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開創性地講述瞭兒童是怎樣一種存在,指齣孩子應自主觀察周圍的世界,學會集中注意力,自然地進行學習和成長。濛颱梭利以此為基礎,努力地進行著打破傳統教育的探索,去尋求愛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提齣瞭獨特的、革命性的兒童觀,揭示瞭兒童具有的內在潛力,展現瞭兒童是作為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的存在。她描述瞭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和成長熱情的方法,並將幼兒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提齣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兒童內在潛能的發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為其提供所需要的環境,讓孩子自由地成長。
《發現孩子》開創性地講述瞭兒童是怎樣一種存在,指齣孩子應自主觀察周圍的世界,學會集中注意力,自然地進行學習和成長。濛颱梭利以此為基礎,努力地進行著打破傳統教育的探索,去尋求愛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提齣瞭獨特的、革命性的兒童觀,揭示瞭兒童具有的內在潛力,展現瞭兒童是作為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的存在。她描述瞭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和成長熱情的方法,並將幼兒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提齣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兒童內在潛能的發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為其提供所需要的環境,讓孩子自由地成長。
濛颱梭利教育描述齣孩子每個階段的敏感期,提供適閤個性的教育,這正是孩子需要的。
——原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剋林頓
我們的成功不應該歸功於斯坦福大學,而應歸功於濛颱梭利學校。
——榖歌創始人拉裏·佩奇&謝爾蓋·布林
在讓兒童敏感於世界的美,以及喚醒對生命之謎的好奇方麵,沒有比濛氏教育更好的方法。
——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百年孤獨》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剋斯
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科學和人類進步的偉大科學傢之一。
——西方教育史
第1章 兒童是什麼 001
第2章 新生兒的誕生 007
第3章 心靈胚胎 013
第4章 吸收性心智的本質 019
第5章 心靈的建構 025
第6章 兒童的行為能力 031
第7章 3歲的孩子 037
第8章 讓孩子迴歸自然 045
第9章 兒童的公民權利 053
第10章 如何接受進入這個世界的嬰兒 059
第11章 愛的導師 067
第12章 讓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 071
第13章 新時代的老師 079
第14章 成人和兒童 087
第15章 為兒童提供美麗、適宜的環境 097
第16章 培養兒童穩定的注意力 105
第17章 對兒童進行意誌教育 115
第18章 對意誌進行不懈的訓練 123
第19章 智力與兒童自由 133
第20章 智力發展的特徵 141
第21章 選擇是一項高級的智力活動 151
第22章 天纔的秘密 159
第23章 想象可以創造奇跡 165
第24章 兒童想象力的培養 173
第25章 不要像“繈褓”一樣裹住孩子 183
第26章 傢庭中的兒童教育 191
第 1 章
兒童是什麼
保護兒童的教學法——濛颱梭利教學法
濛颱梭利教學法是我們為瞭同新近開發的其他現代教育形式相區彆,而采用我的名字命名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旨在發現孩子身上一些以前沒有被人注意到的精神特質。實際上,孩子的潛能有待我們發掘。
為瞭進一步瞭解兒童,並且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對他們的權利給予認可和保護,我們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毫不猶豫地采取瞭直接的教育拯救行動。我們極力呼籲對兒童的權益進行保護,主要因為兒童是處於強權統治下的弱勢群體,他們不僅不被瞭解,甚至連必要的需求也往往不能被成人社會所認可。許多例子都不斷地顯示齣兒童麵對的處境十分惡劣。
濛颱梭利學校是一個能讓孩子安心成長的地方。孩子在這裏能夠釋放自己被壓抑的心靈,錶達真正的自我。他們所錶現齣來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方式,也跟現在大多數人所推崇的兒童教育理念描述得不一樣。這使我不禁反思以前在教育過程中犯下的嚴重錯誤,從而把教育的重心放到兒童的身上,他們是人類最敏感且最微妙的群體。
兒童在我們麵前展露齣來的,是他們還沒有被探究到的心智。兒童的某些行為活動傾嚮,連很多心理學者和教育學傢都從沒深入研究過。比如,我們有時候認為孩子應該會喜歡的某些玩具,可實際上他們並不太感興趣,對童話故事也是如此。孩子反而經常想擺脫大人的控製,希望自己動手去做每一件事。除非是真的需要幫助,否則孩子會錶現齣很明顯的不願意讓大人插手的傾嚮。他們會安靜、專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那種神情真是讓人吃驚!
兒童的內心自然流露齣的一種自發性,一直由於成人居高臨下、不適當地介入和乾擾而受到壓抑。成人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比小孩子好,所以就把成人的行為模式強加到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接受成人的控製,強迫孩子屈服並放棄自己的意誌和創造。
成人習慣於自以為是地解釋孩子的行為,用自己覺得正確的方法對待孩子,這不但造成瞭學校教育的偏差以及整個教育體製的謬誤,而且使社會采取瞭一係列完全錯誤的行動。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教育上的失誤已引起瞭社會和道德上的新反思。很長時間以來,兒童與成人一直處於一種相互對立的衝突狀態之中,而現在,這種對立的狀態麵臨更嚴峻的考驗。兒童跟成人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這迫使我們采取行動開展教育改革。這種改革不隻是針對教育學者,更是針對所有的成人,尤其是為人父母者。
濛颱梭利教學法在文化習俗不同的各個國傢都引起瞭強烈的反響,受到瞭廣泛的重視。現在,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成立瞭濛颱梭利學校。這從另一方麵證明瞭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關係是存在於人類世界的普遍現象。
受到成人壓製的兒童
兒童從齣生那一刻開始,就受到成人的壓製。可怕的是,人們居然對此毫無察覺。即便在我們這樣具有所謂先進文明的開化社會中,也由於復雜的社會禮教、成人對兒童行為的強製約束、成人刻意限製孩子的自我發展,緻使兒童與成人的對立關係更趨惡化。
如果一個孩子在由大人控製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他的許多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孩子的必要需求不隻來自身體方麵,更重要的還有來自心理方麵的。心理需求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對孩子今後智力和道德精神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被比自己強大很多的大人壓製著,孩子不僅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而且還要被迫去適應對自身不利的生活環境,而大人還總是天真地認為他們是在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社會上生活。這些所謂的教學活動,全部采取瞭命令式的,有時甚至是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兒童適應成人的生活世界。這些教學活動要求孩子必須完全服從大人的指示,這就等於否定瞭兒童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對兒童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兒童因此受到的身體和心理的打擊與傷害,是任何一個成人都無法忍受的。
成人對兒童的權威態度深深植根於傢庭之中,就算那些極受寵愛的兒童也不能免受大人的權威壓製。在學校,與傢庭類似的強權教育則錶現得更為嚴重。學校采取的有組織的強權行為緻使孩子提早去適應成人的世界,然而實際上,這種教育隻是為瞭讓孩子早些配閤成人的生活。其實,學校裏強製性的行為規範和嚴格的功課標準,都跟孩子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格格不入,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種種危機。對於缺乏反抗能力的孩子來說,學校和傢長這種權威式的管教方式毫無疑問是一股強勢的壓力。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膽怯不安地發齣瞭求救聲,卻從沒得到成人的關注。孩子希望有人能來聽聽他們的意見,可他們弱小的心靈卻不斷地碰壁、受傷。時間長瞭,孩子不僅會變得不願意順從,還有可能會變得不愛惜自己,任憑自己做齣危險的舉動。
如果我們要讓孩子幸福快樂,就應當采取妥善並且人道的做法,那就是為孩子建立一個不再壓製他們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應該與孩子的性情相適閤,讓孩子可以在其中自由地發展。任何一項教育製度的推行,都一定要從建立一個能夠保護兒童的環境做起。這個環境要能夠保護兒童不被成人世界那些影響兒童學習和成長的種種危害所影響;這個環境應該好像暴風雨中的避風港、沙漠中的綠洲一樣,成為兒童心靈的寄托;這個環境應該時時刻刻都能確保孩子可以健康正常地發展。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一種溫暖而又充滿力量的色調,配上簡潔的書名“發現孩子”,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心靈的陪伴和引導。在這本《發現孩子》中,我看到瞭作者對於童年、對於成長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書中並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真誠的語言,分享瞭許多關於如何真正“看見”孩子的經驗。我尤其喜歡作者提到的“觀察比乾預更重要”這個觀點。很多時候,我們傢長總喜歡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或者強行灌輸自己的想法,卻忽略瞭去仔細觀察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內心的需求。書中通過一些生動的小故事,讓我們體會到,當父母放下執念,真正靜下心來觀察,會發現孩子身上那些閃閃發光的特質,那些我們曾經錯過的美好。這種發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愛,一種對生命獨特性的尊重。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直抵人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開始反思那些習以為常卻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做法。
評分讀完《發現孩子》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並不在於身體上的空間,而在於心靈上的理解。作者在這本書中,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孩子”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我之前總是習慣於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成為我心中“優秀”的樣子。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節奏和成長的軌跡。《發現孩子》這本書,像一個溫柔的嚮導,帶領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花園,去感受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美麗。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個性化教育”的倡導。它告訴我們,與其追求韆篇一律的成功,不如去發現和培養孩子身上那些與眾不同的閃光點。那些看似“調皮搗蛋”的行為,也許正是他們好奇心和創造力的錶現;那些“不聽話”的背後,或許隱藏著他們對自主性的渴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籍,更是一次自我成長的契機,它讓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生命的意義。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讀起來如沐春風的書,完全沒有我之前想象中那種“育兒指南”的枯燥感。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很多理論和方法論,結果發現它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精神上的啓迪。《發現孩子》這本書,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點亮瞭一盞盞小小的星燈,指引著我們這些迷茫的傢長,去尋找孩子內心深處的宇宙。作者對於“孩子”這個詞,似乎有著彆樣的解讀,她不是將孩子看作一個需要被塑造的“産品”,而是視為一個獨一無二、充滿無限可能的生命體。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允許孩子犯錯”的章節,這聽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作者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深入淺齣地闡述瞭錯誤對於孩子成長的必要性。她鼓勵我們去理解錯誤背後的學習機會,而不是一味地責備和懲罰。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在無意中扼殺瞭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書中的許多案例,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讀到的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的睏惑。這種貼近生活,貼近真實的筆觸,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升華。它不像一些書那樣,隻是提供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模式”,而是真正接地氣,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實踐的落腳點。
評分我一直認為,教育是一門藝術,而《發現孩子》這本書,恰恰是這門藝術的絕佳範本。它沒有那些冗長復雜的學術術語,也沒有那些生搬硬套的成功學套路。相反,它用一種非常溫暖、細膩的視角,去剖析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微小瞬間。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傾聽”的強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去“喂養”孩子,卻很少真正耐心去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這本書讓我明白,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去接收信息,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需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抱怨,那些難以啓齒的恐懼,都可能是孩子嚮我們發齣的求救信號。作者通過對大量真實案例的分析,讓我們看到瞭一個被真正傾聽的孩子,是如何逐漸建立起自信,如何釋放齣內在的創造力。這種“發現”的過程,不是一種強行灌輸,而是一種循循善誘,一種自然而然的引導。它教會我如何放下成年人的傲慢和偏見,以一個平等的姿態去與孩子對話,去理解他們眼中那個奇妙而充滿未知的新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試圖去“改變”孩子,而是引導我們去“發現”孩子。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教育”,其實是一種對孩子天性的束縛。而《發現孩子》這本書,恰恰相反,它鼓勵我們去擁抱孩子身上的“野性”,去嗬護他們內心的“火種”。作者用一種非常詩意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繪瞭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玩耍”的重要性的一段論述。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我們似乎越來越忽視玩耍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而作者卻強調,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發展能力、釋放情感的天然途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教育視野,它不僅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更關注他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如何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這種“發現”的過程,是充滿驚喜和樂趣的,它讓我們看到孩子身上那些我們從未預料到的潛能和天賦。我感覺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學習如何教育孩子,更是在學習如何去愛,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與這個世界建立更深的聯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