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抒情歌曲100首(中国乐曲)

小提琴演奏抒情歌曲100首(中国乐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雄达 著
图书标签:
  • 小提琴
  • 中国乐曲
  • 抒情歌曲
  • 古典音乐
  • 乐谱
  • 演奏
  • 教材
  • 艺术
  • 音乐
  • 器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17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143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上不知有多少优美动听的歌曲,经过具有歌唱性与表现力的小提琴演奏出来,而变得更加脍炙人口,更为流传。
  这些作品,有的只是在原旋律基础上作了些改编,有的则原旋律基本未动,只是在调性、音区、指法和弓法上作了适当调整。因为当我在试奏和记谱时,我已经充分感受到这些美妙旋律的完整性,以及它适宜于小提琴演奏所显示的魅力。
  本曲集的编选目的是为了丰富广大业余小提琴学习者的演奏内容,同时也给一些专业演奏者为适应各种演奏场所和不同对象的需求而拓宽一些曲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乐曲中的任何一首,都可以和演唱者合作表演。

目录

创作歌曲
1. 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2.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3. 我骑着马儿过草原
4.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5. 十五的月亮
6. 毛主席永远和我在一起
7. 乌苏里船歌
8. 草原夜歌
9. 美神留念的地方
10. 丰收歌
11. 仙鹤
12. 静夜思
13. 我寻找你,陶然亭
14. 鼓浪屿之波
15. 火地记忆
16. 月之故乡
17. 美丽的珊瑚岛
18. 花开花落
19. 香山红叶
20. 红叶情
21. 林中的小路
22. 我像雪花天上来
23. 美丽的大海
24. 啊!黎明的帆
25. 军港之夜
26.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27. 海上夜歌
28. 黄昏的海滨
29. 渔归
30. 大海和小溪
31. 浅水湾的纤影
32. 一百年的梦想
33. 母亲桥
34. 雪夜白茫茫
35. 水乡的雾
36. 月光如水
37. 晚晴
38. 万水千山总是情
39. 橄榄树
40. 风筝
41. 我送你一首小诗
42. 待明朝
43. 绿岛小夜曲
影视歌曲
44. 我的祖国
45. 雁南飞
46. 情深谊长
47. 敖包相会
48.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9. 草原之夜
50. 思乡曲
51. 大海啊故乡
52. 牧羊曲
53. 太阳岛上
54. 边疆泉水清又纯
55. 乡恋
56. 何日才相会
57. 我愿
58. 蓝天白云
59. 相约在子夜
历史歌曲
60. 问
61. 南飞之雁语
62. 教我如何不想他
63. 春思曲
64. 玫瑰三愿
65. 踏雪寻梅
66. 天伦歌
67. 五月的鲜花
68. 渔光曲
69. 牧羊姑娘
70. 塞外村女
71. 梅娘曲
72. 二月里来
73. 黄水谣
74. 长城谣
75. 松花江上
76. 清流
77. 南泥湾
78. 苏武牧羊
79. 满江红
民歌
80. 嘎俄丽泰
81. 在那遥远的地方
82. 半个月亮爬上来
83. 在银色的月光下
84. 玛依拉
85. 都达尔和玛利亚
86. 送我一支玫瑰花
87. 森吉德玛
88. 牧歌
89. 嘎达梅林
90. 小路
91. 绣金匾
92. 蓝花花
93. 三十里铺
94. 五哥放羊
95. 小河淌水
96. 大河涨水沙浪沙
97. 雨不洒花花不红
98. 跑马溜溜的山上
99. 摇篮曲
100. 茉莉花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题材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清晰地展现其内容特色,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的乐谱集。 --- 《全球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学前沿探索:跨文化交流与数字人文的应用》 图书定位与核心价值 本书是一部面向音乐学、人类学、文化研究领域学者、研究生以及对全球音乐文化互动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深度研究专著。它并非传统的乐理教材或乐器演奏指南,而是将目光投向二十一世纪音乐文化研究的宏大命题: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如何应对全球化、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聚焦于跨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实践、理论建构以及新兴技术的介入,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批判性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理论重构与范式转换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后殖民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的转变。 去中心化的理论视角: 探讨了如何从非西方中心视角审视音乐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我们批判性地考察了早期民族音乐学中存在的“他者化”倾向,并引入了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能动性(Agency)、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等概念,用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社群的自我表述。 “田野”的重新定义: 传统的田野工作方法正面临网络空间、虚拟社区的挑战。本章详细分析了数字田野(Digital Ethnography)的伦理困境与实践策略,讨论了在线互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成为新的音乐生活空间和研究场域。 音乐的物质性与流变性: 研究转向关注音乐材料的流动性——乐器制作、录音技术、数字拷贝的传播。探讨了音乐文本(Text)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被重构、挪用甚至异化,关注其在不同媒介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漂移。 第二部分:跨文化交流中的音乐实践 本部分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案例研究,剖析了不同文明间音乐元素交融、冲突与共生的复杂图景。 融合音乐的谱系学分析: 不仅仅关注风格的简单拼接,而是追溯“融合”(Fusion)概念背后的权力关系。案例涵盖了从二十世纪中叶的爵士乐与亚洲传统音乐的对话,到当代电子音乐如何吸纳世界各地的声响纹理,深入分析了文化资本的流通路径。 表演实践中的身份政治: 考察了移民社群、侨民群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如何通过音乐实践来建构、协商或断裂其身份认同。例如,探讨了在欧洲大都市中,某一特定族裔音乐的复兴运动如何同时服务于内部的怀旧需求和外部的文化展示功能。 仪式音乐与全球化冲击: 选取了若干仍在活跃的传统仪式音乐场景,分析其如何应对旅游业、媒体传播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的干预。本章关注仪式音乐的“纯粹性”主张与全球化要求的“可消费性”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分: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应用 这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系统介绍了信息技术工具如何赋能传统音乐研究。 大规模音乐数据分析(Music Data Mining): 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海量的音乐档案(包括音频、文本记录和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例如,如何利用算法识别某一特定地域音乐风格演变中的关键转折点。 交互式音乐地图的构建: 展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音乐人类学中的应用,如何可视化音乐家、乐器、流派传播的地理路径,突破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 声音档案的可及性与可持续性: 探讨了数字归档的最佳实践,特别关注非拉丁字母或非标准化记录的传统音乐资料的数字化和长期保存策略,强调数据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原则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性。 总结 《全球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学前沿探索》旨在超越单纯的描述性记录,通过引入当代哲学、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工具箱,为研究者提供一套审视二十一世纪音乐现象的锐利视角。它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学术著作,鼓励读者以更动态、更批判、更技术驱动的方式参与到全球音乐文化的研究事业中。本书对音乐如何作为一种媒介,承载历史记忆、驱动社会变迁以及重塑人类互动模式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小提琴作为一种乐器,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的音色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又激昂澎湃,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类内心最细腻的情感。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小提琴演奏抒情歌曲100首(中国乐曲)》时,我立刻被它所承诺的“中国乐曲”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音乐情有独钟,但传统的乐器演奏,总觉得和我的日常听乐习惯有些距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能够用我更熟悉的小提琴,去探索那些深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旋律。我试着演奏了几首,例如《茉莉花》和《康定情歌》,原本只停留在耳熟能详的程度,现在通过小提琴的演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淡淡的乡愁和淳朴的情感。乐谱的编排非常清晰,即使是对乐理不是特别精通的人,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而且,书中选取的歌曲,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这让我在学习和演奏的过程中,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成就感。我尤其惊喜地发现,一些平时可能被认为比较“俗”的歌曲,在经过小提琴的改编后,竟然能够展现出如此优雅和动人的风貌。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被忽略的中国音乐瑰宝。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受中国音乐的生命力,这种体验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知道它是一本我必须拥有的书。因为我对中国民乐和西洋乐器结合的尝试一直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小提琴,在我看来,是极具表现力的一种乐器,它能够很好地诠释歌曲中那些婉转、悠扬的旋律。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收录的曲目,都是一些非常经典的中国歌曲,有的是民歌,有的是创作歌曲,每一首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我尝试着演奏了其中的几首,比如《送别》和《采茶舞曲》,我惊讶地发现,当这些熟悉的旋律通过小提琴的弓弦流淌出来时,它们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更加动人心魄。小提琴的音色,时而如丝般柔滑,时而如泉水般清澈,恰好能够捕捉到中国歌曲中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这本书的编排也相当细致,不仅有乐谱,似乎还考虑到了演奏的技巧和情感的处理,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歌曲的演奏者来说,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用自己喜爱的小提琴,去重新发现和演绎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情感的中国歌曲,这种体验让我觉得既熟悉又新颖,非常美妙。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那淡雅的中国水墨画风吸引了。我平时就喜欢听小提琴,尤其是那种能触动心弦的旋律,所以“抒情歌曲”这几个字立刻就击中了我的点。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小提琴手,但看得出乐谱的编排是很用心的。它不仅仅是枯燥的音符堆砌,更像是一幅幅用音乐描绘出的中国山水画卷,每一首都带着浓郁的东方韵味。那些熟悉的旋律,比如《梁祝》、《二泉映月》,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感觉像是第一次真正走进它们的心灵深处。有些曲子我平时听得很多,但看着谱子,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情感起伏,才发现原来它还可以有这样细腻的表达。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让很多我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歌曲,通过小提琴这种西方乐器,焕发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比如一些民歌,原本可能只是单纯的吟唱,但在这里,小提琴的弓弦仿佛赋予了它们流动的生命,让旋律更加悠扬、婉转。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古曲的改编,那些流传千年的旋律,通过小提琴的演绎,既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增添了几分现代的色彩,听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青春的活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乐谱,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音乐情感的指南,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小提琴演奏抒情歌曲100首(中国乐曲)》——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柔和的灯光下,一把小提琴缓缓奏响,悠扬的旋律飘散开来,那是属于中国的、充满情感的歌曲。我一直觉得,小提琴在表达那些细腻、委婉的情感时,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而中国的抒情歌曲,很多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无论是思念、爱恋,还是对故土的眷恋,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与之契合的旋律。我拿到书后,仔细地研究了一下目录,发现里面包含了许多我非常喜欢的中国民歌和创作歌曲,像《在那遥远的地方》、《黄昏》等等,这些歌曲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再通过小提琴的演绎,我想象着它们会变得多么动听。我不是专业的演奏者,但我很喜欢自己在家尝试演奏一些曲子。这本书的乐谱看起来很清晰,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易于理解和上手。我特别期待能够通过演奏这本书中的曲目,来更好地表达我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爱。它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像是一本情感的指南,让我能够用小提琴的语言,去诉说那些中国特有的、动人的故事。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音乐爱好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份惊喜。我一直认为,音乐是连接不同文化和情感的最好方式,而小提琴,这种极具表现力且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乐器,用来演绎中国歌曲,无疑能带来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体验。这本书的选曲非常出色,它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国优秀音乐作品,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也有一些可能不那么为人熟知,但同样韵味十足的佳作。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些熟悉的旋律吸引住,仿佛能看到词作者和作曲家们创作时的情景,感受到他们想要表达的那份浓浓的乡情、家国情怀,或是婉约的情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旋律的处理,那些经典的中国五声音阶,在小提琴的弓弦上流淌出来,既有中国音乐的辨识度,又展现出小提琴特有的细腻和张力。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融合,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音乐中和谐共存。我曾尝试演奏了几首,比如《小河淌水》和《南泥湾》,那种在小提琴上奏出的婉转和力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份乐谱,它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能够透过小提琴的琴弦,去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