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為2015年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內容涉及麵廣,從琴論、琴學、琴樂、琴譜到與古琴相關的戲麯、文物甚至涉及文獻學、翻譯學、傳播學、美學、史學等。匯集瞭古琴研究領域專傢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作者們多年來在古琴領域學習研究與實踐,集眾傢之長,並融會多種流派,收集、整理瞭大量傳統琴麯,對推進古琴的學術研究,傳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質,引導古琴的發展,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該書的齣版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
《琴學論衡——二○一五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為現代琴學叢刊中的一冊,內容非常多元化,涉及琴論、琴學、琴樂、琴譜、琴器、琴人、琴派以及與古琴相關的文學、戲麯、中外文化交流、文物與考古等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也牽涉文獻學、翻譯學、傳播學、美學、史學等等,宗旨是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古琴文化,促進琴學研究的深入;研究和探討博物館館藏古琴的保護與利用,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其價值;鑒賞和研究館藏古琴,推進琴學理論研究的繼續發展。該書的齣版為古琴研究、愛好者提供瞭不可多得的琴學研究理論基礎,是琴友們值得收藏的精品。
耿慧玲,現任颱灣朝陽科技大學通識學院教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西安碑林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博士,師事陳盤、毛漢光、黎東方諸先生,從事中國中古史、越南史、碑誌及古琴研究。 與劉振維、施維禮、鄭煒明、龔敏等共同籌辦 “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係列齣版《琴學薈萃》論文集,
王衛東,雲南大學教授,“文藝學”博士生導師,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雲南省政協委員,雲南省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雲南省專業學位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全國師範院校優秀教師。齣版《現代藝術哲學引論》、《藝術理論初探》等專著,主參編《中國語文》、《審美學教程》等教材,在國*級、省級學術刊物發錶論文100餘篇,多篇被轉載。
龔敏,祖籍安徽巢湖,現居香港。颱灣中正大學文學士、碩士,南開大學文學博士。曾任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助理研究主任、副研究主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學顧問;現任香港集古齋古籍善本部經理,兼北京大學文化資源中心研究員、雲南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顧問等。研究涉略明清文學、古典小說、武俠小說、俗文學、神話傳說、琴學、美術史、文獻學等領域。已齣版《黃人及其〈小說小話〉之研究》、《唐宋傳奇品讀辭典》、《陸西星研究兩題》、《小說考索與文獻鈎瀋》,並主編琴學論文集(2009-2015)及當代畫集多種。
劉振維,颱灣宜蘭人,祖籍遼寜海城。颱灣大學哲學學士(1993)、碩士(1996)、博士(2002)。現任職於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研究領域包含中國人性論、儒傢、道傢、中國哲學史、颱灣書院與儒學、儒傢與古琴,以及通識教育等。已齣版《“論語”考及其哲學蘊義》、《儒學傢與古琴論文集》、《從“性善”到“性本善”――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等論著。
序言
論文部分
中國古琴(代序)(吳 釗) …………………………………………………14
群己之間:古琴美學的兩型(龔鵬程) ……………………………………34
中國中古琴文化與士人文化初探(耿慧玲 劉怡青) ………………………44
琴瑟和諧的文化詮釋(付麗娜 丁承運) ……………………………………61
瑤琴彈徹相思調——元雜劇中的古琴筆墨探微(曾 瑩) ………………70
抱琴彈嚮月明中——古琴在《玉簪記》中之妙用(劉 靜) ………………92
乾隆禦銘明後期鑲貼百衲“文呈散綺”仲尼式琴(王 風) ………………98
《古岡遺譜》初探(黃樹誌) ………………………………………………106
故宮藏譜《鞦鴻》淺釋(李 村) ……………………………………………121
諸城派古琴的源流及風格特點(硃子易) …………………………………127
《琴操.聶政刺韓王麯》的文獻傳承及文本校理(李道和) ……………136
國圖藏油印本王賓魯《古琴學》考述(上)(嚴曉星) …………………158
〔明〕張大命及其《太古正音》考論(陳國軍) …………………………169
《東皋琴譜》指法校對拾零(薄剋禮) ……………………………………181
《琴操》文獻攷述(餘大金) ………………………………………………191
孔子弟子與古琴(劉振維) …………………………………………………204
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故事繹說(楊 園) ……………………………………234
宋明理學對“以琴修心”之關照——從“養性正心”到“情”的彰顯
(範曉利) ………………………………………………………………………………………248
乾隆皇帝與琴傢唐侃(黃 卉) ………………………………………………275
《廣陵散》意象的形成及其在後世詩文中的呈現(康石佳 熊 明) ………285
嵇康之於《廣陵散》的文化重構(謝雪梅) ………………………………306
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中的“琴”(孟 婕) …………………………………313
先秦琴人身份變遷與琴觀的嬗變(鍾春暉 熊英潔) ………………………331
潞王琴式考證(王 莉) ………………………………………………………345
古代琴麯打譜析微(謝俊仁) ………………………………………………358
佛陀與琴之因緣(張 勇) ……………………………………………………373
從齣土資料看古琴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的角色(陳中龍) …………………385
從音樂的超越性探討古琴音樂與當代西方美學(施維禮) ………………396
“琴”爲何物?——漢學大師和翻譯名傢所呈現的樂器形象(洪 濤) …407
2015年5月23—24日“2015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假山東大學舉行。是次會議由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雲南大學人文學院、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係、山東大學藝術學院與山東省文物總店等單位聯閤主辦。此次會議得以順利圓滿召開,有賴山東濟南天鴻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對於文化教育的全力支持。
會議邀請瞭40多名海內外專傢學者及琴人參與,如吳釗教授、硃子易先生、丁承運教授伉儷、李明忠教授、李劍國教授、龔鵬程教授、周純一教授、王衛東教授、馮良方教授、王風教授、耿慧玲教授、章宏偉教授伉儷、李道和教授、陳國軍教授、熊明教授、劉靜教授、張勇教授、劉振維教授、黃樹誌先生伉儷、容剋智先生、嚴曉星先生等,以及其他青年學者加入。會議期間發錶討論瞭34篇學術論文,涵概瞭琴史、考古、音樂學、文獻學、美學、宗教、文學、思想史,翻譯學研究等等,呈現瞭會議一直堅持貫徹跨領域、跨文化的學術概念。
學術討論之餘,會議也舉辦瞭古琴雅集,邀請瞭:吳釗、李明忠、硃子易、
付麗娜、丁承運、黃樹誌、梁麗雲、容剋智等諸位琴傢演齣。是次會議,恰逢吳釗先生八十大壽,謹代錶一眾琴友恭祝先生長壽安康。
自2009年舉辦“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來,我們從臺灣、香港、雲南、金門到山東,以琴會友,與世界各地的琴人、學者談琴論道,獲益匪淺!衷心感謝諸位師長和同道的支持和勉勵,我們繼續擕手嚮前!
2016年7月
編者謹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而古樸的氣息,燙金的標題“琴學論衡”在深邃的底色上閃爍,仿佛穿越瞭時光,將人引嚮那悠遠的古琴世界。我拿到它的時候,心中就充滿瞭一種期待,仿佛即將打開一扇塵封已久的門,去探尋那些關於古琴的智慧與奧秘。雖然我並非古琴的演奏大傢,但自幼便對這種古老而迷人的樂器懷有深厚的好感,它的聲音總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帶來一種寜靜與超脫。這本書的書名“二○一五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本身就預示著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傢學者的智慧結晶,我想象著他們圍坐在一起,圍繞著古琴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展開激烈的討論,那種學術氛圍一定非常濃厚。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為我們這些熱愛古琴的人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學習平颱,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深入地理解古琴的文化內涵、曆史演變、演奏技法乃至於其哲學思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些論文中,會有哪些新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能夠幫助我撥開那些籠罩在古琴藝術上的迷霧,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評分說實話,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過於專業,對於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來說是否會有些門檻。但仔細瀏覽目錄後,我發現其中涵蓋瞭非常廣泛的議題,從理論到實踐,從曆史到現狀,幾乎觸及瞭古琴藝術的方方麵麵。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因為這意味著這本書並非隻為少數專傢而設,它也為廣大古琴愛好者提供瞭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颱。我特彆想深入瞭解那些關於古琴琴材、琴音特點的討論,因為我覺得一把琴的音色,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它的靈魂。不同的木材、不同的製作工藝,會帶來怎樣的音色差異?這種差異又會如何影響演奏者和聽眾的感受?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同時,書中對古琴教學和傳播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古琴藝術麵嚮未來的希望。如何讓更多的人瞭解古琴、喜愛古琴,並願意去學習它,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瞭寶貴的思路和經驗。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古琴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每一個音符,都仿佛蘊含著韆年的曆史和深厚的哲學底蘊。“琴學論衡”這本書,我把它看作是一次集中的思想盛宴。我非常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不同學者之間觀點的碰撞,激發自己更多的思考。比如,關於古琴的“道”與“術”的辯證關係,這總是讓我著迷。是技藝的精湛成就瞭藝術,還是藝術的追求促使瞭技藝的提升?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古琴領域,我相信會有更加獨到的解讀。我也期待書中能展現古琴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獨特魅力,它在士大夫階層的精神寄托,在文人雅士的琴棋書畫中的地位,以及它所傳遞的“清、微、淡、遠”的審美情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琴藝術的博大精深,也讓我更加堅定瞭繼續探索下去的決心,去領略這門古老藝術的無窮韻味。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密密麻麻的目錄,每一個標題都像是一顆待啓的珍珠,閃耀著知識的光芒。我注意到其中有關於古琴斫製的探討,這讓我非常好奇,要知道,一把好琴的誕生,本身就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從選材到工藝,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製作過程充滿好奇心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吸引力。還有關於古琴減字譜的解讀,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記譜方式,理解它對於深入學習古琴演奏至關重要。我常常為那些古老的樂譜感到一絲睏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指引,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作麯傢的意圖和古人的音樂審美。此外,一些論文涉及到古琴在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傳播與發展,這讓我對古琴的文化影響力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想象著,古琴是如何跨越山海,與不同的文化碰撞齣火花,又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琴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係統和專業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這門古老的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絕不僅僅在於學術的交流,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許多傳統藝術麵臨著失傳的危機,“琴學論衡”的齣現,就像一股清流,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那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我特彆期待那些探討古琴演奏美學和音樂錶現力的論文,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古琴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古琴的聲音,不隻是簡單的音符組閤,它包含瞭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對情感的錶達,甚至是某種人生境界的體現。那些關於指法、節奏、韻味的精妙分析,定能幫助我更深層次地體會到古琴音樂的意境。同時,我也關注書中是否會提及古琴在當代的發展與創新,例如它與現代音樂的融閤,或者在當代社會中的新角色。一個有生命力的傳統藝術,必然需要與時俱進,在保留其核心精神的同時,尋找新的錶達方式,吸引新的聽眾。這本書的視角,我認為會非常多元,既有對傳統的堅守,也有對未來的探索,這正是其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