯白色的花瓣带着花心的一抹红——白是象牙雕像的白,红是皮格马利翁皇家的红。
在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中间,有象征爱情的丘比特,他拥有一头金发,好像跟伽拉忒亚一样,是从光里来的,他正会心地看着画面左侧——真正成全这一切的爱神维纳斯。丘比特带着淘气的神情,停在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中间,似乎此刻只有他是真正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丘比特交叉的双腿,预示着将来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的结合,但是丘比特的手和他们双方的手都没有发生真正的接触,暗示出这一刻是将要发生却还没有真正发生。
而画面就定格在这一刻,这一刻是短暂却稳定的。
画面不仅仅来自画家的笔触,更来自画家的判断。画家在一千个皮格马利翁中,做了他的选择。也正是这一刻让我不安的内心平静下来,我重新相信了这个故事的原意:一种朴素的期待和一种美好的实现。
纵然爱情有风波,有变数,不会事事心遂人意,但还记得那天,你渴望的眼神,领我走下高台。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想,你曾与艺术相遇多次了。
也许是你同班擅长美术的姑娘,她每落一笔,都开一朵花,即使那年篮板太高,球场太热,也没能留下你多看一眼;也许是你旅途中路过的历史建筑,分不清是哥特式还是巴洛克没关系,反正上传到朋友圈,有人点赞没人懂;也许是你怀着“打卡”心态进入博物馆后,见到了一幅符合你审美又有内涵的镇馆之宝,虽然仔细研究了画旁说明牌上的每一个字,细细品味了讲解器中的每一句话,但似乎还是与作品隔了一道墙。于是临别时你买上镇馆之宝的明信片,寄给了将来。
这样不行,你决定不能再错过艺术了,于是你行动,你正襟危坐。买了摆满书桌的艺术通史,心想,铜版纸货真价实。翻看第一页,是万年前的岩洞壁画,上面两只牛。你想,不要紧,再战上三百页就能看到我心爱的《蒙娜丽莎》,再熬上几夜,就能翻到书底的《日出·印象》。
有一次我问我爸,你什么时候买的这本艺术通史啊?他说:打折就买了,你看这么厚,多实惠,到时候退休了就可以看了。
我想,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也曾与艺术相遇了好几次,遇见了多少次,就错过了多少次。上面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我,起初接触艺术史的我,所有对艺术的好奇与渴望,都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被一点一点磨灭,变疲惫。我读了好多的逸闻八卦,了解了很多的笔触技法,背了更多的画名、地名、流派名、人物名,仍然找不到,解答不了,我在一幅画面前最初的感动。我仍然看不懂一幅画。我本以为我在追随一朵惊艳的浪花,到头来我只获得了一摊如散沙般的水。
我不要这样,也不要这样给你讲。我认为,欣赏艺术要回归到作品本身,从观察开始。
很多人当面对一幅作品时,往往只是匆匆一瞥然后沉浸在我看不懂的恐惧中,之后,再也不愿多看作品一眼,最后得出结论:艺术果然是难懂啊!
其实,扪心自问,真正看画的时间最多不过五秒。我也知道,大多数人苦恼:知道应该“看”,但是,实在是不知道要看哪里。
有趣的是,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第一次接触艺术都是在长辈或者老师的指导下,画一棵小树。无独有偶,画出来的小树都是两个叠起来的三角形,加一个长方形的树干。或者一个圆圈加一个长方形的树干。你真的在现实中见过这样一模一样的树吗?
为什么每个人脑海中出现的树,都几乎是相似的样子?这是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思考模式受到了注重理性抽象思维的教育训练。当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时,我们习惯寻找事物间的共性,将共性抽象,并且满足于抽象化的概念,久而久之感性具象的思维弱化,也忽略了仔细的观察。比如在《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中,有人一下从已有的说明判断看到画面中的裸女是女神,就自然觉得女神应该是完美无瑕的,而忽略了画面中的女神特征恰恰是粗犷的。在斯特恩的《庆祝新生》这幅作品里,由题目得知这一群人是在庆祝喜得贵子,却忽略了画中众人眼神意味深长。
不管是女神的粗犷还是众人的神秘,都明晃晃地呈现在画里,而我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所以本书最首要的目的是引导“观察”,发现看画的乐趣,领你回到真实的世界,然后在你的心里重画一棵小树,愿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艺术史的学习恰恰给了我们一个途径,剖开抽象的行话术语堆砌起来的专业壁垒,重新认识世界的真相。
正如我很喜欢的名为《伪装的寓意》的作品,其便很好地体现了绘画的乐趣和看画的乐趣。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洛伦佐· 利比(Lorenzo Lippi)把“伪装”这个抽象的词具象化成一位一手持面具、一手托石榴的女子。在西方艺术史中面具和石榴都有象征“伪装”之意,绘画何尝不是呢,常常也戴着伪装,容易“被误诊”。匆匆一瞥,我们只能看到大致的外观,就像石榴从外观看是一个完整殷实的果实,但是当我们扒开果皮就能看见石榴内却是一小颗一小颗的果肉。这就像我们对画面整理探索,才能发现画家一个一个深思熟虑的小细节、小线索。通过思考判断,我们终能摘下画作的“假面”,使其露出“真颜”。
没有人愿意拒绝,叶子背面的世界,叶子表面的蝴蝶。愿我的艺术欣赏经验,可以激发你的好奇心,满足你的好奇心。让艺术的高远,终成为你的收藏。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绝了,那种带着点陈旧感的米色调,加上一点点像是用放大镜观察的痕迹,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艺术史这种东西,要么是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流水账一样的年代梳理,枯燥得能把人催眠。但光是看这个标题——“被误诊的艺术史”,我就知道这本绝对不走寻常路。它不像那种正经的教科书,而是像一本悬疑小说,暗示着我们一直以来看到的那些“标准答案”背后,可能藏着被忽略的线索和被冤枉的“嫌疑犯”。我立马就想象到了作者拿着卷尺、紫外线灯,在卢浮宫里比对笔触的画面。这种“侦探”的视角,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艺术史敬而远之,但又对真相充满好奇的门外汉量身定制的解药。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名作,是如何被“误诊”的,究竟是策展人的疏忽,还是历史的误传,亦或是艺术史家们集体性的视觉偏差?光是这个前提设定,就足够让人兴奋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故事的趣味性。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时,绝不是空口无凭地喊口号,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详实的佐证材料。比如,他会引用当时的私人信件、税务记录,甚至是某个画师学徒的日记片段,来反驳一个流传了数百年的鉴定结论。这种跨学科的证据链构建,读起来酣畅淋漓。它彻底打破了我对艺术史家都是坐在象牙塔里,靠着主观臆断进行研究的刻板印象。相反,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田野调查者”,他为了验证一个关于光影角度的假设,可能需要去查阅天文学资料,或者去研究不同时期玻璃的透光性。这种多维度的求证过程,让原本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作者的笔力非常老练,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什么惊天大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先把你带到一处看似平平无奇的角落,然后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的细节。比如说,他谈论某幅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时,不去纠结于人物的身份或者象征意义(那是标准艺术史的套路),反而把重点放在了颜料的混合方式,或者画框边缘那些微小的裂纹上。这种对“物证”的执着,让人感觉他手里握着的不是画笔,而是手术刀,要解剖的是历史的肌理。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模仿他的观察方式,看任何印刷品或者图片时,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种“不对劲”的地方,那种不符合常理的笔触或阴影。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阅读体验了,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会我,艺术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被“美化”和“简化”的表象之下。
评分要说缺点,这本书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它会让你对未来看到的所有艺术史读物都产生一种挑剔的眼光。一旦你被训练成了一个“侦探”,你就会很难再接受那种一本正经的、缺乏反思的陈述了。每次看到教科书上那种不加解释的“公认事实”,我都会忍不住在脑子里启动“被误诊”的雷达,开始寻找那些被掩盖的矛盾点。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植入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框架。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常识”,是不是也只是一个更大、更古老、更精妙的“误诊”呢?这种被打开的眼界带来的震撼感,是其他任何一本单纯的艺术史普及读物都无法比拟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故事的另一面”感兴趣的人。
评分这本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剂。我以前总觉得,要欣赏或者理解一幅名画,必须先记住一大堆人名、年代和艺术流派口诀,否则就是“没文化”。这本书彻底粉碎了这种迷信。作者用一种近乎口语化、但又不失精准的语言,把复杂的鉴赏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他不是在教你“看画”,而是在教你“思考”。他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比如他解释某种透视法的难度时,会把它比作现代人尝试用老式相机拍出完美的运动抓拍一样困难。这种共情式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艺术的门槛,让人意识到,欣赏艺术并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习得的观察技能。看完后,我感觉自己看艺术展时的底气都足了不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开始尝试去质问画布上的每一个细节了。
评分系列脱胎自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小顾聊绘画”系列长微博,顾爷以一个艺术爱好者的身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九位世界顶级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搞基的男神卡拉瓦乔,艺术“新东方”创办人伦勃朗,站在“风口浪尖”的神童透纳(是真的站在风口浪尖哦~),大器晚成为爱而殇的康斯太勃尔,一画画就挪不动地方的莫奈,没有乳房就不会画画的雷诺阿,命苦如中药命硬如钻石的梵高,隐约有些变态倾向的德加,还有附赠的史上最贵的“附赠品”——塞尚。艺术家还是那些熟悉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也还是他们的人生,只是一切因为顾爷的闲聊而变得生动可爱,妙趣横生。
评分本以为是一本讲神话的故事集,比如八仙过海啊,女娲补天啊,还计划着看完了可以当睡前故事讲给熊孩子听。结果发现竟是一本介绍神话的科普书籍!真是出乎意料的收获!
评分图书很不错,送货很快!
评分内容很棒,看了电影后孩子特别有兴趣买的,还等了一段时间,了解梵高的生活还有画,很值得买
评分超级推荐!
评分发货快速,是正品,书还打折^O^^O^^O^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买后,成功地找顾爷签了名。
评分书挺有意思的,可以很轻松的涨知识那种,印刷质量很好,还是线装的可以把书平铺,方便看连页的图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