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是台湾新电影的主力旗手,代表了台湾电影的高峰,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终结”。
20年前,杨德昌用电影语言表现了现代化浪潮裹挟下台湾都市人的困惑与纠结,今天,他的电影同样观照到了内地物质腾飞而灵魂委顿的人们的真实境遇,这使得杨德昌去世后所引发的对其人及其电影作品的关注热潮经久不息:2007年,第44届台湾金马奖将“终身成就纪念奖”颁给杨德昌;2011年,金马影展评选出“五十大华语导演”,杨德昌名列第二;2011年,第四届新人电影节“杨德昌回顾展”北京开幕,杨德昌电影首次在中国大陆公映;2012年,世界著名影评人、法国《电影手册》前主编付东向杨德昌致敬的《杨德昌的电影世界》在中国大陆上市。
小野、吴念真、舒国治、张震等资深影人深情讲述与杨德昌相濡以沫的合作时光,全面回顾杨德昌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
随书附赠“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精美手绘手稿。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王昀燕,本名王玉燕。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2009年起,长期为独立电影媒体《放映周报》撰稿,观察敏锐,文字兼具理性与感性。
编著有《台湾电影的声音》、《爱LOVE:电影写真书+爱的纪录》。
代表作《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一书在台湾的出版,被《放映周报》总编辑林文淇认为“办成了难以办成的事”。
杨德昌是世界电影的领军人物,他代表了台湾电影的高峰,对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有着突出的贡献, 他对电影语言进行拆解的手法、通过电影对心灵透彻的剖析,已经超出电影的范畴。
——焦雄屏(台湾地区著名电影制片人、电影学者、影评家)
杨德昌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可以解释整个世界,一部电影也可以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
如果抛开地域因素不谈,我们几乎可以说杨德昌是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极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在他的手中,拍电影的艺术实践变成一种对社会变革清醒而复杂的认识手段。
——[法] 让- 米歇尔·付东(世界著名影评人、电影史研究专家、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前主编)
杨德昌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震慑人心的美,不论是光影、色彩、人物、活动,还是人周围的城市生活, 都能在他的镜头中互相协调配合。
——[ 美 ] 马丁·斯科塞斯(世界电影基金会主席)
杨德昌的另类之处,在于他创造出了不仅台湾地区罕见、而且除日本外整个亚洲都前所未见的西方化的冷静的知识空间。
——[日] 佐藤忠男(当代著名电影评论家、电影史学家,现任日本电影学校校长)
杨德昌的电影风格,像是跳开一个距离,观察、理解整个社会状态后,做出的综合评述。他在写论文, 而非描述。
——吴念真(台湾地区著名电影人)
杨德昌是很有革命性的,他可以把台湾电影界的陋习重重地一脚踩下去,不准它们往上滋长,这是很了不起的。而且他愿意自我牺牲,拼下去,也敢于去批评。
——舒国治(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电影人)
在我的人生里,杨导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个层面来看,他就是我的模范,我所追求的,正是他那个样子。他的精神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里。
——张震(著名电影演员)
即使杨德昌在《恐怖分子》里,透过长镜头冷冷地看着众生相,到了《一一》,他还是给出一幅人间有情的温馨画面。杨德昌以他独特的方式关照这个世界,这是本书所要见证的事实。
——陈儒修(台湾学者、电影研究者)
推荐序
林文淇:“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作者序
天真的冲动
台湾新电影旗手
小 野:重振新电影的决心与志气
吴念真:他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柯一正:遥想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
亲密战友&友人
余为彦:相信就能看得见
舒国治:他本身就是最强的阵容
专业技术人员
杜笃之:创作长路上,相互倚赖的合作伙伴
廖庆松:每一部片子里都有他的影子
陈博文:让影像成为有想象空间的载体
张惠恭:展现自然光源的丰富层次
杨德昌的子弟兵
鸿 鸿:我好像也掉进同样的回圈里
陈以文:戮力追求一种绝对
王维明:打开新的思维方式
陈骏霖:讲自己想讲的故事
杨德昌的演员们
金燕玲:放手去演,自然地融入角色
张 震:他就是我的模范
柯宇纶:拍电影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附录1
杨德昌×台北 电影场景散步地图
慢游《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一一》电影场景
附录2
杨德昌年表
附录3
杨德昌作品年表
杨德昌的创作通常来自一个概念
王昀燕──你第一次见到杨德昌是在什么场合?印象如何?
吴念真──我知道杨德昌是因为张艾嘉制作的电视剧《十一个女人》,其中几部真的拍得很好,包括柯一正的《快乐的单身女郎》和《去年夏天》以及杨德昌的《浮萍》。《浮萍》改编自一篇小说,叙说一个住在乡间的女子,期待到城市寻找一种新的生活,历经了追逐与失落,镜头语言很有味道。
后来杨德昌参与了《1905年的冬天》(1981),此片因想在“中影”的戏院放映,曾拿来“中影”试片,我和小野去看片时,有人跟我说,其中一名演员是杨德昌,之后在某次聚会上才见到他本人。及至《光阴的故事》,我们一群人很快就熟了。
王昀燕──《1905年的冬天》是杨德昌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男主角李维侬(王侠军饰)为艺术狂热,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情怀,至于他的好友赵年(徐克饰),则强调个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而生存,希冀他一同加入革命的行列。就你对杨德昌的认识,他怎么思考艺术、人生与社会的关联?
吴念真──除非在很严肃的状态下,如写信给你,才会讲到他某些真正的思维;平时,他很少严肃地去谈些什么,即使谈,也不像写文章那么严肃。有一次,他忽然说:“念真,我们何其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我不禁反问:“什么时代?”他说:“我们就看着柏林围墙倒掉耶!”柏林围墙是在他青少年时期盖起来的,到了四十岁,竟眼睁睁看着围墙倒塌,像是看着一种制度的兴起,有生之年,又见证其解体。
他的创作起点通常是来自于一个概念,而非在生活中品尝到了什么才有感而发,也许是综合了所有事情后,创造出一种理念,再填入细节。
王昀燕──杨德昌讲述的故事向来重视其社会性,好似有意透过电影反映社会样貌,针砭社会恶象?
吴念真──我觉得这见仁见智。老实讲,我不觉得。在我看来,侯孝贤的电影社会性更强,可以看到“生活”;杨德昌电影里面的生活不太像生活,他的电影比较少人看,因为一般大众进不去那样的生活,觉得那种生活与我无关。
王昀燕──是阶级的关系吗?因为他的电影多聚焦于中产阶级?
吴念真──是,我觉得是。有些朋友认为,杨德昌是一个老外,来台湾,看台湾,这并非贬义,纯粹是一种客观观察后做出的结论。我倒觉得杨德昌其实是最不接近台湾现实生活的人。举个例子,仅供参考。杨德昌的爸爸是“中央印制厂”厂长,一家人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我有个朋友,后来当制片,他爸爸是“中央印制厂”的工人,据他描述,他儿时看杨德昌一家人,宛如过着王子公主般的生活。也许他的生活是另外一种生活,比中产阶级还要高一阶,那种生活是我比较不熟悉的。看剧本时,有时我会问他,对白要不要改一下?因为我认识的人里头,讲话没有那样子的,而是很生活语言的。杨德昌电影里的那些人对我来讲好像都很虚无,也许是在另一幢大楼里活着,我并不认识。
杨德昌自认他的电影很生活,我们听了之后的反应是:“是喔!是吗?”话又说回来,每个导演有自己的选择,像伍迪??艾伦(Woody Allen)就时常大谈纽约资产阶级的面貌。杨德昌有其方法与风格,但我不认为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是生活,他像是跳开一个距离,观察、理解整体社会状态后做出的综合评述。他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有一回,他听我讲一讲,然后笑着问我:“念真,你是用什么语言思考?”我说:“我用台语和‘国语’。”他则说:“我用英文耶!”每次剧本写完后,他都会拿给我看一下,我会建议他对白稍作修改,因为一看就像是英文翻译的。
对有些人来说,很难去谈杨德昌或不是很想谈。
其实杨德昌和很多朋友是不亲的,跟他的电影一样,他对人一直怀抱着一种疑惑,有距离或不信任。
他曾说:“念真,我跟你讲啦,我心里面有个笔记本,谁做了什么,我随时在扣分。”我忍不住提醒他:“你不要忘记,人家也会扣你分。人家只是因为彼此是朋友,所以愿意包容。”老实讲,杨德昌的运气算不错,很多人在cover他。很多人赞誉他有他的坚持,若没有人cover,坚持得到吗?很多事情是众人一起成就的,他常常忽略了这点。
……
“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文────林文淇 (《放映周报》总编辑、“中央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
不久前,我都喊她小燕的王昀燕告诉我,她要出版一本关于杨德昌导演的访问集。我听到后惊讶不已。我好奇地问她,这是“国艺会”还是“文建会”的补助案吗?还是哪个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她说都不是,只是她自己起心动念,想要在杨德昌导演六十五岁冥诞之日为他出这本书。
我没有告诉小燕,当时我脑中浮出张艺谋《有话好好说》里一个疯狂的画面:砍人计划失败的姜文,在一个窄窄的通道里,对着失去理性拿菜刀要砍人的李保田说:“这事你办不成,知道吗!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我不是怀疑小燕的能力。过去几年她在《放映周报》做过无数次的电影人专访,她也与我共同编辑出版了《台湾电影的声音:放映周报VS.台湾影人》访问精选集,获得很大的好评。她对电影观察敏锐,文字兼具理性与感性,绝对是国内电影访问报道的最佳好手。
只是,杨德昌毕竟是杨德昌。何况,杨德昌拍第一部电影《光阴的故事》那一年,她刚出生!十二年前,我与沈晓茵、李振亚二位合作出版《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是当时第一本侯孝贤的论文集。当时我心想,下一年该做杨德昌导演的书。至今生肖都轮过一回了,杨德昌导演也已经不幸辞世,我这位在大学任教的台湾电影学者仍一事无成。“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不过,小燕她真的办成了!只凭着她自己所说的“一股天真的冲动”,在身为自由撰稿人、生活已经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她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说服时周文化出版社,邀请到曾与杨德昌共事过的十六位重要电影人,忍受无数失眠赶稿的夜,还取得许多杨德昌珍贵的照片等资料,独立完成了这本弥足珍贵的《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在这本访问集里,透过王昀燕精心准备的问题,十六位电影人不仅回顾他们所记得的杨德昌,也回顾他们自己的电影之路,以及他们与杨德昌共事的经验与这个经验对他们带来的影响。
因此,这本访问集不仅是感念杨德昌导演开创台湾地区新电影历史,在他逝世五周年时,代表台湾对他所献上的敬意;它也是在台湾地区新电影三十周年纪念的这一年,透过杨德昌电影如何被发想、编写、设计与执行,为台湾地区新电影共同参与推动的电影人留下珍贵的口述历史,并从实际制作面为“台湾新电影美学”提供了具体而微的阐释。
台湾地区在杨德昌导演过世后五年才有这一本专书出版,实在愧对他在台湾地区电影史上所做的贡献。这个早该做的事,过去五年,台湾的“国家电影资料馆”没有做,台湾的“大学”教授没有做,反而是由一位被台湾恶质资本主义社会定义为只能领22K月薪的年轻人,自己认为该做就去做了。我们何其惭愧。
“中央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很高兴能够协力参与本书的出版。
小燕,谢谢你!谢谢你做了一件台湾地区早该为杨德昌导演做的事。这本书,将是在天上的杨德昌导演,收到来自台湾地区最好的生日礼物。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这本书,我将其视为一份珍贵的“电影记忆档案”。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杨德昌这位电影巨匠留下的深刻印记,更看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台湾电影界那种蓬勃发展、百家争鸣的景象。那些受访者,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对杨德昌的评价,却都充满了敬意和认可。我尤其对那些提及杨德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哲学的段落印象深刻,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洞察,他对人性深处的挖掘,他对电影语言的创新,这些都让我对他的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访谈,我看到了台湾电影的传承和发展,看到了老一辈电影人是如何影响和激励着后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电影人的情怀,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一种对故土深沉的爱。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更加热爱台湾电影,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电影人们。
评分拿到《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那些曾经与杨德昌合作过的编剧和演员的访谈。我一直认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同样也离不开剧本的灵魂和演员的诠释。那些与杨德昌一同“熬”过剧本创作的编剧们,他们会如何描述那种极致的琢磨和推敲?是充满火花的辩论,还是心有灵犀的默契?而那些被杨德昌“折磨”过的演员们,他们是如何在导演的严苛要求下,挖掘出自己最深层的情感,完成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在创作中的状态,体会他们对角色的理解,以及对电影的敬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杨德昌,更是通过他,去了解那些与他一同创作的灵魂们,去感受那段台湾电影创作的艰辛与辉煌。我希望从中能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深入理解角色,如何与导演沟通的启示,让我在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中,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读完《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的初印象,总觉得它不只是单纯的访谈录,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时代剪影,它将那些曾经闪耀在台湾电影史上的璀璨星辰,汇聚成了一幅动人的群像。书中的每一位受访者,无论他们是导演、编剧、演员,还是影评人,他们与杨德昌的交集,都构成了那段独特而充满活力的电影时光。我特别留意了那些与杨德昌合作过的演员,他们如何回忆与大师合作时的点点滴滴,那些既严厉又充满智慧的指导,那些让他们突破自我的瞬间,这些文字本身就极富画面感,仿佛能听到导演在片场的声音,看到演员们凝重的表情。而那些作为同辈或后辈的导演,他们又是如何评价杨德昌对他们创作的影响?是启发?是挑战?还是某种传承?这种跨代际的对话,让我想象着他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电影,谈论生活,那种真诚而坦率的交流,本身就极具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电影不止杨德昌一人,而是在他身边,还有无数优秀的电影人在默默耕耘,共同书写着那段值得珍藏的记忆。
评分《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杨德昌的传记,更是一次对台湾电影黄金时代的集体致敬。我一直认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群人的心血。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呈现了那个时期台湾电影界百花齐放的盛况。我仔细阅读了那些关于电影制作过程的细节,那些关于剧本打磨、拍摄现场的艰辛、后期剪辑的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电影人的心血与智慧。尤其是一些访谈中提及的,关于电影的审查制度,关于市场与艺术的博弈,这些真实的困境,更让我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下,创作出一部部经典是多么不容易。读到一些感人的片段,比如某位电影人回忆起与杨德昌在创作上的碰撞,但最终都能达成共识,并互相激励,这种情谊,比电影本身更让人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影背后的人,看到了他们的热爱、他们的执着,以及他们为电影事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杨德昌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他的电影《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等,都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每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东西,那种冷静的观察,犀利的视角,以及对社会现实毫不留情的剖析,至今无人能及。所以,当听说有这样一本汇集了台湾电影人对他的回忆和解读的书时,我立刻被吸引了。我期待着,能通过这些不同的声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电影大师的创作哲学、他的性格脾气,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总觉得,要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他的成长环境,他的思想轨迹,以及他所身处的时代。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杨德昌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有机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台湾电影的辉煌时代。我非常好奇,不同身份、不同辈分的电影人,会从哪些角度去描绘他?是他的艺术成就,还是他的人格魅力?亦或是他对后辈的影响?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很实用,中肯评价“可以购买”。
评分《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评分连他的作品都记不清,自然也就对他的生平不甚了解。除了知道他与蔡琴有过一段长达十年的柏拉图式婚姻外,我没有关注过任何他本人的事,直到看到这本书。就像《星际穿越》里突然从书架上掉落的书,砰地发出一声响,迫使我将它拾起,重温,然后知新。
评分全面回顾杨德昌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
评分喜欢杨德昌,之前看到台湾繁体字版,正想花80多块钱买呢,结果正好简体版出来了,所以买来看,内容不错,就是字小了一些,看着比较费劲。
评分蒙头在课堂上,无辜地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换点比郭敬明更恶心的话题?
评分这个神奇的作文培训课程,一共分为10课,分别是基础训练、进阶训练和终极训练。第一课讲的是“常用关键词”,郭敬明的御用词汇“泪流满面”。《幻城》这本书里,郭敬明大量使用“泪流满面”。
评分 李健带的那本书,名字叫《渴望之书》,作者是莱昂纳德·科恩。这本书被李健无意中推荐,在网络上被搜索的次数陡增,不意外的话,销量也会增加不少。不经意间,李健当了一次图书推广人,若真有人因此按照网友挖出的李健的书单去购书阅读,只能说善莫大焉。
评分不错 一代影人的谈话 不仅是追忆 更让我接近那个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