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开创性地讲述了儿童是怎样一种存在,指出孩子应自主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会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蒙台梭利以此为基础,努力地进行着打破传统教育的探索,去寻求爱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提出了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方法,并将幼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发现孩子》开创性地讲述了儿童是怎样一种存在,指出孩子应自主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会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蒙台梭利以此为基础,努力地进行着打破传统教育的探索,去寻求爱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提出了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方法,并将幼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描述出孩子每个阶段的敏感期,提供适合个性的教育,这正是孩子需要的。
——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我们的成功不应该归功于斯坦福大学,而应归功于蒙台梭利学校。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
在让儿童敏感于世界的美,以及唤醒对生命之谜的好奇方面,没有比蒙氏教育更好的方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伟大科学家之一。
——西方教育史
第1章 儿童是什么 001
第2章 新生儿的诞生 007
第3章 心灵胚胎 013
第4章 吸收性心智的本质 019
第5章 心灵的建构 025
第6章 儿童的行为能力 031
第7章 3岁的孩子 037
第8章 让孩子回归自然 045
第9章 儿童的公民权利 053
第10章 如何接受进入这个世界的婴儿 059
第11章 爱的导师 067
第12章 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 071
第13章 新时代的老师 079
第14章 成人和儿童 087
第15章 为儿童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 097
第16章 培养儿童稳定的注意力 105
第17章 对儿童进行意志教育 115
第18章 对意志进行不懈的训练 123
第19章 智力与儿童自由 133
第20章 智力发展的特征 141
第21章 选择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 151
第22章 天才的秘密 159
第23章 想象可以创造奇迹 165
第24章 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73
第25章 不要像“襁褓”一样裹住孩子 183
第26章 家庭中的儿童教育 191
第 1 章
儿童是什么
保护儿童的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我们为了同新近开发的其他现代教育形式相区别,而采用我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旨在发现孩子身上一些以前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精神特质。实际上,孩子的潜能有待我们发掘。
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并且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他们的权利给予认可和保护,我们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毫不犹豫地采取了直接的教育拯救行动。我们极力呼吁对儿童的权益进行保护,主要因为儿童是处于强权统治下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不被了解,甚至连必要的需求也往往不能被成人社会所认可。许多例子都不断地显示出儿童面对的处境十分恶劣。
蒙台梭利学校是一个能让孩子安心成长的地方。孩子在这里能够释放自己被压抑的心灵,表达真正的自我。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跟现在大多数人所推崇的儿童教育理念描述得不一样。这使我不禁反思以前在教育过程中犯下的严重错误,从而把教育的重心放到儿童的身上,他们是人类最敏感且最微妙的群体。
儿童在我们面前展露出来的,是他们还没有被探究到的心智。儿童的某些行为活动倾向,连很多心理学者和教育学家都从没深入研究过。比如,我们有时候认为孩子应该会喜欢的某些玩具,可实际上他们并不太感兴趣,对童话故事也是如此。孩子反而经常想摆脱大人的控制,希望自己动手去做每一件事。除非是真的需要帮助,否则孩子会表现出很明显的不愿意让大人插手的倾向。他们会安静、专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那种神情真是让人吃惊!
儿童的内心自然流露出的一种自发性,一直由于成人居高临下、不适当地介入和干扰而受到压抑。成人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比小孩子好,所以就把成人的行为模式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接受成人的控制,强迫孩子屈服并放弃自己的意志和创造。
成人习惯于自以为是地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己觉得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这不但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偏差以及整个教育体制的谬误,而且使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完全错误的行动。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教育上的失误已引起了社会和道德上的新反思。很长时间以来,儿童与成人一直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的冲突状态之中,而现在,这种对立的状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儿童跟成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这迫使我们采取行动开展教育改革。这种改革不只是针对教育学者,更是针对所有的成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
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文化习俗不同的各个国家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现在,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学校。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是存在于人类世界的普遍现象。
受到成人压制的儿童
儿童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受到成人的压制。可怕的是,人们居然对此毫无察觉。即便在我们这样具有所谓先进文明的开化社会中,也由于复杂的社会礼教、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强制约束、成人刻意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致使儿童与成人的对立关系更趋恶化。
如果一个孩子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的许多需求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只来自身体方面,更重要的还有来自心理方面的。心理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对孩子今后智力和道德精神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被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大人压制着,孩子不仅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且还要被迫去适应对自身不利的生活环境,而大人还总是天真地认为他们是在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活。这些所谓的教学活动,全部采取了命令式的,有时甚至是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儿童适应成人的生活世界。这些教学活动要求孩子必须完全服从大人的指示,这就等于否定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对儿童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儿童因此受到的身体和心理的打击与伤害,是任何一个成人都无法忍受的。
成人对儿童的权威态度深深植根于家庭之中,就算那些极受宠爱的儿童也不能免受大人的权威压制。在学校,与家庭类似的强权教育则表现得更为严重。学校采取的有组织的强权行为致使孩子提早去适应成人的世界,然而实际上,这种教育只是为了让孩子早些配合成人的生活。其实,学校里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严格的功课标准,都跟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格格不入,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种种危机。对于缺乏反抗能力的孩子来说,学校和家长这种权威式的管教方式毫无疑问是一股强势的压力。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胆怯不安地发出了求救声,却从没得到成人的关注。孩子希望有人能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可他们弱小的心灵却不断地碰壁、受伤。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会变得不愿意顺从,还有可能会变得不爱惜自己,任凭自己做出危险的举动。
如果我们要让孩子幸福快乐,就应当采取妥善并且人道的做法,那就是为孩子建立一个不再压制他们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与孩子的性情相适合,让孩子可以在其中自由地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都一定要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儿童的环境做起。这个环境要能够保护儿童不被成人世界那些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种种危害所影响;这个环境应该好像暴风雨中的避风港、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成为儿童心灵的寄托;这个环境应该时时刻刻都能确保孩子可以健康正常地发展。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而《发现孩子》这本书,恰恰是这门艺术的绝佳范本。它没有那些冗长复杂的学术术语,也没有那些生搬硬套的成功学套路。相反,它用一种非常温暖、细腻的视角,去剖析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微小瞬间。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倾听”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去“喂养”孩子,却很少真正耐心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明白,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接收信息,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抱怨,那些难以启齿的恐惧,都可能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作者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真正倾听的孩子,是如何逐渐建立起自信,如何释放出内在的创造力。这种“发现”的过程,不是一种强行灌输,而是一种循循善诱,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放下成年人的傲慢和偏见,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去与孩子对话,去理解他们眼中那个奇妙而充满未知的新世界。
评分读完《发现孩子》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不在于身体上的空间,而在于心灵上的理解。作者在这本书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我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成为我心中“优秀”的样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成长的轨迹。《发现孩子》这本书,像一个温柔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花园,去感受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美丽。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个性化教育”的倡导。它告诉我们,与其追求千篇一律的成功,不如去发现和培养孩子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那些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也许正是他们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表现;那些“不听话”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他们对自主性的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它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试图去“改变”孩子,而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孩子。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对孩子天性的束缚。而《发现孩子》这本书,恰恰相反,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孩子身上的“野性”,去呵护他们内心的“火种”。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玩耍”的重要性的一段论述。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玩耍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而作者却强调,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发展能力、释放情感的天然途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它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如何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这种“发现”的过程,是充满惊喜和乐趣的,它让我们看到孩子身上那些我们从未预料到的潜能和天赋。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更是在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如何去与这个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一种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色调,配上简洁的书名“发现孩子”,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陪伴和引导。在这本《发现孩子》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童年、对于成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书中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真诚的语言,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真正“看见”孩子的经验。我尤其喜欢作者提到的“观察比干预更重要”这个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总喜欢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或者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却忽略了去仔细观察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心的需求。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让我们体会到,当父母放下执念,真正静下心来观察,会发现孩子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特质,那些我们曾经错过的美好。这种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爱,一种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开始反思那些习以为常却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做法。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如沐春风的书,完全没有我之前想象中那种“育儿指南”的枯燥感。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理论和方法论,结果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启迪。《发现孩子》这本书,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点亮了一盏盏小小的星灯,指引着我们这些迷茫的家长,去寻找孩子内心深处的宇宙。作者对于“孩子”这个词,似乎有着别样的解读,她不是将孩子看作一个需要被塑造的“产品”,而是视为一个独一无二、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允许孩子犯错”的章节,这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作者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错误对于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她鼓励我们去理解错误背后的学习机会,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惩罚。这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读到的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的困惑。这种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笔触,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它不像一些书那样,只是提供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模式”,而是真正接地气,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践的落脚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