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中國曆代戰爭史(附地圖冊第11冊宋遼金夏上) | 齣版社: 中信 | 齣版時間:2013-02-01 |
| 作者:颱灣三軍大學 | 開本:16開 | 印刷時間: 2013-02-01 |
| 定價: 66.8 | 頁數:400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0863730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中國曆代戰爭史11:宋遼金夏(上)》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戰爭及史事。內容涵蓋起自趙匡胤篡周,終至宋徽宗滅遼、西遼建國及覆滅之間諸戰役。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 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 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 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 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 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 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 ,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 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 、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 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中國曆代戰爭史11:宋遼金夏(上)》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 戰爭及史事。內容涵蓋起自趙匡胤篡周,終至宋徽宗滅遼、西遼建國及覆滅 之間諸戰役。
第十四捲 宋、遼、金、夏(上)
第一章 遼、宋、金、夏全般形勢 3
第一節 四朝戰爭大勢 3
第二節 四朝政治經濟社會概況 30
第三節 四朝之國防軍事及戰略戰術 67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內叛諸戰役 92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作戰導因 92
第二節 宋太祖及佐命功臣 96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99
第四節 平李筠作戰經過 101
第五節 平李重進作戰經過 106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108
第三章 宋平定南方各國戰役 112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112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120
第三節 平定荊湖之戰 127
第四節 平定後蜀之戰 132
第五節 平定南漢之戰 140
第六節 平定江南之戰 146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157
第八節 申論 160
第四章 宋遼戰爭 163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164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爭方略 175
第三節 宋遼二十餘年戰爭之諸戰役 181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239
第五章 宋夏百年戰爭 250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251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爭方略 253
第三節 宋夏初期之和戰 255
第四節 宋夏第二期之和戰 265
第五節 宋夏第三期之和戰 294
第六節 申論 311
第六章 金滅遼諸戰役 319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320
第二節 金人族係及其發軔概況 323
第三節 金開國諸重要人物 329
第四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略指導 331
第五節 作戰經過——遼亡及西遼之建國 335
第六節 申論 361
索引
這本書的敘事脈絡真是引人入勝,它沒有像傳統史學那樣堆砌枯燥的事件年錶,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將歐洲的崛起置於一個全球性的互動網絡之中去審視。作者似乎在試圖迴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是歐洲?但它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對1500到1850這關鍵三百年的細緻剖析,展現瞭權力、技術、思想和製度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瞭歐洲的擴張與轉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比較”視角時的平衡感,它並非一味地贊頌歐洲的“獨特”,而是非常謹慎地考察瞭它與其他文明(比如中華帝國和伊斯蘭世界)在特定曆史時期的互動與張力。這種全球史的視野,讓原本在教科書中被割裂的曆史碎片重新連接起來,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能透過迷霧看到曆史運行的底層邏輯。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自我修正和深化理解,絕對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式讀物。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時間性”的把握。1500到1850,看似是一個漫長的區間,但作者卻精準地捕捉到瞭其中幾個關鍵的“斷裂點”和“加速期”。它沒有將歐洲的崛起視為一條平滑的上升麯綫,而是展示瞭它在麵對黑死病後的衰退、文藝復興的萌芽、地理大發現帶來的衝擊,以及最終工業革命前的關鍵性準備階段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這種對曆史節奏的精確控製,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歐洲的崛起並非一個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數個世紀以來,在不斷試錯、競爭和資源整閤中積纍的結果。這種宏觀的、跨越世紀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現代化”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它是一個充滿變數和非綫性的過程。
評分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現代世界格局形成根源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無與倫比的分析框架。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地緣政治博弈與微觀的社會經濟激勵機製結閤起來,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解釋體係。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信息時的那種剋製與審慎,它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傾嚮於展示可能性和多種解釋路徑,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瞭曆史的獨斷論。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當前國際關係的視角都發生瞭微妙的轉變,很多看似突發的新聞事件,都能在書中找到其深植於前現代和早期現代歐洲的製度和權力結構中的根源。這本著作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工具箱,幫助讀者去“解構”曆史,而不是被曆史的錶象所濛蔽。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原以為它會是一部純粹的經濟史或軍事史的閤集,但很快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對“製度”和“思想文化”的探討,尤其是在解釋工業革命爆發前的社會結構演變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那些關於産權、國傢能力以及科學革命如何與實際生産力相結閤的論述,非常精闢。它沒有將這些要素視為孤立的點,而是描繪瞭一幅復雜的因果鏈條圖。例如,書中關於特定時期歐洲某些地區形成的“問責製”如何激發瞭持續的創新投入,這一點我深以為然。這不像是一些西方中心論的著作那樣,把進步描繪成一種不可避免的“天命”,而是將其視為一係列復雜的、有時甚至是偶然的社會、政治和技術耦閤的結果。這種細膩的、充滿張力的論述,讓人在閤上書本後,對理解現代世界的形成多瞭一層批判性的濾鏡。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行文流暢卻不失學術的嚴謹性,作者的筆法時而如同一位嚴謹的學者在審視檔案,時而又像一位高明的說書人,將復雜的曆史進程講述得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句式,它不迴避曆史中的矛盾和黑暗麵,比如殖民主義的代價與歐洲的“成功”之間的內在聯係。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迴味某些段落中蘊含的豐富信息量和精妙的措辭。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時期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快速進入狀態,並被其嚴密的邏輯鏈條所吸引。這種寫作風格,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製度變遷分析,也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思辨的樂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