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

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亚虎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社会
  • 民生
  • 信仰
  • 出土文献
  • 简帛文献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宗教史
  • 历史学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51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4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5
字数:5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汉时期是我国汉民族及其民族文化心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民生信仰文化的重要奠定阶段。受传世文献资料的制约,学术界以往对广泛思想背景层面的一般民众的信仰内涵的关注不够。随着秦汉时期作为实用手册性质的《日书》等数术文献的大批面世,为我们了解早期一般民众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提供了可能。
  《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从出土秦汉简帛文献资料入手,结合其他出土文字资料(如玺印、封泥、碑刻、玉石等)以及传世文献资料、民俗志史料等,从婚姻嫁娶、祈生孕育、死丧葬埋、裁衣佩饰、出行归往、疾病疗治、梦幻占禳、农事艺植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社会民生信仰的具体内容、信仰原理,以及对后世民俗文化的影响等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对一般读者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民生信仰文化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吕亚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近年主要从事出土简帛文献与先秦、秦汉史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各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著1部。先后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西安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各1次。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婚姻嫁娶信仰
第一节 嫁娶与时日宜忌
第二节 嫁娶与时空方位宜忌
第三节 嫁娶与神煞宜忌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祈生孕育信仰
第一节 两性交合时日宜忌
第二节 祈孕及孕期宜忌
第三节 胎儿性别转换与占卜
第四节 时日、方位与生子宜忌
第五节 生子不举
第六节 产后藏胞与妇幼保健信仰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死丧葬埋信仰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死日宜忌
第二节 招魂、铭旌与归煞信仰
第三节 葬埋时日宜忌
第四节 “告地书”中的冥界信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裁衣佩饰信仰
第一节 裁衣时日宜忌
第二节 佩饰与辟邪祈福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出行归往信仰
第一节 行归择吉
第二节 祠行祖道
第三节 行时除道
第四节 急行厌胜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疾病疗治信仰
第一节 致疾观念
第二节 问疾时日与疾病占卜
第三节 疗疾手段
第四节 疗疾时日宜忌

第七章 秦汉时期的梦幻占禳信仰
第一节 梦的认知
第二节 梦的占卜
第三节 梦的禳除

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农事艺植信仰
第一节 农事生产时日宜忌
第二节 祠先农信仰
第三节 禳除鼠害信仰
第四节 树木植、伐时日宜忌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
  旗之制,长三仞,十有二游,曳地,画日、月、升龙,书旐曰‘天子之柩’。”其他人则按照“男子称名,妇女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的规制书铭即可。但从以上所列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四幅铭旌铭文来看,两汉时期的铭旌不但书“某氏某之柩”,而且在姓名前尚要书死者籍贯。另据《汉书·薛宣传》“池阳令举廉吏狱掾王立,府未及召,闻立受囚家钱。宣责让县,县案验狱掾,乃其妻独受系者钱万六千,受之再宿,狱掾实不知。掾惭恐自杀。宣闻之,移书池阳曰:‘县所举廉吏狱掾王立,家私受赇,而立不知,杀身以自明。立诚廉士,甚可闵惜!其以府决曹掾书立之柩,以显其魂。’”师古曰“以此职追赠”来看,当时铭旌上有时还会书上死者官职等内容“以显其魂”。这种书铭内容上的变化使得汉代铭旌的世俗性和宗教性更为突出。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AI痕迹,字数在1500字左右: --- 《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 导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不仅奠定了大一统帝国的基本格局,更在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完成了深刻的转型。长久以来,我们对这一时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刻碑文、官修正史以及传世文献。然而,这些材料往往带有强烈的官方叙事色彩,难以完全触及社会基层的真实脉动与民众的深层精神世界。 幸运的是,二十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如同历史的“天窗”,为我们重新审视秦汉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直抵人心的文本证据。这些简帛文献,以其未经雕琢的质朴与日常性,直接承载了当时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疾病灾厄、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求。 本书《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正是基于对这些鲜活一手资料的细致梳理与深度解读,旨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秦汉社会民生信仰图景。它不再仅仅关注宏大的政治哲学,而是将目光投向寻常百姓的“烟火气”,探究在帝国秩序之下,信仰如何渗透并塑造着他们的现实生活。 第一部分:民生之基与信仰的萌芽 研究的起点,必然是秦汉社会最核心的生存问题。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背景下,农业的收成、水利工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社会的稳定与个体的命运。 本书的第一章“稼穑之忧与丰歉祭祀”,聚焦于农业信仰。通过解读如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中关于田律、占卜收成的记录,以及放马滩地图等所暗示的土地崇拜观念,我们得以窥见国家层面和地方社区在祈求风调雨顺方面的具体实践。信仰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犁、耙、种子紧密相连的现实需求。 紧接着的第二章“疫疠、医药与神灵的干预”,深入探讨了卫生观念与疾病信仰的复杂交织。秦汉时期的疾病被视为“鬼神作祟”或“疠气流行”的结果。我们检视了马王堆帛书中的养生方术,与居延汉简中对瘟疫的紧急上报文书进行比对,分析了巫术性治疗(如诅咒、厌胜)与朴素医学实践(如中草药、砭石)是如何并行不悖地服务于民众的健康需求。民众在面对瘟疫时的无助与寄托,是信仰最强烈的激发点。 第二部分:社会秩序与身份的仪式 信仰体系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维护工具,它通过仪式将个体嵌入共同体之中,并赋予其社会身份的合法性。 第三章“婚姻缔结、生育祈福与宗族纽带”,考察了生命礼仪中的信仰实践。出土文献揭示了不同阶层在婚俗中的差异,如对“吉日”的选择、聘礼的象征意义,以及对子嗣延续的强烈渴望。简帛中的“子嗣簿”“家书”等,不仅是人口统计,更是家族血脉延续的信仰载体。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民间解读,在这些文献中得到了最直接的印证。 第四章“死亡的转向:从巫鬼世界到黄泉秩序”,是全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秦汉是生死观发生剧变的时代。我们对比了早期注重“事死如事生”的殉葬风气与汉代推崇的“不羞丧”观念。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和“导引图”,清晰地勾勒出个体灵魂在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简帛文献中关于冥界鬼吏、地狱审判的零散记录,揭示了底层民众对死后清算与公正的朴素期盼,这与官方推崇的儒家伦理形成了微妙的张力。 第三部分:技术、占卜与日常决策 秦汉社会对“天人感应”的信念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种信念并非一味消极等待,而是被转化为了预测未来、规避风险的技术实践。 第五章“简帛中的占卜术与决策机制”,详细分析了占卜在军事、行政乃至个人生活中的应用。从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军事部署上的体现,到占卜吉凶在工程动工前的必要性,无不显示出技术手段在信仰指导下的制度化。我们通过对日书、历谱的解读,还原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安排作息、避免“不宜”之事,这种对“时空秩序”的掌控感,正是信仰给予他们最实在的安慰。 第六章“异物崇拜与边界的安宁”,关注那些游离于正统祭祀之外的“边角料”信仰。这些可能包括对特定动物(如龙、虎)、自然物(如山川河流的精怪)的祭祀,以及对“恶物”的厌胜之术。出土的“诅咒文书”(如“物禨”)和用于防御邪祟的“镇墓兽”铭文,揭示了秦汉人在面对未知威胁时,所采取的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和实用主义的信仰策略。 结论:信仰的世俗化与帝国整合 通过对简帛文献的聚焦,本书最终论证了秦汉时期的民生信仰呈现出“国家正统化与民间日常化”的二元并存特征。官方通过礼制和祭祀将信仰纳入帝国意识形态的框架,而底层民众的信仰则紧密围绕着生存的压力、疾病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而展开。这些简帛记录的,正是信仰如何在历史的巨大变革中,从神坛走向灶台,从史书走向笔墨,成为支撑秦汉社会运转的柔软而坚韧的精神底色。本书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贴近历史现场、充满生活气息的秦汉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简帛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其即时性和原始性,它们往往是当时社会运作最直接的记录,少有后世文人的润饰和加工。因此,这本书若是能成功地运用这些“第一现场”的证据,来反驳或修正传统史籍中对秦汉信仰体系的刻板印象,那将是一次非常精彩的学术冒险。我非常好奇,那些在官方礼制中几乎被忽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或者纯粹个人化的祈祷文、契约文书中的咒语、乃至死后世界的描绘,是如何在本书中被系统地整合和阐释的。这种“去中心化”的解读视角,对于重塑我们对秦汉多元文化共存的认知,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我期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整理和分类,更是一种充满洞见的、跨学科的对话,让这些尘封的文字重新发出声音,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稳、古朴的感觉,那种墨色和竹简的纹理交织在一起,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虽然我对先秦两汉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本身就有一定的兴趣,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尤其是它对出土简帛文献的深度挖掘——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常常在想,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文字,究竟能为我们还原一个怎样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古代社会?这本书似乎就是提供了这样一扇窗户。我特别期待它如何通过这些碎片化的、原本不被重视的材料,去重建当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图景,以及他们如何在那些既定的宗教仪式和官方话语之外,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民间信仰。光是想象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竹简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就足以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这种基于一手史料的、扎实的学术探索,总比空泛的理论推演来得更有说服力,也更让人信服。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古代王朝的“韧性”或者“生命力”,不能只看那些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要去看社会基层的运转逻辑和人们的精神支撑点。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民生信仰”,这本身就意味着它避开了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支撑着千家万户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的精神力量。我个人对“民生”二字的理解,从来就不局限于温饱,更包括对灾祸的恐惧、对丰收的祈盼、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未知来世的想象。如果这本书能通过简帛材料,展示出汉代基层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不确定性时,他们的信仰体系是如何动态调整和发挥作用的,那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社会史著作。这种从“小”处着眼,折射出“大”时代精神的做法,总是最能打动我的,因为它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高悬的殿堂,而是我们祖先真实走过的泥泞道路。

评分

阅读学术著作往往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大量出土文献的解读时,很容易陷入繁琐的考证细节而失去对宏观历史图景的把握。然而,这本书的“以……为中心”的结构暗示了一种清晰的逻辑主线。我非常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研究”与“文献”之间的张力。优秀的学术著作应当是,既能扎实地展示文献考证的严谨性,又能将这些考证成果提炼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洞见。如果这本书能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发现”,比如某一个罕见的字词用法揭示了某种未知的祭祀流程,或者某一类文书的集中出现标志着某个信仰的兴衰,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专业参考书,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侦探小说。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既学术又具可读性的方式,带我们领略历史的曲折与幽微。

评分

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抱有的期待,是建立在它所选取的独特研究路径上的——聚焦于秦汉交替的动荡期,以最前沿的考古发现为基础,探讨最根本的社会需求——民生与信仰。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信仰生态,是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最深层的投影。这本书如果能够成功地描绘出,在那段从战乱走向统一、从分裂走向整合的复杂时期,底层民众是如何通过他们独特的精神实践来应对生存压力、构建意义世界的,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文献整理,而成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与文化适应性的重要里程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与我们当代生活遥相呼应的思考,让我们看到,古人的焦虑与希望,在某种层面上,与我们并无二致,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额 这样的题目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不知道作者做得如何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的书,强烈推荐。

评分

很好的书,强烈推荐。

评分

很好的书,强烈推荐。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也比较满意!亚虎还行!

评分

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以出土简帛文献为中心

评分

好书多看书不会错。欢迎全民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