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才子传笺证

魏晋才子传笺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济喜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史
  • 魏晋文学
  • 人物传记
  • 历史研究
  • 笺注
  • 古典文献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学史
  • 名士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59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4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国学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拟在既有的《唐才子传笺证》《宋才子传笺证》基础之上,以史书上的魏晋文学与文化人物传作为基础,糅合今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在传记基础之上,广泛采集古今人物传记资料,通过笺证,对于人物传记进行考辨与存真。恢复人物的本来面貌。同时有所创新。本项目重在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疏证方面,同时体现出自身的研究观点。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与研究。

列入人大国学院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丛书(现名大国学研究文库),选题已经立项。


作者简介

袁济喜,1956年出生,上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汉末三国

曹操传(3)

曹丕传(20)

曹植传(40)

孔融传(63)

陈琳传(79)

阮蠫传(89)

徐�荡�(96)

刘桢传(104)

王粲传(113)

应"、应璩传(129)

邯郸淳传(139)

荀悦传(145)

王朗传(150)

刘劭传(159)

祢衡传(166)

杨修传(171)

吴质传(177)

蔡琰传(183)

繁钦传(188)

何晏传(192)

阮籍传(203)

嵇康传(220)

刘伶传(245)

向秀传(252)

钟会传(262)

王弼传(273)

诸葛亮传(290)

第二编 西晋

皇甫谧传(311)

傅玄传(323)

张华传(335)

陈寿传(353)

何劭传(362)

傅咸传(368)

挚虞传(374)

夏侯湛传(384)

潘岳传(392)

石崇传(418)

左思传(428)

张载、张协、张亢传(440)

裴传(452)

郭象传(459)

欧阳建传(467)

陆机传(471)

陆云传(488)

刘琨传(506)

第三编 东晋

郭璞传(523)

葛洪传(534)

干宝传(545)

李充传(552)

庾阐传(564)

王羲之传(572)

曹毗传(583)

孙绰传(590)

支遁传(598)

习凿齿传(614)

袁宏传(623)

戴逵传(635)

王嘉传(644)

张湛传(649)

慧远传(655)

顾恺之传(669)

殷仲文、殷仲堪传(676)

谢混传(687)

湛方生传(696)

陶潜传(700)

郭澄之传(719)

参考书目(726)

目  录 3


精彩书摘

  《魏晋才子传笺证》:
  除了受儒学影响,湛方生的诗文中更多地受到老庄思想对其的浸染,如《老子赞》、《北叟赞》、《与诸人共讲老子诗》等篇。在这些诗文中,湛方生尤其阐述了这些思想对其人生开悟的指引作用。《与诸人共讲老子诗》:“吾生幸凝湛,智浪纷竞结。流宕失真宗,遂之弱丧辙。虽欲返故乡,埋翳归途绝;涤除非玄风,垢心焉能歇?大矣五千鸣,特为道丧设。鉴之诚水镜,尘秽皆朗彻。”作者认为,老庄玄言可以帮助世人返真归朴,达到纯净、朗彻的精神之域。《北叟赞》:“乐为忧根,祸为福始。数极则旋,往复迭起。世人迷之,横生欣耻。滔滔北叟,独亮玄理。丧马弗希,折肱愈喜。淡哉一生,无泰无否。”其中推崇庄子齐物思想,追求一种委运任化、和光同尘的思想。
  《修学校教》是一篇官方的教令之文,但其中却有品评山水的妙语:“贵郡之境,山秀水清。岭举云霞之标,泽流清旷之气。荆蓝之璞,岂不在兹。”笔调清新,表现出湛方生的写景功力。
  ……
魏晋风骨:乱世中的诗文与生命探索 本书是关于魏晋时期文学、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深度剖析,旨在勾勒出那个充满矛盾与创造力的时代风貌。 魏晋时期,自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至西晋短暂统一,再至东晋偏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而又光芒璀璨的转折点。它承接了汉代的博大浑厚,开启了唐诗的磅礴气象,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文化格局。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这一时期知识精英群体的精神世界、艺术成就及其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超越。 第一部分:历史的断裂与士人的崛起 本书开篇,首先探讨了魏晋时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汉代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玄学的兴起标志着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个体生命体验和宇宙本体的追问。 一、乱世的底色与士人的出路: 我们细致梳理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乃至三国鼎立对社会精英阶层带来的冲击。传统宗法制度的松动,使得“名教”的约束力减弱,个体价值的实现成为新的追求。士人们在乱世中如何自处,是安身立命还是纵情山水,构成了此阶段思想基调的第一重张力。 二、玄学的哲学根基与形而上学的思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正始玄学”的核心命题——“贵无”与“自然”。玄学并非单纯的哲学思辨,而是对汉代繁琐训诂学的一种反叛,它试图通过对老庄的重新阐释,为士人提供一种超越现实苦难的精神避难所。我们将对比批评论述不同学派(如竹林七贤与山涛、贾充等人的立场差异),展现玄学如何在不同政治派系中被运用和异化。 三、清谈的艺术与社会影响: 清谈是魏晋士人特有的社交方式和思想交流平台。本书不将其简单视为腐朽的空谈,而是探究其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如何塑造了士人的品格,以及这种交谈方式如何渗透到政治决策和人际交往之中,成为衡量一个人“风度”的标准。 第二部分:文学的转型与个体精神的解放 魏晋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期,旧的文体开始衰落,新的文学形式和审美趣味勃然兴起。本书着重分析了诗歌、辞赋和笔记体文学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性变化。 一、诗歌的自觉:从汉乐府到“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曹氏父子及其“建安七子”,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感时伤逝”的先河。我们分析了曹操的雄浑、曹植的清丽,如何将个人生命体验提升到关乎社稷兴亡的高度。诗歌从此不再仅仅是应制或讽谏的工具,而成为了诗人抒发“性灵”的重要载体。 二、山水诗的诞生与田园意境的构建: 随着士人对自然景物的关注深入,陶渊明标志着田园诗的成熟。本书细致考察了山水诗的意象群,如“采菊”、“东篱”、“茅庐”,它们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士人退隐、批判功名利禄的符号系统。我们讨论了这种审美转向与玄学对“自然”的推崇之间如何相互印证。 三、骈文与辞赋的典雅化: 尽管玄学倡导返璞归真,但文体上的雕琢并未停止。西晋以来,骈文趋于精美繁复,如陆机、左思等人的作品,展示了汉字音韵之美被推向极致的形态。本书选取代表作进行音律分析,探讨这种形式美学如何与玄学的“精微”追求相契合。 四、笔记体文学的兴起:稗官野史与人物品评的盛行: 《世说新语》的出现标志着史学和文学开始走向融合。我们分析了刘义庆组织编纂此书的意图,以及其中所记录的“风流韵事”、“雅言名士”如何构建了一套魏晋的审美标准。品评人物的“眼光”和“标格”,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范本。 第三部分:风流与放浪:魏晋士人的生活美学 魏晋风流,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本书力图还原士人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选择的生活哲学。 一、竹林七贤的文化符号: 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是魏晋反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本书将探讨他们“非汤沃雪”、“醉酒放歌”背后的深层动因:是真正的无所用心,还是对僵化礼教的消极抵抗?我们尤其关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对“名教”与“自然”冲突的激烈表达。 二、服饰、饮食与审美情趣: 魏晋士人对“风度”的要求,延伸到了服饰的飘逸、饮食的简朴甚至服食五石散的现象。本书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这些外在表现如何服务于他们内在精神的解放需求,以及这种“不羁”如何被后世误读和简化。 三、书法艺术的巅峰:从篆隶到行草的飞跃: 魏晋的书法大家辈出,王羲之、钟繇等人的成就,标志着中国书法的成熟。我们认为,书法从实用工具转变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与士人对“气韵生动”的追求是内在一致的。草书的自由挥洒,正是内心挣脱桎梏的视觉投射。 结语:精神的遗产与时代的局限 本书最后总结了魏晋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唐宋诗文乃至禅宗思想的启发。然而,我们也客观指出,魏晋士人的“玄远”和“放达”也带有其时代性的局限,例如对现实政治责任的逃避,以及部分士人行为的极端化。理解魏晋,就是理解中国文化中“入世”与“出世”、“经世”与“独立”这两种永恒张力的一个重要样本。 本书面向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史及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力求在严谨的学术考证基础上,展现魏晋士人那份独有的、在废墟中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与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叙事时,他时而如清风拂面,娓娓道来,侧重描摹人物的潇洒风流;时而又如同山雨欲来,笔锋一转,直指时代变迁带来的悲凉与无奈。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特别是对几位核心人物命运转折点的刻画,那种对历史必然性的喟叹,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它不是干巴巴的史传,更像是一部部充满宿命感的时代悲喜剧,让人在赞叹才华横溢的同时,也为他们最终的结局感到扼腕叹息。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硬壳烫金的封面散发着一种古典的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风华绝代的魏晋名士。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考究,文字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上的用心,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为该人物量身定制的楹联,既点明了人物身份,又暗示了其主要特点,读来颇有品味。装帧的细微之处,比如扉页的题跋和附录的版式设计,都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值得珍藏。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在“笺注”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性视角。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溺于对古人的追慕,而是在关键的论断处,引入了现代学者对这些历史现象的再解读和反思。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文本在传承古典精髓的同时,并未显得陈旧或僵化。它鼓励读者跳出单纯的“仰视”,转而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探究那些“才子”们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和社会结构影响。这种既尊重历史又勇于思辨的态度,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文字的典雅与精准,简直是一场语言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鲜活的形象。那些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不是简单的堆砌形容词,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和言谈举止来侧面烘托,让人仿佛置身于竹林清谈的现场,真切感受到那一代士人的风骨与傲岸。行文中偶尔出现的考据性注释,虽然增加了阅读的厚度,但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们如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在不打断流畅阅读体验的前提下,为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提供了及时的指引,足见作者扎实的学养和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梳理工作令人叹服,其广博的涉猎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更像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画廊,将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风云和文人生活编织在一起。作者似乎动用了大量罕见的二手资料,将那些散落在不同史籍中的零星记载,巧妙地串联、印证,最终形成了一幅宏大而又清晰的时代图景。对于那些对魏晋风度怀有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成功地架起了学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评分

我的天,感觉暂时不适合我看??

评分

非常好,很满意

评分

东西还可以,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还没看 包装挺好

评分

东西还可以,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 ┃╱╱╱╱╱╱╱╱┏┓╱╱╱┃ ┃╱╱╱┏┓╱╱┏╯┃╱╱╱┃ ┃╱╱┏┛┗┓╱┗┓┃╱╱╱┃ ┃╱╱┗┓┏┛╱╱┃┃╱╱╱┃ ┃╱╱╱┗┛╱╱╱┃┃╱╱╱┃ ┃╱╱╱╱╱╱╱╱┗┛╱╱╱┃ ╰━━━━━━━━━━━━━╯

评分

可惜是平装的,要是精装的就更好了。内容挺不错的,值得一看。送货还算挺快,满意。

评分

满减的书,感觉优质者不多,价格虚高,其实也就值那个价,哎!

评分

可惜是平装的,要是精装的就更好了。内容挺不错的,值得一看。送货还算挺快,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