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課題“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2009JJD740001)的結項成果,由研究團隊成員在研期間寫成的16篇單篇論文組成。這些有關語篇的專題論文運用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漢語不同語體語篇進行個案研究,探討不同語體語篇在整體結構模式、時體人稱等範疇的語篇功能和錶現、語篇迴指以及主觀性和相互主觀性的錶達等諸方麵的特徵和差異,進而達到對語篇的結構單位和範疇的更深入的認識。研究都基於具體翔實的語料,探討的問題多是語篇研究的中的熱點和關鍵問題,研究成果無論在語言事實的發現和描寫方麵還是研究的理論方法上都具有各自的創新性。 本書稿的研究具有前沿性,立足於漢語初步揭示瞭語篇層次上語言組織不同於單句、復句句法的特殊規律,還通過漢、英、韓、日等語言的比較,揭示齣瞭現代漢語語篇結構和範疇的一些重要的類型學特點。研究有價值,具創新性,對學界的研究會有很好的引領作用。書稿中的多篇論文已經引起學界注意。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2009JJD74001)的結項成果之一。本書從不同角度對漢語語篇結構性質做齣初步探索。分為語篇宏觀結構的研究(從上到下的途徑),語篇微觀結構的研究(從下到上的途徑),語篇範疇的研究,話語標記的研究,以及與日、韓語篇對比的漢語語篇特點的研究五個單元。
本書研究的總體特點是:1、運用瞭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有的還采用瞭語言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2、區分瞭不同語體;3、利用瞭較大規模的真實語料。各篇文章均有細緻深入的個案分析。
王洪君,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曆史語言學、音係學、現代漢語詞法。代錶性專著三部:《漢語非綫性音係學:漢語的音係格局與單字音》(北京大學齣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8年增訂版)、《基於單字的現代漢語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曆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發錶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
李娟,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理論語言學、語言學史和語篇語言學。發錶論文《章組字的曆史演變》、《先秦與古希臘語言觀念比較》、《兩種不同的編碼方式――漢語字與西語詞的比較》、《中國傳統文章學中的篇章研究》、《“語言形式”內涵辨析》等。
這部新作的問世,無疑是為我們研究現代漢語的句法和語義交匯點提供瞭新的視角。作者對語篇層麵的考察,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以往許多研究往往聚焦於句子的內部結構,而這本書則將視野拓寬到瞭句子之外,探討瞭信息如何在一連串的錶達中組織起來,如何構建齣一個完整且連貫的意義場域。尤其贊賞的是,作者並未滿足於描述性的歸納,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潛藏在語篇銜接背後的深層認知機製。比如,在論述篇章標記語的使用頻率和功能時,它不僅僅羅列瞭“然而”、“因此”這類詞匯的並置情況,而是嘗試用更精細的框架去捕捉它們在語篇推進中承擔的認知負荷和信息流轉中的調控作用。這種由錶及裏的探究方式,讓讀者能更清晰地理解,我們日常的語言使用,遠比單純的詞語和句子堆砌要復雜得多,背後蘊含著一套精妙的、動態的組織邏輯。可以說,它為那些希望超越傳統句法範疇,進入到實際交際功能領域的研究者,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是超乎我預期的。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於描述性的語篇分析報告集,但實際上,它構建瞭一個具有很強解釋力的理論模型。作者似乎對不同類型話語材料都有著廣泛的涉獵,從新聞報道到日常對話,從學術論文到網絡留言,案例取樣的豐富性保證瞭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書中對“篇章連貫性”的探討不再是孤立地分析指代或銜接詞,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焦點保持”和“預期管理”的框架下考察。這種將微觀結構與宏觀交際目的緊密結閤的視角,使得原本枯燥的結構分析變得富有活力和現實意義。它不僅僅是在描述“漢語語篇是這樣構成的”,更進一步解釋瞭“為什麼漢語語篇會這樣被構建,以及這種構建方式帶來的交際效果是什麼”。對於任何緻力於深入理解現代漢語實際運作機製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典型的、嚴謹的學術寫作,但其嚴謹之下,蘊含著一種對語言現象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對於初涉語篇研究的讀者來說,開篇的理論基礎構建可能會稍顯吃力,因為它涉及對一些經典理論的重新闡釋和批判性吸收。但隻要堅持下去,後麵的論述會展現齣越來越強的邏輯推力和現場感。作者在處理復雜的語篇結構時,非常注重舉例的典型性和解釋的層層遞進。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敘事單元”建構的那一章,書中列舉瞭大量的口頭報告和書麵文本實例,細緻對比瞭它們在信息密度、時間推進方式上的差異。這種對比分析,不僅清晰地展示瞭不同語域下語篇策略的選擇性,更深層次地揭示瞭社會文化背景對語言結構選擇的製約作用。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讀的專著,它提供的思維框架和分析工具,比單純的知識點羅列要珍貴得多。
評分閱讀此書,仿佛進行瞭一次對現代漢語“生命力”的深度掃描。我們都知道,語言是活的,而語篇就是這種生命力最直接的體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再把語篇視為句子簡單的綫性堆疊,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多維度的信息生態係統。作者對於語篇中“信息流”的描述尤其精妙,他似乎能洞察到聽者或讀者在接收信息時,大腦是如何進行預測、修正和整閤的。例如,關於隱性信息的“可推斷性”與“必要性”之間的微妙平衡,書中給齣瞭非常細緻的論述。我們常常會因為說話者過於省略而感到睏惑,或者因為信息過度冗餘而感到厭煩,這本書就在用科學的語言解釋這些現象背後的語言學原理。它引導我們思考,一個“好”的語篇,其成功之處不在於用瞭多華麗的詞藻,而在於它對聽者認知資源的優化利用程度。這對於從事教學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人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我是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上偶然聽到人提及這本書的,當時聽到的片段就讓我對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待“範疇”這個概念的解構和重塑。在傳統的語言學分類體係中,我們習慣於將語言現象清晰地劃分為音係、詞匯、句法等界限分明的領域,但語篇層麵的研究,恰恰要求我們打破這些壁壘。作者在這個過程中展現齣的理論駕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並沒有生硬地套用某個單一的理論模型,而是靈活地吸收瞭語用學、認知語言學乃至話語分析的元素,構建瞭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分析工具箱。比如,對於如何界定一個“主題段落”的邊界,書中提齣的標準就相當具有操作性和啓發性,它結閤瞭信息焦點、指代鏈的連貫性以及情景假設的維持這三個維度進行綜閤判斷,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語篇劃分有瞭一個相對紮實的分析基礎。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手頭那些關於篇章銜接的語料,發現很多以前無法解釋的現象,似乎都能在這個新的框架下找到閤理的歸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