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课题“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2009JJD740001)的结项成果,由研究团队成员在研期间写成的16篇单篇论文组成。这些有关语篇的专题论文运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汉语不同语体语篇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不同语体语篇在整体结构模式、时体人称等范畴的语篇功能和表现、语篇回指以及主观性和相互主观性的表达等诸方面的特征和差异,进而达到对语篇的结构单位和范畴的更深入的认识。研究都基于具体翔实的语料,探讨的问题多是语篇研究的中的热点和关键问题,研究成果无论在语言事实的发现和描写方面还是研究的理论方法上都具有各自的创新性。 本书稿的研究具有前沿性,立足于汉语初步揭示了语篇层次上语言组织不同于单句、复句句法的特殊规律,还通过汉、英、韩、日等语言的比较,揭示出了现代汉语语篇结构和范畴的一些重要的类型学特点。研究有价值,具创新性,对学界的研究会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书稿中的多篇论文已经引起学界注意。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2009JJD74001)的结项成果之一。本书从不同角度对汉语语篇结构性质做出初步探索。分为语篇宏观结构的研究(从上到下的途径),语篇微观结构的研究(从下到上的途径),语篇范畴的研究,话语标记的研究,以及与日、韩语篇对比的汉语语篇特点的研究五个单元。
本书研究的总体特点是:1、运用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有的还采用了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2、区分了不同语体;3、利用了较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各篇文章均有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
王洪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语言学、音系学、现代汉语词法。代表性专著三部:《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8年增订版)、《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
李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理论语言学、语言学史和语篇语言学。发表论文《章组字的历史演变》、《先秦与古希腊语言观念比较》、《两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汉语字与西语词的比较》、《中国传统文章学中的篇章研究》、《“语言形式”内涵辨析》等。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超乎我预期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描述性的语篇分析报告集,但实际上,它构建了一个具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模型。作者似乎对不同类型话语材料都有着广泛的涉猎,从新闻报道到日常对话,从学术论文到网络留言,案例取样的丰富性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篇章连贯性”的探讨不再是孤立地分析指代或衔接词,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焦点保持”和“预期管理”的框架下考察。这种将微观结构与宏观交际目的紧密结合的视角,使得原本枯燥的结构分析变得富有活力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汉语语篇是这样构成的”,更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汉语语篇会这样被构建,以及这种构建方式带来的交际效果是什么”。对于任何致力于深入理解现代汉语实际运作机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参考书。
评分阅读此书,仿佛进行了一次对现代汉语“生命力”的深度扫描。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活的,而语篇就是这种生命力最直接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再把语篇视为句子简单的线性堆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信息生态系统。作者对于语篇中“信息流”的描述尤其精妙,他似乎能洞察到听者或读者在接收信息时,大脑是如何进行预测、修正和整合的。例如,关于隐性信息的“可推断性”与“必要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论述。我们常常会因为说话者过于省略而感到困惑,或者因为信息过度冗余而感到厌烦,这本书就在用科学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语言学原理。它引导我们思考,一个“好”的语篇,其成功之处不在于用了多华丽的词藻,而在于它对听者认知资源的优化利用程度。这对于从事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典型的、严谨的学术写作,但其严谨之下,蕴含着一种对语言现象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对于初涉语篇研究的读者来说,开篇的理论基础构建可能会稍显吃力,因为它涉及对一些经典理论的重新阐释和批判性吸收。但只要坚持下去,后面的论述会展现出越来越强的逻辑推力和现场感。作者在处理复杂的语篇结构时,非常注重举例的典型性和解释的层层递进。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叙事单元”建构的那一章,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口头报告和书面文本实例,细致对比了它们在信息密度、时间推进方式上的差异。这种对比分析,不仅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语域下语篇策略的选择性,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结构选择的制约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读的专著,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和分析工具,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要珍贵得多。
评分我是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偶然听到人提及这本书的,当时听到的片段就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待“范畴”这个概念的解构和重塑。在传统的语言学分类体系中,我们习惯于将语言现象清晰地划分为音系、词汇、句法等界限分明的领域,但语篇层面的研究,恰恰要求我们打破这些壁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理论驾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生硬地套用某个单一的理论模型,而是灵活地吸收了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乃至话语分析的元素,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分析工具箱。比如,对于如何界定一个“主题段落”的边界,书中提出的标准就相当具有操作性和启发性,它结合了信息焦点、指代链的连贯性以及情景假设的维持这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语篇划分有了一个相对扎实的分析基础。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头那些关于篇章衔接的语料,发现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似乎都能在这个新的框架下找到合理的归位。
评分这部新作的问世,无疑是为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语义交汇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对语篇层面的考察,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以往许多研究往往聚焦于句子的内部结构,而这本书则将视野拓宽到了句子之外,探讨了信息如何在一连串的表达中组织起来,如何构建出一个完整且连贯的意义场域。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并未满足于描述性的归纳,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潜藏在语篇衔接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比如,在论述篇章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和功能时,它不仅仅罗列了“然而”、“因此”这类词汇的并置情况,而是尝试用更精细的框架去捕捉它们在语篇推进中承担的认知负荷和信息流转中的调控作用。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方式,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日常的语言使用,远比单纯的词语和句子堆砌要复杂得多,背后蕴含着一套精妙的、动态的组织逻辑。可以说,它为那些希望超越传统句法范畴,进入到实际交际功能领域的研究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