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独

小孤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少华 著
图书标签:
  • 孤独
  • 成长
  • 治愈
  • 情感
  • 青春
  • 文学
  • 小说
  • 自我
  • 内心
  • 迷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4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38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村上春树式孤独”打动一代年轻人的不羁心灵

◎首次解读“小孤独”中蕴藏的独特的文学密码!

◎翻译家林少华首次系统阐述文学翻译之道!

◎随书附赠“小孤独”主题书签!


内容简介

“较之家国情怀的大孤独,小孤独大约是我们的宿命。”林少华先生以村上文学中特有的“小孤独”为切入点,首次条分缕析他的“翻译之道”和“文学之道”。在徐徐展开美丽的文学风景中,本书直击当下年轻人不羁的自由灵魂——真实面对深植心中的那份“小孤独”——享受孤独并且从中获得力量!诚如村上春树所言:“在这里,孤独不需要慰藉,因为孤独本身即是慰藉。”

作者简介

林少华 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异乡人》《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高墙与鸡蛋》《夜雨灯》《林少华看村上:村上文学35年》。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以及《心》《罗生门》《雪国》《金阁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凡七十余部,广为流布,影响深远。

目录

Chapter Ⅰ 村上春树与“小孤独”
01.“小孤独”与“大孤独”
02.村上春树的局限性
03.《挪威的森林》:你选谁
04.第一次见到的村上春树:为了灵魂的自由
05.第二次见到的村上春树:鲁迅也许最容易理解
06.村上语言的诗性
07.村上的柳树和我的柳树
08.村上的生日和我的生日
09.迪伦老了,村上老了,我老了
10.翻译家村上:爱与节奏
11.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12.之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与村上春树
13.鲍勃·迪伦和村上:村上为什么没获诺奖
14.世界上哪儿都不存在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树
15.莫言与村上:谁更幽默
16.纯爱与纯爱文学的可能性

Chapter Ⅱ 写作与翻译
01.志军教我写小说
02.如果作家搞翻译
03.文学翻译:草色遥看近却无
04.文学翻译:百分之百和百分之一
05.读书与眼神
06.大学是读书的地方
07.夏日乡间好读书
08.读书:让心志脱俗
09.对于我。那才是语文课
10.高考:怎样写作文
11.之于我的书:两本或六十本
12.宝玉,还是薛蟠:这是个问题
13.乌镇:木心、茅盾与莫言
14.木心与日本文艺
15.木心读罢三不敢
16.我和《齐鲁晚报》,我和“青未了”
17.《青岛早报》。我的第一个专栏

Chapter Ⅲ 美,离我们有多远
01.美,离我们还有多远
02.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眼中的美和“日本美”
03.“幽玄”之美与“物哀”之美
04.“健寂”之美
05.看看蓝天白云多好
06.我们的领带哪儿去了?
07.我遇见的优雅女子
08.物也有尊严
09.校庆七十周年和六十五岁
10.曾昭科:我的曾经的系主任
11.贵族太少,“农民”太多
12.我与上海
13.人生有回程票吗?
14.老:被超越的,未被超越的
15.不做家务错在哪里
16.手机与“奴隶社会”
17.“电视人”和“手机人”

Chapter Ⅳ 乡愁,诗和远方
01.乡愁,诗和远方
02.回到离诗最近的地方
03.故乡的诗
04.不辞长做农家人
05.新北市午后的阳台
06.很想建一座屋
07.母亲的煮鸡蛋
08.二○一七年:挂历哪儿去了
09.我的叔叔,以及我的“亲戚观”
10.我和我的弟妹们
11.羊年与羊圈及村上的。寻羊冒险
12.博士同学会和小学同学会
13.生活可以很简单
14.被消费的母爱
15.人啊,能不能慈悲些
16.羊年不吃羊

精彩书摘

“小孤独”与“大孤独”

看这标题,任凭谁都要诧异吧?以为我哗众取宠。不然,这的确是我前不久的一次实际经历,一次切身感受。

说起来,我这人有些厚古薄今。较之今人,很多时候,我更愿意把自己心底的敬意留给古人。比如外出讲学,每到一地,但凡可能,我必去当地古贤那里参观学习。成都,杜甫草堂;杭州,岳飞庙;济南,稼轩祠。不过说实话,与其说为了向他们表达敬意,莫如说是为了给自己打气。琐碎的日常生活,平凡的校园晨昏,细腻的日本文学——生息其间,每每觉得自己身上少了男人气,少了英雄气,少了浩然之气,而正在沦为一个蝇营狗苟叽叽歪歪恓恓惶惶的小男人。故而亟须去古贤面前接受熏陶,打打气,提提神,充充电。

济南的稼轩祠(辛弃疾纪念祠)是前不久去的。第一天晚上在山东大学发表了一场演讲。翌日应《齐鲁晚报》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之邀,预定在品聚书吧讲村上文学,重点讲我参与翻译的村上最新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活动主题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新书分享会”。下午两点活动开始,上午难得地空了出来。机不可失,一大早我就跑去大明湖找稼轩祠。初夏清晨的大明湖到底让人心旷神怡。花红柳绿,云淡风清,湖光潋滟,鸟鸣啁啾。昨天演讲夜归的困倦,连日奔波的疲劳,就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悄悄融入花丛,融入湖中。如此徜徉多时,稼轩祠果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看完实物和图片展览,我静静地站在辛弃疾立身雕像前。一度任我校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的当代画家范曾特别推崇辛弃疾,认为古往今来能与之比列的英雄仅三五个而已。“有苏秦、徐尚之智,有乐毅、齐明之谋,有廉颇、赵奢之威。他身上集中了智略、识见和勇气,凛凛然大丈夫也。”并称稼轩词为“大丈夫之词”。是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何等昂扬激越的大丈夫胸怀!即使孤独,也写得高远恣纵荡气回肠:“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喏,孤独也是大丈夫的孤独,国士的孤独,悲壮的孤独!相比之下,八百五十年后的我们却在辛弃疾的故乡“分享”一个外国作家笔下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而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所处的不是烽火连天山河蒙尘的征战年代,而是轻歌曼舞花好月圆的和平岁月。较之挑灯看剑,较之吴钩看了,我们注定更要看男女之间琐碎的情感涟漪。较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大孤独,更要品尝“失去女人的男人们”的小孤独。一句话,较之辛弃疾,读得更多的是村上春树。幸也罢不幸也罢,反正这大约是我们的宿命,谁都奈何不得,全然奈何不得。

但不管怎样,稼轩祠给了我一个不大不小的心理冲击。这么着,走进品聚书吧的我实在无法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进入男人女人这个预定话题,转而谈起翻译。翻译与男女情事无关。也许果真从辛弃疾身上获得了些许男人气,不觉之间,我竟以前所未有的激昂语气对要我译出百分之百原汁原味村上作品的批评者反唇相讥,大声告诉并不在场的批评者:在译本中追求百分之百原汁原味,不仅客观上不可能,而且主观上或潜意识里还可能有仰视外语文本、视对象语为优势语言的自卑心理甚至“自我殖民”心理。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假如对象语是柬埔寨语老挝语,那么会有几个批评者像对待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文本那样要求译者追求所谓百分之百呢?不仅如此,从学术角度看,如果过于执拗地追求“百分之百”,译文本身的价值就被屏蔽了,翻译家的作用和价值就被抹杀了。听听莫言怎么说的好了:“我不知道英语的福克纳或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我只知道翻译成汉语的福克纳和马尔克斯是什么感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受到的其实是翻译家的影响。”梁晓声索性断言:翻译家笔下的翻译文体“乃是一种文学语言的再创造,必自成美学品格”。具体到我这个翻译匠,知名学者、北师大王向远教授早在十五年就果断地给予正面评价:“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如此这般,我这只一向忍气吞声的“弱股”终于“牛”了一回,终于气壮如牛地从“原著”这个紧箍咒中冲杀出来。假如没有事先参观稼轩祠,我肯定不至于如此气壮如牛气冲牛斗。感谢辛弃疾!同时感谢济南那么多热情的读者——即便我如此“牛”,他们也一动不动地听得那么专注,并时而报以自发的掌声。要求签名的队伍甚至排出门外排了很长很长——到底是辛弃疾故乡的读者!会后有人告诉我济南美女真多啊,我这才陡然意识到这次读书会的主题……


《挪威的森林》:你选谁

去年快结束的时候,我通过微博做了一项“微调查”:作为理想的婚恋对象,《挪威的森林》中你选谁?选项有直子、绿子、玲子、初美和渡边、木月、永泽、“敢死队”。

“评论”很快达148人次,其中明确表态者122人。122人中,男性组选绿子70人,选初美11人,选直子8人,选玲子6人。女性组,选永泽12人,选渡边8人,选木月4人,选“敢死队”3人。显而易见,绿子遥遥领先。作为译者也好作为男性也好,对此我不感到意外。颇为意外的是女孩们的选择:永泽票数居然超过渡边。须知,永泽可是有人格和道德污点的人啊!那么女孩们喜欢他什么呢?概括起来,A喜欢“他对自己事业的态度”;B喜欢他“活得明白”;C喜欢他那句名言:“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干的勾当”。甚至有人说曾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度过人生艰难阶段。

相比之下,喜欢绿子的理由丰富得多也有趣得多。例如率真自然、热情奔放、生机勃勃,“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跳到世界上的一头小鹿”。再如,“活泼可爱能干,关键是还很漂亮”/“身上汇集着一个少女所有的乐观、好奇、调皮的生命力”/“这个活泼可爱的妹子在无聊的生活中点亮了我”。还有的说得那么感性,简直让人看得见他的笑脸:“选绿子啊,那么暖洋洋的姑娘!”不过也有男孩相对理性:“绿子那个状态,如果放在三十过后的人身上,就不合适了,有点儿二百五。二十多岁的残酷,就在于不得不去直面人生黑暗的现实,无人能免。绿子的洒脱有赖于旺盛的性欲、充沛的体力和不怕死的闯劲儿。渡边是早熟的,他早看清了青春迟早要挥霍一空,因而提前进入中年人的静观静思状态”。喏,这个男孩是不是快成渡边君了?作为老师,我觉得这样的男孩似乎就在自己身边——说来也怪,每级学生中必有两三个这样的男孩。他们稳重、沉思,喜欢独处,倾向于看历史、哲学、文学等“闲书”,平时沉默寡言,问到时侃侃而谈。我见了,每每为之心动,甚至不无感伤,暗暗祝福有一个喜欢他的女孩跟他一起走向远方。祝福之余,偶尔也会不期然想起自己远逝的青春岁月。

是的,我也曾有过青春岁月。但在那至关重要的若干年时间里,没有人——全然没有——问我喜欢哪个女孩,没人问我喜欢绿子还是直子。现在却有人问了。这不,在上面这则微博“评论”中,有一位反问我:“其实我更想知道您会选谁?”我选谁?说起来,翻译《挪威的森林》时还多少拖着一小截青春的尾巴。可是即使那时候我也没考虑过选谁的问题,毕竟有远为现实而严峻的问题要我考虑。至少要考虑怎样把这本书尽快译出来好多少填充不到月底就见底了的钱包。

不过这一问,倒是勾起一段往事。四五十年前的事了。一九六八年,“文革”进入第三年,我名义上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由于年小体弱,不能和男劳动力一起出工,便被派到妇女堆里,和她们一起蹲在垄间薅地,薅谷苗中的杂草。妇女中有七八个女孩。其中有一个是我上小学时操场旁边一家农户的女儿,小我两岁,足够漂亮。红扑扑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清亮亮的声音。唱歌尤其唱得好,“六一”演节目的时候听过她的独唱,歌声像上下课摇响的一串串铜铃声似的在山谷间的沙土操场上回荡。干活也手脚麻利,薅草总是薅在前头。好几次薅到垄头后回头帮我——四五十人里边只我一个男孩,也只我远远落在后边——我往前薅,她往后薅,四只薅草的手快碰上的时候,她看我一眼,我看她一眼:红扑扑的脸蛋在草帽下更红了,挂满晶莹的汗珠。我们都还十几岁,都没说话,默默对视一下,抹一把汗,直腰站起,一起走去垄头大家说说笑笑歇息的树阴下。

有这样一个场景我记得分外真切。夏天一次雨下得很大,村头平时踩石头可过的小河涨水了,涨得厉害。中午我从村外要进村干活的时候,见她正和两个同伴蹚水过河。裤腿挽得高高的,一直挽到大腿根那里。水深了,一下子漫过大腿根;水浅了,陡然露出两条白花花丰腴而苗条的大腿,在夏日阳光和河水波光的辉映之间,一闪一闪跳动着耀眼的光。而她全然没有在意,只管和同伴嘻笑着过河。实不相瞒,那是我生来第一次目睹年轻女性的裸腿。我好像有些眩晕,倒吸一口气,呆呆站在河一边一动不动——是的,一个全新的水晶般的世界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一场景在我翻译《挪威的森林》译到绿子时似乎晃了晃,但未能整个闪出。后来翻译川端康成《伊豆舞女》时译到小舞女洗澡的场面:“连毛巾也没带,一丝不挂。小舞女!望着她那双腿如小桐树一般笔直的白皙裸体,我觉得仿佛有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就在这一瞬间,心间倏然闪出当年裸腿过河的那个女孩、那个夏日场景。不错,正是这种感觉。

几年后我悄悄离开那座山村,独自进省城上了大学。第一年暑假回乡,听说她和我家邻院一个男孩好了。我分明觉出一丝妒意。但我能说什么呢?自始至终我们之间连一句话都没说过的!几十年后我回乡度假时还打听过她:她实际嫁去了二三十里外的一个小镇。

说不定,我曾经喜欢以至憧憬的,既不是绿子又不是小舞女,而是介于两人之间那样的女孩……

(2015.1.3)


前言/序言

自 序

说一下孤独。大孤独,小孤独,不大不小的孤独。

未必所有人都会感到孤独。但感到孤独的人一定不喜欢孤独。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尝言:“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神灵是否孤独,不是神灵的我们自然无从知晓。而就野兽来说,看电视荧屏上的“动物世界”,老虎的确是孤独的。或独步于荒原,或独啸于林海,或独眠于月下。除了短暂的发情期,连公母都不在一起。但人不是老虎。住则小区,行则组团,吃则餐厅,玩则球场,学则校园。节假日西子湖畔人山人海固然烦人,而若山海之间只剩你一人,你肯定巴不得有人来烦你,哪怕那个人是当年活活撬走你女朋友或给你戴“绿帽子”的坏小子。

是的,亚里士多德是对的,没有人喜欢孤独。

举个名人为例吧,比如山东高密的莫言。莫言200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讲的题目倒是叫《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似乎喜欢孤独,实则不然。例如他讲自己小学期间就缀学放牛了,在村外几乎只见草不见人的空旷的野地里放牛。“我知道牛的喜怒哀乐,懂得牛的表情,知道它们心里想什么。在那样一片在一个孩子眼里几乎是无边无际的原野里,只有我和几头牛在一起。牛安详地吃草,眼睛蓝得好像大海里的海水。我想跟牛谈谈,但牛只顾吃草,根本不理我。我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缓慢地移动,好像它们是一些懒洋洋的大汉。我想跟白云说话,白云也不理我。天上有许多鸟儿,有云雀,有百灵,还有一些我认识它们但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叫得实在是太动人了。我经常被鸟儿的叫声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与鸟儿们交流,但是它们也很忙,它们也不理睬我。”在学校老师不理,在家里父亲不理,放牛时狗理不理不知道,但牛不理鸟不理白云不理则是事实。够孤独的吧?但莫言到底是莫言:哼,让你们都不理俺,俺拿个诺贝尔文学奖看你们理还是不理!星移斗转,夏去秋来,2012年莫言果然拿了诺奖。那么拿了诺奖之后的莫言是不是大家就都理而不再孤独了呢?那也未必。同年12月7日莫言再不放牛了,忽一下子飞去斯德歌尔摩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喏,你看,无论是小时候光着屁股在荒草甸子放牛的莫言,还是像模像样身穿燕尾服面对瑞典国王时的莫言,照样有人不理他,孤独照样存在。我倒是认为——莫言本人都未必认为——有没有人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孤独的时候是否仍会为什么“感动得热泪盈眶”,亦即是否怀有激情,是否具有感动与被感动的能力。有,孤独便是财富;没有,孤独则可能导致无聊。

捎带着说一下我。事业成就和声望我当然远远比不上莫言。但在孤独经历这点上,和他颇有相似之处——如何孤独绝非诺奖得主的专利——莫言没念完小学,小五都没念完;我没念完初中,只念到初一就因文革而“停课闹革命”。闹了一阵子就回乡干农活了。薅地、锄地、割地,日出日落,风里雨里,累得都不知什么叫累了。说实话,当时我很羡慕放牛的同伴。你想,骑在牛背上吹着柳笛或举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那岂不美上天了?也正因为放牛是这样的轻巧活儿,所以轮不到我。我只能跟几十个大人们一起“修理地球”。而我又与人寡合,上下工基本独来独往。孤独得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孤独了。或者莫如说孤独都已经是一种奢侈。就在那样的环境与心境中,收工回来路上不知有多少次独自爬上路过的小山冈,坐在冈顶上遥望西方天际或气势磅礴或一缕横陈的火烧云。有时豪情满怀,有时黯然神伤。而后扛起锄头,迈动打补钉的裤管沿着下行的山路走向自家那座茅草房。几年后,我放下锄头,迈动没打补钉的裤管奔赴省城一所高等学府。在某种意义上,是孤独中的感动拯救了我。或者说和莫言同样,即使在孤独中也没有失去感动或被感动的能力。也许,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孤独才会成为一种财富。

容我拐大弯说一说古代。古代文人中,最孤独者莫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全国了解自己的人一个也没有,何其孤独!其他可信手拈来的,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杆涕泗流”/“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如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现代文人中,最孤独者莫如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谁都知道,这是鲁迅《秋夜》里的话。表面上描写的固然是后园风景,但我宁愿解读为心境、心中的风景:除了自己,还是自己;除了鲁迅,还是鲁迅。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孤独也格外令人动容:“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 “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

当下的我们当然也孤独。但孤独和孤独不同。我们的孤独大部分已不再是屈原等古人问天问地忧国忧民的孤独,也不同于鲁迅、陈寅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这样的孤独不妨称之为大孤独。甚至不同于莫言那种特殊社会环境或特殊个人语境中的不大不小的孤独。相比之下,我们的孤独、尤其大多数城里人的孤独似可称之为“小孤独”。它或许来自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对个人存在感的稀释,或许来自各种监控摄像镜头对个人主体性的质疑,或许来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诗意栖居的消解,或许来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赖以寄托乡愁的田园风光的颠覆,或许来自西方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的冲击,或许来自碾平崇高的喧哗众声对理想之光的揶揄,甚至来自身边亲人对手机的全神贯注如醉如痴……。这样的孤独,似乎虚无缥缈又总是挥之不去,似乎无关紧要又时而刻骨铭心,似乎不无矫情又那样实实在在。说极端些,这样的小孤独正在钝化以至剥离我们对一声鸟鸣、一缕夕晖的感动,正在扭曲以至拒绝我们拥有感动或被感动的权利和能力。

而我的这本名叫《小孤独》的小书,一个不自量力的主题,就是想协助你、也协助我自己修复这样的感动和感动的能力,用一声鸟鸣、一缕夕晖、一朵牵牛花、一棵狗尾草……


最后我必须坦白交待的是,书中大部分文章近两年来都在报纸上发表过。因此,我要向热情鼓励我写这些小稿的《齐鲁晚报》吉祥君、《新民晚报》殷健灵女士、《渤海早报》纪佳音君致以由衷的谢意。同时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宋迎秋女士,没有她毅然决然不屈不挠的搜寻和催讨,这些篇什不大可能这么快就像模像样集结在“小孤独”麾下。这让我倏然记起村上就《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说过的话:“感谢过往人生中有幸遇上的许多静谧的翠柳、绵软的猫们和美丽的女性。如果没有那种温存那种鼓励,我基本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

林少华

二O一七年三月三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迎春花开红梅正艳



《小孤独》:一座孤岛的史诗,一次心灵的远航 在世界的尽头,有一座被遗忘的岛屿,它如同被时光遗弃的泪珠,静静地镶嵌在浩瀚无垠的蔚蓝之中。这座岛屿,没有显赫的名字,只有当地渔民口中低语的“小孤独”。它并不以险峻的山峦或奇异的珍稀动植物闻名,它的独特,在于它沉寂的孤寂,以及在这份孤寂中孕育出的,不为人知的生命与故事。 《小孤独》并非一本关于旅行指南,也不是一部探险传奇。它更像是一本被海风吹拂了千年的日记,记录着这座岛屿从古至今,从寂静到偶尔喧嚣,再回归深沉宁静的生命脉搏。故事的开端,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从一场漫长的、近乎凝固的沉默开始。在小孤独的土地上,时间仿佛被放慢了脚步,日子如同潮水般规律地涨落,却很少激起波澜。岛上的居民,世代以海为生,他们的生活与潮汐、风向、星辰息息相关,他们的语言,也渐渐染上了海的咸味和风的低语。 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并非是惊天动地的英雄,而是那些在细微之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有年轻的渔夫,他的眼中映着大海的深邃,心中却藏着对远方世界的憧憬,他每日撒网,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捕捉那些海上传来的,若有若无的关于陆地的传说。有年迈的智者,他的皱纹如同岛上的沟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他的故事,如同古老的船歌,在夜晚的篝火旁,将岛屿的历史和古老的智慧传递给下一代。有沉默的孩童,他们与海鸥为伴,在沙滩上堆砌着属于自己的王国,他们的笑声,是小孤独最纯净的音符。 《小孤独》的叙事,如同海浪般层层推进,又如同礁石般坚韧沉静。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生活的细节之中,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却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肌理。书中细致描绘了岛民的日常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如何与大海搏斗,如何在这片孤寂的土地上耕耘出属于自己的希望。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捕捉最鲜美的鱼虾;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与这片土地、这片海洋紧密相连。 岛上的生活,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偶尔,会有来自大陆的商船经过,带来外界的消息,带来新奇的物件,也带来了新的思念和诱惑。这些短暂的交集,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能在岛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有人因此心生离意,踏上了前往陆地的旅程,寻求未知的未来,但他们的身影,最终也只是成为了小孤独海平线上模糊的剪影。更多的人,选择留守,他们深知,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小孤独,才是他们灵魂深处最安稳的港湾。 《小孤独》也探讨了“孤独”的另一种形态。它并非是绝对的与世隔绝,也非是情感的枯竭。岛民的孤独,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他们习惯于与海对话,与风倾诉,在静谧中体味生命的本质。他们的孤独,是一种力量,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拥有了更加坚韧的内心。他们的孤独,也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珍惜每一个微小的温暖,珍惜每一次情感的连接。 书中,还穿插着一些关于岛屿的传说,这些传说,并非是神话故事,而是承载着岛民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它们关于古老的渔神,关于守护这片海域的精灵,关于那些在海底下沉睡了无数岁月的古老文明。这些传说,为小孤独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让岛民的生活,在平凡中多了一份浪漫和诗意。 《小孤独》的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着岛屿的四季变换,描绘着海水的颜色,描绘着岛民的面庞。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赞美,对人性的理解。它不是一本需要读者去“理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读者去“感受”的书。当你翻开《小孤独》,你会被带入那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你会被那份纯粹和宁静所感染,你会在那些平凡的人物身上,找到共鸣,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这本书,适合那些在喧嚣都市中感到疲惫的人,适合那些渴望寻找内心平静的人,适合那些对生命有深刻思考的人。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也不贩卖廉价的鸡汤。它只是静静地呈现,让你在这份静默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 《小孤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没有轰轰烈烈的转折。它更像是一首悠长的歌谣,在海风中回荡,在浪涛中低语。它讲述的,是关于生命、关于孤独、关于人与自然最本真的连接。它让你明白,即使在最孤寂的地方,生命也能以最顽强的姿态绽放;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蕴藏着最动人的史诗。 这本书,最终会让你走出小孤独,却又带着小孤独的印记。那份深沉的宁静,那份对生命的敬畏,那份对内心的探索,将会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你继续前行。因为,即使我们生活在喧嚣的世界,心中也总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孤独”,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守护,去热爱。 《小孤独》是一次心灵的远航,它将带你驶向内心最深处的海洋,去发现那片属于你自己的,宁静而广阔的天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细腻的情感洗礼。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巧妙,时而宏大叙事,时而又聚焦于最私密的内心独白,这种切换自然流畅,毫无违和感。尤其赞赏的是他对情感复杂性的处理,没有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而是展现了人性的灰色地带。那些犹豫、矛盾、最终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都写得极其真实,让人感同身受,甚至会反思自己过往的某些决定。行文风格偏向于沉静内敛,像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河流,表面风平浪静,水面下却涌动着巨大的力量。偶尔冒出的几句哲思,也非那种空洞的口号式说教,而是根植于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中的自然流露,非常有说服力。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浮躁的读者或许会错过它蕴含的宝藏。

评分

这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消品。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基调是略带忧郁的,但这种忧郁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对生存困境的一种深刻洞察。它探讨了一些宏大议题,比如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个体在巨大社会机器中的渺小感,但处理得非常接地气。作者很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但绝不会过度堆砌,而是让它们自然地“生长”在故事肌理之中,读起来毫不费力,却余味悠长。我发现自己读得很慢,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太想品味那些句子了,有些段落我甚至会反复朗读几遍,感受那种音韵和节奏带来的独特美感。它成功地在冷静的叙述和炙热的情感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让人在保持清醒理智的同时,又被深深触动。

评分

这家伙的文笔真是绝了,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地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细节的本事,明明写的是最日常不过的场景,却能让人读出别样的况味。比如他对城市里那种模糊不清的光影描绘,那种介于清晰与混沌之间的状态,简直是把我带回了某个特定时刻的心境里。故事的节奏感掌握得炉火纯青,有张有扬,丝毫没有拖沓感,读起来非常痛快。而且角色的塑造也相当立体,没有脸谱化的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秘密,让人忍不住想深究下去。这本书就像一幅层次丰富的油画,初看时只觉得色彩浓郁,细看之下,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笔触之下的深意,回味无穷。我敢打赌,这本书的后劲十足,读完很久了,里面的某些画面和对话依然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那种独特的韵味,是很多畅销书里找不到的。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在别处”的寓言,虽然没有明确的奇幻设定,但那种疏离感和对现实的解构,却有着超现实主义的魅力。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他仿佛站在一个微妙的、略微错位的位置去观察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从而揭示出其中的荒谬和诗意。叙事推进得非常沉稳,不急不躁,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心灵上的漫游,你甚至会忘记了时间。我特别欣赏他对对话的处理,人物间的交流常常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量的潜台词和未尽之言,比直接的表白更具冲击力。整本书的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有一种潮湿、微凉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把自己包裹起来,沉浸其中。对于那些厌倦了传统线性叙事、渴望获得全新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惊喜。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有些故作高深。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结构设计得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的引入和退出——都紧密配合,驱动着整个故事向前发展,逻辑严密到令人惊叹。语言上,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平淡的词语组合出最不平淡的意境。我尤其留意到他对环境的描写,那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物情绪高度同构的存在,天气、光线、气味,都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隐形推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克制”,它从不把话说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解读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投射点。对于追求阅读深度和文学性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因为村上而结实这本书,不错!

评分

写的不错。内容纸张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因为村上而结实这本书,不错!

评分

满意的书,不赖,很有意思,很有趣。

评分

宝贝收到了,质量很好,下次还会再买的

评分

好的书不需要过多的评价!!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拿到手里没有破损,包装严实

评分

包装很漂亮,里面还有签名,书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