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是一部富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著作,它是蒋谦先生二三十年殚思竭虑的结晶。
《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共十四章,内容涉及:科学史研究的认知维度;科学文明视野中的“板块现象”;科学认知的文化框架问题;从相似的角度看一般方法论;科学认知的“类脑模型”;科学认知的不对称性;从认知风格看东西方科学思维的差异;从语言结构看东西方科学语言的不同表征;从人工智能看两种不同的科学知识类型等。
作者简介
蒋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委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近十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人类科学思想发展中的认知结构问题研究。先后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周易研究》《哲学分析》《江汉论坛》《古代文明》《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期刊(报纸)及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源》摘要或全文转载。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科学史研究的认知维度
第一节 科学历史中的“认知问题”
第二节 科学主体及其“认知结构”
第三节 科学历史研究的“认知转向”
第二章 科学文明视野中的“板块现象”
第一节 作为基本单元的科学文明板块
第二节 科学文明板块构造的不均衡性
第三节 科学文明板块的“漂移”机制
第三章 科学认知的文化框架问题
第一节 文化对认知的影响
第二节 基于“文化框架”的科学认知
第三节 文化框架的科学实在论分析
第四章 从相似的角度看一般方法论
第一节 “精神胚胎学”有关相似性的论述
第二节 皮亚杰科学思想“重演论”的启示
第三节 系统相似、二分与不对称性的一般性说明
第四节 科学认知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第五章 科学认知的“类脑模型”
第一节 大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及其简化模型
第二节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第三节 大脑动力系统模型及其数学表达
第四节 科学认知解释的“类脑模型”
第六章 科学认知的不对称性
第一节 “科学认知不对称性”的含义
第二节 不对称性在科学认知中的表现及其作用
第三节 认知不对称性的哲学分析
第四节 认知不对称性的认知科学、人类学解释
第七章 从认知风格看东西方科学思维的差异
第一节 早期有关科学思维类型(风格)的论述
第二节 半球认知风格理论及其启示
第三节 东西方科学思维“半球风格”的历史定论
第四节 科学思维风格的案例分析与心理测评
第八章 从语言构造看东西方科学语言的不同表征
第一节 威廉·冯·洪堡特等语言学家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中西语言构造及表征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 语言不对称性对东西方科学认知的影响
第九章 从人工智能看两种不同的科学知识类型
第一节 人工智能对大脑及其思维的模拟
第二节 人工智能对人类知识的表征
第三节 人工智能中西方唯理智主义的偏向及其困境
第四节 当代身体智能与东方智识方式某种程度的契合
第十章 视知觉在东方科学认知活动中的独特性及作用分析——以早期天文学为例
第一节 视知觉(表象)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第二节 作为科学认知的视知觉探究
第三节 科学史上的两种视知觉观
第四节 视知觉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图式和星图构造中的作用分析
第十一章 东方科学认知中意象图式的优位性及其作用分析
第一节 意象图式的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
第二节 作为科学认知的意象图式探究
第三节 中国传统科学认知中意象图式的优位性
第四节 意象图式在构造阴阳五行和八卦图式中的作用分析
第十二章 基于科学传播网络的概念变化分析
第一节 科学概念生成与变化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科学文化传播与扩散的一般模式
第三节 莱布尼茨二进制形成中的概念变化分析
第十三章 数学“演”“算”两种认知方式的融通与创新——以近代微积分为例
第一节 从黄金分割率的发现谈起
第二节 两种数学认知方式在近代微积分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第十四章 智慧圈时代的“全脑科学”——以近现代物理学为例
第一节 东方物理思想对西方波动概念和场概念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物理认知的信息组织:空间与时间
第三节 物理认知的表征形式:概念与意象
第四节 关于“全脑科学”的若干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是一部极富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著作,它是蒋谦先生二三十年殚思竭虑的结晶。作为科学思想发展的认识论著作其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认知主体结构的大脑模型,并预告了一个科学思维的“全脑革命”。
人类的认知活动包括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其研究可大致区分为对象论的和主体论的。对象论强调外部的经验,主体论强调内在的先验。主体论的研究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而作者提供的大脑模型致力于阐发这两者的结构关系。
这个模型的创造性在于,设想了个体认识和群体认识的同构特征。这种同构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在空间上,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特征类似于人类个体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互补;在时间上,人类个体的认知发展重演人类整体的认知历史。
这个模型的启发性在于,群体与个体的这种同构性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模型。这数学模型基于分形几何学的自相似结构,描述整体与部分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遂认识主体的结构层次可以据此无限延伸,使整体生成论成为可能而与分析重构论互补。
以上是我对该书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序表示我对蒋谦先生这项研究的赞赏和支持。
《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 探索意识、知识与科学本质的深刻对话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踏上了一条旨在理解人类科学活动背后深层认知结构的探索之旅。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科学知识的各个分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这些知识生成、组织与发展的基石——人类自身的认知机制。本书的核心在于提出并深入阐述一个“类脑模型”,用以解释科学主体性的形成及其在科学认知结构中的作用。这并非一个将大脑进行物理还原的生物学模型,而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框架,它借鉴了大脑的某些普遍运作原理,旨在揭示意识、思维、情感、记忆等人类特有的认知要素如何协同工作,最终构筑出我们称之为“科学”的宏伟体系。 第一部分:科学主体性的哲学根基 在展开“类脑模型”之前,本书首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哲学论证基础。作者深入探讨了“科学主体性”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主体性,在这里并非仅仅指向一个孤立的个体意识,而是指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体(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价值取向以及其固有的认知倾向和限制。科学活动,从其萌芽到成熟,无不打上了人类主体性的烙印。 认识论的辩证: 作者回顾了认识论史上关于客观实在与主观认知关系的长期争论。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论,再到康德的先验范式,以及后来的现象学、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都为我们理解主体如何介入认识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本书强调,科学并非纯粹对外部世界的“镜子式”反映,而是主体与客体在复杂互动中不断建构和协商的结果。科学知识之所以为“科学”,恰恰在于其在主体性的约束下,能够通过一套严谨的方法论,最大限度地抵制主观任意性,趋向普遍性和客观性。 意识的本质与科学: 意识是主体性的核心。本书尝试从哲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视角,探讨意识的起源、结构及其在科学思维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对“自我”、“存在”、“真理”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源于意识的涌现。意识的整合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将零散的感官信息、记忆片段与逻辑推理融为一体,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作者尤其关注意识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这正是科学探索的起点。 价值与科学目标: 科学研究并非价值真空。作者指出,尽管科学力求客观,但其目标设定、研究方向的选择,甚至理论的解释框架,都可能受到社会、文化、伦理以及研究者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理解科学主体性,也意味着要审视这些价值如何在科学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科学的演进方向。 第二部分:“类脑模型”的构建:认知结构的抽象 在哲学铺垫之后,本书正式引入其核心概念——“类脑模型”。这个模型不是对大脑进行微观的神经生理学描摹,而是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联想记忆、规则学习等宏观层面上,提炼出与大脑运作具有相似功能或原理的抽象机制。 模块化与整合: 借鉴大脑的模块化组织,本书设想科学认知也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认知模块构成,例如感知模块、记忆模块、逻辑推理模块、语言模块、抽象思维模块等。这些模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复杂的神经连接(类比为信息流和反馈回路)进行高效的整合与协同。科学知识的产生,就是不同模块之间信息交互、加工与融合的过程。例如,一个科学发现可能始于感官数据的输入,经过记忆模块的检索与比对,由逻辑推理模块进行分析,并最终由语言模块进行表述。 联想与类比: 大脑强大的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科学理论突破的重要驱动力。本书的“类脑模型”强调了联想与类比在科学认知中的核心地位。新理论的建立往往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现象进行类比,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跨界联想。模型模拟了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激活传递”过程,将相似的认知模式连接起来,从而为科学家的灵感闪现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操作机制。 模式识别与规则提取: 科学探索的本质之一就是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识别出普遍的规律和模式。本书的类脑模型将模式识别视为一个核心功能。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模型能够提取出潜在的规则、关系和结构,这些就构成了科学理论的雏形。这与大脑通过经验学习不断优化对世界的表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情境依赖与动态调整: 大脑并非一个静态的处理器,其认知过程高度依赖于当前的情境,并且能够根据新的信息动态调整其内部状态。本书的类脑模型也强调了认知过程的情境依赖性。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应用,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技术背景下进行的。同时,模型也包含了反馈和学习机制,允许科学知识体系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不断修正和完善。 “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的类比: 借鉴大脑的短期和长期记忆系统,本书的类脑模型也区分了“工作记忆”和“知识库”。工作记忆负责处理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任务,而知识库则存储着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创新往往是工作记忆将新信息与知识库中的现有知识进行高效检索、整合与重构的过程。 第三部分:类脑模型在解释科学活动中的应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抽象的“类脑模型”具体应用于解释科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展示了其解释力与普适性。 科学假设的生成: 作者认为,科学假设的产生并非完全随机,而是源于模型中联想、类比、模式识别以及现有知识的启发。例如,当新的观测数据与现有知识库中的模式不符时,大脑的“异常检测”机制会被激活,并可能通过类比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生成新的假设。 实验设计与数据解读: 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假设,而实验设计本身就需要调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情境预测能力。类脑模型解释了科学家如何预见不同变量的影响,并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收集数据。数据解读则依赖于模式识别和规则提取能力,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科学信息。 理论构建与范式转变: 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整合过程,它需要将大量的观测事实、实验结果、逻辑推理以及概念框架融为一体。类脑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模块间的协同工作,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体系。当现有模型无法解释新的现象时,类脑模型也解释了范式转变的可能路径,即通过颠覆性的类比或对基础规则的重新认知,构建全新的认知框架。 科学家的创造力与直觉: 科学家的直觉 often 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能力。本书的类脑模型试图将这种直觉理解为一种高度优化的模式识别和快速联想的结果。当大脑在无意识层面完成了大量的信息处理和模式匹配后,一个“看似”的直觉就会浮现,为科学家指明方向。创造力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主动的联想和概念的重组,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科学思想。 科学知识的传承与演进: 科学知识的传承并非简单的信息复制,而是一个经过多代科学家不断解释、修正、扩展和创新的过程。类脑模型解释了知识的“固化”过程,以及新一代科学家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再激活”与“再创造”,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结论:通往理解人类认知与科学本质的桥梁 《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是一部深度思考的著作。它不满足于描述科学的“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科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认知根源。通过构建一个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类脑模型”,本书为我们理解人类作为科学主体的独特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揭示了科学活动背后,意识、思维、情感、记忆等要素如何交织,以及人类特有的认知结构如何支撑起我们宏伟的科学大厦。这部作品不仅对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重要价值,也为所有对人类自身认知能力与科学本质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智性启迪。它邀请我们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自身,理解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又如何构建出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