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突出《低温热塑矫形器实用技术》的实用性特点,所有章节均以实际医疗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要求进行论述,可操作性比较强。《低温热塑矫形器实用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阐述了矫形器的功能、分类、医师与矫形师的职责,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各类矫形器的临床治疗作用以及低温热塑矫形器的特点与优势;②详细介绍了躯干与四肢功能解剖和运动生物力学,让读者在医学和运动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矫形器的设计和制作;③突出了矫形器的装配应建立在对疾病认识基础上的理念,只有对疾病的不同阶段及其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并熟悉和理解医疗检查结果,才能为患者提供*适配的矫形器,为此,《低温热塑矫形器实用技术》纳入了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定、痉挛的评定、肿胀的评定、疼痛评定及影像学诊断等内容;④结合低温热塑矫形器种类,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类低温热塑矫形器的结构、穿戴时的体位和适应证,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不同矫形器的性能并针对临床表现更准确地选择矫形器类型;⑤从材料与辅具、设备与工具、操作步骤与方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低温热塑矫形器制作技术和操作规范,以保证产品质量;⑥临床应用是矫形器服务*重要的环节,从适用于低温热颦矫形器的各种创伤、疾病的性质、临床表现、功能障碍到矫形器的配置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适用于康复医学科、矫形外科、创伤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烧伤科、儿科、肿瘤科等临床学科的从业人员。为了让读者更清楚了解各章节内容,特别制作和精选了近700幅插图,收集了近年来国内有关辅具的条例法规,使专业人员了解行业的政策,扩大学术视野。因此,《低温热塑矫形器实用技术》既是一本在临床上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又是专业教育必要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矫形器概论
第一节 矫形器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一、矫形器的基本知识
二、矫形器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矫形器的分类
一、脊柱矫形器分类
二、上肢矫形器分类
三、下肢矫形器分类
第三节 矫形器的临床应用范围
一、矫形器涉及的临床学科
二、矫形器临床应用目的
三、矫形器处理常见损伤和疾病
第四节 矫形器的主要材料
一、矫形器常用金属材料
二、矫形器常用非金属材料
第五节 低温热塑矫形器的特点
一、低温热塑材料与高温热塑材料的性能比较
二、工艺与制作流程的特点
三、低温热塑矫形器的优势
第六节 医师与矫形师在矫形器装配中的职责
一、国外矫形器职业岗位的种类及职责
二、医师在矫形器装配中的主要职责
三、矫形器师在矫形器装配中的主要职责
四、制定矫形器设计方案
第二章 相关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躯干与四肢功能解剖
一、解剖学骨标志与功能位
二、与运动相关的肌肉群
第二节 运动生物力学
一、运动生物力学基础
二、上肢生物力学
三、下肢生物力学
四、脊柱生物力学
第三章 矫形器应用相关康复评定技术
第一节 肌力测定
一、手法肌力检查
二、器械检查
第一节 肌张力评定
一、肌张力的定义
二、异常肌张力
三、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四、痉挛的评定
第三节 关节活动度评定
一、关节活动度定义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工具
三、关节活动度评定的原则
四、主要关节ROM的测量方法
五、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分析
第四节 电诊断学评定
一、电诊断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二、常用的电诊断学评定方法
三、电诊断学诊断仪器
四、肌电图检查
五、周围神经传导检查
第五节 感觉评定
一、感觉的分类
二、感觉的评定
第六节 肢体水肿评定
一、定义
二、水肿分类
三、水肿评定
第七节 手功能评定
一、病史
二、视诊和触诊
三、手部感觉检查
四、运动功能评估
第八节 步态分析
一、步行周期
二、步行参数
三、运动学参数
四、骨盆的运动
第九节 医学影像学检查
一、医学影像学基本概念
二、骨折的影像诊断
三、脊柱骨折与畸形的影像诊断
四、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影像诊断
五、肌腱和韧带损伤的MRI分析
第四章 常用低温热塑矫形器的结构与作用
第一节 脊柱矫形器
一、颈椎矫形器
二、颈胸矫形器
三、胸腰骶矫形器
四、腰骶矫形器
第二节 上肢矫形器
一、肩关节矫形器
二、肱骨固定矫形器
三、肘关节矫形器
四、肘腕矫形器
五、腕手矫形器
六、手矫形器
七、手指矫形器
第三节 下肢矫形器
一、髋关节矫形器
二、膝关节矫形器
三、踝足矫形器
四、足矫形器
第二节 设备与工具
一、制作设备
二、制作工具
第三节 低温热塑矫形器的制作
一、矫形器制作原则
二、矫形器制作室的安全与管理
三、静态矫形器制作技术
四、动态矫形器制作技术
五、常用低温热塑矫形器的材料、部件配置
六、低温热塑矫形器质量评估
七、矫形器的穿戴
八、矫形器穿戴中的不良作用与防治
九、矫形器的维护与保养
第六章 低温热塑矫形器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骨关节系统疾病
一、骨折
二、常见运动创伤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脑损伤
二、脊髓损伤
三、周围神经损伤
第三节 烧伤
一、概述
二、头面部烧伤
三、躯干烧伤
四、上肢烧伤
五、手烧伤
六、下肢烧伤
第七章 政策文献
第一节 国际相关政策
一、美国矫形器假肢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德国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及制度概况
三、英国执业假肢矫形师制度概况
四、日本法律规定假肢、矫形器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概况
五、国际假肢矫形器学会关于假肢师/矫形器师、矫形工程师的信息简介
六、WHO/ISPO 2005《发展中国家假肢矫形器人员培训指南》
第二节 国内职业条例与制度
一、我国假肢与矫形器职业制度的沿革
二、我国康复器具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三、部分假肢矫形器相关标准简介
四、国家职业标准(矫形器部分)
第三节 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
第四节 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办法
前言/序言
随着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矫形器的临床应用日趋深入和广泛,在残疾预防、疾病治疗及功能代偿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低温热塑矫形器是矫形器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类器具,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矫形器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在材料、制作工艺和装配应用方面的特点,相对其他类型的矫形器,它既能达到治疗功效又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得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很容易接受。目前,在我国尚未有系统介绍低温热塑矫形器制作与应用的专业书籍,多数从业人员都是经过较短时间培训后立即开始为患者提供该项服务,难免在服务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影响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此,编写一本低温热塑矫形器实用技术专业工具书非常必要,可为培养专业人才和指导临床实践工作提供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
为了突出本书的实用性特点,所有章节均以实际医疗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要求进行论述,可操作性比较强。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阐述了矫形器的功能、分类、医师与矫形师的职责,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各类矫形器的临床治疗作用以及低温热塑矫形器的特点与优势;②详细介绍了躯干与四肢功能解剖和运动生物力学,让读者在医学和运动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矫形器的设计和制作;③突出了矫形器的装配应建立在对疾病认识基础上的理念,只有对疾病的不同阶段及其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并熟悉和理解医疗检查结果,才能为患者提供最适配的矫形器,为此,本书纳入了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定、痉挛的评定、肿胀的评定、疼痛评定及影像学诊断等内容;④结合低温热塑矫形器种类,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类低温热塑矫形器的结构、穿戴时的体位和适应证,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不同矫形器的性能并针对临床表现更准确地选择矫形器类型;⑤从材料与辅具、设备与工具、操作步骤与方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低温热塑矫形器制作技术和操作规范,以保证产品质量;⑥临床应用是矫形器服务最重要的环节,从适用于低温热颦矫形器的各种创伤、疾病的性质、临床表现、功能障碍到矫形器的配置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适用于康复医学科、矫形外科、创伤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烧伤科、儿科、肿瘤科等临床学科的从业人员。为了让读者更清楚了解各章节内容,特别制作和精选了近700幅插图,收集了近年来国内有关辅具的条例法规,使专业人员了解行业的政策,扩大学术视野。因此,本书既是一本在临床上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又是专业教育必要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本书由医学院校和从事医学工程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编写,得到国际著名康复医学专家、美国医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前任主席励建安教授的指导并为本书作序。国际义肢及矫形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义肢及矫形学会香港分会前会长、香港伊丽莎白医院假肢矫形部前任主任关雄熹先生,国际义肢矫形学会理事、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欧阳财金先生,巾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副会长、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晓玉教授对书稿进行了市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好地保障该书的临床实用性,充分体现康复技术产、学、研互相融合的优势,在本书编写过程巾,我们特邀请了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李力老师、李彩虹老师参加了本书的编写。李彩虹老师为本书插图的制作做了人量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向艳平老师对文字和图片进行了整理和校正,华润武钢总医院的易兰老师帮助翻译了部分国外资料。在此对各位专家和同仁的热情帮助和辛勤工作深表谢意!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南登崑教授,是他将我引入康复T程专业之门。20世纪70年代初,南教授传授我理疗仪器和康复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电子维修技术,教诲我对事物逻辑思维的方法,在南教授主导下,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包括经颅磁刺激仪、智能电诊断仪、完全失神经治疗仪等仪器的研制并投入临床使用。1978年,在他的亲自教导下,我开始从事神经电生理一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临床检查工作,丰富了我对人体生物力学、运动学的认识,为日后开展假肢矫形器工作积累了良好的临床基础。1989年,为了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医师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南教授指派我去香港学习,使我开始接触假肢矫形器的临床应用和教学工作,1996年再次去香港专门进修假肢矫形器专业之后,他帮助我建立了同济医院中德假肢矫形器中心,为我创造了优良的工作条件。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部分国内外教材、内部文献、论文等资料,在此瑾向有关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本人知识和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或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实用康复技术解析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实用康复技术领域的专著,旨在为康复治疗师、医护人员、辅助器具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建议。它涵盖了当前康复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需求,着重于提升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并非围绕单一技术展开,而是以“实用性”和“技术解析”为核心,广泛收录了在康复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各项技术。内容编排上,力求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再到技术评估与优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康复技术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康复医学原理再审视: 深入剖析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理念,强调个体化、功能导向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探讨运动学、生物力学、神经科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在康复技术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 康复技术发展历程与演变: 回顾康复技术的发展脉络,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技术特点及其对康复模式的影响。着重探讨当前康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个性化、远程化等,以及它们如何重塑康复服务的未来。 新兴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前景: 关注并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机器人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康复评估、训练、辅助以及生活管理中的潜在价值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关键康复技术详解与实践指南 本部分将详细解析数种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证明有效的关键康复技术,并提供详实的实践操作指南。 运动功能重建技术: 物理疗法中的徒手技术: 详细阐述关节松动术、肌肉能量技术(METs)、肌筋膜松解术等经典徒手技术的操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及临床应用技巧。 运动疗法的设计与实施: 探讨不同类型运动疗法的原理,如渐进性阻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物理因子治疗的应用: 深入介绍电疗、超声波疗法、热疗、冷疗等物理因子的作用机制、设备选择、参数设置及临床应用规范。 作业疗法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 ADL训练策略: 针对不同障碍(如上肢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等)的患者,提供详细的ADL训练方法,包括进食、穿衣、洗漱、如厕、交通出行等各项能力的训练技巧。 辅助器具的评估与使用: 详述各类辅助器具(如助行器、轮椅、生活辅助装置等)的设计原理、功能特点、选择标准以及使用指导,帮助患者提升独立生活能力。 环境改造与适应性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对居家、工作及公共环境的改造,使其更符合残障人士的需求,减少障碍,促进参与。 辅助技术与矫形器应用: 辅助技术概览: 介绍各类辅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的分类、功能及其在改善沟通、 mobility、认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作用。 生物力学原理在矫形器设计中的应用: 阐释生物力学在理解人体运动、评估肢体异常及设计矫形器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力学分析在提高矫形器疗效中的重要性。 常见矫形器的选择与适配: 详尽介绍用于不同部位(如脊柱、上肢、下肢)的各类矫形器的材料、结构、功能特点、选择原则及个体化适配技术,重点在于如何根据患者的解剖结构、病理状态及功能需求进行精准选择和调整。 语言与吞咽障碍康复技术: 语言评估与干预: 介绍不同类型言语障碍(如失语症、构音障碍、流利性障碍等)的评估方法,以及基于循证的干预策略,包括语音训练、认知语言训练等。 吞咽功能评估与康复: 详述吞咽障碍的病因、评估技术(如临床吞咽评估、视频吞咽造影等),以及非侵入性与侵入性的康复训练方法,如体位管理、吞咽技巧训练、吞咽电刺激等。 第三部分:康复技术评估、优化与未来展望 康复技术效果评估体系: 介绍用于评估康复技术效果的各类量化指标、标准化量表及临床观察方法,强调循证实践在康复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 跨学科协作与沟通: 探讨康复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医生、治疗师、社工、心理咨询师等)有效协作的模式和技巧,以及如何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 技术伦理与患者权益: 关注康复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公平可及性等,并强调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保障患者尊严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康复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展望未来康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个性化治疗、预防性康复、社会融合促进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潜在突破。 本书力求语言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旨在成为读者在康复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得力助手。通过深入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专业地掌握各类康复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需要康复的患者群体,为提升社会整体健康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