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人,他戒烟戒酒戒色戒美食,一直到自杀那天,他的身体都挺健康的。
——《酒精粗话和荷尔蒙:嗜好心理学》
﹡《怪癖心理学》姊妹篇,荣膺搞笑诺贝尔奖
﹡版权卖出罗马尼亚、韩国、日本、意大利、台湾等15个国家地区
﹡作者是英国心理学会董事,国际宿醉研究协会创始人,作者之前因为研究骂脏话的好处得到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瞩目。
﹡超好玩的心理学实验书,内容涉及性、上瘾、脏话、醉酒、宿醉、爱情、死亡等许多精彩的项目。这本书会从此改变你对于“坏”的看法!
听说性行为能缓解压力?一口闷掉威士忌,能让你在社交上变得开朗活泼、长袖善舞?满口脏话、“操”声不绝,能极大地缓解疼痛?这是真的吗?
本书将带着你游览心理学世界的“法外之境”。它不怎么像一脸严肃的正经科普读物,倒更像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谈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人类体验 ——从生到死,从性行为到爱情,从速度的快感到头脑放空的百无聊赖,从(适度)喝酒到脏话连篇。偶尔做点不那么好的事,蕴含着你未曾预料到的数不清的无形益处。
理查德·史蒂芬斯博士在2014年获得 Wellcome Trust Science Writing Prize。他是Keele University的讲课者。他针对骂脏话对于心理上的利益的研究让他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瞩目,并上过BBC的The One Show以及Stephen Fry的Planet Word电视节目。他和他的团队在2010年获得 Ig Nobel Prize“先让你笑,再让你思考”奖。他是国际宿醉研究集团的创办人,也是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Psychobiology Section的董事。
本书有来自流行文化的种种趣事,还有科研领域耐人寻味的逸闻。它用亲切态度,梳理了日常生活中从酗酒到嚼口香糖的种种“恶习”,还将它们背后的“善与美”娓娓道来。理查德史蒂芬斯以轻松,温和又有趣的口吻讲述了他身为心理学家的观点:风险和危险不一样,冒少许危险,能让生活变的更充实——当然了,要看环境。”
—— 迈克尔.雷尼尔,惠康慈善基金会科普作家/编辑
“理查德·史蒂芬斯博士表明,坏事情(‘绝不准去做那个!’)在生活里也有它们好而且实用的一面。”
——马克·亚伯拉罕斯,搞笑诺贝尔奖发起人
目录
序言001
第一章 到处睡
旧设备的新用途009 | 感觉像个男人/女人 011 | 皱眉,绷脸,苦相013 | 越痛越美丽 016 | 性,性,更多的性 018 | 性冷静 021 | 红色 022 | 直接说“不”025 | 兴奋的情绪028
第二章 喝大酒
医生与禁酒令036 | 并没有“酗酒成瘾”这回事037 | 最豪华的老鼠屋039 |良好的健康042 | 灵感游戏045 | 笑的传染048 | 独创而有趣050 | 宿醉夜后的次日早晨052 | 最后一轮057
第三章 说脏话
什么时候说066 | 什么人说067 | 战或者逃070 | 脏话的情绪表达071 | 不说“该死的”就罚款 074 | 冰桶挑战 076 | 求助的呼喊 080 | 不可避免的脏话082 | 归纳总结085
第四章 飙快车
你是什么样的驾驶员?091 | 你以为你是谁,赛车手尼格尔·曼塞尔(Nigel Mansell)吗? 094 | F1车手和临床心理学家095 | 视线停留在路面098 | 在路上099 | 我们知道你住哪儿100 | 不足与外人言的惊险刺激102 | 一段无聊的旅程104 | 台湾摩托车手106 | 旅程的终点107
第五章 动春心
爱情与香烟114 | 两个小丑115 | 爱情与眩晕117 | 平均律119 | “爱情到底是什么”121 | 相思病124 |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125 | “等我到了64岁”128 | 新的爱好129 | 爱情好的方面131 | “爱情将我们分开”133
第六章 抗重压
一千,两千,三千,跳!140 | 什么人在追逐危险?142 | 自由落体回忆146 |天空中的一道闪光148 | 可怕的地心引力151 | 天然“嗨”154 | 俄国山 156 |让眼睛充满忧伤158 | 投入良性压力160
第七章 闲混
振作起来,犯困的姑娘165 | 让人心烦的琐事167 | 重续活力169 | 涂鸦172|“无聊”这个词174 | 从讲座到洗衣176 | 打开、切入、跑偏178 | 1536道算术题180 | CD收藏家 182 | 蠢笨的结尾184
第八章 死硬
一个法国人到访意大利191 | 一桩假牙奇事193 | 你刚才差点儿死掉吗?194 |一块不寻常的黑板196 | 超科学对科学200 | 从濒临死,到真正活203 | 最美好的圣诞节205 | 这就是结局209
我认识一个人,他戒烟戒酒戒色戒美食。一直到自杀那天,他的身体都挺健康的。
——约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电视节目主持人、喜剧演员、作家、制片人和音乐家
在这个信息时代,事实、数据和观点片刻不停地轰炸着我们。吃这个,不吃那个;做这个,不做那个……信息流淌,无休无止。透过这一切,一套说法浮出水面:人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持健康——不喝酒,不吃高脂食物,经常锻炼。事实上,这套说法的核心信息似乎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规避一切形式的风险。但这么做的乐趣在哪儿呢?难道会有人写本书或者拍部电影,讲述主人公拒绝大胆一试的故事?
身为人类,我们需要承担风险来提醒自己还活着。当然,有个关键:只冒那些归根结底对我们有好处而不是大有可能害死我们的风险。人们经常认为承担风险是不负责任、很糟糕的行为——但做些坏事儿也有无形的好处。这好处,不光针对逾矩的个人,也针对更广大的群体。
我敢这么说是颇有一些信心的。我的信心来自科学的基础。就像这样的科学:
20 世纪80 年代初曾有过一场极不寻常的讲座。一位教授冒了一次险,原本例行的沉闷会议讲演变成了难忘的独特体验。讲演的主题是:勃起功能障碍的血管活性治疗。在美国泌尿学会的年会上,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随着讲演的推进,一部分观众注意到,讲台上那位著名的学术主讲人,衣着打扮不太合乎常理,十分不正式。但讲演大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真相大白了:戴着眼镜的老教授暂停了一下,从讲台后面走出来,在一片惊讶声中,把运动裤的裆部紧紧地绷了起来。这一行为向犹豫不决、心存疑惑的听众说明了两点:首先,主讲人选择他自己的阴茎作为研究对象;其次,他的研究似乎进展得相当顺利……
现在想象一个不同的场景。时值早春,某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溜达。本科生们正为自己最后一学年的论文报告做研究,教室里人声嘈杂。主任从虚掩着的门内能够听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嗡嗡声、键盘嗒嗒的敲击声,甚至有热情的学生检验自己的假说时哼唱的小曲儿声。但有一扇门内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主任停下脚步,想弄清是怎么回事。在神圣的大学走廊内,竟然有一副紧张的嗓子,清晰地重复着一个极其突兀的字眼:“操……操……操……”我必须承认,那是我的实验室,说脏话的是我的几个学生。他们正在研究骂脏话的无形好处,并且发现:本例中,脏话能提高我们的疼痛耐受度。
假设你现在正在开车。这天道路状况不错,周围有其他的车,但并不拥堵,你舒舒服服地往前开。当你经过路上众多天桥之一时,我希望你停下动作,观察眼前的场景:桥下的风景,前挡风玻璃,汽车内部,你自己的身体。现在——你的双手在干吗?你是两只手都把着方向盘,还是把一只手放在换挡杆上或是耷拉在打开的车窗边?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观察过天桥下经过的许多汽车,他们可以根据“你怎么把控方向盘”这一简单的动作,判断你是哪种类型的驾驶员、你出事故的概率有多大。显然,单手开车不是良好的驾驶习惯,但心理学家们发现了它的一个无形的好处:你怎么把控方向盘,能透露出你出事故的概率有多高。
除了用科学的观点说明做坏事有些什么无形的好处,本书还列举了心理学研究人员怎么做的几个例子。撰写本书期间,美国心理学协会的PsyclNFO 数据库收录了全球300 多万篇心理学研究论文的研究细节。研究主题无所不包,从社会排斥到情绪智力,从音乐欣赏到疼痛感觉,从宗教到死亡……它们是人类经验的缩影,反映了心理学研究者的世界跟其力争理解的世界有着多大的不同。通过研究,心理学试图解答人们身边各种各样的问题。略举几例:它对性(身体吸引力的基础是什么)、对成瘾(为什么有人酗酒)、对脏话(骂脏话有什么作用)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见解。不管你对什么感兴趣,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多多少少总有些心理学研究能为你的兴趣效犬马之劳。
这本书全是来自心理科学研究世界的惊人传说,阐释做坏事的隐性好处。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保证本书的科学准确性,但有些地方仍然得提醒各位读者注意。有时候,我简化了研究的描述,省略了错综复杂的细节,只谈到相关切题的部分。我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让科学便于阐释,也让读者们更容易理解。我没有将某个主题下存在的所有科学文献都详尽地搜索一番。有可能,一项发表的研究表明情况是X,但后续研究无法再现该结果。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科学充满矛盾,心理科学也不例外。我讨论了很多此类情况(比如第七章,有关嚼口香糖是否能减轻压力,我就举了不少互相矛盾的研究案例)。但作为一本科普作品,我只想说些有关心理研究的有趣故事,或许漏掉了其他矛盾的案例。总之,别把书里的故事当成死板的教条就行。
人们常常分享对政治、音乐和体育的看法,却很少拿科学说事儿。不过,现在出现了一些旨在让科学进入主流、提高现代生活中整体“科学精明度”的文化潮流。这方面的例子包括《流言终结者》和《达拉·奥布莱恩的科学俱乐部》等电视节目,以及“科学咖啡馆”“酒吧里的怀疑论者”等现场晚间活动。我认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公众不大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一般人认为,科学就是实验室里的白大褂、高科技产品和深奥难懂的公式。但是,这不是科学的核心——科学的核心其实很简单。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时候,是想要对待议现象建立一套公平的测试机制——仅此而已。
我真诚地希望,随着你翻开书慢慢读下去,我能让你相信书上面的话,调动起你的兴趣,对心理学研究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一本关于性、上瘾、脏话和开快车的书。它说的是各种事情——从涂涂画画到嚼口香糖、从走人行道到坐过山车——的无形好处。这里会有浪漫、冒险、生死一线,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设想和引人入胜的研究成果——好多你猜都猜不到。这是一扇通往心理科学的大门,而且,门还是打开的——你为什么还不进来?
理查德·史蒂芬2015 年2 月
当我拿到《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时,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为什么”的念头。毕竟,“嗜好”、“酒精”、“粗话”,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总给人一种“坏小孩”的标签感。然而,一旦我沉浸其中,便彻底被作者的视角所折服。他没有简单地去赞美这些“坏”,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去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潜在功能。书中关于酒精的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创造性”的阐述。作者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说明了在某些时候,微量的酒精可以降低大脑的“抑制性”,从而让平时被理性思维束缚的联想和创意得以自由飞翔。他并不是在鼓吹酗酒,而是强调了一种“度”的重要性,以及酒精在这种“度”内,所能激发的思维火花。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某个灵感枯竭的夜晚,一杯酒下肚后,突然思路大开的经历,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并非偶然。而关于粗话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将粗话的出现,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心理背景下进行分析,他指出,在某些情况下,粗话是一种强大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它能够快速地宣泄愤怒、沮丧,甚至是在群体内部形成一种“共享禁忌”的认同感。他甚至提到,在某些极限运动或是高强度工作环境中,恰当的粗话可以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提升表现。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粗话的“低俗”印象,让我看到它作为一种原始而强大的语言工具,其内在的能量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好”与“坏”的定义,以及在看似负面的行为中,可能隐藏着我们未曾察觉的心理适应机制。
评分《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让我有一种颠覆三观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酒精和粗话是绝对的“负面”词汇,是需要被远离和纠正的。然而,作者以一种近乎“叛逆”的姿态,将它们推到了聚光灯下,并试图从中挖掘出被忽视的“好处”。书中关于酒精的部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对“创造力”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酒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他更侧重于分析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微量的酒精如何能够“解锁”大脑的某些区域,降低思维的僵化,从而激发更自由、更具想象力的联想。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和艺术家的案例,说明了酒精在激发灵感和突破常规思维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曾经被我视为“放纵”的时刻,或许也蕴含着一些未曾被意识到的“创意火花”。而关于粗话的部分,更是让我大跌眼镜。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粗话是无知、粗俗的表现,是一种需要被禁止的语言。但作者却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一种强大的“情绪释放阀”。他指出,在极端压力或愤怒的情况下,一句恰当的粗话,能够帮助个体迅速宣泄负面情绪,防止情绪的进一步积累和爆发,从而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心理调节作用。他还探讨了粗话在某些群体中如何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去赞美这些“坏”,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和潜在的适应性功能。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批判性、更开放的态度,去审视那些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不好”的事物,并从中发现它们隐藏的价值。
评分《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禁忌之地”的门,而作者则是那个手持地图的向导,带领我小心翼翼地探索那些我们通常避之不及的角落。开篇关于酒精的探讨,就足以让我坐立不安,又欲罢不能。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酒精是负面事物的代名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是健康杀手。但作者却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剥离了酒精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其对大脑和心理的影响。他引用了大量科学研究,细致地阐述了酒精如何能在特定剂量下,暂时性地降低社会焦虑,促进人际间的坦诚交流,甚至在一些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的领域,如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中,扮演意想不到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酒精与创意”的章节所打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在微醺状态下产生的灵感,并非完全是虚无缥缈,而是大脑在酒精影响下,可能采取的一种更开放、更具联想性的工作模式。这让我对“适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书中关于“粗话”的章节,更是对我惯有的语言观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粗话是粗俗、无知的表现,是一种破坏性的语言。然而,作者却从心理韧性、情绪宣泄、群体凝聚力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粗话的“积极”作用。他提出,在某些极端压力下,一句恰到好处的粗话,可以瞬间释放积累的负面情绪,帮助个体重新找回控制感,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粗话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身份标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去用一种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那些被我们贴上“负面”标签的事物,并从中发现隐藏的价值和可能性。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时,我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想知道那些被贴上“坏”标签的事物,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冷静和深度,为我揭示了酒精和粗话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维度。书中关于酒精的部分,让我对“适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鼓吹饮酒,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在特定情境下,微量的酒精如何能够暂时性地降低人们的戒备心,促进更自由、更真诚的交流,甚至激发一些平时被理性压抑的创意。他引用了大量研究,说明酒精如何影响大脑的化学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外向性和思维的灵活性。这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堕落”的时刻,是否也曾有过一些未被捕捉到的“灵感火花”。而对于粗话,我的固有观念更是被彻底颠覆。我一直认为粗话是粗俗、无知的表现,是一种破坏性的语言。但作者却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一种强大的“情绪宣泄工具”。他指出,在面对极度压力、愤怒或沮丧时,一句恰当的粗话,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快速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防止情绪的进一步蔓延和爆发,从而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心理稳定作用。他还探讨了粗话在某些群体中如何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复杂、更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人类行为,并从中发现那些看似“负面”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刻的心理适应机制和潜在的积极作用。
评分这本书《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简直是一次对“坏”的重新定义!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酒精和粗话是需要被严格管制的,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是对个体健康的威胁。然而,作者却用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揭示了这些“坏”背后可能存在的“好”。关于酒精的部分,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直接鼓吹饮酒,而是深入探讨了酒精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类心理的微妙影响。例如,在社交场合,适度的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戒备心,促进更自由、更真诚的交流,甚至能激发一些平时不敢表达的创意。作者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研究,说明酒精如何暂时性地改变大脑的运作模式,从而可能带来思维的“松绑”,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视的“微醺”时刻,它们或许并非全是负面。更让我震撼的是关于粗话的论述。我一直认为粗话是低俗、无礼的象征,是文化水平低下的表现。但作者却从情绪宣泄、群体认同、甚至对抗压力的角度,阐述了粗话的潜在益处。他指出,在某些高压环境下,一句恰当的粗话,能够有效地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平衡。他还提到,在一些特定群体中,粗话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内部语言”,增强成员间的归属感。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好”与“坏”的简单二元划分,让我意识到,许多被我们视为“负面”的行为,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扮演着重要的心理调节和适应功能。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复杂、更 nuanced 的视角去看待人类行为。
评分《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关于“禁忌”的深度对话。我一直以来都将酒精和粗话视为需要被严格控制的“负面”事物,它们与健康、理智、文明似乎毫无关联。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令人信服的方式,挑战了我的这些固有认知。关于酒精的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社交润滑剂”作用的探讨。作者并没有鼓吹酗酒,而是深入分析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适度的酒精如何能够暂时性地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降低社交焦虑,促进更开放、更真诚的交流。他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研究,说明酒精如何能影响大脑的化学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外向性和亲和力。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因酒精而变得更加融洽的聚会,它们或许并非全然是坏事。而关于粗话的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认为粗话是粗俗、无知的象征。但作者却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一种重要的“情绪释放阀”。他指出,在面临巨大压力、愤怒或沮丧时,一句恰当的粗话,能够迅速有效地宣泄积压的负面情绪,帮助个体快速恢复心理平静,甚至在某些极限运动或高强度工作中,粗话还能起到一种“提神”和“聚焦”的作用。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批判性、更开放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社会普遍认为“不好”的行为,并从中发现它们可能存在的、被忽视的心理适应功能和积极价值。
评分《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负面”的重新审视和解读。我一直以来都将酒精和粗话视为需要被严格规避的“不良嗜好”,它们似乎与健康、理智、文明等积极概念毫无关联。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它们置于心理学的显微镜下,揭示了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被忽视的“好处”。关于酒精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回避酒精的潜在危害,但他更深入地探讨了在特定的情境和剂量下,酒精如何能够成为一种“社交润滑剂”。他分析了酒精如何能够暂时性地降低个体的社会焦虑,促进人际间的坦诚交流,甚至在一些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的领域,如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中,扮演意想不到的“催化剂”角色。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视为“放纵”的饮酒时刻,它们或许也曾有过一些未被察觉的“创意火花”。而对于粗话,我的固有观念更是被彻底颠覆。我一直认为粗话是粗俗、无知的表现,是一种破坏性的语言。但作者却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一种重要的“情绪宣泄工具”。他指出,在面对极度压力、愤怒或沮丧时,一句恰当的粗话,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快速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防止情绪的进一步蔓延和爆发,从而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心理稳定作用。他还探讨了粗话在某些群体中如何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批判性、更开放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社会普遍认为“不好”的行为,并从中发现它们可能存在的、被忽视的心理适应功能和积极价值。
评分我怀揣着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翻开了《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之前,我对酒精和粗话的认知,几乎是全然负面的——它们是堕落的象征,是失控的标志,是需要被谴责的。然而,作者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严谨和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书中关于酒精的论述,让我重新思考了“适度”的界限。作者并没有回避酒精的潜在危害,但他更着重于分析在特定剂量和特定情境下,酒精如何能够暂时性地降低社会焦虑,促进人际间的坦诚交流,甚至激活大脑的某些创意神经。他用大量的实例和研究数据,阐述了酒精在艺术、科学甚至哲学思考中,可能扮演的“催化剂”角色。这让我开始反思,那些被我视为“堕落”的时刻,是否也曾有过一些未被捕捉到的“灵感火花”。而对于粗话,我的固有观念更是被彻底颠覆。我一直认为粗话是低俗、无教养的表现。但作者却将其视为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工具”。他指出,在某些极端压力或愤怒的情况下,一句恰当的粗话,可以瞬间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帮助个体迅速恢复心理平衡,甚至在某些特定群体中,粗话可以成为一种“内部语言”,增强成员间的归属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去质疑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去用一种更 nuanced 的方式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并从中发现那些看似“不好”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刻的心理功能和适应价值。
评分当我翻开《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一种矛盾的心情:既有对“坏”事物的探究欲,又夹杂着一丝对“禁忌”的担忧。然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场惊喜连连的探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赞美酒精和粗话,而是以一种极其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学逻辑。关于酒精的部分,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述。作者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有限的剂量下,酒精能够暂时性地降低大脑的“抑制性”,从而让那些被常规思维所束缚的联想和创意得以自由驰骋。他引用了大量历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案例,说明了酒精在激发灵感、突破思维定势方面所扮演的“催化剂”角色。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借口”的微醺时刻,或许它们也曾孕育过一些未被察觉的“思想火花”。而对于粗话,我的固有观念更是被彻底颠覆。我一直认为粗话是低俗、无知的表现,是一种破坏性的语言。但作者却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一种强大的“情绪宣泄工具”。他指出,在面对极度压力、愤怒或沮丧时,一句恰当的粗话,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快速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防止情绪的进一步蔓延和爆发,从而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心理稳定作用。他还探讨了粗话在某些群体中如何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复杂、更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人类行为,并从中发现那些看似“负面”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刻的心理适应机制和潜在的积极作用。
评分这本《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带着一种混杂着好奇和一丝不安的心情翻开了它,毕竟“酒精”和“粗话”这两个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负面评价挂钩。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却又逻辑缜密的方式,将这些被我们普遍认为“不好”的特质,剥开了层层外衣,展现出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被忽视的心理学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酒精”的部分所吸引,它并没有鼓励饮酒,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适度的酒精摄入如何能暂时打破社会拘束,激发创造性思维,甚至在人际交往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作者引用了大量研究和历史案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因酒精而产生的“微醺”时刻,它们并非全然的放纵,而可能是一种大脑化学物质短暂改变后,带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粗话”的解读,更是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作者并没有回避粗话本身的负面观感,而是从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粗话在宣泄情绪、增强群体认同感,甚至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真实情感时所扮演的角色。他将粗话视为一种“情感的释放阀”,指出在某些压力巨大的时刻,一句恰当的粗话,可能比千言万语的安慰更能直接有效地缓解紧张和焦虑。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对语言的僵化定义,以及那些被刻意压抑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否反而阻碍了我们更健康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总的来说,这本书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迫使我去思考那些“不完美”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好处”,这种探索未知、挑战常规的阅读体验,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