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沈穆 著,张成博,范磊,艾邸 等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本草
  • 古籍
  • 中医药
  • 本草学
  • 传统医学
  • 药物学
  • 医史
  • 中国古医籍
  • 本草洞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3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7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草洞诠》,清·沈穆撰,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二十卷,卷一至卷十八将药物分为水、火、金石、土、谷、果、菜、草、木、服器、人、禽、兽、鳞、介、虫十六部,共计载药657种。每药先述其别名、来源、分类,再论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药机理、诸家之说等。卷十九、二十为用药纲领,计有气味阴阳、升降浮沉、五运六气、脏腑虚实寒热主治之药、寒热虚实各有真假、用药参伍等24论。是书精研物理,博极药食,既助疗病,亦助养生,颇切实用。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本次整理以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吴兴沈氏家刻本为底本。

目录

第一卷 水部
雨水


腊雪

明水
半天河水
流水
井水
山岩泉水
阿井水
汤泉
盐胆水
地浆水
热汤
生熟汤

第二卷 火部
阳火阴火
燧火
桑柴火
炭火
芦火竹火
艾火
火针

第三卷 金石部


铜赤铜自然铜铜青
铅铅粉铅丹密陀僧铅霜

铁钢铁铁落铁华粉

琅玕
珊瑚
玛瑙
宝石
玻璃
水精
云母
白石英
紫石英
丹砂
水银
轻粉
银朱
灵砂
雄黄雌黄
石膏
滑石
赤白石脂
炉甘石
无名异
石钟乳
石灰
浮石
慈石
阳起石
代赭石
禹余粮
空青
石胆
磐石
砒石
礞石
花乳石
麦饭石
石燕

芒消
玄明粉
焰消
硇砂
硼砂
石硫黄
矾石
绿矾

第四卷 土部
白垩土
黄土
东壁土
太阳土
伏龙肝
百草霜

冬灰

第五卷 谷部





……

第六卷 果部
第七卷 菜部
第八卷 草部上
第九卷 草部中
第十卷 草部下
第十一卷 木部
第十二卷 服器部
第十三卷 人部
第十四卷 禽部
第十五卷 兽部
第十六卷 鳞部
第十七卷 介部
第十八卷 虫部
第十九卷 用药纲领上
第二十卷 用药纲领下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
  姜
  《春秋运斗枢》云:璇星散而为姜。王安石《字说》云: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姜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糟姜瓶内人蝉蜕,虽老姜无筋,物性有所伏也。
  生姜,辛,微温,无毒,人肺经气分。去恶气,通神明,除风邪寒热、头痛鼻寒、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除湿。生能发散,熟则和中。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与枣同用,辛甘相合。甲己化土,益脾胃元气。孙思邈云:姜为呕家圣药。呕乃气逆不散,姜能行阳而散气也。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霜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方广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合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能降火也。崔元亮有姜茶治痢方,以二物调和阴阳,且解暑及酒食温热之毒。热痢留皮,冷痢去皮,以姜温而皮冷也。
  古人言秋不食姜,《晦翁语录》亦云:秋姜夭人天年。盖夏月暑胜,宜汗散之,辛能走气散肺,故秋月禁之也。夜间勿食生姜,令人闭气,盖夜气收敛,姜以发之,则违天道矣,若有病人则不然也。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兼酒立发,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皆当戒之。
  干姜,辛,温,无毒。主温中,消痰下气,消宿食,通关节,宣诸络脉,逐风湿痹。张洁古谓:于姜,阳中之阴,又谓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合黑附子煎服,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性便止而移,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故仲景理中汤用之。多用则耗元气,壮火食气故也。凡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太清外术》云: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性热而辛散故也。
  胡荽
  胡荽,亦姜属,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得种归,故名胡荽,俗呼蒝荽,蒝乃茎叶布散之貌。
  气味辛,温,微毒。补筋脉,令人能食,利大小肠,辟飞尸鬼疰、虫毒、鱼肉毒。盖气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凡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而杨士瀛谓:痘疹不快,宜饮胡荽酒以辟恶气。床帐上下左右,皆宜挂之以御汗气胡臭、天癸淫佚之气。按此论惟儿虚弱,及冱寒时宜之。若儿壮实,及春夏睛暖,阳气发越之时,不可用也。凡服白术、牡丹者忌之。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本草洞诠》:洞察本草精髓,探寻古医智慧 《本草洞诠》,作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的一本,聚焦于博大精深的本草学领域,旨在深入挖掘、梳理和阐释历代本草名著的精髓。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药材条目,而是着力于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理论、临床应用以及历史演变,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立体的本草学图景。 精选善本,严谨校勘: 本书在选录方面,以传世久远、影响广泛的古本草典籍为基础,力求涵盖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代表性著作。经过严谨细致的校勘,剔除讹误,辨析真伪,确保所辑内容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本书对这些古籍进行深入的整理和注释,力求还原其原貌,并借助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更清晰的解读。 洞释本草,穷究精义: “洞诠”之名,寓意着对本草的深刻洞察和透彻阐释。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本草内在联系和深层义理的挖掘。它不仅关注药材的性味、功效、主治等基本信息,更深入探究药物的配伍原则、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以及其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变通。对于一些历代医家争论不休的观点,本书也会引用相关文献,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和分析,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融汇古今,启迪思辨: 在整理古籍的基础上,《本草洞诠》也注重融汇古今的学术思想。本书会适时引入历代医家对药物认识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药理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通过对比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传统本草学理论在现代科学中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当代医学中的价值和局限。同时,本书也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借鉴,以形成自己对本草的深刻理解。 体系宏大,内容详实: 本书的整理和编排,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本草知识体系。它会从多个维度展现本草的丰富内涵,例如: 药物源流考证: 追溯药物的起源,考证其历代名称的演变,以及植物、动物、矿物等药材的真实形态。 性味功效的精细阐发: 深入剖析药物的性、味、气、色等基本属性,以及其所对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功效,并结合经典方剂进行说明。 配伍原则的理论探讨: 详细阐释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和原则,以及不同药物组合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临床应用的辨析: 结合具体的病证,分析药物在不同证型中的应用,以及剂量、炮制方法等对疗效的影响。 历代本草学的传承与发展: 梳理不同本草学流派的特点,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创新。 名医验案的引用与解读: 选取历代名医治疗疑难杂症的经典验案,深入分析其用药思路和配伍精义,以期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草洞诠》的出版,对于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本草学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广大中医临床医生、药学工作者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本草学的平台。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本草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古医的智慧光芒,并将其运用于现代医疗实践,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本书的目标是成为一本集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本草学专著,引领读者走进本草的奇妙世界,开启一场探寻古老智慧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中医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中医药典籍心生敬畏,但苦于原文古奥、版本混乱,难以深入研究。而“整理丛书”的定位,就意味着它经过了专业的考订和校注,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到珍贵的医学遗产。至于“本草洞诠”这个具体的篇目,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它可能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药物图谱或功效说明,更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医学大家,循循善诱地向读者讲解本草的奥秘。他或许会从药物的性味归经讲起,深入分析其升降浮沉,再结合具体的病症,阐述其配伍的精妙之处。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本草知识,妙手回春,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一些有争议的本草功效或炮制方法进行考证,还原其本来的面貌,这对于我们理解传统医学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其中收录的《本草洞诠》,更是让我好奇不已。我常常在想,古代的医家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仅凭经验和观察,就对浩如烟海的草木、走兽、矿石的药用价值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传承的?“洞诠”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一种“洞察一切,详尽阐释”的意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一扇了解本草世界的窗口,不仅仅是认识药物的名称和功效,更希望能理解古人观察事物、认识自然的方式。或许书中会对一些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采集时机等进行细致的描述,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理解药物真伪优劣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

我最近听说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这部书,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学研究者,但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健康养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回溯中医的源头,探寻古人的养生之道,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本草洞诠”这四个字,给我一种“深入骨髓,尽显精髓”的感觉,让我遐想,这本书里会描绘出怎样的一幅幅关于自然与健康的画卷。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对本草药物的介绍,更会融入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将药物的功效置于更宏大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之下进行解读。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健康理念,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的了解,来更好地调养身体,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这个书名。虽然我对医学本身了解不多,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这个系列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代表着对珍贵历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而“本草洞诠”这个具体的书名,虽然我不知道它具体写了什么,但“洞诠”二字给我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阐释。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本草知识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草药芬芳的古代世界,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植物,以及古人如何将它们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

评分

这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5):本草洞诠》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它的书名和出版背景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要知道,能够被收录进“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无一不是经过历史沉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典籍。而“本草”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更是承载了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想到这套丛书历经岁月洗礼,得以以如此精良的面貌重现,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视的事情。我尤其对“本草洞诠”这个名字颇感兴趣,“洞诠”二字,似乎暗示着对本草内容的深入剖析和精妙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要探究其内在的机理、功效的精髓,以及与临床应用的深层联系。我设想着,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或许能从中窥见古人如何通过对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的细致观察和实践,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药物体系。那些失传的方剂、被遗忘的疗法,是否会在这部“洞诠”中重现光彩?而这些古老的智慧,又能否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找到新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寻找答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